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學信

引自網路與書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books/data.asp?id=2618

  西元六七年(隋煬帝時),當時掌理日本國政的聖德太子捐地興建法隆寺,佛寺即座落在王宮斑鳩宮之西。寺院不幸在六七年悉遭焚燬,按《日本書紀》的記載是:「夜半之後,災法隆寺。一屋無餘,大雨雷震。」
  寺毀之後,隨即又在原址的西北處,更接近山腳的地方重建[]。重建之後的法隆寺主體(西院伽藍)便從西元七世紀奇蹟似地狀況良好保存至今,成為世界最古的木構建築群──諷刺的是,歷劫千餘年無恙的法隆寺,反而在1949年於整修過程中,失火燒燬了極珍貴的金堂壁畫。
  聖德太子所創建的寺院不止這一所,而法隆寺的形制與規模也不是最高、最大的。但由於它的稀有和古老、建築本身高度的美學價值,再加上它和聖德太子的深厚淵源,使得它在各方面都具有獨特的意義。也當然是探討日本古代藝術和建築時,絕不可忽略的重要建築。
  那麼,這組建築是如何蓋起來的?它的特殊之處、美學價值何在?雖然討論這些問題的專著汗牛充棟,但要以明確、簡單而又深入的方式介紹給一般讀者,西岡常一撰文、穗積和夫繪圖的《法隆寺》無疑是本佳作。

 

  本書是「日本經典建築」書系的第四冊,這套以水墨素描為主體的叢書不免令人聯想到美國繪本名家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的《大教堂》、《城堡》、《金字塔》等書。但是麥考利注重的是「東西如何做出、如何運作」,他甚至會自己設想故事情節來貫串他的敘事,而「經典建築」則著眼於歷史,史實敘述的正確、平衡和照顧全局是重要考量。無可避免,這會讓「經典建築」較之麥考利沒那麼「有趣」。
  但和本書系已出版的《大阪城》、《江戶町》相較,《法隆寺》則更接近「如何做」的麥考利取向。撰文的西岡常一是資深的傳統建築木工師傅,曾參與古蹟維復工作,他對建築建造過程的描述,自然會比學者的理論家言更細膩深刻。穗積和夫的繪圖在此也有良好發揮,不但可以適切表達所欲解說的內容,圖面本身即是別具特色的建築素描。
  這本書不但引導我們參觀法隆寺的形成經歷,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傳統木建築的建築過程。從其中,我們當可對先人的成就與遺產,更增添幾分認識與敬意。

註:雖然確切的重建年代無法得知,但從建築式樣及其他證據來看,可以判斷重建時間應在七世紀末,距焚燬不會太久。由於重建的新址已近山腳,所以無法採用佛塔和金堂縱向排列的佛寺傳統格局,改成左右並列。這一布局上的改變使得法隆寺採用了許多獨創的設計規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