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EUREKA 系列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巴黎到月球
亞當.高普尼克 Adam Gopnik
李桂蜜 譯
定價360元
2008.3月二版
 
「近年來,關於法國最好的書。」──紐約時報/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獨具個人觀點的觀察,漂亮的傳達了巴黎的景色 以及它值得驕傲的、抽象思考的、永遠都很迷人的那些市民們。」──出版人周刊
 
「高普尼克以熱切的智慧與敏銳的筆鋒,從巴黎以及他的美國小家庭在巴黎的成長過程當中找到令人喜愛的主題。一位認真誠懇、知識淵博的美國丈夫與父親遇到了現代法國,激發出不只照亮艾菲爾鐵塔的火花。」──美國小說家 約翰‧厄普戴克

「這是一位美國作家畢生對巴黎迷戀的記事,也是對於全球化威脅、為人父母的藝術以及家庭生活文明私密性的延伸思考──有時令人捧腹,有時令人感動。不管是帕朋審判案的獨特性、酒館烹飪的光華、法國幼稚園的怪癖、或是巴黎健身俱樂部惱人的官僚作風,高普尼克的洞見都充滿了驚人的文化智慧,他的散文就跟雜文作家一樣清晰。這是一本才華洋溢、令人振奮的好書。」──法蘭辛‧杜‧普雷西斯葛雷
 
 
巴黎!一座擄獲無數人類想像力的精緻浪漫城市。
  
    他,一個美國人,卻愛死了巴黎。憑著這股熱切,以及一種育兒信念「我們希望他在一個放眼所及都很美麗的地方長大」,他在一九九五年拋開紐約舒適與惱人的熟悉事物,帶著妻子與甫出生不久的兒子進行了一趟巴黎朝聖之旅。當然,除了在公園小徑散步,在當地酒館裡與人進行哲學討論,在紫色夕陽下寫作外,這五年海外旅居時光也包括了撫養小孩、過一天算一天、柴米油鹽的日子。他晚上與法國的知識分子聚會,半夜則必須起床餵嬰兒喝奶;下午參觀完奧賽美術館後,還得帶著孩子大玩彈子檯;三星級主廚在辯論「烹飪危機」時,他則吃著平日的剩菜。
  
    我們看到他用完全愉悅且經常令人捧腹的眼光、熱切的智慧與敏銳的筆鋒,外加特殊的機智與洞察力,將神奇與世俗的元素交織在一起,刻畫出一個有家庭的美國人在二十世紀末巴黎是何等模樣。這是本趣味十足且充滿柔情的作品。

 
作者介紹
亞當.高普尼克 Adam Gopnik
自一九八六年起為《紐約客》撰寫文章,他為雜誌所寫的文章曾獲得國家雜誌獎的雜論及批評項目,也曾經獲得喬治・波克獎的雜誌報導項目。他定期在加拿大廣播公司主持節目,也撰寫前兩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中關於美國文化的文章。一九九五至二○○○年期間,高普尼克住在巴黎,當地的《世界報》介紹他是「才氣縱橫的伏爾泰風格法國生活評論家」。目前他和太太瑪莎及兩個小孩路克及奧莉薇雅住在紐約。
 
譯者介紹
李桂蜜,台大外文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碩士,曾任教中華藝術學校及高雄實踐大學,並曾獲得梁實秋翻譯甄選獎。譯著:《最後的貝都人》、《媽媽的城堡》、《秘密花園》、《心靈雞湯6》、《我的鄰居是猴子》、《米羅》、《與大自然對話》、《星期三的盧可斯戲院》、《胖胖樂瑪想飛》等。

 
本書目錄
第一部  冬季馬戲團
1巴黎到月球
2租屋弊案
3罷工風潮
4聖誕札記一:冬季馬戲團
 
第二部  遠距錯誤
5運動規則
6寒氣逼人
7雙咖的故事
8聖誕札記二:遠距錯誤
9人道罪犯
10鐵塔風波
 
第三部  直觀教學
11時裝衝擊
12美國美食危機
13邦尼在巴黎
14聖誕札記三:直觀教學
15菜鳥的故事
 
第四部  繪世機
16世界盃足球賽
17餐廳之戰
18愛麗絲漫遊巴黎
19聖誕札記四:直觀教學
20區區小數
21國王的選擇
22小小羅曼史
23旋轉木馬的最後一轉
 

