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報導評論 (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1114期的《新新聞》周刊,被視為最年輕的青輔會主委王昱婷,推薦了《三杯茶》一書。《三杯茶》是美國人摩頓森獨自一人,十多年前在巴基斯坦獨立建校的成果記錄。

無獨有偶,就在7月13日,曾以報導天安門事件而獲得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紀思道,也在他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中,盛讚了《三杯茶》主角摩頓森在巴基斯坦建校的成就。摩頓森建校的部分師資即來自於塔利班部隊的成員,透過他們母親的說服,原屬於塔利班成員的教師了解到,「教育」也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

紀思道對於中亞、東方事務相當嫻熟,他曾於2001年出版過《東方驚雷》(Thunder from the East)一書,他認為要花費50萬美金來發動戰爭,足以在巴基斯坦建立20所學校!而摩頓森致力於當地女性受教的權益,成果絕對遠遠超過美國發動戰爭的成果。

截止2008年的今天,摩頓森在中亞地區已建立了74所學校,同樣的,目前為止,《三杯茶》也已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維持了74週之久,現在仍是紐約時報排行榜第1名
 

新聞報導:
《新新聞》第1114期 以前罵人,現在被人罵之最年輕主委
王昱婷喝三杯茶,為青年喉舌
 
紐約時報紀思道專欄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賀~~
 
王盛弘,《關鍵字:台北》
入圍 台北文學季 第二、三週(7/12~7/25) 「台北文學十書」名單!


詳情請參考 中國時報97.07.27開卷版 公佈訊息


(以下文字摘自王盛弘個人部落格)

在台南過了一夜,第二日看到《中時‧開卷》的台南專輯,列舉了許多值得遊逛的好所在,可惜匆匆忙忙地,沒能夠好好走看,另日是要專程下去一趟的。推薦孔廟前的「草祭」二手書店,我在那裡買了一套彰化縣誌。當天《開卷》還有個「台北文學十書」入圍揭曉,第一名是白先生的《台北人》(捨我其誰!)瀏覽而下,朋友重點指出,要我看看第十名,哇,《關鍵字:台北》。除了謝謝大家,還能說什麼呢?......

閱讀全文請按此連結


推薦《關鍵字:台北》得大獎呦!
OPEN BOOK,OPEN TAIPEI
台北文學十書 --全民文學閱讀推薦活動


活動參加辦法:2008831日前,推薦你心目中代表台北的十本文學書(2008630
日前出版,華文書寫出版的小說、散文、新詩,不包括翻譯書)

推薦方式:將推薦的文學書單(三本為限),以白紙書寫書名、作者、出版社,推薦人姓名、地址、電話、身分證字號等資料,寄至「台北郵政
11941號信箱」。

結果將在《中國時報‧開卷》、《印刻文學生活誌》發表;五次抽獎機會,獎品豐富,歡迎踴躍參加。

活動參考網址:http://literature.culture.gov.tw/book.html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轉載七月號"印刻文學生活誌"中,白先勇先生評王盛弘《關鍵字:台北》專文

歡樂台北
◎白先勇

 王盛弘生於一九七○年彰化和美鎮,十八歲才負笈北上求學,此後一直在台北工作停留。這個時間點與地理遷徙,對他的寫作有重大影響。王盛弘的寫作心理似乎一直存在著台北和彰化和美兩大區塊,城鄉之間的矛盾與緊張往往也就反映到他的作品裡。雖然他在台北居住已經二十年,但始終似乎未能完全與這個城市取得妥協。他寫過初上台北讀書,鄉下孩子進城的興奮與彷徨,在大學裡與女同學跳舞時的慌張笨拙,那時候是八0年代後期,台北正邁向一片榮景的鼎盛時期,也是許多外地人來追求各種夢想的地方。和美少年到台北來,大概也一直在尋夢。可是這個「無情城市」久不久總要刺他一下,使他不得不回過頭去,瞭望彰化鄉下那片綠油油的田野,以求得心靈上的止痛療傷。在王盛弘的幾本散文中,總有幾篇,突然會跳回家鄉和美鎮去,寫出一片牧歌式農家樂的景象:務農的父親在田中耕作的身影、鄉親們閒話桑榆的畫面,那些文章裡,有耀眼的陽光,拂面的稻香,是王盛弘作品中最貼心,最真摯的描寫,寫到中風後的父親,更是情不自禁。但當他筆鋒轉向台北的時候,馬上變色,進入了一個海市蜃樓式的世界。

 《關鍵字:台北》裡的文章,背景當然都在台北,但除了少數幾篇外,描寫的都是這個都市特殊的一則風貌:歡樂台北。書裡幾乎囊括了台北各種歡樂場所:新公園裡的陌生邂逅(夜遊神)、健身房裡肌肉同志的孔雀開屏(天天鍛鍊)、歡樂轟趴(夜間飛行)、歡樂海灘(暗潮)、網路上的歡樂族(花盆種貓),當然還有歡樂吧。這些場所作為背景,作者也就經歷了數不清的歡樂離合。
 
