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者迴響 (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苦悶中年男
harold_A4_etc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最大的遺憾是什麼?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彌補?

退休後的哈洛足不出戶,與妻子過著平靜到幾乎乏味的生活,某天意外收到老同事昆妮來自療養院的來信,告知自己罹患癌症已經不久於人世,當年的哈洛與昆妮之間曾有過某些特殊的情誼,卻在昆妮離開後未曾再聯絡,這一封信無疑的攪動了哈洛的內心,震驚之餘哈洛決定回信表達慰問之意,沒想到外出投郵的一趟散步之旅,卻成了改變哈洛一成不變人生的一場壯舉。

在第一個郵筒停下來時猶豫了,哈洛繼續往前尋找下一個郵筒,途經的加油站工讀生告訴哈洛,只要相信,事情就能好轉,哈洛頓時茅塞頓開,原來除了寫信慰問之外,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彌補失去的以往,於是哈洛決定就此邁開大步,走向數百哩之外的昆妮,他留話要昆妮等著,他相信只要他繼續走下去,昆妮就能好好的活下去。

只要相信就能得到,就能改變一切的信念當然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但相信是一切動力的根源,沒有任何準備的哈洛就意外的啟動了朝聖的旅程,他沒有適當健行的裝備,連手機也沒帶,沒有地圖,更沒有任何健行的經驗,就憑著腦海裡對曾經開車經過的路途的模糊印象,哈洛往目的地前進,一步又一步,堅決而不回頭。

可想而知,這樣單純而沒有干擾的旅程喚醒了內心深處的自我,當一個人靜下來心無旁騖只是默默移動時,也是最能面對自我的時刻,伴隨著這一趟旅程,哈洛的心態有了許多的改變,藉由這趟意外行程,哈洛的婚姻關係也被重新審視,作者不著痕跡的藉由哈洛與妻子莫琳平時總是沈默的互動,事件發生後莫琳先是不以為意到驚訝,一通通電話交談內容的變化,緩緩帶出兩人的關係,讓人思考婚姻的癥結與問題,曾經愛過的人為何從當年的溫柔浪漫變成冷淡;而不在家的獨子大衛帶來的是另一個課題,親子之間究竟何時開始疏離,又為何會走到那一步?許多無情又難堪的過去在旅程中不斷浮現,一開始堅持相信的信念讓哈洛走下去,邁開腳步之後,想要尋找人生真諦,面對心中傷痛並且尋找出口的力量支持著哈洛,也讓讀者感同身受的義無反顧伴隨著他一路前行。

當這一段旅程被報導,被渲染,當哈洛開始有了追隨者,原本不喜歡與人交際的他開始試著面對他人,無論是支持他,反對他,或只是藉機從中想要獲得某些好處的人都有,也曾短暫的影響了哈洛的信念,讓他想要半途而廢,還好最後哈洛不受影響的維持自己的步調節奏,並且堅持到最後,這過程就如同我們的人生一般,猶豫徬徨甚至誤入歧途在所難免,重要的是有沒有走回正軌,回到實際的道路。

人到中年以後,感覺上似乎一切都該開始走下坡,但其實真正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哈洛看似不經意的草率決定不僅就此影響了他的未來,也洗滌了過去漫長人生路上的許多遺憾,讓他得以再度面對一切,人生或許不是完美,卻在真正了解自己面對傷痕之後,能夠了無遺憾。

文章來源
http://johnptc.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30.html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說《一個人的朝聖》試讀心得。】/ 《死神料理》作者  那口井


光看書名,我以為這是一個和宗教信仰有關的故事,不過,並不是。但若真要說和宗教有什麼關聯,我想,大概就是信念(或信仰)吧。

故事是從一名年逾七十的英國老人,收到了一封多年前的女同事因為罹患癌症而稍來的道別信做為開端,然後因為聽了一名陌生女子說的「只要你有信念,你可以做任何事」這句話,而啟發了他,讓他決定去見那名女同事,而且是用走的。老人甚至單純地相信,他可以靠著一步一步地朝聖,救治她的生命。
⋯⋯

隨著小說,我跟著老人的步履前進,才慢慢驚覺,與其說這是老人「一個人的朝聖」,不如說是他的贖罪之旅,或者,是他和他的妻子的懺悔之旅。

跟著老人一步一步地朝聖之旅,我不禁想起陳綺貞的歌,「旅行的意義」。尤其,「你看過了許多美景,你看過了許多美女,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你品嚐了夜的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北京,你熟悉書本裡每一句你最愛的真理。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卻說不出在什麼場合我曾讓你動心,說不出離開的原因。」簡直就像妻子的心情寫照。老人的妻子實在不懂老人為何朝聖,甚至懷疑老人是否愛著那個女同事。儘管老人每到一個休息定點,總也會寄封信、買個紀念品給她,卻還是難以讓她放下心中的忐忑不安。

「你累計了許多飛行,你用心挑選紀念品,你蒐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你擁抱熱情的島嶼,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你流連電影裡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卻說不出在什麼場合我曾讓你分心,說不出旅行的意義。」
只是,如果,老人沒有走出朝聖的第一步,或許,他和妻子將永遠不會找到「旅行的意義」,不,是「朝聖」的意義。而老人和妻子也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始終深深地愛著彼此。

小說的節奏就像英國紳仕般溫吞儒雅,沒有急燥狂烈或煽情的高潮疊起,而是一步一步蘊釀情感、堆疊情緒,隨著一步一步地前進,老人的生平過往一頁頁地被翻閱,他的愧疚與瘡疤一個一個被揭開,然後不知不覺中,你才發現,你已經被它推入最深的感動肺腑之中。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35x190.jpg  

那一段與「他」朝夕共處的時光  文/路人乙

請讓我把與普立茲克獎大師的對話》稱為「他」,因為「他」就像個人,曾與我朝夕相處,密切互動。別問我是誰,畢竟「他」才是主角;但我想與你分享那段我們共處的時光。

「他」的外表從不邋遢,總是整整齊齊、光鮮亮麗,時而展現高科技的俐落,時而流露出精緻的手工細節。沒錯,「他」生來就該在書店的建築書區,當個主角。

  若「他」只是外表吸引人,那段時光會乏善可陳。幸好「他」不是徒具外表的空殼,而是擁有豐富的涵養,以一顆熱情的心向我說起建築,且竟然以普立茲克桂冠得主為題,直接從大師談起。藉由這些文字,我看到了大師們透過建築,帶領我們去思考/體驗空間與時間,例如以機場建築讓人感受到飛翔的真義,或透過建築物撫平歷史的傷痛。有些建築師則在遠離人煙之處,以細膩的手感打造出令人感動的幸福小建築,在這喧嘩的時代裡默默展現出工匠精神。

  有時「他」談到的事,我得花很大的力氣去瞭解。為了夠格成為「他」的好夥伴,避免在「他」面前顯得愚蠢,我勢必得多用功。我買書惡補,也把以前的講義與書單都拿出來溫習。有時「他」隨口提起建築師說的一句話或一個字,我就得費勁搜出一篇論文,好清楚來龍去脈。至於上網站尋找相關圖片或YouTube,確認自己理解無誤,也是家常便飯。回想起來,我是不是該慶幸,有些愛講深奧理論的建築師沒獲得普立茲克獎?

