目前分類:報導評論 (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tones into Schools cover.jpg

以下轉載自 黃國華耕讀筆記

書名: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作者:葛瑞格.摩頓森

      最黑暗的世界需要最光明的火苗的溫暖,當阿拉造完世界後,把剩下的材料堆放在一起,形成了阿富汗。但是在阿富汗的東北角,位於巴基斯坦與塔及克之間,有一 段長達一百二十英里的狹長地帶直抵中國邊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殘破。三杯茶的作者也是中央協會執行長繼巴基斯坦後,花了數年的工夫又在阿富汗蓋 了許多學校,八年下來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合計蓋了131間學校。

      三杯茶的故事,就是辦教育的故事。有個登K2峰失敗的美國人葛瑞格.摩頓森,因山難被獲救以後,便矢志要在那些地方建學校。三杯茶一書是描述葛瑞格.摩頓 森以及其隸屬的中亞協會巴基斯坦所建立的一百三十一間學校的故事,而這本「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則是沿續著前一本書的精神,更深入記錄著走進更偏遠的阿 富汗東北地區去蓋一所所學校的過程,比巴基斯坦還具挑戰性。

      讀書求知對你我而言都是件尋常不過的事情,偶爾還會成為我們的苦差事,但是對於被世界被阿拉被神所遺忘的國度-阿富汗可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渴望了,特別是 被塔利班政權荼毒十餘年以及當地根深柢固的對女人的輕蔑態度,更是讓好幾個世代的女人淪為極端弱勢的文盲。

      阿富汗邊境地區的一位長老對作者要求:「對我來說,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過著這樣的生活,你是否願意到阿富汗來幫我們蓋學 校?我們捐出土地、石塊與努力,你要的我們都辦得到。來與我們過冬、做我們的客人,讓我們一起喝茶。」就如此簡單的請託與允諾,而開啟了一段人類文明史上 最光明的一頁詩篇,無私無償的對窮苦國度子民作出奉獻,並發揮出人類行為中最難能可貴的價值—利他。

     阿富汗自從塔利班政權站領喀布爾的那一刻起,全國所有女子學校與女子大學立刻關閉,教導女子讀寫變成違法之事。光在首都就有十萬多位國小女童,以及八千多 名女大學生從此與教育無緣,並造成阿富汗整個世代的女生普遍成為弱勢的文盲。

      美國已經對阿富汗發射了一百一十四枚戰斧巡弋飛彈。一枚飛彈加上其導彈系統的費用,大概是84萬美金。同樣的錢可以蓋幾所學校,供一整個世代幾萬名學生接 受非極端的平衡與世俗教育,哪一種方案能讓這個區域更安全呢?幾乎所有的人都堅信,加強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去幫助阿富汗人民;而且要能夠提供有意義且 良善的幫助,這個安全與援助的關鍵就是教育。教育是解決宗教狂熱的長期有效辦法。極端主義的溫床在於貧窮,貧窮的根源出自於文盲,這本書闡揚這些道理。

      但是,讀者更無需擔心這本「三杯茶:石頭變學校」會不會流於濫情或類似心靈成長書籍的枯燥說教,本書鋪陳的特色有兩個:
一是作者藉由在阿富汗偏遠地區的長期工作,用一種在地觀點去講述他的遭遇以及碰到了一些難忘的人事物,可說是用一種非政治軍事以及非美國的觀點去陳述這一 大片被世界遺忘的角落的故事。
二是本書採用一種半遊記半報導方式書寫,讓讀者在嚴肅的教育與利他主義之外,還能品嚐到異邦風土人情的閱讀樂趣和感受那股遠赴戰亂地區時的緊張刺激。讀起 來相當流暢,感動人心之餘又不會流於說教。

      其中有一段值得大家來仔細咀嚼:
    『作者提到了在巴基斯坦大地震後,他到了最嚴重的災區重建了一所臨時學校,起初學童們都不願意來上課,直到作者發現真正關鍵的原因在於沒有桌子和遊戲場, 他問起其中一位女學童:
    「為什麼桌子和遊戲場那麼重要呢?」
    「因為桌子能讓學生有安全感。就算我們只能在戶外上課,還是需要桌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來上學。」
    「小孩都需要遊玩,尤其是那些受創地區的學童。」
      隔天作者和他的夥伴開始在原學校的廢墟拉出幾十張殘破不全的桌子,並請幾位工匠將就地把這些桌子簡單修復一下,此舉迅速傳遍整個村落,當他們把桌子放到臨 時搭建的帳蓬教室以後,不到一兩個小時,就有好幾個學童進來上課。幾天之後,其它學校也陸續地準備好書桌和遊戲場,各地災區的災童便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陸續 返回各災區的臨時學校上課,並藉由學校與學習去沖淡那場大災難後的創傷。
      在這些學童心中,一張桌子象徵著他們的生活又恢復秩序、穩定和正常,在所有的事物都被已經被顛覆、毀滅的災區裡,一張書桌能帶來確實感,是那些災童能夠信 賴的東西。玩耍與運動能為他們帶來喜悅和樂趣,他們的熱情就像野火一樣會延燒並溫暖整個受創的社區。』

       負責災區重建的相關教育官員的確可以好好思索這段經歷所呈現的意義。

      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一段往事,2009年台灣發生八八風災,其中高雄縣桃源鄉的幾所中小學受創相當嚴重且交通完全中斷,別說學校被大水所挾帶的土石流沖毀, 連教科書、文具與課外讀物都一併被無情的大水給破壞殆盡,眼看八月底開學在望,那些災區的學童雖有硬體的教室可供暫時使用,但卻完全沒有教科書文具與課外 讀物可以使用,我得知了這個困難後,在部落格發動了一場捐教科書參考書和文具用品的活動,並號召了一百多人次的義工將所募集而來的書本文具一一擦拭清潔一 如全新,並僱用了卡車將兩百多箱的書本文具載往臨時教室,並號召了十個義工以及元智大學的年輕人,在那些災童開學的前一天晚上,將一箱箱根據年紀班級的不 同的書本、參考書與文具搬到每位災區學童的書桌前面,比起本書作者的義舉雖然微不足道,但也深刻地感受出「利他」的人類價值。

      這本書適合那些已經對教育喪失熱忱的教育工作者閱讀,因為這本書一定會替你們找到從事教育的「初衷」;這本書更適合那些對於學習喪失了鬥志與動機的徬徨學 子閱讀,因為這本書會讓你重新萌生學習的可貴之處。

      這一百三十一所中亞協會所蓋的學校,燃起了希望之火,也照亮了阿富汗每一個村落,這些地方的孩童渴望上學,他們的父母也夢想建造一所不分男童女童都可以自 由入學的學校,而不再受到那些手持AK-47步槍的塔利班男人的威脅,這些地區的那些想要學習語文與算數的女學生[們再也不用害怕那些塔利班份子對她們潑 強酸的威脅。
      書中描述到阿富汗女生經過幾十年的戰亂與被剝奪後,她們願意忍受所有的不便,只要能夠趕快開始學習使用電腦和手機,來達到彼此聯絡、交換資訊,以便能獲得 邁向進步的力量,作者欣喜他的努力可以在阿富汗悄悄滋長-一場安靜的婦女學習與解放革命。在塔利班勢力到達最巔峰的2000年,阿富汗學童的入學人數不到 八十萬,而且全部都是男生,到了2008年孩童入學的總人數已接近八百萬人,其中兩百四十萬是女孩。阿富汗人對教育的渴望,也證明他們願意將稀有資源注入 這項工作。阿富汗人希望孩子能上學,因為知識代表了那些我們和任何人都無法提供給他們的東西,那就是希望、進步以及掌握自己命運的可能性。