 二○○一年王盛弘出版了《一隻男人》,整本書幾乎都在訴說「一隻男人」尋覓覓在搜找另「一隻男人」的故事,書名頗具寓意,「一隻」形單影隻,「一雙」當然就成雙成對了。可惜那本書到最後一頁,一隻男人終究未能覓得另外一隻,無法修成正果。近些年台灣文學並不乏同志書寫,但多以小說形式虛擬故事出現,像《一隻男人》能拉下「假面」,完全以歡樂「素顏」告白的散文作品,並不多見。在《關鍵字:台北》這本書裡,一隻男人仍舊繼續在尋覓、在渴求,在追逐他那似乎永遠圓不了的綺夢。不同的是,七、八年前,《一隻男人》寫的是三十歲以前,少年輕狂的分分合合,充滿浪漫憧憬,愈挫愈勇,興致勃勃,因為年輕,經得起打擊。可是七、八年後,經過時間的銷磨,一隻男人尋夢的調子變了,因為有了滄桑,變得淒惋。〈經過了他〉是回憶一九九五年九三軍人節在公園遇見的他,他是一個做得一手好菜的職業軍人,與他手纏手,想「與子偕老」,可是卻發覺原來他還有另一隻男人,於是地址簿上只剩下一個挖掉的空洞,心上一抹去不掉的傷痕。一而再,再而三,傷痕就愈積愈多了。〈花盆種貓〉是集子中較特殊的一篇寫作:網路歡樂族的虛擬愛情,對象是位時髦美男,經過一連串網上的虛擬交往後,終於相約見面了,而當美男盛裝迎來時,一隻男人突然從牆上鏡子裡窺見自己青春不再的真實面貌,他與美男擦身而過沒有停足。美男的代號叫鳶尾,所以他也去買了盆鳶尾花,擱在露台,一天鐵窗半空中吊下一隻被劃開肚皮的貓,他把死貓埋進花盆裡當肥料,隔年鳶尾盛開。網路的虛擬愛情,像夜貓一般幽祕,會開出詭異的鳶尾花。這篇文章似真似幻,寫的是個後現代的虛擬世界。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參閱"印刻文學生活誌"七月號 P.139)



關鍵字:台北
王盛弘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 2008.07.10 中華日報副刊

閱讀再出發  /蘇惠昭

    王盛弘的《關鍵字:台北》寫二二八和平公園、德惠街的女人、牯嶺街、陽明山溫泉、建國花市、故宮庭園。寫健身房和夜店。寫情慾的流動、烈愛的狂喜與疼痛。寫他和白先勇(《台北人》)在台北相思李舍喝茶聊天,寫為情人料理佳美饌佳餚,但不僅止於表面的描繪,它指向更深層處,更向細微處靠近,充滿隱喻,有幾篇如「花盆種貓」:「一隻貓,一隻一動也不動的貓,一隻一動也不動掛在花鐵窗上的貓,一隻一動不動掛在花鐵窗被花剪從下腹部劃開的貓,牠的前肢在鐵窗外,牠的後肢在鐵窗外,在牠被掏空、癱軟之前霎時,必然正做著跳躍的動作 ---」,這一層一層堆疊出來的驚聳,駭異的城市住家屋景觀,我便直接當作小說讀了。

    應該說自從 MSN和部落格席捲天下以來,多數人包括我都只挑簡單有趣、快節奏感的東西讀了,行文用字也越來越隨心所欲(隨便?)而且追逐流行,進入《慢慢走》與《關鍵字:台北》,竟成為一種「再出發」的挑戰,很久沒有閱讀如此如園林一般細細布局、栽種、剪裁,文字如花緩緩綻放的散文了,莫怪文學評論家會「驚豔」,以「一個有風格的作家的誕生」譽之,有幾處擔心他要貼向朱天文去了,一個 U型迴轉又回到了王盛弘自己。

    經過了王盛弘以後,時間彷彿真的慢了下來。  完整全文請按此點閱



關鍵字:台北
王盛弘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  [周三讀好書,好書推薦]   請按此參閱書摘全文 



法蒂瑪.巴圖爾還記得第一次聽到那聲「轟」從印度砲兵陣地傳來的情景,聲音非常清晰,因為離山區只有十二公里遠;她也記得砲彈從無瑕藍天落下時發出優美的呼嘯聲;她更記得當時在田裡收割燕麥的姊姊阿米娜和自己在第一聲爆炸響起前面面相覷的神情。

「每當砲彈掉下來炸開的時候,阿米娜就會全身發抖,然後哭泣,倒在地上。」法蒂瑪說,「那個地方沒有洞穴,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拚命跑,我很羞愧,我實在太害怕了,就沒拖著我姊姊,只管自己逃命。我很害怕她會死掉,但是對我姊姊來說,一個人被留在那裡一定比炸到更恐怖,所以她也爬起來跟著村裡其他人一起跑。」

整整三個星期,布羅爾摩的倖存者一直往西北方向走,「我們常常是走在動物走的山路上,從來沒有人類走過的路。」法蒂瑪說,「砲彈開始往下掉的時候,我們把所有的麵包留在火上去逃命,所以肚子非常餓。大人們砍野生植物當食物,我們也吃許多小野莓讓自已活下去,雖然吃那些東西會讓我們肚子痛。」
 
這些歷經艱辛逃難旅程中活下來的布羅爾摩村民,筋疲力竭又憔悴不堪的抵達司卡度。最後一批難民抵達後,當地軍隊將他們帶到他們的新家。在機場旁的沙丘地,法蒂瑪和其他倖存者開始學著遺忘過去,重新開始──但這些人當中並沒有阿米娜.巴圖爾。
 