  其實,「他」不是冷冰冰地炫學而已。除了訴說圈內人的知識,「他」也貼心為我這非科班出身的人,準備一些大師的趣聞。我最記得關於理查.羅傑斯的事。「他」讓我看了一張照片,上面的羅傑斯穿著草綠色襯衫,他說自己不懂什麼大家都穿黑色、灰色或白色的衣服。我看到這裡真是點頭如搗蒜,同時明白為什麼羅氏建築常出現繽紛的色彩。

羅傑斯小時曾有讀寫障礙的問題,但當時大家只認為他笨,也因此他打趣地說,有讀寫障礙的好處,就是不會把童年過度理想化。不知怎地,這讓不太喜歡回顧過往的我有些動容(雖然我的平凡人生並不悲情)。此外,羅傑斯小時候住家對面有間咖啡館,六歲時,就認為能在咖啡館辦公是最理想的生活。愛跑咖啡店的我,真覺得他天賦異稟,六歲就道出我的心聲。羅傑斯雖是英國人,但我總覺得熱情的他,比羅西還要義大利。

除了羅傑斯之外,還有許多難忘的故事。例如羅西設計的墓園,和當年他出了一場大車禍有關。班夏夫特來自一個貧窮卻重視教育的家庭,他不喜歡多談自己的建築作品,寧願由建築本身訴說,那種態度讓我覺得好東方。至於巴西的建築師尼梅耶,年輕時曾蓋出許多好像來自外太空的建築,而成為百歲人瑞時還梅開二度,因為他說他六十歲能做的事,現在也能做。我真佩服這種一輩子永遠保持熱情與活力的人!

既然是以大師為主題,不免牽涉到他們的建築理論。記者出身的庫哈斯就是這樣,經常滔滔不絕談理論,聽起來固然可怕,但是看到他在伊利諾理工學院魔法般地應用色彩,或為波爾多一名行動不便的殘障業主蓋住宅時,謹記著「這住宅就是他的世界」,這時不得不佩服這些建築師。他們固然喜歡說些怪話把人嚇跑,但其實深諳如何在建築中融入溫柔的心,讓情感化為建築實體。

「他」就是這樣,在談各項建築案件時,穿插著這些很有人味兒的小故事,觸動我內心的共鳴。「他」不會專業得令人生畏、不像時尚評論般耍嘴皮,也不會只說些空洞的八卦。我總懷念著那段與「他」共處的時光,那是一趟辛苦又美好的經歷。在「他」的陪伴之下,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建築,終究散發出溫暖的人情光芒。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來源:苦悶中年男的情緒出口

/苦悶中年男子

大多數成年人都認為自己應該是懂得自己的吧,從小到大一路成長,從青澀到成熟,歷經求學、就業、結婚、生子……,經過人生一個又一個階段,到了三十好幾的年齡,如果還是孤家寡人,或許仍會有些不確定性,如果已經成家立業,甚至為人父母,不管現狀如何,對於自己的一切,就算仍有疑慮,至少,一個安定的家庭,應該是一個人的寄託,安定力量的來源,不是嗎?

 《失去你以後》的女主角艾莉從小的好朋友露西婚後定居於倫敦,距離並沒有造成兩人友情的隔閡,雙方仍然保持緊密的聯繫,艾莉更成了露西女兒蘇菲的教母,這樣的關係一直維持著。直到某一天,露西在一場意外之中喪生,親眼見到母親被殺害的蘇菲受到驚嚇而不肯開口,艾莉匆匆拋下丈夫趕赴倫敦,一肩擔起照顧蘇菲的責任,誓言要扛起好友留下的擔子,直到放心為止,甚至連回家的時程表都無法決定。

人總是置身於自己所造成的混沌之中而不自知,艾莉以為自己不過是負起理所當然的責任,讓好友可以安心離去,卻在滯留倫敦的日子裡,逐漸發現情況不對勁,艾莉無法回覆丈夫菲力普詢問歸期的疑問,仍然一心認為只要蘇菲無恙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卻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暴露出自己婚姻其實大有問題的真相。

原來,艾莉的婚姻中曾經有過失去孩子的苦痛,艾莉一心以為自己無法從傷痛走出,卻因此忽視菲力普的痛,無形的裂痕在彼此的婚姻中擴大,艾莉選擇視而不見,在倫敦悼念好友,陪伴蘇菲對艾莉來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卻也是潛意識裡逃避的藉口吧。

作者茱莉.布絲包姆透過從一開始就不存在的露西來述說一段表面和樂融融,其實卻有著問題的婚姻,艾莉無意發現露西的秘密,驚訝於心目中神仙眷侶般的露西竟然也有背叛的一面,甚至願意放棄丈夫與蘇菲,與外遇對象私奔遠走;而艾莉的父母親,雖然年紀不小,卻總是在分手與復合的循環中度過,又是另一種鮮明的對比;當艾莉反過頭來思考自己的婚姻,當菲力普終於無法忍受艾莉的漠不關心,決定結束兩人的婚姻生活,才讓艾莉從自欺欺人的夢境中驚醒,這是否也是一般人總是逃避而不敢面對事實的寫照。

書名《失去你以後》看似描寫一對好姊妹分開之後的心情,卻是藉此刻畫現代人複雜又艱難的感情問題,兩個不同背景環境中成長的個體一旦日日夜夜生活在一起,想要完全沒有摩擦,沒有爭執與意見相左的時候很難,更何況面對巨變之後,如何同心協力撫平傷口更是一門學問,逝去的露西像是替好姊妹艾莉打開了一扇窗,讓她有機會重新省視自己,帶著蘇菲走出陰霾的同時,也像引導著自己的靈魂,重新尋回愛情的真諦。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piggy的窩

文/湛藍

艾莉與露西是相交三十年的手帕交,婚後露西與夫婿格雷定居倫敦,擁有一個八歲的女兒蘇菲。雖然相隔兩地,姊妹情誼不變,除了平日大量通信外,每年倆家人還會相約一起度假。艾莉是蘇菲的教母,膝下無子的她與先生菲力普將蘇菲視為己出。某日,露西在送女兒上學途中慘遭殺害身亡,親眼目睹意外的蘇菲從此躲進自己的世界,拒絕開口且惡夢不斷。得知惡耗的艾莉隨即下波士頓的一切前往倫敦參加葬禮並決定留下來照顧蘇菲,期望能幫助蘇菲走出喪母之痛,也安撫自己喪友的悲傷。在艾利的細心照料下蘇菲終於重新展露笑容,回到學校上課也漸漸回歸生活正軌。然而艾莉自己卻面臨人生的關卡,徘徊在友情與婚姻的十字路口,同時間更發現好友露西從未對自己說出口的驚人秘密。原來很多事情並不如艾莉想像般,不管婚姻、友情或親情..