哪裡買這本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城邦讀書花園
金石堂網路書店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布拉格畫像》,熱騰騰推出之際,
我們在中時開卷版上,閱讀到作家師瓊瑜,為本書所寫下的評論。
與我們所有的好朋友一起分享。





中國時報  開卷《書評論》  2007.12.31

在裂鏡中看到自己
師瓊瑜(作家)

布拉格畫像 Prague Pictures:Portraits of a City
作者: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
譯者:耿一偉
出版:馬可孛羅出版
定價:280元
類別:遊記
 
 「當我試圖找到另一詞來說明神祕…,我能找到的,就只有布拉格。」捷克作家里貝爾?李諾將布拉格等同於神祕一詞。
     
    那麼,在冷戰後為捷克凋敝經濟帶來大量觀光外匯的布拉格作家卡夫卡,又是如何形容自己生長的城市?「布拉格僅僅抓著我們不放,」他甚至在信上建議朋友拿把火把它燒了:「這老太婆長了一副爪子。我們應該在兩個地方放把火,那就是高堡和城堡;只有那樣我們才有可能遠走高飛。」這愛恨交織的心理狀態多麼像本書作者班維爾的另一位愛爾蘭同行喬哀斯對於生長城市的複雜矛盾心理!
    
    這是捷克作家對自己故土的描摹。那麼,愛爾蘭作家千里迢迢,要為一個遠方城市塑像又是怎麼一回事?愛爾蘭的中產階級們喜歡到陽光普照的西班牙置產,新興的愛爾蘭暴發戶更興起到熱門城市杜拜去蓋屋,被加拿大作家質疑是愛爾蘭國家主義者卻不否認的班維爾,為何不是替西班牙城市或杜拜塑像,而是為布拉格的身世及輪廓塑像呢?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脈絡得到端倪。
    
 做為一個少數能夠橫跨科學與藝術知識寫作的文學作家而言,寫過科學革命三部曲的班維爾,怎麼可能不對第古與克卜勒兩大科學家在瘋狂皇帝魯道夫二世的贊助下,在布拉格與一堆煉金術士探究宇宙神祕真理的那段歷史感到好奇呢?尤其它還奠基了布拉格成為歐洲的魔幻之都,開啟了往後卡夫卡一系等魔幻怪誕荒謬的寫作路線,並醞釀了歐洲之後的超現實主義。從魯道夫皇帝相信煉金術士必能從鐵提煉出黃金來,終至財政破產,到卡夫卡在書裡寫到主角醒來變成一隻蟲,這個怪誕荒謬奇想的精神,看來只有在布拉格做研究、提出地球軌道運行是成橢圓非圓形的克卜勒,才觸摸到了真理。
 
    另一個脈絡,也許要從同是小國寡民、異族長期入侵佔領的同病相憐看起。提到布拉格悲慘的歷史身世,班維爾硬是可以扯到愛爾蘭19世紀發生的大飢荒,愛爾蘭人在英國人壓迫下悲慘度日。然而愛爾蘭人可是在歐洲黑暗時期宛如學者之島向整個歐洲大陸輸入過文明的,正如班維爾在書中孜孜不倦地要告訴大家,布拉格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並曾一度是帶領整個歐洲思潮不可忽視的重鎮,雖然,她現在是如此小國寡民。
    
 另外一點,不得不提到血緣。班維爾在書中提到波西米亞人其實是塞爾特人的一支族裔,他甚至寫到布拉格的伏爾他瓦河其實是用塞爾特語來命名,意為狂野的河流。而現今存在世上最大宗的塞爾特人是誰呢?沒錯,就是愛爾蘭人。現在你知道,花了一整本書來吟誦歌詠神奇布拉格、哀傷布拉格、偉大布拉格、憂愁布拉格的人是誰了,沒錯,正是他們的表兄弟。
 
    當然,這並不減損此書的有趣及價值,相反地,它的樂趣可能更在這裡。尤其,不管是西班牙巴斯克的塞爾特、英倫三島的塞爾特,或捷克波西米亞的塞爾特,這些神祕的塞爾特族裔怎麼千百年來總是被異族統治呢?也許班維爾下一本書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以上文字,引用自 中時電子報開卷版 )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拉格畫像
約翰班維爾 著、 耿一偉 譯
定價   280元      
ISBN  9789867247650