「當我們到達新的村子時,阿米娜倒下了,而且再也沒辦法起來。」法蒂瑪說,「沒有人能夠讓她活過來,即使是終於安全了,而且和我們的父親與叔叔團聚在一起,還是沒辦法讓她開心起來。幾天之後她就死了。」
 
五年後法蒂瑪提到姊姊的死時,臉上露出的悲憤未曾稍減;她讓那段痛苦的回憶短暫重現,然後又將它壓抑下去。
 
一九九九年夏天,中亞協會在司卡度機場附近的沙丘蓋了「古爾托瑞難民營女子學校」。十五歲的法蒂瑪坐在五年級教室裡,坐在她的書桌前,在描述「加吉爾衝突」最緊張的時候,讓白色的頭巾遮住大部分的臉,好讓自己躲進頭巾不再回答那些讓人傷痛的問題。
 
她的同學娜爾吉茲.阿里,現年十四歲,接著把故事繼續往下說,說明自己為什麼會坐在這間教室,坐在彩色的世界地圖下頭,坐在現在的書桌前面,親吻著自己的全新筆記本、鉛筆,以及削鉛筆用品。這個讓她們擁有學習機會的慈善機構,總部位在地圖上任她怎麼找也找不到的地方──蒙大拿的波茲曼。
 
「我們走了很久的路終於到這裡,當然很高興看到家人,」娜爾吉茲說,「但是看到這個我們以後要住的地方,我害怕又不確定。這裡沒有房子,沒有樹,沒有清真寺,什麼設施都沒有。然後薩耶.阿巴斯帶了一位外國人跟我們談話,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願意努力,他會幫我們蓋所學校。結果你知道嗎?他真的遵守了他的承諾。」
 
在難民營女子學校的五年級學生,大多是像法蒂瑪和娜爾吉茲這些孩子,她們的學習其實落後其他年輕孩子許多,因為她們的正式學校教育都是在離開村莊後才開始,而班上的平均年齡是十五歲。附近村莊的政府學校願意接受大部分的難民男孩入學,所以她們的兄弟每天來回總共要走兩小時的路到學校上課。但是對一百二十九位古爾托瑞女孩來說,如果不是到司卡度來,她們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進入學校,因此這所學校是她們穿過恐懼與逃難的隧道後,照亮黑暗盡頭處的亮光。
 
在她們黃褐色,有五間教室的學校沙地院子外,整齊的土磚房一排排向著地平線方向延伸,有些還裝著象徵奢華與定居的衛星天線。而遮蔭著房子的是一棵棵的櫻桃樹,在曾經一度是沙丘的地上。「打水計畫」提供的水源灌溉著這些樹,讓它們茁壯、青綠、一片繁茂,奇蹟似的在沙漠中開出繁花──就像那些從學校放學回家、走在大樹枝椏下的孩子,古爾托瑞的女孩們。

本文摘自《三杯茶》第十七章 沙地上的櫻桃樹 





threecupsof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晚20:00~21:00
歡迎收聽 FM89.9 飛碟北宜台"下班蘭陽有約",
主持人瀞儀將與馬可孛羅企劃,
聊聊如何用美食,遊逛、發現全新風貌的歐洲七國,
也帶領你深入了解由謝忠道先生所撰寫的美好生活讀本----
《比流浪有味》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23起,連續5天,鎖定News98 "張大春泡新聞" 節目,
張大春先生將在節目中,贈送《三杯茶》給幸運聽眾!
節目播出時間:週一至五,15:00~17:00

歡迎按此,使用線上收聽!



threecupsof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撰寫大英帝國歷史文學《大不列顛和平》三部曲(Pax Britannica)著名的英國作家珍.莫里斯(Jan Morris),周前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第四廣播電台的《讀書俱樂部》節目中,公布她與伊莉莎白.塔克妮斯女士,「結婚」的消息。

81歲的珍.莫里斯告訴聽眾,「我從未告訴任何人這件事。事實上,我和同一個人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58年。我們年輕時曾經結婚,但所謂的『變性』,使我們必須離婚。可是,我們一直在一起,所以,伊莉莎白和我決定舉行公民結合(civil union),再次成為合法伴侶。」她們在威爾斯北部的一個地方議會進行了簡單的儀式。

英國名作家 一段驚世的愛情
珍.莫里斯口中的伊莉莎白,今年已經84歲。伊莉莎白是珍.莫里斯在1949年,還是男子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時娶的妻子,兩人並育有五名子女。
1972年時,詹姆斯.莫里斯透過變性手術,成為珍.莫里斯,依法律規定,「兩個女人,不能成就夫妻關係」,兩人不得不辦理離婚。但珍和伊莉莎白仍共同居住在威爾斯北部的村莊中,36年來,對外,珍宣稱伊莉莎白是她的「妯娌」(sister-in-law)。
詹姆斯.莫里斯在1970年代執意前往摩洛哥變性,對英國社會、媒體和文壇造成震撼,許多讀者記憶猶新,乍聞珍.莫里斯與伊莉莎白「再婚」,大家仍感意外,「這應該是珍.莫里斯給我們最後的一項驚奇了吧!」
牛津大學畢業的珍.莫里斯,在詹姆斯.莫里斯時代,是一名俊秀的男子、優秀的英國軍人和傑出的新聞記者。他服役於英國皇家騎兵團,曾在義大利和巴勒斯坦擔任英國情報官。後來,進入媒體,陸續擔任《泰晤士報》和《衛報》海外特派記者。
1953年,詹姆斯.莫里斯與英國探險隊共同前往聖母峰,獨家隨行報導英國探險隊首次成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一舉成名。《泰晤士報》在1953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那天早上,刊出詹姆斯.莫里斯的獨家報導。
1956年,蘇彝士運河危機爆發。詹姆斯.莫里斯替《衛報》從塞浦路斯採訪到第一手法國和以色列合作入侵埃及的證據。透過與法國空軍飛行員的訪談,她(他)的報導證實,法國空軍支援以色列部隊間的行動。這則報導,到今天,依然被認為是蘇彝士運河危機期間,以法聯手侵略埃及「不可辯駁的證明」。
 
