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s into Schools cover.jpg

以下轉載自 黃國華耕讀筆記

書名: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作者:葛瑞格.摩頓森

      最黑暗的世界需要最光明的火苗的溫暖,當阿拉造完世界後,把剩下的材料堆放在一起,形成了阿富汗。但是在阿富汗的東北角,位於巴基斯坦與塔及克之間,有一 段長達一百二十英里的狹長地帶直抵中國邊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殘破。三杯茶的作者也是中央協會執行長繼巴基斯坦後,花了數年的工夫又在阿富汗蓋 了許多學校,八年下來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合計蓋了131間學校。

      三杯茶的故事,就是辦教育的故事。有個登K2峰失敗的美國人葛瑞格.摩頓森,因山難被獲救以後,便矢志要在那些地方建學校。三杯茶一書是描述葛瑞格.摩頓 森以及其隸屬的中亞協會巴基斯坦所建立的一百三十一間學校的故事,而這本「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則是沿續著前一本書的精神,更深入記錄著走進更偏遠的阿 富汗東北地區去蓋一所所學校的過程,比巴基斯坦還具挑戰性。

      讀書求知對你我而言都是件尋常不過的事情,偶爾還會成為我們的苦差事,但是對於被世界被阿拉被神所遺忘的國度-阿富汗可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渴望了,特別是 被塔利班政權荼毒十餘年以及當地根深柢固的對女人的輕蔑態度,更是讓好幾個世代的女人淪為極端弱勢的文盲。

      阿富汗邊境地區的一位長老對作者要求:「對我來說,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過著這樣的生活,你是否願意到阿富汗來幫我們蓋學 校?我們捐出土地、石塊與努力,你要的我們都辦得到。來與我們過冬、做我們的客人,讓我們一起喝茶。」就如此簡單的請託與允諾,而開啟了一段人類文明史上 最光明的一頁詩篇,無私無償的對窮苦國度子民作出奉獻,並發揮出人類行為中最難能可貴的價值—利他。

     阿富汗自從塔利班政權站領喀布爾的那一刻起,全國所有女子學校與女子大學立刻關閉,教導女子讀寫變成違法之事。光在首都就有十萬多位國小女童,以及八千多 名女大學生從此與教育無緣,並造成阿富汗整個世代的女生普遍成為弱勢的文盲。

      美國已經對阿富汗發射了一百一十四枚戰斧巡弋飛彈。一枚飛彈加上其導彈系統的費用,大概是84萬美金。同樣的錢可以蓋幾所學校,供一整個世代幾萬名學生接 受非極端的平衡與世俗教育,哪一種方案能讓這個區域更安全呢?幾乎所有的人都堅信,加強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去幫助阿富汗人民;而且要能夠提供有意義且 良善的幫助,這個安全與援助的關鍵就是教育。教育是解決宗教狂熱的長期有效辦法。極端主義的溫床在於貧窮,貧窮的根源出自於文盲,這本書闡揚這些道理。

      但是,讀者更無需擔心這本「三杯茶:石頭變學校」會不會流於濫情或類似心靈成長書籍的枯燥說教,本書鋪陳的特色有兩個:
一是作者藉由在阿富汗偏遠地區的長期工作,用一種在地觀點去講述他的遭遇以及碰到了一些難忘的人事物,可說是用一種非政治軍事以及非美國的觀點去陳述這一 大片被世界遺忘的角落的故事。
二是本書採用一種半遊記半報導方式書寫,讓讀者在嚴肅的教育與利他主義之外,還能品嚐到異邦風土人情的閱讀樂趣和感受那股遠赴戰亂地區時的緊張刺激。讀起 來相當流暢,感動人心之餘又不會流於說教。

      其中有一段值得大家來仔細咀嚼:
    『作者提到了在巴基斯坦大地震後,他到了最嚴重的災區重建了一所臨時學校,起初學童們都不願意來上課,直到作者發現真正關鍵的原因在於沒有桌子和遊戲場, 他問起其中一位女學童:
    「為什麼桌子和遊戲場那麼重要呢?」
    「因為桌子能讓學生有安全感。就算我們只能在戶外上課,還是需要桌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來上學。」
    「小孩都需要遊玩,尤其是那些受創地區的學童。」
      隔天作者和他的夥伴開始在原學校的廢墟拉出幾十張殘破不全的桌子,並請幾位工匠將就地把這些桌子簡單修復一下,此舉迅速傳遍整個村落,當他們把桌子放到臨 時搭建的帳蓬教室以後,不到一兩個小時,就有好幾個學童進來上課。幾天之後,其它學校也陸續地準備好書桌和遊戲場,各地災區的災童便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陸續 返回各災區的臨時學校上課,並藉由學校與學習去沖淡那場大災難後的創傷。
      在這些學童心中,一張桌子象徵著他們的生活又恢復秩序、穩定和正常,在所有的事物都被已經被顛覆、毀滅的災區裡,一張書桌能帶來確實感,是那些災童能夠信 賴的東西。玩耍與運動能為他們帶來喜悅和樂趣,他們的熱情就像野火一樣會延燒並溫暖整個受創的社區。』

