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兩本書,理論上都在寫我小時候的故事,不過那並不全是我的演繹。我更想寫的是記憶中某時期的台灣,我生活過的地方。──詹宏志

【Kate分享】雖然我來不及參與台灣六O年代的生活,然而卻一點也不陌生,因為閱讀了詹先生的《人生一瞬》、《綠光往事》,那些在他筆下的記憶如此活靈活現,彷彿透過閱讀,也成為我記憶中的景色。

這次國立台灣文學館與中國時報【開卷】,攜手舉辦【作家撒野‧文學迴鄉】系列講座,邀請詹宏志等知名作家跨出台北,到全台各地與愛書民眾交流。於是,在8/21的那個下午,絡驛不絕的民眾擠滿了彰化溪州鄉公所會議室,聽詹先生說他的生命故事,以及台灣的故事。

。精彩全文連結。

 

【精彩內文摘錄】

 

書寫懷念的台灣

 這是世上很少人會看到的一張照片,民國48年農曆元旦,我爸爸帶著媽媽和六個小孩。照片右下角就是我,抱在母親手上的是弟弟,有些朋友可能也知道他,作曲家詹宏達。那時看來家境好像還不錯,這是一個台灣典型的家庭合照。不過很快的,我們再也沒有能力拍這樣的照片,我家變得比較窮,也可能不太有這樣 的心情。接著我們就來到草屯。

 我想要解釋的是,我寫兩本書,理論上都在寫我小時候的故事,不過那並不全是我的演繹。我更想寫的是記憶中某時期的台灣,我生活過的地方。那時的台灣,有一部分看起來像靜態的照片,它幾乎是一張不動的、凍結的畫面。那個時代我非常小,世界在我眼前發生,我只是個觀看者,我很懷念那些事,希望有一種方 法把當時的台灣寫下來。

 後來我覺得,光是那樣也不對,因為我看不到那時的生活。生活是動的,我媽媽怎麼跟我阿姨、鄰居講話,她們有她們的人情世界。包括用語,像我父親說 mahōbin(魔法瓶;熱水瓶),我小時候並不知道哪些是日文或台語,我以為台灣人都是這樣講話。這是某時期台灣特有的生活內容,今天也沒有了。我很懷 念那些事,也很想把這些東西寫下來。我就努力寫了兩本書,其中大部分內容,是跟那靜態畫面以及它後面的人際有關係,不知道我有沒有成功。

 我還沒有完全習慣作者的身分,理論上我也沒能力回頭說這些書到底有沒有寫好。歷史上有一種文學法官,等時間過後,我們才知道那書到底有沒有寫好、 是不是值得讀。所以一個作者該怎樣說他的書,我感到很困難。我只能說一點背景,為什麼那時想寫這樣的書。也解釋一點寫作時的企圖(雖然是多餘的),萬一書裡沒有做到,或許可以幫助大家同情那本書,這也是個辦法。

(摘錄自 開卷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