      作者寫道:「對於做父母的人來說,小孩子第一次唸出文字簡直是奇蹟,不管你是在喀什米爾、波茲曼還是曼哈頓全都一樣,見證到知識的火光照亮孩童的心靈是一 件神奇的體驗。這就像是鬆開綁著氨氣氣球的繩子,看著它獨自飛上雲端。」為人父母應該都能體驗那種經驗,自己小孩透過學習來和這個世界接軌,透過學習來窺 探人類共同的靈魂,透過學習讓自己一天天的長大,沒有人可以剝奪一個人學習知識的權力。

        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身為美國人,卻不會用美國的觀點來看待阿富汗這個國度,反而用一種普世的共同價值觀並帶有自省的高度來陳述今天美國人在當地所 做的一切,他說:「美國人應該從阿富汗人民身上學習的遠多於美國想要教給他們的。」,要幫助一個窮困國家應該就如同作者所為,從教育的幫忙做起,而不是撒 一些美鈔給美國承包商在阿富汗蓋一些沒有實質助益的硬體建設,徒增被援助國的惡性通膨之苦難。

      至於什麼是「三杯茶」?

      那是作者葛瑞格.摩頓森,因山難被困獲救,當地人用三杯茶救活了他,也溫暖了他,他用這三杯茶的承諾回報這片大地。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評:五顆星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周才剛談到王盛弘與胡晴紡兩位知名作家對台灣建築的討論,就收到ㄇㄞˋ點子《台灣建築不思議》的分享呢!

聽說,五月ㄇㄞˋ點子的據點「Mydesy靈感咖啡」會舉辦一系列關於創意思考的分享,也歡迎大家去看看囉!

以下轉載自Mydesy靈感咖啡[靈感筆記] 不思議的台灣建築???


時就喜歡觀察生活中零星設計感的我,立即被馬可孛羅寄抵的設計書所吸引,一本以台灣人的眼光,以深入淺出的句語與精準照片的視覺輔助,來討論「台灣建築不思議」 的空間,並提出台灣建築另類角度的觀察,是最令人不釋手繼續閱讀的點。

三重橋下的五金商家,作者想到村上故事裡的年輕夫妻,拮据地生活在 東京三條鐵道交錯的三角形屋子內,心中卻是幸福滿溢。

國際級都市浮華表面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城市的拼裝文化...多 少反映出台灣地區民眾內心的不確定感...

談美學,應當從地方的生活環境談起;而講建築,就得從地方居民的文化說起。台灣是個生命力旺盛的國家,這兒良善的居民,充滿創意順應著這樣的生活環 境,發展出許多最令人稱奇的空間結構。讓這一本的閱讀經驗是夾雜不滿與驕傲的複雜情緒,更讓人認識住在此地區居民的。

IMG_3748.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開始感受到春日的暖意,風和日麗的天氣,搭配美妙的樂音,來場旅行或冒險,最適合不過了。

    這次馬可孛羅四月推出的新書《療癒系旅行》風潮音樂發行的《MuziU音樂生活誌》配合刊出,裡面不僅有豐富有趣的心理測驗與內容,還有好聽的音樂可以欣賞。(風潮音樂生活誌 p.21  好讀推薦《療癒系旅行》)

   療癒.jpg

 

    說到風潮音樂,大家應該不陌生,電子雜誌大家應該也有看過,但是風潮音樂發行的《MuziU音樂生活誌》卻結合音樂與文字,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搭配上悠揚的音樂,文字所要呈現的感覺更加濃厚,尤其這次的主題很有春天的氣息,除了教大家春季養生之外,還有春季音樂推薦與活動訊息,歡迎大家連結過去看看,還可以免費下載觀賞唷!

風潮封面.jpg

 

春季養生.jpg

 

春音樂.jpg

 

    當然,也請大家不要錯過將於四月份舉辦的《療癒系旅行》相關活動,《療癒系旅行》解決在繁忙的生活當中,我們時常會有想要出外走走轉換心情,但卻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或地點的煩惱。書中結合強大旅遊資訊指南,更特別的是本書將旅行視為療癒身心的一種方式,在每章開篇都有一則有趣的心理測驗,分類各種類型的旅行者,並針對其類別建議適合的旅行方式與地點。不管是被工作弄的歇斯底里的上班族、想要浪漫旅程、渴望與親朋好友增進感情…等,都可以在裡面找到適合自己的旅行地點與方式。

    請大家隨時注意我們的部落格,接下來有許多活動與好康等著大家唷!

療癒旅行-封面300dpi.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C8/悅讀館           2010/03/06 

《靈光乍現》創造心靈的祕密

    ■書名:開發創意11步
  ■作者:傑拉德.辛德爾
  ■出版:馬可孛羅

李仁芳/文 

從創意點子到光芒萬丈的創造力表現成果,像詹姆士.坎麥龍導演創作的3D立體電影《阿凡達》,其間的創新生產流程,一直魅惑許多關注此課題的人士。

《開發創意十一步》中辛德爾的許多論述深深引起我們的共鳴。譬如他提到:

創意思考是有關於注視其他人已在看或已經看了好多年的東西,並在其中發現新意。(第一步)

覺察力經常就是創造力的根本前提。我們很難想像官能感覺遲鈍,「Look Everything But See Nothing」的人會有強的創造力。

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And I Touch, I Understand.

能動員多重官能知覺,敏銳掌握周遭環境訊息,並深刻解讀其脈絡意義,感知一般人所難覺察細微差異(nuance)的人,是掌握了創意流程的開端。

創意心靈的第二個祕密可能就是「真誠」(Authenticity)與自我認同。

「認識自我是創造的開端。」

這話從何說起呢?

創造的過程猶如在沒有海圖的認知海域中航行,要追尋尚未被人發現的金銀島創意財寶。在沒有海圖的海域中前航,唯一能仰賴的只有你生命最底層的直覺。

自我認同是我們每個人靈魂的指紋,是我們最底層那個不變的生命成分。就如賴利.艾克曼(Larry Ackerman)所言:「自我認同即是命運」(Identity is Destiny)。

我們觀察高創造力者從來就不理會所謂社會環境為何?主流思潮為何?他們從來「只聽聞自身內心的鼓聲前進」,直心而行追尋自己的天命與呼召(Calling)。

理性的人,調整自己來適應世界。瘋狂的人,改變世界來適應自己。世界的進步,靠的都是第二種有創造力的人。在陌生的海域前行,最深刻的求生本能與直覺才是你所能仰賴的求生之道。深刻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如何與眾不同,看待世界的眼光又是如何獨樹一幟,那麼你就已準備好了要貢獻自己,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發一隅之光」,照亮世界的一個角落。認識自己的才華、價值與熱情,每個人都有照亮人類存在本質的潛能。你的熱情與生命情性,那種真誠如一(Integrity)的原來本我,才能讓你在黯黑的認知海域中激發你的生命力氣,迸發出閃閃創造的光,照亮出路。

