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言兩語

  我正在看這本書<交會的所在-追尋亞美尼亞人的蹤跡>,一樣是屬於我向來在blog裡推薦不餘於力的馬可孛羅出版的當代名家旅行文學系列,更巧的是譯者居然也和<萬物之名──刻鏤在埃及沙塵中的生命、語言與開端>是同一人。
  只是閱讀的速度相對那同樣是黃沙滾滾的埃及卻是如牛步般緩慢許多,比較像是回到第一次面對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每讀一句,一段,一篇,就忍不住喟然嘆息,久久無法壓抑心中的澎湃激盪,得以繼續接下來的文字旅程。可又偏偏忍不住放下,只好再深呼吸調整自己的氣息,於是就在這麼拾起放下的反覆之間,閱讀的速度就一直慢了下來......
  我還沒看完。
  跟著作者菲利普‧馬斯登的腳步,游走於幼發拉底河、地中海與中亞的沙漠,一路從土其耳來到東歐和俄羅斯,這些陌生的地名其實都指向流放、種族血洗等並不陌生的主題。
  不能怪我拖慢了閱讀的速度,這兩天裡總有兩股來自過去記憶的交會像鬼魅般緊緊相隨,在我真正看完菲利普‧馬斯登的這部作品之前,我想先談談這兩股交會。

Part 1. 流放
  歷史上最被世人熟悉與流放畫上等號的民族是猶太人。1999年7月,我在紐約待了半個多月。白天流連在博物館裡看展,晚上則浸淫於Show的世界。造訪最多次的博物館固然是大都會,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君怡叫我非去不可的一間猶太博物館,我甚至不記得他的全名和確切的位置,卻永遠忘不了那天在那間迷你博物館內受到強烈震撼的那個下午。
  那是間很小的博物館,一進門即是一間烏七抹黑可以自由席地而坐的多媒體放映室。猶太人的臉孔交錯以多媒體放映的姿態出現在黑室的牆上,四面的牆上,不斷地在黑暗中被放大,再交錯......即使我不想用心去聽懂英文解說在講些什麼(搞不好是希伯來文呢!),心也不自覺地在黑暗中被沈澱......
  一開始的展覽很平凡,在猶太人的婚禮習俗和日常用品的展示裡,讓我有一種回到鹿港民俗文物館的熟稔。我說的不是博物館的氛圍,而是兩個民族同樣重視傳統、重視家族的那種共同性。
  然後他接著告訴你,歷史上有多少不凡、傑出的猶太人。就像菲利普‧馬斯登在追逐亞美尼亞人蹤跡時,忍不住誇耀的他們在建築、藝術與科學上的成就。
  再來就是地獄了。
  那個關於猶太人受迫害的主題展館,面積並不大,只是幾張圖片和文字的展示,他們並沒有企圖在我眼前複製出納粹集中營的殘暴面貌。但是整體的氛圍和概念,很有效的塑造了我的共感,面對人類獸行時如陷煉獄般的悲慟。這真的不是我個人被迫害的想像而已!
  短短的一小段路,我並沒有辦法一一看完。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這段迫害的歷史,而是我如驚弓之鳥般急於奔離現場後,一上樓,陽光從面海的那一大片玻璃窗灑進室內的奇景!你知道嗎?這就是君怡非要我來不可的地方──自由女神像就遠遠地矗立在我的眼前,我從毫無希望的黑暗地獄回到了充滿希望的人間!
  菲利普‧馬斯登的書,一開始就引用美籍亞美尼亞作家威廉.沙若楊的一段話:

我真想看看是哪個強權能徹底毀滅這個種族:這個屢戰屢敗、國家崩亡、音樂消弭,而禱詞也不再被垂聽的卑微子民組成的部族。來吧!看你有何能耐消滅亞美尼亞人!驅趕他們到無水無糧的沙漠,燒毀他們的家園和教堂,然後,看看他們是否就此不再大笑、不再吟唱、不再祈禱?讓他們其中兩個人在世界任何角落相逢,你會看到他們如何重建一個新的亞美尼亞!

  猶太人也好,亞美尼亞人也罷,任何一個被流放被迫害的民族,都需要活在充滿希望的人間,才能讓自己從地獄裡走出吧!

http://blog.roodo.com/dilemma33/archives/2999873.html#comment-98850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