露西驟逝讓艾莉再次面臨人生重大打擊,世界跟著瞬間崩解,她說服自己絕對有留下來照顧蘇菲的理由。為了蘇菲,就算牲婚姻,放棄工作也無怨無悔,然而她真正想逃離的其實是被罪惡感與羞愧炮火重擊下體無完膚的人生,及走不下去的婚姻。曾經艾莉與菲力普非常相愛,倆人擁有幸褔美滿的婚姻生活,一起開心的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沒料到最後卻以悲劇收場。艾莉把流產意外歸咎於自己的不小心,始終無法原諒自己讓她遲遲走不出傷痛。自覺與菲力普的悲傷不同調也讓倆人漸行漸遠,最後婚姻亮起了紅燈。如今艾莉得以將從沒機會展現的母愛轉移到蘇菲身上,認為唯有拯救蘇菲自己才有重生的機會;唯有跟蘇菲一起攜手釋放悲傷,才能按下生命的重新啟動鍵。

《失去你以後》描述一個失去母親的女孩與一個生命二度重創的女人,如何攜手走過悲傷的心路歷程。我以為書名中的「你」不單單指露西及艾莉未出世的小孩,更包含了友情、親情及婚姻危機。表面上看來是艾莉幫助蘇菲,事實上真正不願也不敢面對事實的是艾莉,是露西母女讓艾莉得以重新審視生命及婚姻的價值。講婚姻道親情向來是我最感興趣,也最能引起共鳴的小說題材,《失去你以後》在作者寫實的筆觸下,將情感轉折細膩刻畫,一路讀來感觸良多,尤其是女人為人母的改變及婚姻部份。不管是艾莉雙親分分合合的奇特婚姻,格雷與露西看似美滿卻面臨破碎的通俗婚姻,或艾莉與菲力普不堪一擊的婚姻,再再說明婚姻這門課著實不容易修。

格雷說,「婚姻生活並不易容易,過來人為什麼不提醒我們?」艾莉回答,「誰說沒有。我們大概只是期望自己例外」,說穿了在婚姻這條路上任何人的遭遇絕不會是空前,也不可能絕後。或許這樣說對喪子的艾莉太苛刻,但每個人表現悲傷的方式不同,艾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無限放大了悲傷,因而看不見菲力普的悲傷,也接收不到對方的關心及努力,要說真正背叛婚姻誓約的該是艾莉自己。

我很喜歡艾莉與蘇菲共讀《秘密花園》療傷及生活互動的橋段,我也很享受跟孩子共讀的樂趣。但無法認同艾莉對待菲力普的方式,太不公平,也太自我了。然而,我卻不得不承認,逃避向來是人們明知不可行卻慣用的療傷方法。面對悲傷沒有足夠的勇氣正視,只能避免碰觸傷口,阻斷與悲傷相關的一切,以為就此可以得到自由,卻是傷的更重。至於露西的秘密我就跟艾莉一樣震驚,「人在世上有權力盡量去抓住能抓住的快樂」話是沒錯,但前提是不能踩在家人的傷口上,如果要牲家庭換來個人幸褔,即便有天大的理由,多完善的補救措施,我不以為然。我猜露西難以說出口是因為自己也無法真正說服自己或好友接受吧。

《失去你以後》是作者的第二部作品,文宣上說媲美《我的孤兒寶貝》,可我要說比起《我的孤兒寶貝》,《失去你以後》更得我心!茱莉.布絲包姆最終如讀者所願給了艾莉與菲力普一個完美的結局,可真實人生卻未必如此幸運。不過閱讀的最大意義就是透過別人的故事,回頭檢視自己的人生,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等真正失去了才覺悟。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 蔡錦豐(作家)

關於旅行,講的是追尋與享樂、自由,甚至是逃避。怎麼樣都無法脫離這些。

但在看《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時,當然也提到這些,但出乎我想像的,講更多的卻是自我的完成。

尤其身為一個男性,在字裡行間讀到的都是一位女性的掙扎與救贖,

那些更為纖細的反覆,那些男性可能不明瞭的、甚至是忽略的,是這本書給予的最大啟發。

 

「有了愛你的老公、優渥的收入,如此美滿的生活還有什麼好不滿足呢?」

但生命是獨立個體,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他該建立在什麼上頭?該用什麼形式?都只有自己可以決定。

當源源不決的淚水自心裡湧出時,當生命只剩下不快樂時,你可以成就的是自我,而不是他人。

無法對自己負責的人,怎麼能對他人呢?

這本書,給身為男性的人,一個試著去理解身邊女性的機會,或許無法接受,但至少可以做到去理解。

 

當然,旅行的本質還是在的。

異國文化催情、大啖美食的享受,還有陌生語言的魅力……

只不過,本書講的不單只是旅行的享樂而已。

因為人生至極的樂,是來自心裡真正的平和與滿足。

也是作者利用一年的放逐時光所追尋的事物。

本書終究要表達的,不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而是「享受吧!人生的旅程」。

 

Kate有話】這篇書評是出版社同業(也非常厲害的出版過多部作品)寫的,或說是小企硬坳來的。但怎麼回事,這位同業身為一位男性,卻用了最清明的眼光,剖析了這本書阿!我被打動了,你們呢?(私心最愛:「但生命是獨立個體,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他該建立在什麼上頭?該用什麼形式?都只有自己可以決定。」)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魂漂泊,《等你回覆》

部落客 / 栞

多線交錯的故事最近看的有點多,追尋著情節的接點,等待著結局與答案,或許是這類型故事的共通點。《等你回覆》也是這樣子的一個故事,看似沒什麼關聯的角色們,在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件。然而,在找到交集之前的混亂,與釐清後的豁然開朗,總是需要耐心。必須要一口氣讀完才不會忘記那些人物給你的印象,畢竟下一章可能就是別人。

故事分為三線,一對私奔的男女,一個被切斷手臂的男孩,與一個追尋雙胞胎兄弟的男人。每個人都在準備離開,或者是正在離開的途中。他們找尋自我、找尋未來,找尋自己也不確定的東西。他們都是漂泊的靈魂,找不到適當的居所,失去認同感。即使換了幾百種身分,卻找不到歸處。離開綁住自己的家園,不知道何去何從,喪失了在這個世界立足的平衡感。

當身份可以偽造,人的本質又在哪裡?一個人的構成,除了自己本身的特質,還包含了許多東西。學歷、工作歷程、朋友等,當這些東西都拋棄了,這個人是否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就如同我在網路上是「栞」這個身份,但只要我不再以這個身份行動,將行為的軌跡抹去,似乎就可以讓「栞」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換用一個別的名稱開始,創造一個別的形象,就真的變成另一個人了嗎?在這個世界上立足,我們所仰賴的究竟是人的自我,還是被稱為「名字」幾個字所創造出來的身份。

