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古墳》 前言摘錄
                                                                                           譯者:張秋明

筆者剛剛參觀過中國和韓國的古代遺跡回來,前幾天才看到的秦始皇陵和百濟武寧王陵等印象還深深留在腦海裡。「中國大陸的古代文化果然精采!」心中還在反覆思考這些想法時,飛機已從四國飛到大阪南部的上空,機上廣播通知「即將抵達大阪國際機場了」。就在這時候,眼底下突然出現巨大的前方後圓墳,心中立刻湧起一股終於回到日本的真實感。
    
這座古墳周遭已經完全被住宅、學校等建築物所包圍。雖然身處現代都市的環境中,卻彷彿強調「唯有這裡是古人的領域」般地,呈現出拒絕外人進入的獨立空間。上面覆蓋著森林的墳丘(古墳微微隆起的部分),一如橫躺在大地的巨人用力伸展四肢一樣,到處都充滿了力道。而且環繞在墳丘周遭,波光瀲灩的濠溝,在視覺上也產生了與現代人生活空間有所區隔的效果。然而,大家可能都沒有注意到,古墳周圍濠溝的設計考量其實是日本列島特有的形式,更加突顯了這種前方後圓墳丘的特異性。
    
筆者從一千公尺的高度所俯瞰的這座古墳,乃是大阪府市百舌鳥古墳群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日本規模最大(墳丘長度約四百八十公尺)的前方後圓墳。這座古墳,日本宮內廳定名為仁德天皇陵(墓),筆者則稱之為「大山古墳」。

日本全國約有十五萬座古墳,其中也包含了古墳時代沒有墳丘的橫穴墓。至於有學術證據,確知受葬者的古墳僅有二十餘座。其中之一是位於福岡縣八女市的前方後圓墳,確定為六世紀上半葉與大和勢力有過大戰的筑紫君磐井之墓。那麼該古墳是否該稱為磐井古墳呢?倒也不盡然,我們通常是以「岩戶山」之名來稱呼它。
    
對於大部分的古墳,後人大都不以傳說的受葬者名號來命名,而是盡可能用親切的地名來稱呼古墳。例如埼玉縣的稻荷山、東京都的芝丸山等都是。關於大阪這座古墳,長期以來都稱之為大山。有時「山」也代表「仙」字,所以又叫做「大仙陵」。然而這座古墳雖然定名為仁德陵,事實上其受葬者並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由於無法給予世人更加明確的印象,因此筆者不以仁德陵,而是用大山古墳來稱呼它。
    
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古墳時代,一起想像古人是如何建造古墳的。當我們搭船從北九州經瀨戶內海往東行,來到明石海峽時,就能看到一座前方後圓墳。覆蓋石塊的墳丘看起來就像整座陵寢都是石造的一樣,那是五色塚古墳(神戶市)。對海上航行的船隻而言,那是一座純白色的地標,同時也是用來顯示由此將進入畿內政治勢力範圍的建築物。船繼續往東行,經過神戶市的敏馬浦後,不久又會在海岸邊看見以處女塚為主的三座前方後圓墳。
    
繼續往大阪灣東邊盡頭南下時,大阪市內也有幾座前方後圓墳,只是我們在船上不太容易看見罷了。不過一進入位於今日堺市海岸附近一個推測是古代的港口時,立刻可以發現一座巨大的墳丘聳立在台地上。這就是大山古墳。目前古墳上面林木茂盛,但建造當初應該表面整體都覆蓋著石塊,遠遠從海上就能看見光輝耀眼的墳丘才對。

看來大山古墳應該是很重視從海上觀望的景觀。因此我們有必要將焦點鎖定在它與港口的關係,藉以解開其中的謎題。


(更多精采內文,歡迎參考《巨大古墳》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