SONY公司電腦科學研究所資深專家茂木健一郎所強調的「創造力=體驗X熱情」方程式,與辛德爾的論述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創造力流程的第三個要訣是測試與實驗(Experimentation)(第四步)。創意既然沒有前例,創造的過程出現盲點是很自然的事。麻省理工學院精研「創新之源」(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的馮希伯(Eric Von Hipple)教授早就指出發掘並運用早期使用者(The early users)的重要性。

要避開那些吹毛求疵,老是持否定主義和故意唱反調的人,尋找那些會支持創意,會問對的問題,幫你釐清差異性(nuance)的早期回應者。這種支持性的早期回應者常常會問說:「你的意圖是什麼?」並用心協助你清楚傳達你的構想與理念,一點也不模稜兩可。

創造心靈的第四個祕密是不只依靠理論架構與分析模型,更大量仰賴模擬(Simulation)、快速原型試製(Rapid Prototyping)等方法論與工具。辛德爾提到的萊特兄弟所設計的實驗風洞,與英國廣播公司聲學家與工程師所設計的新廣播室「聲學模型」,都啟發我們當理論架構不明、操作變項隱晦的時候,以實驗來快速累積知識,是創造心靈的求勝之道。世界著名的美國盃帆船賽,紐西蘭團隊就曾運用更精緻的實驗方法,只使用工作站級電腦,打敗了有財勢能使用波音公司設計飛機用超級電腦的美國隊。

創造的人不能只是埋頭苦幹,陷入「非我做的不好」(Not Invented Here)症候群,要開啟視野,多流灠別人在做什麼?做到什麼境界?有時跨界的類比Benchmarking也會帶來許多創意的突破。

《開發創意十一步》是一本關切創意心靈與創造之道的工作者,極有價值的參考手冊。

 

(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提案/生活風格任何事都可以當作起點

樂多新文創/2010.2.12

推薦書:凱莉.史密斯(Keri Smith) 《你可以這樣找創意》(馬可孛羅出版)

Winny(體驗設計師)/文

關於民族誌,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就是透過田野調查,針對一特殊文化進行記錄與分析,這個所謂的特殊文化,在我的工作範疇來說,就是研究使用者, 使用機車的、手機的、網路的、喜歡陶藝的、熱愛美食的……各種不同活動的使用族群。但是我從沒想過自己,自己的民族誌?!透過田野調查,將自己當成某種異 國文化進行記錄與分析。

其 實受了多年的教育,不論是學校教育或是社會教育,有很多事情早就知道,甚至有時候還會把那些知道的事情拿來告誡其他人;但是反過來面對自己的時候,那些戒 條就只是很熟悉的句子,在面對生活的時候,一點感召力都沒有。看書,尤其是看到那些陌生的熟悉,就會一點一滴的把遺失的感動重新撿回來。而創意,好像也是 一樣的,仔細去感受,用「心」去感應,把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小確幸給翻出來。

 

凱莉.史密斯(Keri Smith)本身是一位插畫家,喜歡天馬行空的創作,表現自己對世界的感受。這本書就像是她的一本小創作,所以可以隨手翻到那頁就從那頁開始讀起;另一個讀這本書的重點,就是要有心照著書上的線索進行,才真的能感受到那股啟發創意的威力。

進行創意很簡單,任何事都可以當作起點,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還太模糊嗎?書中有提到59種好玩的創意方法,舉例如:

 

Idea04. 每日的步行:收集物品,僅限於每日上班或上學途中(試著收集三十件)。
Idea14. 聲音地圖:在一個地方坐一小時,詳盡記錄你聽到的全部聲音和聽見的位置。在地圖上標明你與各種聲音的大概相關位置。
Idea28. 不用眼睛觀察:將衣間或一組物品放進你的口袋,僅以觸覺來描述。
Idea40. 改變狀態:在探險途中,找出改變身體對世界的體驗方法。譬如瞇著眼睛看,讓視線變模糊,戴上有色鏡片的眼鏡,閉一隻眼,戴耳塞,倒立一陣子,盡量緩慢行走,吃東西時塞住鼻子。把經驗詳實記錄下來。
Idea49.

撿拾話語:使用經驗日誌,記錄無意中聽到的對話,收集你覺得有趣的話語。

 

其實我們常忘了以身體的感官來觀察,但是這麼做卻能完全改變我們的觀點。有很多看似小朋友的天真好奇,變成大人的我們其實不用害羞,還是可以蹲下姿態,跟隨自己最本能的直覺,重新去探索這個世界。

 

轉錄自 樂多新文創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C11/書摘館           2010/02/06 

《生死一線間》山險雪深 見證生命挑戰極限

【時報】
  ■書名:
  ■作者:澤木耕太郎
  ■出版:馬可孛羅

  山野井攀爬著峭壁,心中突然感到莫名的悽涼。他真的很想讓妙子 登上這座好山,登上這個好頂峰。上次為了讓妙子爬好山而去挑戰馬 那蘇魯峰的西北壁,也碰上雪崩而沒能成功。這次挑戰格仲康峰北壁 ,還是以失敗收場。這真令他有些難過。
  氧氣越來越稀薄。而且每踢一次雪,腳尖就傳來一陣劇痛。山野井 心想,如果繼續往上爬,或許回去得切掉一兩隻腳趾吧?
  山野井帶了光脈式血氧濃度計(Pulse Oximeter),是可以檢查血 液中氧氣濃度的簡單裝置。平時的血氧濃度大概是100%或99%,但 現在山野井把裝置夾在手指上一測,竟然不到5成,只有40%而已。 他也感覺每往山頂踏出一步,血氧濃度就要更少掉1%。
  抬頭看看山頂,不只下著大雪,還伴隨著強烈西風的雲海流移,有 時還可以看見藍天。一切都是那樣美麗。
  山野井想要盡快登上頂峰。然而眼前的時光如此甜美,讓他流連忘 返。
  他想起知名車手艾爾頓.洗拿(Ayrton Senna)曾說過,在時速3 00公里的車速下,曾有一瞬間能看見1公分大小的東西。山野井覺得 自己現在就處在那個狀態。全身感官能力完全發揮,透明清澈,外界 的一切瞬間湧入腦中。即使雪花被強風撕裂為煙塵,在他眼中也是粒 粒清晰可見。他知道這樣很好,他的狀態真的很好。
  他可以看見山頂的峰石(pinnacle)了。往峰石走去,坡度慢慢減 緩,即將到達真正的山頂。站上山頂後,天氣已經完全放晴,可看見 下面雪白的格仲康冰河。來到8,000公尺的高海拔位置,大氣的顏色 明顯不同。以7,000公尺為界,可用肉眼看到大氣的層次分別,空氣 的品質也有所不同。
  往基地營的方向看去,雖然不能清楚看見帳棚,但他還能分辨周圍 地形。那也是一片雪白。似乎前天晚上降下了少見的大雪吧。山野井 覺得自己離那雪白的基地營有千里之遙。
  而當下,他感覺到強烈的疲勞。這次真的太勉強了。
  然後他又閃過一個念頭─我還能活著回去嗎……?
  山野井在山頂待了一段時間,靜靜地環顧四周。往卓奧友峰的方位 可以看見幾個相連的頂峰。但是他分不出來哪一座才是自己爬過的卓 奧友峰。
  我爬上一座好山啊,山野井對自己說。格仲康峰的難度,遠比他登 過的K2要難上許多。
  如果是以前的山野井,就會放下背包,開始拍照,但這次沒有相機 ,所以也不用拍了。
  西風越來越強,差不多該下山了。要從之前爬上來的路線下山,是 太陡了一些。山野井打算繞個遠路,從比較和緩的地方攀爬下山。
  頭朝上而往下爬,叫做Climb Down。可以使用手腳爬下岩壁,也可 利用雙斧爬下冰雪壁。山野井抓著冰鎬和冰鎚的頭,用握柄當手杖, 插著冰雪移動,以動物的姿態往下爬。
  登山有上就有下,爬上去了就一定要下來。但下山的樂趣其實比攀 登來得少。因為攀登的時候還可以應付接連而來的驚奇與挑戰,而下 山時只剩下緊張感而已。除了體力降低之外,下山基本上也比上山要 困難。攀登8,000公尺高峰遇難的案例,大多發生在登頂之後下山的 途中,就是這個原因。
  風雪相當強烈,視野幾乎為零,已經到了雪茫的狀態。
  山野井爬下陡峭的坡面,來到平緩的台地區。但是降雪太快,自己 攀登時的腳印已經消失了。這表示他無法輕易回到帳棚去。且他的體 力消耗程度也超乎預期。走沒兩步就彎腰駝背,是狀況真的太差了嗎 ?或是感冒還沒好呢?先不管這些,還是快點找到帳棚吧。
  「妙子!」山野井放聲大叫,聲音卻消失在風中,沒有回應。
  「妙子!妙子!」
  別說基地營,現在山野井連妙子身處的帳棚都覺得遙遠。護目鏡前 什麼都看不到。我真的是往帳棚走去嗎?山野井開始懷疑,他想找出 紮營時用來做地標的稜線。就算走過頭了,只要感覺自己稍稍在往上 走,至少就知道那裡是稜線了。
  山野井邊爬邊走,邊休息邊走,終於在風雪中看見黃色的帳棚,他 心想,總算得救了。