我想,即使我換個名字,我還是我。人的本質本來就不是會因為一個稱謂而改變,或許可以偽造經歷,但是卻沒辦法轉換個性。正如同萊恩、露西或黑頓,到頭來他們還是抱持著同樣的疑惑,在這個世界生存,流浪於心靈角落,尋覓著生命的出口。然後,繼續漂泊。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係」的匯兌──讀丹‧查恩《等你回覆》

部落客 / sodom

從身分(姓名、被賦予之社會地位)、身世(家庭背景、成長創痛與原初記憶)、乃至生活本身,人們的願望倒未有太大長進,幾千年來皆同,至大不過如是──如果我可以成為另一個──簡單到讓人感到無從實踐,似若絕望。

如果在另一個地方,有另一個我。

如果你。

這個想像中的我,或是「你」,在地圖上你未曾臨經的某一角,過著另一段幻影人生,被換了起頭(從出生開始編碼解譯,踏上另一段未曾涉足的人生歧路),更變了過程與遭遇,(如果我可以如何如何,如果「你」怎樣怎樣),能夠用原來的眼,看另一段全新的,更怡人的風景。

某個程度而言,網路的出現大大實踐了這樣的可能,一方面而言,他提供一個身分/生活的中介站,你可以投射部分的自己在網路上,「打造一個自己」,另一方面而言,網路仿似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時間與空間的凝縮,卻是建築在「信任」的根基上,於是網路的「凝縮」又成為一種放大,你如何相信對方所言為實?其所表露和真實人生之對應程度,可能與和你的距離或時間差呈反比。

丹‧查恩《等你回覆》是這樣的故事。在這裡頭,以網路上一樁連續詐欺為背景,多線輻射,開展諸般「如果人生可以重開機」的故事──小鎮女孩勾搭上高校老師,以為人生可以重新開始、高中男生發現自己被騙了十幾年,原來自己是媽媽的弟弟的孩子,他有了一場假死亡,但接下來是新生或只是死亡的延續、雙胞胎中一位踏上尋找兄弟之路,「另一位」卻不斷僭越自己的身分,使用雙胞胎二人的名字,誰在過誰的人生……此般種種,那其中流動的,不獨是「身分」,而是從基底刨開,是身世、是生活乃至生命的種種鬆動與改換。

這倒非簡單的的「複寫」或「重頭來過」就可以一筆帶過,那裡頭的多重操作才是小說中最好看的部分。這諸般身世/生活/身分,或可稱之為「關係」的匯兌。名為「關係」的戶頭之間是彼此流動的(情侶最後可以偽扮成父女。父子可以先當叔姪),因此能交換(雙胞胎盜用另一位,幫對方活。高中男孩被換到阿姨手上當孩子。半生都不知情)、能比較價差(高中女孩「只要有錢」於是選擇跳出來活另一段。雙胞胎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一半在追蹤另一位。算是少活了,但當另一位用他的名字行事,又像多活了?),甚至可以買空賣空或是進入他人的「身分」帳戶中──這也是故事中各線連結起來的樞紐。相隔遙遠的幾組人馬不是重新變造人生,而是放棄手上所有(假死亡。真換名。),去使用或相信別人擁有的(「我」用了別人的名字。我愛上了某個擁有名字的人。),他們或有情感債務糾葛(如雙胞胎中另外一人身分伏於他線劇情中)、或有利益交換,乃至連這形而上的「關係」帳戶本身都可能被冒用被盜領(高中男孩一線,當被詐騙者找上門,他的老爸說欸我就是你們要找的人,人們不信,這時老爸才發現,自己的身分也被人盜用)……無論有再多的可能,虛的人際關係網路變成終究如其後大背景的金榮詐騙一樣,成為人所操弄之物。亦即是,「關係」的匯兌不只是譬喻,它的悲劇之處正在於,可能性的極致竟然可能性的泯滅,永遠沒有真正的「重新再來」,有的只是這裡頭的算計、清償、贖與還、脫手或是持續交換……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的遊戲場是真實世界

部落客 / 毛毛牙

老實說,本書一開始,我完全搞不清楚書名為何叫「等你回覆」。

本書有三個主線,由於我們不清楚時序,所以不到最後,是完全清楚故事到底哪裡有交集的。

這是一個有關於「消失」的故事。台灣人可能很難理解這一點,畢竟台灣很小,加上有全球數一數二嚴格的身份制度,基本上你要消失,然後以另一個人的身份重新生活,是不大可能的一件事情(除非你當遊民,全無身份)。

美國可不一樣,這種換身份重新生活的故事,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常見到。

不過成本書這種格局,又是一番氣象了。

人的身份是如何界定的呢?以前在唸書的時候,老師常強調有關職能角色的定義、認同以及功能性行為,因為這是職能治療師治療患者時很重要的依據。

比方說你上班時可能是員工,但又同時是長官。

下班你是丈夫、父親、兒子。

出門倒個垃圾,你是鄰居。

出去騎車,你是車友……

一個人有很多角色,但基本上,只有一種身份。

網路時代就不同了,你要化身成幾個人都可以,而且除非有心追查,不然你真有可能變成完全不同的人。這一點在網路遊戲裡更加明顯,因為那真是一個可以讓你完全變身的場域(甚至變性)。

本書主角在他其中一個扮演裡有透露出他迷戀網路遊戲的情況,而且他玩得更大,他的遊戲場是真實世界。

所以這本書在看到最後的時候,真的要看到最後,你才能夠搞清楚時序,也才真的理解這傢伙有多變態……這已經不是什麼精神分裂可以解釋的,因為精神分裂會有現實感剝離的狀況,同時伴隨很多生理功能退化,但這傢伙可精明得很啊!

故事在結局裡透露出些許詭異氣氛,因為,主角(天鑑可憐,他的真名是什麼?)最後遇到的狀況是哪一個角色捅出來的樓子呢?好像不是書裡的耶!

更恐怖的事,他弟弟追著他跑遍美加卻一無所獲,但我卻覺得「搞不好他根本就沒有弟弟」,他只是在耍那對苦情姊妹而已,畢竟,他也騙過高中女生,甚至半路冒出來當人家老爸啊!

這是一本不看到最後幾頁,你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書,但書裡的詭異氣氛,絕對會讓你覺得──為何不多個幾頁呢?因為,主角說他有過一大堆身份阿!

主角沈迷那種可以reload的人生,反正掛了就重來,但這種破碎的生命……最後當然是生命的破碎吧!老實說這幾年越來越多網路成癮患者出問題……凡事適可而止阿!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裸裸的真實人生

部落客 / 苦悶中年男子

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對於隱藏在科技背後的人性隱憂總是特別關注,透過網路,我們每天接觸面對的不再僅只是活生生的人,許多行為的背後隱藏的是我們所無法掌握的真相,人的互動似乎成了不重要的一環,透過纜線的傳遞,呈現的樣貌可以完全失真,完全隱藏,只要有心,人可以憑空消失,無影無蹤,只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等你回覆》由三條不同的故事發展開來,大學生萊恩長大後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瞭解原本被埋在鼓裡的身世之後,過去的一切相較之下就像是一場不存在的人生,於是他與親生父親重新連上線,從此在舊有的人生中消失。露西則是被高中老師所吸引,決定和老師一起私奔,她已經厭倦家鄉的乏味生活,期望這一場冒險可以讓自己改頭換面,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而最後一條線,不斷尋找著失蹤的雙胞胎哥哥黑頓的邁爾斯,則是不斷在虛虛實實的人生中反覆,黑頓不斷變換著身份,總是看似不經意的留下蛛絲馬跡的線索,讓邁爾斯存著一線希望尋找著,只是這漫長的追尋中,到底消失的是黑頓,或者是迷失於無盡追尋中的邁爾斯?