生錯性別 知名記者娶妻生子
儘管在工作上,1926年出生的詹姆斯,30歲不到已是英國家喻戶曉的知名記者,但在內心深處,他卻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爭扎與秘密:他對自己的性向,一直很不確定,「總覺得自己生錯了身體(成為男性)。」唯一可以和他分享這個秘密的是他的妻子伊莉莎白。
伊莉莎白是個茶農的女兒,詹姆斯到倫敦大學讀阿拉伯語時,與在一家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秘書的伊莉莎白在同一棟公寓內分租房子。
「我覺得跟她在一起有說不出的快樂,覺得她是我的兄弟,或者姊妹。覺得她是解開我生命難題的鑰匙。」珍.莫里斯回憶,「我經常跟著她一起到辦公室去,為的只是享受共同搭公車的愉快感。」
他們在1949年結婚。五名子女陸續出生。但隨著年齡增長,詹姆斯發覺自己內在的女性部分愈來愈強烈。
 
妻子支持 先離婚後進行變性
45歲那年,獲得伊莉莎白的支持,他決定跨越長期自我爭戰的界線,進行變性手術,成為女性。在此之前,他已服用了10年的女性荷爾蒙,「我的人生,只有前35年是完全的男性。」
他希望在英國進行這項手術,但他必須先離婚,才能動手術,他在不願意和伊莉莎白離婚的情況下,只有到摩洛哥去做變性。
他完成第一項重大手術,從卡薩布蘭加返家時,「伊莉莎白站在門口迎接我,就像我每次遠行回家時一樣。」
正式成為「珍」之前,詹姆斯又動了兩次大手術。伊莉莎白一直在他身邊。後來在法律上,他們不得不離婚,但卻從未離開過彼此。
《大不列顛和平》三部曲開始寫作時,作者是詹姆斯.莫里斯,完成時,作者已是珍.莫里斯。
1974年,珍.莫里斯把自己的經驗書寫成為自傳性的書籍《複雜的難題》(Conundrum)。該書行文優美,除了個人經驗和歷史,並為後來的變性者鋪路。
一般人很難理解,存在於詹姆斯.莫里斯,或者,珍.莫里斯,與伊莉莎白間的感情到底該如何界定?
 
唯一真愛 她們從未離開彼此
詹姆斯.莫里斯曾把他的旅行文學作品《威尼斯》一書獻給他們早夭的女兒維吉尼亞。對於他和伊莉莎白間的肉體關係,他形容,「那是一種完全的信任」,孩子則是他們「幸運的,無可比擬的禮物」。詹姆斯說,他希望伊莉莎白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覺得歡愉享受」。
伊莉莎白並不是個逆來順受的女人,在詹姆斯.莫里斯夫婦期間,伊莉莎白曾把炒菜鍋扔往詹姆斯臉上,也曾在火車上當眾賞他一巴掌。
可是,她總是在詹姆斯遠行後,歡迎他回家。即使在詹姆斯成為珍以後也是一樣,「我們仍然是一家人,繼續生活下去」,她簡單的說。
她們如同姊妹和好友,繼續共同生活了36年。兩人的子女和9個孫子經常前往探望。
死亡也無法分離兩人。她們已經安排葬在彼此身邊,一同躺在威爾斯北部綴佛河的小島上。兩人間,只有一塊墓碑,寫著:「這裡躺著兩個朋友,一個生命。」(Here are two friends , at the end of one life)。


以上文章內容,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音的魔力,難道比文字更甚?
不,並非如此相比。

只是在遇見文字的之前或過後。
亦渴望聽見他的聲音,以慢慢走的速度,親口說說這台北城裡,這一隻男人。

關鍵字:台北。
王盛弘。

6/10 晚間七點,在FM 89.9 飛碟電台北宜台"下班蘭陽有約",帶著書裡的故事,與你碰面。

歡迎每一雙耳朵,在這時刻歇歇,一起在心中輸入......




《關鍵字:台北》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06.07 中國時報 星期人物
 
 
     卅八歲的王盛弘,十八歲離開農村負笈北上求學,定居台北廿年,如今已是「半個以上的台北人」。從外表看來,城市化得相當成功,完全符合都會雅痞型男的模樣,但他的新書《關鍵字:台北》,卻透露自己猶如植物般被連根拔起,移植到台北生活的適應歷程。外界可窺見這位來自農村的作家,如何用生命接納大城市的五光十色,更是台北人口中極大比例的異鄉遊子的心靈寫照。按此讀全文


白先勇(經典名家)、張瑞芬(文學評論家) 一致推薦

博客來 新書熱烈發售中全書系書展「故事的力量無與倫比」
誠品    新書好評熱銷中

王盛弘作家部落格

《關鍵字:台北》╱王盛弘著    馬可孛羅文化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杯茶》5/26已經正式上市,猶如蒲公英散播種子一般,這個故事,感動的力量正在往外散發......