  (摘自本書第6章)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開卷嚴選 2010.1.31 全文

《上班族變成番茄農的意外人生》

 十四年前,提姆.史塔克住在布魯克林褐石公寓,白天當企業顧問,晚上寫沒發表的短篇故事。一晚,他無意間瞥見街角的垃圾筒裡堆滿廢棄木條,於是靈 機一動,把木條全數扛回公寓,搭造了一座苗圃架,種了數千株番茄苗。日夜抽長的苗芽,不久便充塞屋內,逼不得已,提姆只好把苗株搬回賓州老家,用手把一株 株芽苗移植到停耕的土地上。好天氣帶來了大豐收,提姆把他與眾不同的番茄運到紐約市聯合廣場農人市集販售,當時市面上賣的番茄,清一色是紅的。提姆的番茄 一砲而紅,締造歷史。而今,艾克頓山丘農場生產的老品種番茄,和讓人叫不出名號的辣椒,人氣居高不墜,不僅躍上了紐約市最挑剔大廚的菜單之中,也榮登美食 家雜誌(Gourmet)封面。

 本書集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露絲雷克爾(Ruth Reichl)、芭芭拉金索夫(Barbara Kingsolver)等人風格之大成,動人抒情,文辭優美,呈現舊式而依然可行的生活方式。

 

 

上班族變成番茄農的意外人生
Heirloom: Notes From an Accidental Tomato Farmer

作者:提姆•史塔克(Tim Stark)
譯者:廖婉如
出版社:馬可孛羅出版
定價:300元
出版日期:2009/12/03
類別:生活

作者簡介:提姆•史塔克(Tim Stark)

賓州蓮哈茲維爾艾克頓山丘農場負責人,曾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台專訪。作品散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台》、《美食家雜誌》、《有機農作》等媒體。

全文請點這裡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設計創意》美好的生活 從經典尋寶未來設計力

工商時報/2010.1.23

推薦書:安‧博妮《經典設計150年》(馬可孛羅出版)

胡佑宗/文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人被炸得連搞清楚現在狀況的時間都沒有 ,哪還有時間發思古之幽情。事情一旦過去了,就註定遭人遺忘。
  不過例外還是有的。最近在東京看丹麥設計大師維納‧潘登(Ver ner Panton)的回顧展,就頗感驚艷。一進精心複製的場景,亮麗的 色彩與眩惑的燈光在第一瞬間就捉住我的意識。以往只能在書冊上見 到的絢麗場景,現在可以真正置身其間,雀躍的感覺,就像由舊箱子 中翻出自己童年時的玩具一般。Panton在受訪的黑白檔案影片中,意 氣風發地談著他的創意,其間所流露的對未來的亢奮與樂觀,是只能 屬於那整個時代的自信。
  如果時間真能試煉出作品的價值,Panton絕對是60年代的大師。一 件在50年、100年之後還能讓人記住的東西,必有其過人之處。但是 像Panton展一般精心重現的展覽,畢竟難得一見。所以如果期待一本 設計史可以變成時光隧道或是哆啦A夢的任意門,讓我們重臨現場, 再睹各個年代與其風雲人物之風采,是注定要失望的了。因為經過漫 長的時間,好作品的最精微之處,也總是最容易被歷史磨損和遺失。 余秋雨曾說,「每一部藝術史都是失去了最精微之處的抱憾之作」。 這話用在設計史也通。這情形就像是一位絕代佳人,單憑留下的精彩 故事與照片,是很難再現其風情與魅力的。


  看歷史尋找設計問題的答案
  所以對學生時代的我,設計史只是一些發生在遙遠地方的陳年往事 ,外加一堆陌生名字,很難讓整天還在煩惱如何把圖畫好的懵懂小子 ,單憑相片和有限的文字,就能發生興趣。課上完之後只留下一些模 糊的印象。其實自己開始真正認真讀設計史,還是當我進入職場,面 對接續而來的成堆困惑時才開始的。就像人生一樣,設計當中也有些 似乎永不消失的命題。例如學校不是教我們說,設計師的存在價值在 於為社會大眾謀福利?那誰能告訴我:在現實的商業利益與設計師的 「職責」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設計究竟有沒有能力處理人所面 臨的問題?又可以處理到什麼程度?面對這些讓人覺得無助的巨大的 問題,歷史是唯一的依靠。


  從設計史看到不同年代觀點
  就是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我發現了設計史的價值。對於那些永不過 時的命題,設計史裡保留了一代代人不同的應對態度與觀點,以及他 們在設計上採取的抉擇與作為。對於我們的處境,設計史裡不會有直 接的答案,只是在這些生動的故事裡,人可以比較輕鬆地神遊其間, 透過故事與自己對話;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自己認同的楷模,設定學 習的對象。即使沒有立即的觸動,至少發覺眼前讓自己極為困惑的問 題,早在例如20年前就有一大票人試著在處理了,就能讓人暫時安下 心來。現在回顧自己設計經歷中的幾個轉折點,發覺最後給我繼續走 下去的決心與勇氣的,都來自歷史。
  所以歷史所能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部份,可能不是那已模糊的場景或 人物,而是貫穿在背後的脈絡。過去的人物與場景再精彩,也只能像 是散落一地的珍珠。非得等到自己在現實當中遭遇了疑惑與困難,並 且開啟了與歷史的對話,才能找到自己眼下最安適的位置,這一顆顆 的珍珠才能再被串起。這被重新組織起來的歷史脈絡與評價,反映的 其實就是自己當下採取的姿態。