只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生命所留下的一切,真的這麼容易被抹除嗎?故事中的三段人生,雖然看似擺脫了原有的一切,換得了新的名字,新的生活,但舊有的人生真的能從睡夢中消失無蹤,從此不再想起?而這曲折的人生轉換,也讓每個人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等你回覆》是一本絕對要靜心閱讀的書,三段交錯的故事,加上許多沈重的情節,絕對不是表象中輕而易舉就能竊取身份,偽造證件,輕輕鬆鬆就能借屍還魂,把自己變成另一個角色那樣戲劇化的故事。或許小說和電影看多了,駭客動動滑鼠就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虛擬的身份這樣的形象已經深植人心,只是,創造分身容易,畢竟是無中生有,而變換身份相對較難,因為要抹去的痕跡太多,而最難以變化的,我想還是當事人的靈魂,「存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絕對不是可以任意由靈魂深處所改變的事,「消失」亦然,一個人算不算徹底從原有的人生中消失,恐怕也不容易加以評斷。

雖然故事一開始錯綜複雜的時間流動,角色變換,似乎呈現著一種人人可以隨心所欲變換著自我身份,重新認同自己的感覺,不過走過三段企圖改變的人生,重新來過,或許我們對於人生能另有體會,有點沈重,卻是赤裸裸的真實人生。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at,pray,love

這是按照我的閱讀順序心得:

老實說我也非常想要有神的體驗,(誰知道你是跟什麼講話),大部分我的神學觀跟她相同,我相信有位神,但只是不同宗教對祂的稱呼不同,雖然現實中各宗教的教義卻是互相牴觸,並且這樣的思想並不被稱為是純正的基督徒。


從二個故事開始我就覺得她得了憂鬱症,雖然這不是本書的重點,更妙的是從頭到尾書中都翻成抑鬱而非憂鬱,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優柔寡斷質疑自己這不是憂鬱症是什麼? 相信我,i've been there.


她用來判別自己是否需要這一切是這樣描述的,她有個朋友花了兩年做試管嬰兒買嬰兒衣服,當那個朋友終於終於懷孕,欣喜若狂,臉上的喜悅一看就了解,而她也明白自己這樣欣喜若狂的經驗,只有在得到夢寐以求的報導任務時出現過


"等到我對生孩子的感覺,像要去紐西蘭找巨型魷魚一樣欣喜若狂的時候,才生小孩"


並且她每個月都在苟延殘喘,呼~幸好沒懷孕,感謝上天讓我多自由一個月


"生孩子就像在你臉上刺青,做之前一定得確定妳想這麼做",這句話是真的,一個女人和一個媽是極度不同的~~而且身分改變後...不會再回來


做決定的當下會以為這就是最糟糕的的時刻,其實這代表你對這事情了解甚少。


你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得跟他分手


如果每件事情都可以理性地拿計算機分配,好像事情就簡單多了,可惜作者建議:財產歸他,過錯歸我(要離開的人就錯了嗎?)


美國的愛情是這樣的,交朋友,結婚之前都可以交朋友,結婚(財產情感名譽全都在了一起),分居,離婚,所以主角在分居階段,又瘋狂愛上另一個義大利男人,是愛他,還是怕一個人??


直到911事件,主角才確定,即使天塌下來都沒辦法到分居老公身旁;相反地,即使天塌下來她都不願意到你身邊...也很令人難過阿





這本書真的非常好看,光是序言就解釋了108這個數字的奇妙,108顆念珠需要第109顆,當你通過第109顆的時候,往往會靜下來思考剛剛經歷的108顆

心得很多,總共108個故事,三個時期。慢慢補上(好捨不得看完喔)


阿寶問我:為何主角會突然發現自己想要的........


心得還沒寫,我都先拿筆寫在書上,書是自己的就有這好處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挑釁的旅人:保羅‧索魯

讀者yuner
 

保羅索魯的旅行文學最大特色是嘲諷,他喜歡顛覆既有印象,用挖苦的方式告訴讀者他的獨到觀察,譬如他描寫希臘時就是這種典型風格。

保羅索魯評論希臘,並沒有沈醉於碧海藍天,他說,希臘人不學無術,只是一群無知的人管理自己也不了解的大理石古蹟。更糟糕的是不事生產,但由於加入歐體,很幸運的,「已經獲得救贖」。因為,「會員的身份即意味送上門的錢」,「可以靠類似社會福利的方式存活了」。

這段文字出版於1995年,而2010年的2月,希臘爆發了債務危機,原因就是希臘政府長期借貸來支付國內的高福利體系,歐盟各國雖然痛批希臘生活方式揮霍,但最終還是不得不乖乖借出千億歐元幫他們度過難關,以免金融危機蔓延而拖垮歐盟。保羅索魯的觀察獲得了驗證。

這種一針見血的判斷是來自他的博學,牙尖嘴利靠的是知識儲備,而不是情緒。讀保羅索魯雖然可以感受尖酸刻薄的樂趣,但是他的遊記由於雜揉各種歷史考察、政經評論以及文學引用,事實上讀起來並不輕鬆。他像是個作家、記者、國際政治學家的混合,而且一下筆就滔滔不絕,有人說保羅索魯的諷刺讓人厭煩,我覺得他這些民族誌式的喃喃自語才讓人厭煩——這是炫學?書一定要寫這麼厚嗎?

保羅索魯的博學還表現在他會的語言上,從書裡看來,他除了母語英文外,至少還會西班牙文、法文、義大利文,以及一兩種非洲土語。他學會這麼多種語言,為的是旅途時與當地人對話,他非常喜歡對話,而且還常常挑釁對方,結果這些交談往往是書裡最有張力、最好看的部分。

保羅索魯的書總是充滿了對話,除了和當地人交談之外,他還會隨身攜帶文學作品閱讀並記錄感想,這些感想是屬於心靈的對話。有時候他把兩種形式的對話結合起來——他會去拜訪當地的作家:譬如在阿根廷拜訪波赫士,在英國拜訪珍莫里斯,在摩洛哥拜訪鮑爾斯。保羅索魯在旅途中閱讀文學作品,是不要讓自己寂寞,那去拜訪作家,大概也是為了同樣的理由,他希望在文學的道路上感受一下溫暖與堅定。