曼布克獎得主 當代最偉大的英文作家之一
約翰班維爾

以其精湛的敘事文筆,成就此部當代書寫布拉格的經典作品
布拉格是神聖羅馬帝國首都 鍊金師之城 
卡夫卡、里爾克、克普勒、慕夏、米蘭・昆德拉、克里瑪、哈維爾、赫拉巴爾……
都在這裡擁有他們的故事


冷戰之後,班維爾首次進入布拉格,由於涉入一項藝術品走私的計畫,開啟了他的布拉格之旅。布拉格是歐洲的魔幻之都,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於
1575年就位,這位星相愛好家與鍊金術的庇護者,將來自全世界的鍊金術士與魔術師召喚到他位於山丘上的布拉格,如今那裡已成為神秘與陰謀的集散地。而戰爭、革命、洪水、蘇聯入侵,甚至是1989年絲絨革命之後接踵而來的觀光客人潮,都無法摧毀這位位於伏爾他瓦河畔,充滿美麗、驕傲而憂鬱的城市。而作者爬梳布拉格悲劇般的歷史糾結,不論是皇帝、王子、天才、騎士、英國或是惡霸,這些創造歷史的人物都將進入讀者眼簾。 
 

卡夫卡住在這裡
  約翰班維爾出身於愛爾蘭,他在寫作本書特別關心布拉格的小酒館,或許是因為這兩地愛喝酒的作者相當不少吧!班維爾在比擬兩地的小酒館時,將本書也變成一座歷盡繁華的布拉格小酒館了。
  在這家小酒館/這部作品裡,我們將會見到知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訴說著布拉格過去的壯麗,光榮之後的灰燼、被罷免主權的王朝,歷史與作者的想像力並馳,傳說在文學的筆觸下發光,這些故事在愛爾蘭威士忌的輔助下,聽起來特別動人:卡夫卡住在這裡,曾算出納粹會倒台的捷克算命大師底比斯夫人也住在布拉格,這個城市的風景如此美好……。除了歷史上的知名人物,班維爾還以攝影家、魯道夫皇帝、市井小民、克普勒、異議份子、扒手等人物為對象,為布拉格做出萬花筒式的導覽,讀者能感受布拉格的層次多變,並且經由班維爾的古怪、黑色幽默,彎曲蔓延的敘事路徑,隨著他進入了宛如布拉格迷宮般的小巷。
  這是這座愛之城的醉人讚美詩,按照他的描述,她是位喜怒無常的淫蕩女妖。「在古董商的名義掩護下,千嬌百媚的她將自己偽裝成一幅靜物圖,一段對過去光榮歷史的沉默繼承,一個在玻璃球中的死寂景觀,這一切更增添了她的邪惡魔幻感受。她狡猾地運用她的特有方法,進入到受詛咒的靈魂,深入到只有她擁有鑰匙的謎團當中。」
 
魔幻之城,魔幻之筆
        布拉格是歐洲三大魔幻城市之一,作者藉由四次造訪的追憶,加上個人的想像與文采,描述他與布拉格的關係;這種文風呈現出來的「魔幻感」讓人分不清布拉格的真實虛假,加上班維爾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幽默感,本書正是讀者能藉由布拉格的「真」,進入班維爾的「虛構之城」的最佳入門。
  儘管我在寫作的時候,並沒顧及其實我是在發明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城市,更具挑戰性的是,我得重新創造十六世紀早期的生活——所有的故事都是發明,所有的小說都是歷史小說——但我感興趣的,是如何達到逼真,或者至少達到某種可信度。許多讀者恭維我的小說準確地「掌握那個時代」,我實在不好意思問他們如何知道這一點;但我知道他們是在讚許我的想像巧藝,他們被我的描述所說服,好樣情況真的就是那樣。不過有時幻想真能化為具體事物,那些曾有夢境成真經驗的人,便能理解此點。


