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貼紙語法,請按此連結複製,歡迎引用!)


去年底全心製作公平貿易專題後,我逐漸體悟:每當我感覺不快樂時,往往是因為眼中只有自己、只在乎自己需要什麼。換個角度思考:「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並開始逐步實踐時,心裡反而踏實了起來。
 
最近參加了《三杯茶》新書試讀活動(該書預計於五月底正式上市)。書中主角摩頓森,本來只是要信守承諾,為救他一命的巴基斯坦偏遠山區村民蓋一所學校,到後來他不僅蓋了幾十所學校、設立十多處婦女職訓中心、並協助健全地方的衛生設施與醫護訓練,甚至在九一一全美對回教世界誤解、反感的狀況下,堅持提供巴基斯坦、阿富汗人民教育機會才是化解仇恨、誤解的方法。
 
「我在那裡的工作讓我學到一些事實,我知道恐怖主義並不是憑空出現,讓某些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的人突然決定要恨美國人,恐怖主義的出現是因為孩子們缺乏足夠有希望的未來,逼得他們有理由選擇生、而不是選擇死。」──《三杯茶》第二十一章〈倫斯斐的鞋〉。
 
閱讀時,我頻頻想起去年11月訪台的日本公平貿易團體Nepali Bazzaro負責人土屋春代的感人故事。她,一個日本女人,隻身前往尼泊爾,只為了提供工作機會給尼泊爾人。(和摩頓森一樣,特別是提供給女性。)
 
這兩位站在第三世界最前線的人,摩頓森和土屋春代,很明白唯有提供「希望」,才能解決當地的問題。摩頓森,提供教育;土屋春代則提供工作。摩頓森投注了十年,終於看見第一所學校的第一批學生裡的回教女孩嘉涵成為一位勇敢挑戰任何男人的自信女人;而土屋春代,努力了十五年,餵養了一萬個尼泊爾人,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充滿信心。
 
回到《三杯茶》。
 
這個真實發生的事件,在執筆作者瑞林絕妙文筆撰述下,宛如電影般充滿畫面,仿若小說般情節動人。(由於瑞林一直形容摩頓森是個大塊頭,使得我老是把摩頓森想成大個子善良妖怪史瑞克,嗯,形象挺合適的啊。但到中亞協會官網才發現,摩頓森比史瑞克帥多了。)
 
雖然《三杯茶》故事主軸,是摩頓森在巴基斯坦奮鬥十年、並承接前往阿富汗奮鬥的辛苦過程,卻也揭露了我對於伊斯蘭世界的誤解與無知。藉由摩頓森的經歷,我看見了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人的熱誠與善良,了解伊斯蘭教核心教義是公義、包容與慈善。更驚訝自己從來未曾深究過:九一一究竟是怎麼回事!極端教派的恐怖分子因何而生?美國或各國目前採取的解決方法真的是正確的嗎?
 
在摩頓森的驚人毅力之外,我覺得,他最值得人們學習的,是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尊重。因為,願意去了解、尊重他人的文化與需求,誤解就會少一點,畢竟,「真正的敵人,是無知。」(《三杯茶》第二十二章章名。)書中有好幾個段落令我落淚,尤其是摩頓森在伊斯蘭世界朋友的真性情,在在讓我感動不已。而這份感動,得請你自己去閱讀此書才能瞭解。
 
看完《三杯茶》,雖然不認為自己也能辦到摩頓森成就的事,但認真想想,如果沒有一路上給予摩頓森幫助的人們(出錢、出力、出點子、將他的故事報導出來……),摩頓森也不可能完成這些事。所以,我再次告訴自己:每當看見有人進行正確的事,可以的話,儘量去協助對方!不要只在乎個人的權益與幸福,多為他人與世界想一想。人一輩子若只為自己活著,豈不可惜?
 
摩頓森回到霍爾尼(摩頓森的第一個主要贊助者,此時已生命垂危。)床邊,發現他正彎身打電話,要接線生幫他撥一個到瑞士的國際長途電話。「你好,」霍爾尼開口,對著在日內瓦的一位幼時同伴說,「是我,尚‧霍爾尼。我在喀拉崑崙山蓋了一所學校,喜馬拉雅山。」他自豪地說:「你過去五十年幹了什麼事?」──《三杯茶》第十四章〈平衡〉,馬可孛羅出版。
 

--讀者阿丹 《三杯茶》試讀心得全文
http://thinktrue.spaces.live.com/blog/cns!8FB1431017312F4F!1586.entry



《三杯茶》,5/26,馬可孛羅即將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reecupsof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