大多數人的旅行,總是想脫離跟世界的聯繫,換得片刻寧靜。但保羅索魯看不起觀光客,而他是旅人,挑釁的旅人,他最喜歡嘲諷的事物之一就是觀光客,他認為這些人只能獲得浮光掠影。而保羅索魯是用打擾世界的方式在旅行,享受自虐的樂趣。他精心計畫路線,花費許多時間,掉了許多書袋,用激怒對方的方式對話,這一切只為求得一個新視野而已。而我們坐在家裡,捧讀他的著作的同時,很容易就想到:我何時也出去走走,尋求自己的視野?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bmp

(上圖)星星學校,2008年落成時有1600名學生。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比較教育學系 四年級  黃婉璇

對於遠在世界屋脊的承諾,

卻如此真切的撼動了人心。

十年漫長的守候與等待,

卻也織出了成真的美夢。

 

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戰火無情,帶來無數附帶損傷;

一處又一處戰火的蔓延,

就像噩夢的降臨,

呼嘯著絕望從一個戰場進入下一個戰場。

卻接二連三,從不間斷,

人心可期,稍來更多正面消息。

一所又一所學校的建立,

好比美夢的延續,

傳遞著希望從一個村落走入下一個村落。

 

在被黑暗籠罩的恐懼之下,

教育露出一絲光明的曙光。

在受深層無力的體悟之下,

中亞給了一線踏實的希望。

而在遭天災人禍的打擊之下,

團結成就了一股克服萬難的力量。

 

殘屋破瓦,家破人亡,

或許曾經擊倒這群人民;

也動搖了他們的意志,

但,

奔走各地,無私奉獻,

必定不斷激勵這群人民;

也堅強了他們的意念。

 

一個致力推廣女子教育的非政府組織,

以及,

一位推動兒童教育的人道工作者,

一位與成功無緣的鳥爪男子,

一位尊敬教育的美軍上校,

一位來自難民營熱血男人,

加上,

幾位深知教育重要性的地方軍閥,

多數全力支持的地方長老,

無數渴望學習的人民,

包括,

來自世界各國心有所感的捐款,

造就了今日的成功,

同時也開展了未來的可能。

 

教育,

滿足了求知若渴的慾望,

解放了備受壓抑的心靈,

而學校,

則提供了這些元素,

給予學童最有力的庇護。

好比人情,

明暸了人溺己溺的艱苦,

感受了備受煎熬的身心,

而付出,

則反映了這些體會,

注入災民最有情的溫暖。

 

遠在那世界屋脊的第一所學校,

歷經十年終於實現了的諾言,

證明了心的力量。

石頭變學校,

最終並不只是夢想,

而是美夢成真、築夢踏實的旅程。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bmp

(上圖)巴基斯坦地震後,孩子們在戶外上課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許皓翔

  傻瓜,瘋子,衝動和堅毅的結合,書中的每個人都是,不顧一切的奉獻。

     難以想像摩頓森一群人是從何而來的自信與勇氣,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遠比想像中的難上許多,那不只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更讓人驚嘆的是從來沒有人放棄過每一個承諾,和吉爾吉斯騎馬人的承諾、一張桌子的承諾……等,每一個約定都不只是語言、書面上的,那是心與心彼此的交流,靈魂與靈魂之間的締約,而這一切也足以用生命去捍衛。

  隱隱約約覺得,有東西在書的字裡行間流動,我想那是一種很溫暖的感覺,從來不知道有這麼特別一種方式可以如此完美地詮釋一份愛,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所為的目的只有很單純的一個,用愛和教育來搭建一座不朽的橋樑,他們從不管誰是誰,只是哪裡需要他們,就到哪裡,真的,我無法想像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在驅使他們堅毅不拔,永不放棄,那是過去我所無法理解的,然而,葛瑞格先生把問題寫進書中丟給讀者的同時,也給了答案,驅動一切的力量都在這裡──孩子們天真開朗的笑容。

   看到書裡面的這句話:「石頭不再是武器,而是變成學校。」眼淚盈框的感覺,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又是一種無私的流露,不過也只有等到思緒與現實的戰火止息以後,才有這樣的時間得以實踐,該說是無奈吧,很多很多的無奈,不得不戰的無奈,政府腐敗的無奈,被世界遺忘的無奈……等等,但也因為有著令人鼻酸的種種,那些互助的美好精神更得以讓人明白一切的難能可貴。

   傻瓜,瘋子,衝動與堅毅的結合,書中的每個人都是,一群最可愛的人,用最無私的愛與關懷在地球的屋脊點一盞燈,同時也點亮世界的中心。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bmp

(上圖)諾塞里女子學校的學生

永年高級中學 國三義 黃亭文

教育是一把閃耀火炬,融化了戰爭,點亮了和平,也照明了人的智慧。師資和學校是它的光和熱,散播著這橫亙千古的傳奇力量。而開辦學校、提供師資的人則如火炬下的燃煤了,他們持續燃燒自己,為的是使它們轉換成光芒和熱量。

探究中華文化,教育即是先人努力的方向。一簞食、一瓢飲的顏淵,他因學習而提升了人格;非復下阿蒙的呂蒙,他藉讀書而增長了學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因教育而壯大了氣節。教育的好處如湧泉,是會源源不絕地冒出來的,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建立在它的效益之上。

但是,教育的甜果並非人人都可以嘗到,是許多我不知道的人內心的渴望。在地勢高聳、空氣稀薄的高山上,火光是很難被引燃的,不過我想這並不代表就該放棄。處在生命垂死邊緣的人,身心必遭受著最痛苦深沉的恐懼與折磨;處在社會邊緣的人們,所遭受到的是最冷冽刺骨的冷漠與歧視;而處在世界邊緣的人們,他們遭受的是最嚴厲的漠不關心,足以將人心在烈日下冰封。而教育,有人看了出來,是解凍的那把火。

同樣在亞洲,我擁有溫暖的陽光、廣闊的平原、充足的空氣,以及豐沛的學校資源,我如同進入了一間芝蘭之室,對身邊的優渥與美好麻木;而在偏遠的山區,環境的惡劣讓他們視學校為珍寶。男女的受教權已在台灣成了義務,而在亞洲內陸的偏遠地區,因地理的阻隔和歷史的限制使當地的女子受教權才剛起步。民主和開放在這裡已成為家常,戰爭和動亂在那裡卻摧殘了人們的夢想。然而,陰影的另一面也會有陽光。

熱心和愛心總是相伴發生。熱心的人們捐獻勞力,再貧瘠地建造一座座教育殿堂;有愛心的人們捐獻財力,在富饒地為教育神殿鋪路。相輔相成的結果,地球上的一處黑暗燃起了熊熊火光。

燃燒的蠟燭雖然短暫,但它卻燃出了人們的希望。天上的星光雖然微弱,但它卻指引了人們的方向。服務眾人的個人,雖然只是推動一個地區的教育,但他卻可能增進了一個世界的和平。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jpg