  歷史vs.現實 驅動未來想像力
  人說歷史是個巨人,我們站在他的肩頭上可以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可是在眺望完之後,還是得踩回實地,才能往前出發。歷史給我們 典範,現實給我們動機。現實激勵我們奮發,而歷史讓我們安定。歷 史讓我們不致迷失方向,現實驅使我們找到自己。只有歷史與現實一 起驅動,我們才能產生眺向未來的想像力。
  現在,當我正苦思如何讓自己的經驗與能力,能在母土裡扎根的時 候,給我最多力量的是顏水龍,是柳宗悅,甚至是100多年前的Will iam Morris。每當夜裡想起我們接下來的路,讀讀他們的書,想想他 們的事蹟,總能讓我沈澱,總能給我力量。沒錯,歷史可能無法百分 百重演,但是在歷史前面,沒有人是孤獨的。
  所以,與其正襟危坐地閱覽,還不如放輕鬆隨意翻讀,跟著書中一 個又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走上一程,看看自己在路上能撿起幾顆珍 珠。至於該怎麼串起來,時候到了你自然就會知道!


  (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工商時報推薦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消息與大家分享~

《偵探研究》,由詹朴設計,入圍本屆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封面設計獎」

相關報導請點這裡


《偵探研究》.jpg

 

這個封面真的很吸引人,而且讓人有緊張刺激的感覺,畫面設計也很切題!

當然,內容更是十分精彩!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文字,轉載引用自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10.01.14
精彩全文請見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76084?k=%B1i%BBA%AEe

 

兩岸三地著名戰地記者張翠容將於本週六(16日)首次來馬來西亞演講。

演講費捐海地災民

有感於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的地震災情嚴重,罹難者眾,她主動向星洲日報表示,把演講費和新著作《拉丁美洲真相之路》的收益悉數捐給國際救援組織,以向地震災民伸出援手。

她是接受《星洲日報》的邀請,於本週六晚上7時半在《星洲日報》八打靈再也B2禮堂主講“鏗鏘玫瑰―如何面對生死關鍵時刻”。這項生命關懷講座會是由孝恩集團推廣,另一位主講人是本地臨床心理治療師梁惠美。

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

張翠容是香港獨立記者,亦是少數的華裔女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深入戰區,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在當年塔勒班控制的阿富汗,立令禁止記者在境內拍照,她冒險犯難,準備拍照之際,塔勒班軍人的鎗已對準她,身邊的西方外交官急忙解圍才能逃脫。

這位資深新聞從業員以人道精神感懷戰火災民的不幸,亦以手中大而無畏的銳筆描述國際政治與新聞的事實和真相,她堅稱,“只要這個世界還有謊言,我就會繼續跑下去。”

《拉丁美洲真相之路》於去年11月成為台灣誠品書店華人創作暢銷榜第7位。在上述講座會現場也會出售張翠容的近期著作,包括《拉丁美洲真相之路》。歡迎公眾簽購這本書,也為海地地震災民獻出關懷與援助。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慾望之石》《盧安達飯店》作者所著,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評選,是您不容錯過的精彩好書!

 

 《慾望之石》,作者的個人故事交織在全球敘事裡,剪裁得宜,結構完整節錄中時電子報2009.12.27    


ME2031慾望之石.jpg

本書介紹: 

電影《盧安達飯店》(The Ordinary Man)原著作者
誠品書店外文館推薦的報導文學作家
美國圖書館協會注目好書!(同年度有《長路》(麥田)、《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久周))

權力、謊言、愛情交織的鑽石夢!
你擁有幾克拉的夢?預備以多少代價得到它?
揭露權力爭奪、追求安穩生活,與幸福愛情的全球鑽石夢!

地球上一塊普通的礦石,足以讓三個家庭一輩子衣食無缺、占有一個國家百分之六十的出口總額,並使其陷入軍隊與戰爭的無窮浩劫,且同時讓所有的愛情因此得到保證。

若要獲得幸福之鑽,代價是牽扯至少七個國家,因饑餓、疾病與屠殺而死亡的兩百多萬人;販售鑽石的獅子山共和國革命聯合陣線事件裡,吸食大麻的士兵,為了阻止村民投票,揮著開山刀砍掉數千村民的手掌與手臂。

從非洲的「血鑽石」地區、打磨鑽石的印度童工、北極圈礦場、巴西的非法採礦地,到戴比爾斯的倫敦總部,本書尋找鑽石真諦的大膽報導,揭露了一顆小石頭能凝聚的最大夢想──這是以鐵一般的權力現實,以及血汗淚水換取的真實故事。

 

好評推薦
「大膽報導的炫惑呈現」~《娛樂周刊》

「詳盡的研究、優美的寫作。」~《亞特蘭大憲法報》

「佐勒納有雙看得到細節的眼睛、感應得到問題的鼻子、快速重塑事發現場氣氛的能力,以及敏銳的地方感。不論他身在何處,總有辦法讓人感同身受……一趟優雅而記錄詳實的旅行,穿梭過數十載的鑽石傳說。」~Salon.com

「一個礦物與一種產業的啟發性揭露。」~《華爾街日報》

「還想要鑽石嗎?掏出現金前,佐勒納會建議你先了解那顆鑽石的來歷……一本饒富知識性的書,是歷史,也是遊記。」~《落磯山新聞》

「一讀便不忍釋卷……非常有趣的故事。」~《亞利桑納共和報》

 

作者簡介

湯姆.佐勒納(Tom Zoellner)

曾任《Men’s Health》特約編輯、《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記者,亦是盧安達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的自傳《我輩凡人》(An ordinary man)的共同作者,《我輩凡人》改編為電影《盧安達飯店》。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作包括《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暗星薩伐旅》等二十本書。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消息與大家分享~

《拉丁美洲真相之路》獲選亞洲週刊十大好書,以下節錄報導的部分內容,

全文可參亞洲週刊,相關聯結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tt&Path=3314901411/03tt2.cfm

 

 亞洲週刊2009年十大好書揭曉 .章海陵

二零零九年是神州易幟一甲子,也是六四的二十週年、中越之戰三十週年。由於歷史的發酵,這一年成為反思中華民族命運的主題週年。全球中文作家雖置身不同境遇,卻聲應氣求,打開一個個記憶的黑盒子,寫下大量嘔心瀝血、深具原創性的作品,涵蓋四九年國共內戰、新中國誕生﹑七九年中越之戰﹑八九「六四」等一系列全球華人難以忘懷的重大事件,也對很多敏感話題作出反思。因歷史經過沉澱,進而發現歷史的智慧,成為亞洲週刊這一年十大好書重要主題,也與當下和未來產生微妙互動。