6/3 晚上七點,歡迎打開收音機,FM89.9 飛碟電台北宜台「下班蘭陽有約」
主持人瀞儀,將與馬可孛羅企劃,一起聊聊這本《三杯茶》,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震撼與感動!

記得收聽唷~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典雜誌 6月號 (第119期),以長達10頁的篇幅,轉載《三杯茶》精采書摘!
在關心四川震災的同時,讓這個激勵人心的好故事,帶我們看見更好的明天!



《三杯茶》5/26  馬可孛羅正式上市

這本書哪裡買?
@ 博客來網路書店全書系書展活動熱烈同步展開中,任選三書75折!
@ 誠品書店,獨家限量贈禮「萬用小方巾」!現在就去搶~
@ 金石堂書店,獨家贈送「精緻杯墊」,數量有限喔!

threecupsof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1070期商業周刊,轉載《三杯茶》精采書摘:改變世界的五百八十封信

按這裡,免費線上試閱




《三杯茶》5/26  馬可孛羅正式上市

這本書哪裡買?
@ 博客來網路書店全書系書展活動熱烈同步展開中,任選三書75折!
@ 誠品書店,獨家限量贈禮「萬用小方巾」!現在就去搶~
@ 金石堂書店,獨家贈送「精緻杯墊」,數量有限喔!


threecupsof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1071期商業周刊

《自慢》作者何飛鵬,將助人的心連結了企業精神,推薦馬可孛羅新書《三杯茶》!
相信這將會是每個企業主都能感受到的心情!


【精采專欄內文轉載,與您分享】

三杯茶
 
一個攀登世界第二高峯K2的美國人摩頓森,在巴基斯坦境內遇難,被當地人救起,摩頓森感念他們,決定為當地人帶來一所學校,讓他們有機會讀書,這個故事來自於當地巴基斯坦人的三杯茶傳統: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上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這是一個極為感人的真實故事,《三杯茶》一書(馬可孛羅出版)成為西方世界與回教世界極為感性的互動,感動了無數人。
 
當我接觸到這一本書,三杯茶的精神讓我靈光乍現,在現在的企業經營中,我們對客戶、對員工,似乎都不及巴基斯坦人對陌生人的關懷與包容。
 
我嘗試把「三杯茶」的說法改一改: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位不知名的消費者;
再奉上第二杯茶,你是前來應徵的工作者;
第三杯茶,你是我同事、我的員工,我將用生命保護你。
 
印象中回教徒手中有圓月彎刀,他們總有較激烈的情感,但是「三杯茶」述說了現代人不能想像的溫情與友情。而每天與生意為伍的我,充滿了現實與算計,反而遠離了人類互相幫忙、互相照顧、無怨無悔的人性初衷。
 
而企業經營又是最常被拿來討論的領域。有人說要以客戶為重、客戶第一;有人說要以員工、團隊為重,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有人則說,要回報股東,因為沒有股東的投資,就不會有公司。
 
可是不論以誰為重,我都知道這其中充滿了算計。視客戶第一,乃因為客戶是衣食父母,以他們為重,是希望他們能消費更多、購買更多產品。而以員工為重,乃因為員工是生產工具,照顧好員工,目的是照顧搖錢樹。至於股東,則是經營權力結構的來源,回報股東,是鞏固經營權的必要手段。
 
想完這些事,我不禁汗顏。在商場上,每一個人都有清楚的目的性,我們要有所得,因此我們要有所投入,投入對應的是產出,而投入與產出的關係是效率,效率高則多做,效率低則少做或不做,我們從不會做那些沒有目的、沒有結果、沒有期待的事。
 
我嘗試學習三杯茶的精神,第一杯茶給不知名的消費者,事實上不論是否是我們的客戶,我們都該關心與關懷。
 
前來應徵的工作者,雖然只是接觸的開始,尚未正式結緣,但既已接觸,奉上第二杯茶也是應該。
 
重點則在第三杯茶,因為工作者就是我們的家人,公司、經營者應用生命保護他們,只因為我們是人,這是人與為人的基本態度,沒有任何利益的考量,這是企業經營的「三杯茶」。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第1071期,架上現正熱賣中!)


商業周刊‧當期線上點閱!