(上圖)實踐夢想的吉爾吉斯人

永年高級中學 國三義 林龍揮

    讀完《三杯茶2 石頭變學校》這本書後,我發現人的信念往往能實踐自己當時所許下的承諾,書中葛瑞格.摩頓森就是靠他那堅定的信念與永恆不懈的毅力實現十年前的諾言。帕米爾高原最後一批吉爾吉斯人的領袖阿都.拉希德.可汗請他們擔任特使,十四名騎兵在寒風刺骨冷雨交加中找尋摩頓森,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請求他為他們蓋一所學校,替他們的孩子爭取學習讀寫的機會。

    啊,摩頓森答應他們,但摩頓森要如何建造學校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難以實現的承諾,因為吉爾吉斯人的家鄉在「世界的屋頂」,但摩頓森擁有一群拚了命都想要有一間完整學校的「決死突擊隊」,有了他們,理想再也不是理想。我對於吉爾吉斯人有非常大的信心,他們一定能克服先天地形的限制,因為我了解地形的好劣不能影響人對於學習的熱愛,一個人如果屈服在天生的限制下而無法勇往直前那他註定不會成功,這些分裂的國家渴望獲得良好的教育機會,而這些國家的人民也不是毫無行動,他們毫無保留的心思、力量甚至不惜他們的生命也要為自己的子女建設屬於他們的學校。

       阿富汗戰爭打了八年,烽火四起當時災難不斷,國家面臨極大的危機,嚴重的問題接連來臨──無乾淨的水可用、失業問題嚴重而女性的地位逐漸下降,導致女性受教育的權益受損,但自從葛瑞格.摩頓森來到阿富汗後這裡的一切完全改觀,摩頓森深信教育能教化人心,荀子也說過人性本惡,但可透過「教育」和禮治,使人為善,摩頓森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總共蓋一百三十一所學校,讓近五萬八千多名的小孩和女性受到教育,傳統文化壓抑著女性同胞們受教育的權益,摩頓森卻為女性同胞們站台替她們拿回應該享有的利益。

       摩頓森說過:「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由此可知女性受教育對社會有多麼大的影響,石頭變學校在艱辛困苦的情況下摩頓森有勇氣、永不放棄、喪氣的決心和毅力,不管前面的路途有多麼的難走,摩頓森也會勇往直前絕不退縮。即使是塊毫不起眼的石頭也能實踐夢想。

       一塊石頭,一個夢想,一個承諾,十年等待。心的力量夠大,全世界都遺棄的絕望之地也可擁有希望。我想摩頓森也是靠這樣的信念才能有這樣的成功,我認為摩頓森不會因受到一點挫折就自我放棄,他一定是有驚人的意志力和常人無法比擬的耐心。

      《三杯茶2 石頭變學校》中摩頓森不僅改變這些因戰爭而分裂的國家對教育的觀感而且還讓只侷限在世界地圖中那不被注意的小國家重新被認識,讓世界對他們重新產生了新觀感,我相信只要有想要成功的毅力,也能實現不可能做到的事。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轉載自 橘子園的喧鬧


Stones into Schools cover.jpg

完成了第一所學校,摩頓森繼續他未完成的夢想與承諾~

4749412_952cb2a092b300ff0be8cb302844e236.jpg 
玉山銀行 黃金種子計畫之一 - 嘉義市林森國小圖書館

6月8日當「三杯茶 2 - 石頭變學校」熱騰騰上架之際,我剛把二二八公園繞了一圈,眼睛尋尋覓覓試圖看看會不會有什麼 小身影突然竄出來,當然平常就從沒中過樂透的我,此時才開始懊惱平日燒香拜佛不夠多,所以奇蹟顯然也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失落地準備搭公車回家,途經書局走 進去晃一晃,「石頭變學校」一書整排映入眼簾,   " 啊! 上市了~" 隨手拾起一本,封面上就寫著「一個承諾  十年等待  心的力量夠大  全世界都遺棄的絕望之地也可以擁有希望」,我相信看到這裡,妳也知道我在想什麼了。想著摩頓森受到科爾飛的村民幫助因此許願再回到這裡建校;想著妳二十歲 發生的那個故事因此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放棄她,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才有辦法堅定信念,去做一些自己認為值得的事?

我 希望自己不要再當個死小孩,失去了才開始懂得珍惜,獲得了才開始懂得付出。

這次摩頓森離開巴基斯坦前往更加窮山惡水之地阿富汗,這個帕施 圖人說的,當阿拉造完世界後,才把剩下的材料堆放在一起所形成的國家,繼續完成他建校的夢想,險阻仍時時擋在前面,過程中甚至遇到最困難的點之一是在信念 上必須把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置於一旁,摩頓森所幸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最後還是克服了,我著實佩服。看著他們在數著完成 幾所學校,幾所中心,就想到玉山銀行黃金種子計畫也從2008年那時只完成六所,到目前已經增加到二十六所,每次看著圖書館完工後老公拍回來的照片,吃著他從台灣各地帶回來的名產,心裡真是感到很驕傲, 他能在這種有公益願景的公司工作,即使一個人忍受在家裡的寂寞也無所謂呀! (明明就自己在家裡和狗開趴踢 XDDDD) 我相信小朋友在這樣窗明几淨色彩亮麗的環境下讀著自己喜愛的書本,心情也會愉悅起來吧!

就像那位塔吉克領袖說的,讓生命奉獻在有價值的 事情上面,像是閱讀、音樂或者是種梨樹!

按照前例,還是想要藉著此書,讓腦子心曠神怡地遨遊在這個無邊無際的美麗大地上,同時,也想告 訴我的朋友,我們一起加油!! 或許妳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沒什麼,但在我看來,妳早已跨出遠遠超越別人的一大步。只要這顆種子一直都在,像蒲公英種子聖殿每顆被保存在亞克力管的種子般靜靜 地躺著,將來有一天它就一定會開花。