亞洲週刊二零零九年中文十大非小說好書揭曉:(一)、《改革歷程》(趙紫陽、新世紀出版);(二)、《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龍應台、天下/天地出版);(三)、《金融的邏輯》(陳志武、國際文化出版);(四)、《十年中越戰爭》(倪創輝、天行健出版);(五)、 《中央樂團史》(周光蓁、三聯書店出版);(六)、《巨流河》(齊邦媛、天下出版);(七)、《歷史的大爆炸》(張萬舒、天地出版);(八)《文學江 湖》(王鼎鈞、爾雅出版);(九)、《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張翠容、馬可孛羅出版);(十)、《我們台灣這些年》(廖信忠、重慶出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鐵皮屋、鴿子籠竟可如此變化,外國建築師大概也自嘆不如……

推薦書:李清志《台灣建築不思議》(馬可孛羅出版)

《台灣建築不思議》書封。
(馬可孛羅/提供)

若 說建築是人類廣義的外衣,也是包覆人體的「膜」,那麼這層「膜」除了功能上與美學上的需求外,之所以成形的最大因素,多源自慾望。然而完美慾望若缺乏強大 權力相佐,總是在殘酷現實下多所扭曲。台灣之所以造就變化多端的不思議建築,並非台灣建築環境與條件多麼優質,在地人多麼講究居住美學這回事;相反地,正 因為許多莫名其妙的政策與不合時宜的法規,才會有政府明知花大錢還硬要猛蓋乏人使用的「蚊子館」,或是民眾乾脆打帶跑蓋起「替代性空間」(如鐵皮屋),間 接養成市井小民鑽漏洞的習慣,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生存背後的無奈轉化為變通之道竟然有板有眼。這本《台灣建築不思議》即收集了這些令外國人傻眼、在 地人冷笑的魔幻變形建築,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全書由六十八篇、三個子題組成,暫且不論這些建築物形成的錯綜複雜因素,單就本書內容與企畫編輯來看,比較偏向圖鑑導覽。與作者十五年前首本《鳥國狂》相 較之下,字裡行間少了血氣方剛的批判氣息,多了柔軟而纖細的筆調,可讀出對在地建築的包容力與自信心,而少了枯燥乏味的考據,更像是空間心理分析散文,格 外使人輕鬆自在。妙的是書中章節似乎不喜註明建築物來龍去脈,也許是害怕這些奇珍異寶哪天又像「飛碟屋」被不識貨者拆除,只能留待書中憑弔之憾。

第一部分的「城市異象」,多數著墨於都會中隨處可見的看板、鐵窗、樣品屋等特殊景觀,展現了市民以游擊戰方式對抗都市規畫的有機模式,當然也暗示了環境的 不定性所造成的不安全感。而許多複製後現代主義的折衷建築,更顯現了拼湊雜牌的代工性格。至於「公路驚嘆」則以奇觀性公共建築為主,在地與西方的「文化雜 交」雖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必經之途,但台灣經驗顯然更為秀異乖張,或能以帶有草莽性格的「叢林美學」稱之。最後的「鄉野傳奇」則討論都會邊陲因地制宜的各 式建築,例如色彩豔俗的廟宇帶著樸拙之氣十分動人,或如鐵皮屋、鴿子籠竟可如此變化,外國建築師大概也自嘆不如,更別提獨裁者銅像公園已成觀光聖地。台灣 民間多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創意,上位者若能想通此點,文化創意產業又何需花大錢蓋一座座園區?

誠如本書介紹的建築皆有不斷變化之特質,這種有機變化不但反映著民間心理狀態,也承載著夾縫中求生存的堅韌意志,這正是本書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即不可思議的建築表象之下,必然有不可磨滅的存在價值與精神。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人楊照及來賓楊澤在節目中暢談詹宏志09年新作《偵探研究》,節錄部份精彩片段!

 

marcopolo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報周刊 No.11  (2008.08.28)
明派時尚 MING PEOPLE

Song Of Youth
詹宏志  青春並不如煙


推開「巫雲」大門,詹宏志已經坐在角落靠窗位置。
台電大樓附近該是他大學狂飆青春的腹地。他沒有和出版社企劃一道搭車前來,
是否已經先到附近舊書店逛逛轉轉?詹宏志學經濟出身,
半生轟轟烈烈搞出版,做過唱片、電影,並將網路趨勢翻玩於掌中,
最近又見他在私散文中以感性明朗的文字,慢慢爬梳家族史及青春往事。


精彩內容,請見本期明報周刊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隻男人Remix──閱讀王盛弘的《關鍵字:臺北》
文/孫梓評

我搭乘捷運前往西門町,打算去看剛上映的《慾望城市》,背包裡放著王盛弘的《關鍵字:臺北》,逐篇看著,穿梭於臺北地底,而紙頁間翻閱的亦是同一座城市。城市所昭示我們的,除了具體地標、行走其中的人物,公平分配的時間,常令我驚奇的也是,生活於此,我所陌生、羨慕、意外、驚訝的種種人生,在看不見的當下,都同時發生著。

就像王盛弘以己身所歷為經緯,縱橫剖開這座異鄉人之都。

書名是微微含蓄的,原以為只是撫今憶往的地誌書寫,其實關鍵字所指涉的,既是作者不能忘懷的懺情事典,又具體而微地勾勒出一張臺北男同志地圖:二二八和平公園、各類型舞吧、馬槽溫泉、沙崙碉堡、健身房、網際網路……生活與城市互寫,〈一隻男人〉的讀者們,對於收錄在
《關鍵字:臺北》裡的幾個人物原型當不陌生。無論是永康街男子的鍋鏟情詩、貓咪敵迪的親膩與偷腥、印尼情人的戲劇性斷線,我們彷彿也跟著滲進作者甜過、苦過、剛結痂的一處疤。



文章未完,
歡迎點此繼續閱讀    (原文載於幼獅文藝)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詹宏志提取並書寫存在的綠光往事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人是如何界定自己的?「靠存在的記憶」詹宏志說。

詹宏志自小即擅長記憶、閱讀,還有數學。以一種近乎神童的本事,拿到國文課本第一天,他總是從頭到尾念過一遍,也就順便背下來。有一種人,台上的數學老師講完課,台下的他也就明白了,不太需要練習,詹宏志就是這種人。

他無時無刻不在閱讀,後來一小時能夠閱讀到十萬字。

以採訪維生的年輕時候,他不用錄音機也不需要筆記,就能把採訪對象說的話「原文重播」到稿紙上,幾乎一字不差。

遠流出版總經理時代,他是唯一一個把遠流一年出版的四百種書全數讀過的人,所以也是唯一一個能與各書系編輯溝通的人,少數能夠寫出胡適體和李敖體文章的出版人。

三年前的六月,他宣布從城邦集團退休,心裡清楚此生不太可能戒掉出版,只不過「必須抑制下來」,「我是病入膏肓的編輯」。

他的大腦與心智結構奇特詭異如一部相對論級的推理小說,媒體以「先知與革命家」封之,而一段逞凶鬥狠的年少歲月則像跳tone的情節,硬生生插進他文人的人生軌跡上。

颱風將臨之天,黃昏,坐在PChome大會議室裡的詹宏志陷入他的綠光往事,他的記憶如同電影畫面,聲音、表情、氣味、顏色、光線,還有對白,他彷彿記得一切,一個故事牽引出另一個故事,還有數說不盡的細節,卻不知道遺忘有多長。不斷的回頭,提取存在的記憶並書寫下來以確定人生不只是一場夢境,而是一段留下腳印的旅程,詹宏志這樣界定自己,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帶著「看似溫和,破壞力卻大得不得了」的性格,「永遠在創業」,日子過得好似野戰部隊,身陷不可測的漩渦。如此疾速向前,不停切換頻道的人生,詹宏志未敢輕易揭開記憶之匣,人永遠無法拿此時此刻與漫長的過去對抗。

