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鐵皮屋、鴿子籠竟可如此變化,外國建築師大概也自嘆不如……

推薦書:李清志《台灣建築不思議》(馬可孛羅出版)

《台灣建築不思議》書封。
(馬可孛羅/提供)

若 說建築是人類廣義的外衣,也是包覆人體的「膜」,那麼這層「膜」除了功能上與美學上的需求外,之所以成形的最大因素,多源自慾望。然而完美慾望若缺乏強大 權力相佐,總是在殘酷現實下多所扭曲。台灣之所以造就變化多端的不思議建築,並非台灣建築環境與條件多麼優質,在地人多麼講究居住美學這回事;相反地,正 因為許多莫名其妙的政策與不合時宜的法規,才會有政府明知花大錢還硬要猛蓋乏人使用的「蚊子館」,或是民眾乾脆打帶跑蓋起「替代性空間」(如鐵皮屋),間 接養成市井小民鑽漏洞的習慣,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生存背後的無奈轉化為變通之道竟然有板有眼。這本《台灣建築不思議》即收集了這些令外國人傻眼、在 地人冷笑的魔幻變形建築,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全書由六十八篇、三個子題組成,暫且不論這些建築物形成的錯綜複雜因素,單就本書內容與企畫編輯來看,比較偏向圖鑑導覽。與作者十五年前首本《鳥國狂》相 較之下,字裡行間少了血氣方剛的批判氣息,多了柔軟而纖細的筆調,可讀出對在地建築的包容力與自信心,而少了枯燥乏味的考據,更像是空間心理分析散文,格 外使人輕鬆自在。妙的是書中章節似乎不喜註明建築物來龍去脈,也許是害怕這些奇珍異寶哪天又像「飛碟屋」被不識貨者拆除,只能留待書中憑弔之憾。

第一部分的「城市異象」,多數著墨於都會中隨處可見的看板、鐵窗、樣品屋等特殊景觀,展現了市民以游擊戰方式對抗都市規畫的有機模式,當然也暗示了環境的 不定性所造成的不安全感。而許多複製後現代主義的折衷建築,更顯現了拼湊雜牌的代工性格。至於「公路驚嘆」則以奇觀性公共建築為主,在地與西方的「文化雜 交」雖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必經之途,但台灣經驗顯然更為秀異乖張,或能以帶有草莽性格的「叢林美學」稱之。最後的「鄉野傳奇」則討論都會邊陲因地制宜的各 式建築,例如色彩豔俗的廟宇帶著樸拙之氣十分動人,或如鐵皮屋、鴿子籠竟可如此變化,外國建築師大概也自嘆不如,更別提獨裁者銅像公園已成觀光聖地。台灣 民間多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創意,上位者若能想通此點,文化創意產業又何需花大錢蓋一座座園區?

誠如本書介紹的建築皆有不斷變化之特質,這種有機變化不但反映著民間心理狀態,也承載著夾縫中求生存的堅韌意志,這正是本書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即不可思議的建築表象之下,必然有不可磨滅的存在價值與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