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星薩伐旅》
保羅.索魯 /著
麥慧芬 /譯
656頁,定價520元
除了悲慘與紛爭外,那黑暗的地方依然存在著希望......博客來網路書店 79折
誠品網路書店 79折(全書系書展進行中,任選三書75折!!)

[內容簡介]
史瓦希利語中,「薩伐旅」的意思是旅行,特別是長途的旅行。在《暗星薩伐旅》裡,索魯的旅誌是非洲,從開羅到開普敦──沿著尼羅河而下,穿越蘇丹與衣索匹亞到肯亞、烏干達,然後旅行至更遠的南非。搭乘火車、船舶、運牛卡車等各式交通工具,索魯走過了世上一些最美麗──經常也是最具攸關生死威脅性──的景致。

這趟旅途是個探索,但其中也有部份是感性的歷程。大約四十年前,還是馬拉威叢林擔任老師的索魯首次在非洲旅行。這次,他在老學校稍事停留、看看老學生、再訪他的非洲老友。

親眼去看非洲在四十年的獨立期間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索魯無可自拔地好奇探究,也一如以往地展現機智的洞察力,他的讀者會發現自己同時處於一部史詩與一場饒具啟發性的旅程之中。細數索魯的遊記,《暗星薩伐旅》無疑是最大膽、最優秀的其中一部。

[作者的話]
我也因為這個原因而喜歡非洲,因為家鄉沒有這樣的特質。身在非洲就像置身於一顆黑暗之星上。

從非洲傳出來的消息全都是壞消息。正因為如此,我才想去那兒,只不過我不是為了那兒的慘狀、紛爭,也不是因為報紙上屠殺與地震的報導;我只是想要重溫身在非洲的愉悅。我想感覺那個地方的廣大,大到足以可以裝下許多尚未訴說的故事,大到足以容納一些希望、一些喜感,以及一些甜蜜──除了悲慘與恐怖之外,我還想感覺非洲還存在著其他的東西──我打算重新置身於我們以前稱為布恩度的樹叢之間,並在古老的非洲內地遊蕩。那幾乎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曾在那兒生活、工作,開開心心地,在這片最綠大陸的核心地帶。
***
現在,非洲的消息就和謠言一樣嚇人:有人說那兒是絕望之地──糟透了、殘暴、飽受傳染病折磨、飢荒、無藥可救、在劫難逃。而這些人竟然還是幸運的一群!然而我想──既然我有大把的時間,而且沒有壓力──或許我可以把點和點之間連起來,橫越邊境,去看看非洲內陸,而不是在首都之間蜻蜓點水,只接觸到猛獻殷勤的導遊。現在的我,沒有任何參觀野生動物公園的慾望,儘管我想旅程中還是會看得到。薩伐旅(safari)這個史瓦希利字的意思是旅行,與動物沒有任何關係,某人「正在薩伐旅」的意思,只是指離開了,而且聯絡不到。

[內文試閱]
給小費
給小費這件事一直讓我很頭痛,因為這並不是獎賞,而是旅遊稅,是許多種旅遊稅中的其中一種,而且是那種更污辱人的稅捐之一。沒有人能倖免。你是不是付大把銀子住在最高級飯店裡的總統套房一點都不重要:穿著制服的人看到你走進電梯,他會詢問你的旅遊狀況、向你提供氣象報告、把你的行李提到套房內,然後期待你打賞他們這種你未開口要求的關注。大門口,梳著滿頭金澄澄辮子正在吹牛的門房,因為突然趕來幫你打開計程車門而索取小費、酒保要在你的帳單裡分一瓢羹,侍者也一樣,打掃房間的女服務生有時會留下再也清楚不過的字條,並隨條附贈一個信封,強索現金。只因為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就期待他人支付額外費用,已經夠讓人感覺糟糕的了;想到每個微笑背後都有個價碼,更讓人覺得淒涼。
 
什麼是旅行
我在幹嘛?邁步前進吧,我想。從地中海岸開始,經過赫丘力士之柱,慢慢地,深入非洲。旅行是種轉變,最好的旅行是從家開始的旅行,是一種啟程。我痛恨以降落的方式進入一個地方。我必須要能夠把此處與彼處連接在一起。普通旅遊所帶來的困擾之一是太過舒適:一個人可以用這種安逸的態度,從熟悉之處快速被送到陌生之地,譬如說,在紐約辦公室工作的人,以月球火箭發射的速度,一個晚上就被偷偷送到非洲之中,去對著猩猩張口呆望。幸好這只是感受外國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方式是慢慢走,跨過國界,帶著袋子和護照倉皇跑過利如剃刀的鐵絲,但這才是提醒你這裡和那裡有所關連的最好方法。再說,一篇旅行的故事本來就是關於彼方與歸處的故事。
 
金字塔
這完全是我那天晚上所經歷的境況。我們在金字塔邊紮營,我感受到以前那些古代旅人的感覺──幸運、謙卑、因為單獨在這神聖之地而感到昇華,還有一種在驚奇中的孤寂冥思。這些屬於庫施王國舉行下葬儀式所在地遺跡的蘇丹金字塔為數龐大──一個砂石山脊上,大概有三十五座。與吉札的金字塔相比,這裡的金字塔較小也較陡,像一大群近在咫尺的裝飾用巨大鹽罐子,從遠一點的距離看,則像一排鈣化稜線的顎骨獠牙。稜線上金棕色的積沙緊靠著金字塔與蘇丹人的教堂堆積。沙在夕陽下閃爍,壯偉的沙丘高堆,但沙丘邊角的沙子卻被挖空,一如刮來的雪,以雕刻品或懸垂這種無法令人置信的姿態形式定格。

[作者簡介]
保羅.索魯
出生於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旅行工作,先到義大利、非洲,於馬拉威的叢林學校擔任和平團教師,並在烏干達的大學擔任講師。1968年,應聘前往新加坡大學,任教於英文系。這段時間,將短篇故事及為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並著手數篇小說,包括〈方與印地安人〉、〈嬉戲的女孩〉、〈叢林戀人〉等,這些小說收錄於《大裂谷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魯與家人移居英格蘭,隨後遷往倫敦,在英國居住了十多年。這段時期,寫了幾部評價甚高的小說及多篇廣受歡迎的旅遊文章,《漫遊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書即由這些旅遊文章精選編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國定居,仍前往各處旅行。

保羅.索魯著作甚豐,包括:《瓦爾多》(aldo)、《黑屋》(The Black House),《映象宮殿》(Picture Palace)贏得1978年英國惠特布雷德文學獎;《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被《約克郡郵報》選為1981年年度小說,並改編成電影;《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贏得1988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最近的著作有《我的另一種生活:一部小說》(My Other Life: A Novel)、《九龍塘》(Kowloon Tong)、《戶外愛好者》(Fresh-Air Friend)集合了他1985至2000年的旅行文學作品、另有一部廣受好評的小說《檀香山飯店》(Hotel Honolulu)。馬可孛羅曾經出版《赫丘力士之柱》《老巴塔哥尼亞快車》、《維迪亞爵士的影子》、《到英國的理由》中文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