然而想要書寫記憶的心志一直沒有改變。1987年,久病的父親過世,與父親的記憶不斷纏擾他、壓迫他,詹宏志一一記下待書寫的篇名,有一部分當時已經成文在筆記本上,甚至前言也有了,這一點有好友楊澤見證,但終究因為人在江湖,就這麼耽擱下來了。

一直到1996年,他創辦的電子報「明日報」關閉,時間忽然停止,心情空了出來,詹宏志把筆記本拿出來看,接續書寫,記憶都還在那裡,復又窖藏了十年,安安靜靜的,不增不減的。

記憶至少要窖藏十年才得以提取,以百分之百的誠實審視,轉換為文字,詹宏志嚴格規定自己。

2001年《壹周刊》創刊,轉戰《壹周刊》的明日報同事來邀寫專欄,「寫什麼?怎麼寫?」,有一張憂愁面容的詹宏志那時更加憂愁了,他擔心《壹週刊》的性格,不適合寫數位趨勢並談論出版產業,又或必須把知性文章寫得通俗一點,也就是說,以前所寫的文章現下都不能用了,如此情況,他逼出自己交了兩篇60年代的記憶,又寫了兩篇80年代的旅行,一開始不太統一的筆調漸漸趨於一致後,每週一篇的專欄寫作正式成為生活的規律,寫了一整年,修改三年,被催出版,他總是以「我再改一次」推遲,陳雨航便用一句「再改一次就永遠不會出了」頂回去,這就是2006年讓文化界驚豔的《人生一瞬》(馬可孛羅)。雖然詹宏志至今仍然不明白這一系列「看起來和社會沒有什麼關係」的文章集結為何會暢銷,可對迷戀他腦袋的粉絲來說,閱讀《人生一瞬》就像挖了一條通往詹宏志大腦的密道,入侵至他複雜到難以釐測的腦細胞,他的心靈。如果是朋友,通常出現一種「原來我不認識詹仔」症候群。

記憶的封印一旦掀開,書寫就停止不了,《人生一瞬》像一張張安靜的風景畫,「幾乎沒有完整的故事」;《綠光往事》(馬可孛羅)則寫人,寫一個一個的片段,有一篇提到喬治.史坦納的《勘誤表》,其中援引荷馬史詩《伊里亞德》部分,因為原來的譯本並沒有呼應到史坦納所講述故事的重點,詹宏志遂親自重譯。這是一種寫文章的態度,或者應該說,他就是非找到「對的敘述語氣」不可,「對我來說,寫作最大的障礙就是找到對的tone,一種語氣,敘述的語氣和我所相信的事必須一致」。

許多年前他寫《城市人》(麥田),尋思良久才找到「先寫所以,再寫因為」的新文體,破壞掉舊有的文章架構,「可是當要說自己的故事時,那些語言都不能用了」。六O年代的記憶沉澱了,有了位置,但七O年代的變化太大也太快,情緒太強,「所以至今我還無法料理七O年代」。七O年代,詹宏志來到台北,和詩人羅智成、楊澤成了台大室友,從前只在書上看到的名字一口氣都認識了,「我還和每一個老師吵架,和每一個架構都衝突」,這樣的狂飆,他一直找不到對應的文體來述說,以及,他與母親的關係。很多人疑問詹宏志為何只寫父親而略過了母親,「我和父親太疏離,和母親因為親近,關係複雜許多」。

記憶像一場沒有止盡的旅行,越過《人生一瞬》和《綠光往事》,最華麗的冒險、最困難的搏鬥,對詹宏志來說,還沒有開始呢。


以上文字引用轉載自 金石堂出版情報 2008.08.18  歡迎連結訂閱!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8.12 中國時報 文化版人物專訪 -- 詹宏志《綠光往事》往記憶底層開挖
文/ 林欣誼

    詹宏志的新書《綠光往事》延續了二○○六年散文集《人生一瞬》的回憶基調,往記憶底層開挖而去。他在書中追想成長路途中交錯過的親人、朋友與師長,也記錄自己人生中受到文化啟蒙的每一片刻。 

    今年五十二歲的詹宏志說:「因為這年紀,生命的調子定了,發現自己擁有的過去比未來還要多,懷舊就在這時發作了。」

    詹宏志現為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有多年任職媒體的經驗。十二年前他首創城邦出版集團,為台灣出版產業創新局。多年來,不時對文化趨勢、社會經濟等大議題提出針砭,曾被喻為趨勢專家。

    這樣一位叱吒職場的人物,卻在我們所熟悉的幹練形象背後,以柔軟的筆調回憶起往事時光。他的文字簡潔、淡雅,重現往日情調,尤其筆下描繪出五、六○年代的台灣社會氛圍,感動許多同年紀的人。許多文章也都說明了中年人的經驗與回憶間相互召喚的奇妙過程。

    其實,早在廿多前父親去世時,他就意識到某個過去正逐漸消失,而有了提筆的動力,甚至連題綱都擬好了。但一直到二○○一年《明日報》解散的事業低潮時,他才有時間停下來,好好坐在桌前整理回憶。

    「就個人來說,是從我自身的感情出發,回憶那些交往過的人。但擴大到整個世代,我所寫的其實是一個工業社會的鄉愁。」他說,近幾十年來台灣面臨了雲霄飛車般的快速轉變。經濟上,從樸素的農業社會轉變成複雜的經濟體;政治上,則從獨裁戒嚴跨到每個人講話都很大聲的自由時代。「不是我想回到以前,而是對曾經擁有過的生活,懷有感情。」 

    詹宏志說,因為對過去的消逝,感到那樣不忍心,便想千方百計「招魂」般地讓它停格、再現。他選擇用文字來為台灣的六○年代作畫像。下筆時,他盡量將自己還原回小孩,以童稚、侷限的眼光來描述眼前世界。 

    例如他剛剛打開文學視野時,台南南一書店帶給他的震撼,也有一幕寫到整個學校的人在操場上把校長轟下台,「那時候的孩子,反叛力氣無路可出,必須藉由這種出口宣洩。」

    相對於遽變的六○年代,詹宏志認為現在緩了下來,他一路寫來,感覺鬆了一口氣,也感覺力不從心。寫完六○年代,他想繼續往七○ 、八○年代寫去,但感覺更困難了,「因為那時我年紀長了,和世界的衝撞變多,情緒起伏變大,恐怕還不能寫。」

(以上文字,轉貼自中時新聞資料庫,原刊於中國時報2008/08/12 文化版)


活動快報>>> 詹宏志《綠光往事》
8/15 台北唯一一場新書見面分享會!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8.10 中國時報 開卷周報 書評論 -- 《綠光往事》
文/ 吳克希‧作家
■綠光往事
詹宏志著,馬可孛羅出版,280元;散文 

