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x190.jpg  

那一段與「他」朝夕共處的時光  文/路人乙

請讓我把與普立茲克獎大師的對話》稱為「他」,因為「他」就像個人,曾與我朝夕相處,密切互動。別問我是誰,畢竟「他」才是主角;但我想與你分享那段我們共處的時光。

「他」的外表從不邋遢,總是整整齊齊、光鮮亮麗,時而展現高科技的俐落,時而流露出精緻的手工細節。沒錯,「他」生來就該在書店的建築書區,當個主角。

  若「他」只是外表吸引人,那段時光會乏善可陳。幸好「他」不是徒具外表的空殼,而是擁有豐富的涵養,以一顆熱情的心向我說起建築,且竟然以普立茲克桂冠得主為題,直接從大師談起。藉由這些文字,我看到了大師們透過建築,帶領我們去思考/體驗空間與時間,例如以機場建築讓人感受到飛翔的真義,或透過建築物撫平歷史的傷痛。有些建築師則在遠離人煙之處,以細膩的手感打造出令人感動的幸福小建築,在這喧嘩的時代裡默默展現出工匠精神。

  有時「他」談到的事,我得花很大的力氣去瞭解。為了夠格成為「他」的好夥伴,避免在「他」面前顯得愚蠢,我勢必得多用功。我買書惡補,也把以前的講義與書單都拿出來溫習。有時「他」隨口提起建築師說的一句話或一個字,我就得費勁搜出一篇論文,好清楚來龍去脈。至於上網站尋找相關圖片或YouTube,確認自己理解無誤,也是家常便飯。回想起來,我是不是該慶幸,有些愛講深奧理論的建築師沒獲得普立茲克獎?

  其實,「他」不是冷冰冰地炫學而已。除了訴說圈內人的知識,「他」也貼心為我這非科班出身的人,準備一些大師的趣聞。我最記得關於理查.羅傑斯的事。「他」讓我看了一張照片,上面的羅傑斯穿著草綠色襯衫,他說自己不懂什麼大家都穿黑色、灰色或白色的衣服。我看到這裡真是點頭如搗蒜,同時明白為什麼羅氏建築常出現繽紛的色彩。

羅傑斯小時曾有讀寫障礙的問題,但當時大家只認為他笨,也因此他打趣地說,有讀寫障礙的好處,就是不會把童年過度理想化。不知怎地,這讓不太喜歡回顧過往的我有些動容(雖然我的平凡人生並不悲情)。此外,羅傑斯小時候住家對面有間咖啡館,六歲時,就認為能在咖啡館辦公是最理想的生活。愛跑咖啡店的我,真覺得他天賦異稟,六歲就道出我的心聲。羅傑斯雖是英國人,但我總覺得熱情的他,比羅西還要義大利。

除了羅傑斯之外,還有許多難忘的故事。例如羅西設計的墓園,和當年他出了一場大車禍有關。班夏夫特來自一個貧窮卻重視教育的家庭,他不喜歡多談自己的建築作品,寧願由建築本身訴說,那種態度讓我覺得好東方。至於巴西的建築師尼梅耶,年輕時曾蓋出許多好像來自外太空的建築,而成為百歲人瑞時還梅開二度,因為他說他六十歲能做的事,現在也能做。我真佩服這種一輩子永遠保持熱情與活力的人!

既然是以大師為主題,不免牽涉到他們的建築理論。記者出身的庫哈斯就是這樣,經常滔滔不絕談理論,聽起來固然可怕,但是看到他在伊利諾理工學院魔法般地應用色彩,或為波爾多一名行動不便的殘障業主蓋住宅時,謹記著「這住宅就是他的世界」,這時不得不佩服這些建築師。他們固然喜歡說些怪話把人嚇跑,但其實深諳如何在建築中融入溫柔的心,讓情感化為建築實體。

「他」就是這樣,在談各項建築案件時,穿插著這些很有人味兒的小故事,觸動我內心的共鳴。「他」不會專業得令人生畏、不像時尚評論般耍嘴皮,也不會只說些空洞的八卦。我總懷念著那段與「他」共處的時光,那是一趟辛苦又美好的經歷。在「他」的陪伴之下,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建築,終究散發出溫暖的人情光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