相關閱讀:三杯茶

(以 下皆為網路照片)
afghanistan-wakhan-corridor.jpg 
9767312.jpg
吉爾吉斯騎馬人穿越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而來,我從沒遇過有人來自如此偏遠,如此嚴峻的地方  P.54
bam-e-dunya.jpg 
吉爾吉斯騎馬人畜養著山羊、犛牛、雙峰駱駝,自由地在帕米爾高原上逐 水草而居 P.56
DSC00445.JPG 
banana_beer.jpg
男女老者圍圈而坐,傳著公杯共飲「龐巴」(香蕉啤酒) P. 58
village_winter.jpg
此處平頂泥牆的房屋全都覆滿白雪,就像「齊瓦哥醫生」裡的景致一 樣 P.67
asia_1160852820_09__buzkashi___kabul.jpg 
x194196570724507562_4.jpg  
他有一次比賽布許卡希(bushkasi), 這是把無頭山羊屍體當作球來打的中亞暴力版馬球 P.66
fat%20tailed%20sheep.jpg 
rtw2005.1121256660.pict1998.jpg
肥尾綿羊(Fat tailed sheep) P.69
fef17aa076064bcda23e9e8324c551a5.jpg
馬可波羅羊(他最喜歡獵捕 的動物) P.69
600-bamiyan_buddha_bg.jpg  (炸毀前)
60_2008111113595618coT.jpg
他們還摧毀了巴米揚省砂岩懸崖上分別刻於西元三 世紀和五世紀三兩座佛像(炸毀後) P.79
mother_in_burka.jpg
女人若沒有男性近親陪伴,就不得出家門一步,而且外出時一定得穿著 藍色的布卡 P.80
91.bmp
青金石礦,這種亮澤如藍色火焰般的寶石被用來鑲在死去的埃及圖坦卡門法老面具上 P. 91
afghanistan_poppy_preview.jpg
巴達桑省另一個財富來源一直是鴉片 ,地形和氣候讓這裡成為最適合的罌粟國度 P.92
96.jpg
阿月渾子(即開心果) P.96
turban_afghan.jpg
350px-Pashtun_Elders.jpg
在瓦爾達省的塔利班轄區內,會包上「隆海」 Lungee(帕施圖纏頭巾) P.107
massoud.jpg 潘傑希爾雄獅-馬蘇德
PAKOL_MAKERS-600x399.jpg 
到了巴達桑省的塔吉克領土,又會換上游擊隊的「帕克 霍」Pakol (羊毛帽) P.107
Pashtun_children.jpg 
PHO-10Jan13-198643.jpg
進入巴哈拉克的清真寺後,再換戴「庫非」Kufi (白色無邊帽) P. 107
20070430133525.jpg
天空像知更鳥蛋一般呈現柔和的藍色 P.120

mortenson2.jpg 
女學生穿著傳統的深紅色部落服裝和羊毛長襪 P.121
afghanboys61ne.jpg
男學生則穿著該區的標準服裝,灰褐色的夏瓦兒卡米茲 P.121
muezzin.jpg
宣禮員 (muezzin) P.142
taliban_are_coming.jpg
一張桌子能帶來確實感,是你能夠信賴的東西 P.172
475-trip-lit-0912-school-girls-thumb-500x368.jpg
包 著鮮艷杜帕塔的女孩 P.193
Caviar-noir.jpg  
裏海來的魚子醬 P.266
dates-with-toffee-sauce-4.jpg  
沙烏地阿拉伯來的多汁棗子 P.266  P.S. 妳吃的椰棗長這樣嗎? XDDD
chunda-2006.jpg  
用白色的頭巾「杜帕塔」展現學生的身份 P.269
porterscarryingsupplies.jpg
這些建材都必須從外地運來,包括木材 P. 278
PRO140.jpg 
我們全都癱軟在「查波伊」, 一種床腳很短,床面用粗繩編織的行軍床 P. 283
hindu_kush_mountains.jpg  
十二噸重的雙迴轉翼奇努克直升機在興都庫什山脈的 山脊上方逐漸遠離的戲劇性翦影 P.297


以 下為中亞協會建造完成的學校

sitaraschool2.jpg   lalander.jpg   KorpheSchool.jpg   baharak.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收到轉寄的信件時,這份手寫的《三杯茶》心得感動了我們所有同仁,光是用手寫的感覺就不同於電腦上制式的新細明體,而且這位今年國三的翁同學,還分享了書中一首很動人的詩句,相信她也會打動你的心。

這片嚴酷又美麗的土地,
有著白雪覆蓋的岩峰、冷冽澄澈的溪流,
深密的柏樹、杜松與梣木森林。
你眼前所見的一切都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我無法與此地或與你分離,
因為我們只有同一種心跳聲。
──《格薩爾王的戰士之歌》(The Warrior Song of King Gezar)

三杯茶2a-po.jpg

雲林永年中學 國三同學  翁偉馨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位可愛的讀者雲林永年中學國三生沈于順的分享。


「我曾經費了好大的功夫解釋,才能讓大人明白為什麼我要幫助巴基斯坦的學生,」摩頓森說,「但是這些孩子馬上就懂了。他們看到照片時,無法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孩子坐在戶外的刺骨寒風中,沒有老師教,卻努力上著課。他們馬上決定要做點什麼。」

三杯茶2b-po.jpg

雲林永年中學 國三同學  沈于順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 Ruth 的閱讀迴響,點選過去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當初在書局就因為上面那一段話,讓我感動人與人間之間的情感可 以這樣沒有利害關係的考量,我想要看這本書,而這本書確實也給了我很大的感動。當時的心情就寫在三杯茶心得裡。

而這一次的故事延續之前的目標繼續努力著,在三杯茶書裡寫著他們蓋了60多所學校,而在這書裡,我們看到這數字還再攀升,而且書的開頭又是另一個耗時10年的承諾的實踐。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刻,也跟我巴基斯坦的朋友聊到受教育的問題,他告訴我,在他們居住的城市,至 少是個城市,所以小朋友的受教權不是那樣被剝奪,他們家的姐妹們也都可以受教育,即使環境不是那樣理想,人民基本生存那種免於恐懼的自由都沒有,不過在城 鎮裡,至少還有學校,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有改變的可能。所以Greg這樣『盡頭優先』的觀念,選了大部分人不會去的地方,而且他多年來的經驗,他覺得這些住在道路盡頭的人們,卻是你見過 適應力最強,最機智的人類。這些人只要稍加協助,就可以闖出驚人作為。當然我們都希望可以盡量幫助更多的人,卻也知道不能,選擇一條自己要 走的路,堅持走下去,看到很不同的生命,不只是Greg生命的不同,也看到在中亞協會裡許多員工生命也很不同。我們看到沙爾法拉茲為了這個工作地投入,差 點誤了生命,看到這一段時,好緊張,好怕這樣的結局,雖然這也是生命裡很多我們無法掌控的部份,還好,他還可以繼續為那許多等待受教育的小朋友服務。而且 看著中亞協會裡一群我們以為有很多衝突的人,但他們可以宗教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但因為有共同目標,這一切的不同還是可以和平存在的,這不就是國家存在的 意義嗎?有個共同存在的目標,卻又可以保留自己的獨特?讓你可以不同,卻不因為不同而被排擠!

而跟我朋友談論這個主題時,也談到電影: Charlie Wilson’s War ,Charlie很經典的一句話:These things really happened. We changed the world, then we fucked up the end game. 他們是可以花10億美元去幫助阿富汗驅逐蘇聯,卻吝於付出100萬美元去做基礎的教育建 設?可Greg和中亞協會裡所有成員的努力讓我們看到『教育』的力量。

那些感動是一路延續著,我想該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對我來說看到更多 人性的美好,看到了希望,夢想不專屬於特定的人們,Greg應該也沒去想過自己的生命會是這樣;而夢想也不在於他的大OR小,當初的一個人,一個承諾,帶 著一萬兩千美金想要替科爾飛的居民蓋一間學校,卻這樣十幾年走過,他們在這片被上帝遺落的土地上蓋了超過百所的學校,一個小小的夢、承諾,卻成了這樣讓我 們贊嘆的大夢,看到這片土地的希望。許多美麗的故事還在繼續著…

作者: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
譯者:劉 復苓 張毓如
出版:馬可孛羅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