    30歲以上的人,大概很難忘懷「意識型態廣告」時代一種非常奇幻的職業:趨勢觀察家。這個曇花一現的職稱,再加上一系列拍得很設計師的黑白照片,幾乎就構成了「詹宏志」,以致於他後來的各種出場,都像在提醒我們那個很未來主義宣言的第一印象。
    
    然後《壹週刊》的底部突然出現了跟預測趨勢完全反向的回憶詹宏志。2006年集結成《人生一瞬》(馬可孛羅),朱天文說他的文章「明朗」,這的確是不容易的美德──現在似乎有種兩極化的傾向:「純」文學或文學獎的作品大多還是跟明朗有仇;寫部落格的很可以有話直說,卻又急著張牙舞爪。

    相較之下,這本新結集的《綠光往事》就有了一種藤椅上的舒緩。講的還是童年、成長、繞著地球跑的見聞,只是文字更直白,也不再那麼急著引經據典。有些地方乍看不知為何,卻又是剛剛好的OK,像那些事情自己興沖沖跑出來,突然忘了要幹什麼,於是非常應該地在那裡。看他寫阿姨們相親、和哥哥姐姐私下較勁、童養媳阿雪、媽媽的淺漬小黃瓜、父子間會錯意的祕密,幾乎有向田邦子的不動聲色。

    然而又何必比附於向田呢?詹宏志天涯海角找書讀的身影,早已是出版界的經典切片之一,那幾篇寫和英美書店交誼的,根本就是台版的《查令十字路84號》。但最令人顫動的還是背景裡那些無所不在的吃!上一本的日本吃太懷石料理了,想嫉妒也找不到門,但這次的吃卻歷歷在目,簡直無孔不入:甘納豆、會彈牙的貢丸、雪白濃稠的花生湯、詹媽媽輕巧流暢桿出來的(蔥)油餅、像用梳子梳過了的江浙排骨麵、咖啡精的咖啡經…。明明寫吃就不是重點,可是每一頁都氣味得有點魔幻寫實。

    魔幻之所以還是寫實的,因為意料中又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比方說一回頭,赫然發現往事和自己,竟都成了歷史…。

(以上文字,轉貼自中時新聞資料庫,原刊於中國時報2008/08/10 開卷周報)


活動快報>>> 詹宏志《綠光往事》
8/15 台北唯一一場新書見面分享會!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r. Esquire
詹宏志,不走傳統發揮影響力 
Text by Adam Tsai

    閱讀詹宏志新書《綠光往事》的文字稿,字裡行間的故事不時像陣煙在眼前飄起,那不是現實世界裡的詹宏志,而是在遙遠12歲前他腦袋裡的國度,書裡面的詹宏志並非馳騁商場的董事長,而是最愛跟爸爸去吃碗陽春麵的小男孩,我望著站在偌大書櫃前的他,宛如一個獨行於書海中的巨人,此時詹宏志神情略微激動地說,「我已經不做出版了,現在我是個輕鬆的讀者或作者,我從來對事業就沒有很大野心,過去很多事都是被刺激、然後硬著頭皮去做,就像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創業…」詹宏志說話的速度很快,我必須聚精會神才能聽見每句話的關連性,否則就只能用他那高低起伏的語氣去判斷,他繼續說著自己的處境:「當老闆很痛苦,是不能辭職的,不像員工總能瀟灑來去,如今所有壓力無從逃避,你是要下決定的人,現在我不再被工作盤據,我活在兩個時空,一個是活著的時空,另一是過去生活的片段,」當然,他還活在另一個因大量閱讀所構成的自己。

記錄童年,破壞性格使然
    詹宏志換了一個較舒服的坐勢後說,他真正有辦法開始創作的時間是在他關了「明日報」之後,這個開始讓他捲入了前所未見的漩渦裡,他花了大量時間在收拾殘局,等他把心態調整到靜止後,才有辦法靜下心來寫作。而這6年多來,他不斷地投入寫作,去年所推出的《人生一瞬》花了他將近5年的時間,完成後緊接著寫《綠光往事》,至於這本書的標題與大綱是早就有的素材,約在20多年前就寫下來了,「那是在父親過世那年,當時有很強烈的動機要寫些東西,於在我就在一本小筆記上,訂了題目,並以『聲音、氣味、顏色所記錄的童年』利用素描方式,紀錄下片段的內容,而這就是新書的緣起。」

    我們好奇為何要書寫那個年代?詹宏志說最大原因是,那個年代距離今日已有40年以上了,60年代時的他,還是個沒有行為能力的男孩,他只是個小學生,對社會沒影響力,由於只能記住畫面片段,所以幾乎是用「風景畫」的寫法,並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賦予它意義。「那時候雖不是個富裕的社會,但沒有不開心,換成現在就會產生很痛苦的壓力,當時報紙只有一張半,幾乎能把所有的字看一遍,我還對那時看的書印象深刻,像《三國演義》、《水滸傳》幾乎可以背誦出來,」可是他還不能寫70年代的自己,因為那時他已經上了高中、大學,「我」這個概念很強烈,他已是個會跟社會衝撞、叛逆的青少年,所爆發出來的能力,有時會過頭,愛恨太清楚,或許將來才有機會動筆。

    書寫這段童年經歷對他最大的意義為何?詹宏志思考了半晌說,他認為所有的寫作都是「招魂」,招原始當時自己的魂,當他年輕時的工作心態,是對改變世界寄予了厚望,唯有一路往前衝、往前看才是正道;可是一旦時間來到了某處,似乎未來已經就確定了,角色也越來越確定,而未來的可能性只是不斷縮小、變小、知識變少,生活只會在一個固定軌道上。「你都知道終點在哪裡?現在必須重新理解過去,並賦予它意義,而你的遭遇,就是個性與這世界衝撞的結果,這是檢視自己的來歷,希望賦予自己有限生命的意義。」

    詹宏志手握咖啡杯語帶感性的說,自己在家中排行老五,兄姐都是觀念較保守,而他是家裡破壞性比較大的人,父母知道他有想法、會寫字,很擔心他會冒出頭遭遇危險,但他就是無法照著父母想像中的軌道運行。「他們要我千萬不要做生意、碰經濟風險、人多地方不要去,但我真的比較野一點,完全沒受到約束,我算是孩子當中讓父母感到最不安、不知如何是好,闖最多禍的人。」詹宏志講到這裡並沒有露出無奈,反而帶著自豪的笑容說弟弟想念音樂,他跟母親說學費都由他來支付,至少弟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令他感到欣慰。......(未完待續)


以上文字,節錄引用自 君子Esquire雜誌8月號(August / 2008 / Issue 36)
精彩全文請見當期雜誌【Mr. Esquire】P.80



《綠光往事》新書分享下午茶會
台北唯一一場!  歡迎您的參加!
時        間:8/15 (五) 14:00~16:00
地        點:星巴克咖啡重慶門市3F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04號3F)
洽詢電話:
馬可孛羅出版社 (02)2356-0933 #224
星巴克重慶門市 (02)2371-3336

本活動為免費參加(當天人數若超過場地可容納量,將限制入場)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