《三杯茶》5/26  馬可孛羅正式上市

這本書哪裡買?
@ 博客來網路書店全書系書展活動熱烈同步展開中,任選三書75折!
@ 誠品書店,獨家限量贈禮「萬用小方巾」!現在就去搶~
@ 金石堂書店,獨家贈送「精緻杯墊」,數量有限喔!


threecupsof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月20日晚間,整個空中都是馬可孛羅新書《創意城市》的天下!
聽完飛碟電台北宜台的專訪,歡迎轉台至中廣新聞網 AM657
晚上八點十分的「新聞大解讀」,主持人胡忠信先生,將與竹圍工作室負責人蕭麗虹老師,展開精采的《創意城市》大對談!
歡迎使用線上收聽:http://radio.hinet.net/radio/radio.jsp?chid=207
 

《創意城市》推薦序1
一起創造永續發展的城市
蕭麗虹╱竹圍工作室負責人,多次策畫並執行國際藝術文化交流活動、會議與研究等。

亞洲城市需要新的永續經營策略與行動,因為亞洲城市這十來年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迅速發展,而它面對的問題與西方城市所遭遇的發展問題卻無法相提並論。

亞洲諸多興起中的都市現在因為經濟發展,城市原有的硬體如交通、衛生設備、公共場所安全等需要新的評量準則,而都市原有的紋理,如對社區的情感、老社區的價值觀等受到新移民挑戰,產生許多衝突。有鑑於此,很多亞洲大城紛紛提出巨大的城市規畫(mega vision)與新理想,來成就其經濟開發的終極標的。像是港澳與珠江三角的區域經濟、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橫濱的「創造型都市」、光州的「亞洲文化樞紐」(The Hub City of Asian Culture)計畫。除此之外,尚有新加坡創意城市的規畫,以及印度作為全世界後勤服務中心的概念。但這些都是官方一廂情願的夢想。

我質疑的,是這些超級大規畫與藍圖的理念真的可以永續嗎?在亞洲公部門現有的邏輯架構是否行得通?這都得靠領導者大刀闊斧地整合不同領域的團隊去實踐這個概念。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意概念是否能受到在地認同?

所以我覺得,亞洲現在急迫地需要一個另類思考,找出可以永續發展的創意城市策略,讓其在地創意的環境、自然生態、在地紋裡與經濟能量都有辦法延續發展下去,這樣才能創造出各自獨一無二、受在地認同的未來發展環境。而這需要很多基本要素的支援。

我非常榮幸於2004年阿姆斯特丹聽到查爾斯‧蘭德利先生講述「創意城市」的概念,接著閱讀此書。特別是它包涵了「城市創意的教戰守則」(a conceptual toolkit of urban creativity)。當竹圍工作室持續進行日本方面的相關研究時,也看到此概念正在該地積極發酵。在金澤,我有幸觀察到當地支持者的每月例行會議,在產官學界努力下持續應用;同時,在日本橫濱再造計畫的主體概念中,透過藝術與文化得到持續性推動,成為核心議題。我們都可以發現此項理論發展的潛力所在,協助我們找到創意策略,把這些都市問題與既有元素做全面性的整合與利用。譬如,由下而上的參與機制,理解在地價值觀,並釐清在地創意解決方案。這都需要去包容其他領域的思考邏輯,包括公務人員如何冒險、或被容許去接受風險。在經營管理上,如何分工,還有該如何育成在地的創意環境?這本書的終極目的,是協助城市轉型成為一個創意基地、服務的平台,把城市變為一個有品味、可以慢活咀嚼的城市。

有別於政府的大理想,我們亞洲事實上已經有幾個頗具創意的解決問題方針:解決垃圾問題,台北市利用垃圾費隨袋徵收,落實環保;台南海安路利用藝術的介入,縫補了都市規畫的一個錯誤;北京的798從藝術家的無形共識變成一個有形的土地開發的新方針。同樣的,在日本,因為東方孝道的需求,挪用托兒所的概念,創設托老所,使有孝心的上班族白天能安心工作,傍晚再接長輩回家共享天倫。

然而,政府的大策略並非都無法落實。從日本金澤,我們看到一個工藝城市用心設計新空間,與舊空間再造並進,重建一個生產性的現代城市,而非純消費性的觀光城。這些案例從很微小到很巨大都需要漫長的溝通、跨界的合作,以追求永續城市為最終目標,而非當前立即的經濟利益。

亞洲很需要細膩地去理解都市的發展需求、並落實永續經營流程的概念,並非為了逐利與經濟競爭而努力。面對全球暖化的威脅,每一個城市都需要為人與環境發展找到新的方針,確保人類文明能平衡地維繫發展下去。
 
 


 
 
 
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
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著
楊幼蘭╱譯
定價480元
ISBN  9789867247681

博客來新書79折熱銷中!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月20日,重要的事,可不只有馬總統的就職大典唷。
晚上七點,記得打開收音機,收聽 FM89.9 飛碟聯播網-北宜產業電台 "下班蘭陽有約"
主持人將與馬可孛羅企劃,在空中暢談這本新書:《創意城市》


關心自己居住的城市,就是關心自己的未來。
按這裡,看看新書介紹



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
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著
楊幼蘭╱譯
定價480元
ISBN  9789867247681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的光影記憶
吳鈞堯╱作家、《幼獅文藝》主編

評《布拉格畫像》
約翰‧班維爾著/耿一偉譯
馬可孛羅文化
 
 
我們要描述一座城市或一個人,都會面臨約翰‧班維爾嘗試記載布拉格時的問題:我們用什麼樣的姿態,記憶一個地方?我們選擇的記憶是出自主觀還是潛意識?它們又各自扮演什麼角色?支配記憶的,到底是一種欺騙,還是回憶的功能?《布拉格畫像》便有雙軌的功能,它記下了班維爾的布拉格,同時也道出繪寫一座城市(以及其他寫作)面對的困惱。書以「畫像」定名,即呈現了光影的作用,一切事物真如表面確切嗎?歷史容不下值得懷疑的空隙嗎?

