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11.18
中國時報 開卷版《書評論》---歸鄉之路漫迢迢
林長寬(政大阿語系副教授)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回憶 I Saw Ramallah
作者:穆里‧巴爾古提(Mourid Barghourti)
譯者:陳逸如
出版:馬可孛羅出版
定價:280元
類別:回憶錄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曾經是一神教徒們(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和平共處的福地,有過輝煌的歷史與文化,如今卻是一個有如火藥庫的是非之地。一千四百多年前,古蘭經(95章)早已提到這個地方,並警告那些背離真主之道者:
 
「以無花果、橄欖果,和西奈山,和這座平安之城市(麥加)作證。我(神)確實以最佳的型態造化了人類。然後我把他貶降到卑賤中之最卑賤的,除了那些信仰和做善行的人以外。我給他們的回賜是永遠不絕的。今後誰會使你否認審判日呢?難道真主不是最明智的審判者嗎?」
 
古蘭經的這段經文,提示了猶太(無花果)、阿拉伯(橄欖)兩個民族若不信仰神,和平互助,在末日時則會遭到同樣的命運。而今日巴勒斯坦地區的居民,無論是原住民,或是後來的移民似乎都不注意神的警告!
 
巴勒斯坦難民文學(或稱離散文學),早已在當代阿拉伯文學中建立了相當的地位與重要性,它道盡了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巴勒斯坦人被放逐、顛沛流離之苦,至今一直持續著。沒有見過巴勒斯坦的難民營,則不知巴勒斯坦人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與折磨。台灣人讀了巴勒斯坦的離散文學作品,是否也可感受到那種欲哭無淚椎心刺骨之痛楚?
 
巴爾古提是位著名的巴勒斯坦作家、獨立建國運動份子,其詩作在當代阿拉伯文學中享有相當高的地位。他的這本回憶錄,描述他去國30年四處流浪,致力於建國運動的心路歷程,呈現出所有被放逐的巴勒斯坦人回歸故鄉後,卻無法再次擁有家園的創傷。這是一首弱者,但非絕望者的悲歌。這本原書名「重逢拉瑪拉」的回憶錄,靜靜地、溫和地回憶著巴勒斯坦人共有的苦難,字裡行間不斷地透露出那種期待又無奈,祈求神又無助的心情,也勾勒出以色列佔領下巴勒斯坦人的生活。
 
時間巨輪不停地往前滾轉,以色列人的生活水準亦不斷地提升。但是被以色列所佔領的「拉瑪剌」市,30年來依然破舊,這是誰的錯呢?巴爾古提藉他自身家族的離散經驗來說明30年來的創傷、悲痛。他回憶著過去,也期盼著未來,希望重回故鄉不再流離,這也是所有巴勒斯坦人的心聲。整本書從一開始就將過去的悲傷無助與現今的期待無奈心情交叉著敘述,刻畫了巴勒斯坦人的心靈痕跡,也間接地描繪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性。
 
人總是生活在期待當中。巴勒斯坦人也如同古老的猶太人,期盼著他們的「彌賽亞」。如今兩個民族是否能夠如古蘭經所言:同心向著神,和平相處?巴爾古提並沒有提出答案,他也無法有答案。神總是考驗著人的智慧。這本翻譯版本文筆流暢,可讀性高。唯一小小的遺憾是,因為從英文本翻譯成中文,巴爾古提的阿拉伯文文筆特色無法全然地呈現出來。不過,畢竟台灣人對中東地區,或阿拉伯的文化是相當陌生的,對台灣讀者而言,這本譯本有助於直接去瞭解被佔領的巴勒斯坦,以及當代阿拉伯文學中離散文學的特色。

(以上文字,轉載自2007.11.18 中國時報開卷版)


這樣的一本好書,怎容錯過?
放大我們的國際視野,了解以巴問題雖然紛擾無解,卻如此值得我們再三深思。
因為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人類,都絕對不會是為了相互滅亡或驅趕,而存在。
歡迎各位朋友留言迴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