       負責災區重建的相關教育官員的確可以好好思索這段經歷所呈現的意義。

      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一段往事,2009年台灣發生八八風災,其中高雄縣桃源鄉的幾所中小學受創相當嚴重且交通完全中斷,別說學校被大水所挾帶的土石流沖毀, 連教科書、文具與課外讀物都一併被無情的大水給破壞殆盡,眼看八月底開學在望,那些災區的學童雖有硬體的教室可供暫時使用,但卻完全沒有教科書文具與課外 讀物可以使用,我得知了這個困難後,在部落格發動了一場捐教科書參考書和文具用品的活動,並號召了一百多人次的義工將所募集而來的書本文具一一擦拭清潔一 如全新,並僱用了卡車將兩百多箱的書本文具載往臨時教室,並號召了十個義工以及元智大學的年輕人,在那些災童開學的前一天晚上,將一箱箱根據年紀班級的不 同的書本、參考書與文具搬到每位災區學童的書桌前面,比起本書作者的義舉雖然微不足道,但也深刻地感受出「利他」的人類價值。

      這本書適合那些已經對教育喪失熱忱的教育工作者閱讀,因為這本書一定會替你們找到從事教育的「初衷」;這本書更適合那些對於學習喪失了鬥志與動機的徬徨學 子閱讀,因為這本書會讓你重新萌生學習的可貴之處。

      這一百三十一所中亞協會所蓋的學校,燃起了希望之火,也照亮了阿富汗每一個村落,這些地方的孩童渴望上學,他們的父母也夢想建造一所不分男童女童都可以自 由入學的學校,而不再受到那些手持AK-47步槍的塔利班男人的威脅,這些地區的那些想要學習語文與算數的女學生[們再也不用害怕那些塔利班份子對她們潑 強酸的威脅。
      書中描述到阿富汗女生經過幾十年的戰亂與被剝奪後,她們願意忍受所有的不便,只要能夠趕快開始學習使用電腦和手機,來達到彼此聯絡、交換資訊,以便能獲得 邁向進步的力量,作者欣喜他的努力可以在阿富汗悄悄滋長-一場安靜的婦女學習與解放革命。在塔利班勢力到達最巔峰的2000年,阿富汗學童的入學人數不到 八十萬,而且全部都是男生,到了2008年孩童入學的總人數已接近八百萬人,其中兩百四十萬是女孩。阿富汗人對教育的渴望,也證明他們願意將稀有資源注入 這項工作。阿富汗人希望孩子能上學,因為知識代表了那些我們和任何人都無法提供給他們的東西,那就是希望、進步以及掌握自己命運的可能性。

      作者寫道:「對於做父母的人來說,小孩子第一次唸出文字簡直是奇蹟,不管你是在喀什米爾、波茲曼還是曼哈頓全都一樣,見證到知識的火光照亮孩童的心靈是一 件神奇的體驗。這就像是鬆開綁著氨氣氣球的繩子,看著它獨自飛上雲端。」為人父母應該都能體驗那種經驗,自己小孩透過學習來和這個世界接軌,透過學習來窺 探人類共同的靈魂,透過學習讓自己一天天的長大,沒有人可以剝奪一個人學習知識的權力。

        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身為美國人,卻不會用美國的觀點來看待阿富汗這個國度,反而用一種普世的共同價值觀並帶有自省的高度來陳述今天美國人在當地所 做的一切,他說:「美國人應該從阿富汗人民身上學習的遠多於美國想要教給他們的。」,要幫助一個窮困國家應該就如同作者所為,從教育的幫忙做起,而不是撒 一些美鈔給美國承包商在阿富汗蓋一些沒有實質助益的硬體建設,徒增被援助國的惡性通膨之苦難。

      至於什麼是「三杯茶」?

      那是作者葛瑞格.摩頓森,因山難被困獲救,當地人用三杯茶救活了他,也溫暖了他,他用這三杯茶的承諾回報這片大地。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評:五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