(本文摘自 2008.2.17 聯合報讀書人版)

 我想看更多




馬可孛羅,近期精采好書:
頂尖設計師的自我經營學
那裡的印度河正年輕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名家好評再一波!

遠離東京鬧區的時尚流行,走進令人回味無窮的鄰里街巷,八位專業職人,娓娓道來他們的工作熱情與生活態度!讓我們不禁再三咀嚼蘊含其中的深厚智慧,以及嚮往追求踏實負責的職人精神!

本書除了留存下這些行家人物的忠實口述,澤田重隆先生的精采繪圖,更是讓東京下町的生活風光栩栩如生、如躍紙上,是繼《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之後,又一部感動力作!


非常高興這本帶領我們追尋珍貴生活風味的《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榮獲《網路與書》一月文化類首選書,並由傅月庵先生撰文推薦

感謝傅先生與《網路與書》首肯同意,讓我們轉載此篇推薦文與大家分享--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傅月庵
 
日文的「下町」(したまち),大約有二個意思。一是地理的,指的是市街近海或河川的部分。一是社會的,江戶時代城市構成,大體而言,為了佔據有利的軍事位置,武士住宅、寺院多半集中在台地之上,周邊為下級武士環繞,越往低處走,尤其是近海或河川之地,多半為工商匠人聚集處,原因無他,貨需暢其流,鐵路未興之前,水運是最方便的了。正因有此歷史淵源,日本的「下町」,類如台灣的「老街」,臥虎藏龍,好吃的、好玩的、原湯原汁的「古早味」,泰半集中在此。
 
說到東京的「老街」,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因三個年輕媽媽合辦社區雜誌『谷根千』而名噪一時,離東京灣不遠的「谷根千」地帶(可參見遠流出版《東京媽媽町之夢》,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T3004),但谷根千包括了寺町(寺院區)、武士町(下級武士住宅區)和下町(商業區),相對複雜,真正的純下町,還要再往東一點,更接近浮浪繁華的淺草地帶,也就是本書所說的「根岸」。
 
根岸緊鄰淺草。江戶時代以來,便是豪商巨賈、文士墨客匯聚之地,這些人懂吃懂穿懂享受,兩相激盪的結果,便創造出了類如明清時代中國南方揚州的人文薈萃之盛景,用現代的話來說,彼時文化創意產業盡瘁於斯。本書所寫,則是殘留至今,幾百年風味多未改的匠師技藝。
 
全書所寫雖然僅是居酒屋、建築、藍染、三味線修理、玩具、豆腐、飾物鑲嵌等七種行業八名職人匠師,內容卻觸及街巷紋理、生活風景、乃至歷史、文化由來,尤其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對於傳統的執著與專業的自重,在在讓人感受到了全書的深度與廣度。尤其此書以「第一人稱方式」書寫,具備了口述歷史的趣味,讀來彷若職人匠師就在眼前娓娓道來,聽得人紛紛點頭稱是。至若澤田重隆插畫所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則更不在話下了。
 
台灣年輕人「哈日」成風,菁英階層則普遍有「親日」情結。兩者或失之於淺,或侷限於深。對於真正展現日本文化精髓,也就是煥發在日常生活,舉手投足之間的庶民文化,所知卻有限。此書恰恰填補這一缺憾,讓我們走進下町,看到真正還在呼吸、活生生的尋常百姓文化,而非僅是風流一時的辣妹偶像或幾近活化石的能劇狂言了。要說日本文化裡真正值得台灣人尊敬學習的,恰恰正是這種頂真的匠藝之心哪!

(本文轉載自 網路與書 一月選書 )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內容簡介 http://blog.pixnet.net/marcopolo/post/11626463
欣賞本書精采介紹短片 http://blog.pixnet.net/marcopolo/post/11627478
本書編輯的實地遊歷 http://blog.pixnet.net/marcopolo/post/12132406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梅香鶯啼根岸村
茂呂美耶(作家)
 
     東京都台東區的根岸,位於上野山北邊懸崖下,是塊三角地帶,往昔毗連大海,狀似樹根伸至海岸,因此得名。19世紀初的根岸是江戶文人墨客嚮往之地,許多大名、富商的別墅都建在此,不但是黃鶯、淡竹名所,人來到這裡,拐來彎去眼見的都是同一棟別墅的雅致籬笆,可以說是江戶富豪的桃花源。

     提到「根岸」這地名,一般日本人很可能會聯想到俳句「梅香啊,根岸之村閒寂居」。這是日本落語家入船亭扇橋(第8代,1865?1944)的作品,非常有名,算是一種「萬能俳句」。意思是說,只要換掉俳句中的季語,任何俳句都可以套用。

     例如著名的芭蕉那首「古池啊,青蛙躍入之水聲」,季語是「青蛙」,把青蛙套入根岸那首俳句,便成為「青蛙啊,根岸之村閒寂居」,照樣可以成為一首名句。相異之處是「梅香」描述冬末的根岸,而「青蛙」則暗示晚春的根岸。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前言中,開頭第一段便形容根岸是「山之手風格的下町」。這是因為山之手是高地,往昔是大名、武家宅邸地區;而下町是低窪,庶民居住的地區。根岸雖然處於低窪,往昔卻是大名、富商別墅聚集處,所以當地人才會自誇根岸是「山之手風格的下町」,表示同樣是下町,咱們根岸可是不同凡響的風雅下町。

     東京是個不停在發展的國際都市,往昔形容10年一個時代,現在已縮短為5年便找不到舊貌。根岸四周也有很大變化,車站名「鶯谷」已名不符實,再也聽不到黃鶯啼叫,代之而起的是一大堆紅紅綠綠霓虹燈的情侶賓館和酒吧。所幸還有一部分倖免於關東大地震(1923)和東京大空襲(1945)之難,留下江戶時代的面影,正是本書中插圖所描繪的根岸三丁目那一帶。

     不過本書並非一般的懷舊抒情文,而是以7種職業,勾勒出江戶時代下町人的精神與風貌。例如第一篇所描述的架子工,正是江戶時代最受萬人憧憬的消防隊員。雖然現代架子工和消防隊員已分家,然而21世紀的架子工職人,只要認真學習,二十出頭便可以得高薪,甚至連碩士學位的新手工程師,在工地現場也要聽他們的話。當然這個職業非常危險,若非天生手腳靈活又無懼高症,一般人恐怕做不來吧。

     書中第七篇描述木棉豆腐與絹豆腐之異,這篇文章讓我想起日本時代小說作家山本一力的著作《茜空》(第126回直木獎得獎作,也拍成電影)。《茜空》是描寫一位來自京都的豆腐職人,為了在江戶普及京都豆腐(絹豆腐)而飽嚐辛酸的奮鬥史。想到現今關東地區各家超市都有賣絹豆腐的光景,再比照《茜空》這部小說,不禁令人感慨萬端。

(本文轉載自2007.12.10 中國時報 開卷版)



書名: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我要看精采短片!
文:北正史
圖:澤田重隆
出版:馬可孛羅出版
定價:340元
類別:散文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12.02 聯合報 讀書人版
等待鴿子啣來橄欖枝
楊索(作家)


一個流亡三十年的人終能返鄉,眼中所見卻家不成家,他將如何面對這趟生命之旅?

閱讀此書,就像跟隨作者穆里‧巴爾古提走入約旦河西岸,隨他心底靜靜流過的思緒,淡入淡出個人與族裔的生存世界。
 
這本書是由佔領、流離、身分、死亡幾個關鍵詞組成,順著文本織紋摸索,巴勒斯坦的圖景變得清晰且真實,不再只是統計數字、談判時間表以及兩秒鐘的新聞畫面攪纏的一團混沌。 
流亡中的穆里自比沙漠中居無定所的貝都因人,飽受顛沛之苦。穆里喜歡種天竺葵,一葉葉用啤酒擦拭,但是,漂泊人生強迫他「必須不帶感情地放棄流離途中所有」。他不能收藏書、沒有專屬咖啡杯、固定生活圈,永遠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身分,一切永遠重新開始。
 
穆里回到出生地,仍是過客不是歸人,他心中充塞的,就如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作序說,他自己離家四十五年後重回耶路撒冷,和穆里境遇相似,「格外能體會返鄉時百感交集的情緒:喜悅是當然的,另外還有悔恨、憂傷、驚訝、憤怒等感覺」。
 
行行復行行,穆里在心中拼貼自我四散的碎片。此行有尷尬、錯愕、失落,他完全忘記從就學的拉姆安拉市通往出生地戴爾格薩那的道路;他日思夕想的無花果樹被砍伐;他意識到:過去的遭遇是「清楚的流離」,現在面臨「不確定的回歸」。
真正的悲劇不僅如此,1967年以埃戰爭造成三百五十萬巴勒斯坦難民無家可歸,死亡如魅影纏繞穆里家族,大哥在巴黎街頭慘死,親人遭受槍擊等種種原因死亡。他形容,死亡就像又多又便宜的萵苣。電話鈴聲變成巴勒斯坦人最恐懼也最愛的聲音,除了報喪,鈴聲也是離散族群唯一的聯繫,愛與恨、爭吵與復合皆於斯。
 
對於個人處境,穆里並不自憐,「我身為巴勒斯坦人的痛,只是廣大群體的一部分」。甚至,對於族群的悲劇,他也不放大為國際社會獨有的苦難。他痛恨拉賓強調以色列的悲劇,好像他們是唯一的受害人。
 
事實上,從錫安主義猶太人推動建國,以巴衝突即可預見。反對建國的猶太裔學者漢娜‧鄂蘭當時即預告,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會導致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無家可歸,等於讓猶太人無處棲身的歷史重演。證諸以色列所為,正是受壓迫者壓迫他者的例子。
 
以巴之間用血還血,哈馬斯的恐怖手段、以色列的轟炸、建造圍牆相乘相加成為仇恨淵藪。
 
穆里說:「在巴勒斯坦,事情的兩面互為對稱;這是敵人的地盤也是我們的地盤,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我的意思是,同時。」
 
就在我寫此文前夕,拉姆安拉發出通訊,巴勒斯坦的法塔及哈馬斯在紀念阿拉法特集會發生流血衝突。而新一波的中東和平會議又將在美國展開,巴勒斯坦人的和平蹇途看起來仍然只是時間表。
 
飛翔於這塊曾經流奶與蜜之地的鴿子,你何時要啣來橄欖枝?

(以上文字,轉載自2007.12.02 聯合報)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11月上市

這本書,已經獲得許多精采迴響;
但是,我們仍渴望繼續聽見,您更多的聲音。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