作者介紹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
    2005年曼布克獎得主,被譽為最有可能為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作家,他最喜歡的作家是貝克特,其作品同時兼有喬伊斯與納博可夫的特色。
    班維爾1945年生於愛爾蘭,曾任《愛爾蘭時報》文學編輯,也長期為《紐約時報副刊》撰寫書評。自第一部作品《人魔龍狼金》(Long Lankin)於1970出版以來,他已寫了十九部小說,最近一本是用筆名Benjamin Black寫的犯罪小說《克莉絲汀驚魂記》(Christine Falls);「科學革命三部曲」特別能見出文學特色,並獲獎連連:《哥白尼博士》(Doctor Copernicus)獲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克普勒》(Kelper)獲衛報小說獎(Guardian Fiction Prize),《牛頓書信》(The Newton Letter: An Interlude)被改拍成為影集。
    他另一部「三部曲作品」《證據之書》(The Book of Evidence)、《鬼魂》(Ghosts)、《雅典娜》(Athena)則以藝術為焦點;他亦喜愛戲劇,多次擔任改編劇本的工作。2005年班維爾以《大海》(the sea)獲曼布克獎,本書《布拉格》以厚重、魔幻、古怪與黑色幽默,彎曲蔓延的敘事路徑,敘寫了布拉格迷人的風景。最新的小說作品是《遮蔽的過去》(Shroud)。《波士頓環球報》讚譽他是「當今最偉大的英文作家之一」。

譯者介紹
耿一偉
花蓮人,台大哲學系畢,布拉格音樂學院研究。目前擔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與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曾獲倪匡科幻獎首獎,著有《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誰來陪我跳恰恰──澎恰恰傳》,譯有《給菲莉絲的情書》、《恰佩克的秘密花園》、《哈維爾戲劇選》(與林學紀合譯)等作品。


本書目錄
讀者注意事項
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也不想當旅遊指南。很難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一連串的追想,對某個主題的變化。試圖藉由混合回憶與想像,將某個地方召喚出來。一首獻給摯愛,卻永遠得不到回應的傷心情歌……城市總能散發一股強烈而不可思議的魅力,對於思鄉的旅人來說,再也沒有比布拉格具有更強壯、更不可思議的誘人力量---病態的是,這並非對當下的人如此,而是對那些已將伏爾他瓦河拋在後頭的人,才有意義。回到這裡,他感覺到好像從未離開過,但也感受到某種罪惡感,一種遺忘,忽略,不貞。或許這就是這本書,它是一個尋求和解的標記,試圖賠罪的小禮物,或是不忠於情人的一封道歉信。
 
第一幅 透視觀點:蘇岱克之城
布拉格的美麗有太多人描述過,但我不知道單是美麗是否足以應用在這座位於伏爾他瓦河畔,充滿幻想而荒謬的城市,這座城市是歐洲三大魔幻城市之一。
 
第二幅 門檻
夜晚尖塔籠罩一切/穿越黃楊樹的是長青穹頂/可笑的皇帝躡手躡腳/走入他行宮的魔法花園/在充滿玫瑰花香的美好夜晚/玻璃葉片叮叮響起/宛如被鍊金師的手指觸摸/宛如風吹
 
第三幅 縱情布拉格
從一九二○年代開始,斯拉維亞就是布拉格最重要的文學咖啡廳。卡夫卡在日記裡曾提到它,里爾克則喜歡晚上來這裡喝咖啡,他會特意穿上漿領襯衫並戴上白色棉質手套。
 
第四幅 大丹狗與小狗
里貝爾李諾認為那悲慘的一天,是這座謎般城市開始在數世紀中消沉的
開始,並對密德拉吉充滿怒火,詛咒他應該下地獄:「被丟在永火裡,被丟在永火裡!」
 
第五幅 快照
二○○○年十月二十四日,歌德學院打電話來,告知古爾德史都克爾教授已於前一天過世的消息。對我來說,已經沒有太多的話好說,歐洲、特別是布拉格不可或缺一部分,已跟他一同逝去。
 
結語:大洪水
那是來自陰暗過去所發出的無聲絕望嘆息。這好像是洪水正在地下墓穴或地下水道詛咒著,它在每棟建築物下攪動著某種基本與古老的布拉格。我覺得我像是在拜訪舊情人,她的美貌依舊,年華不再,對未來充滿恐懼與憂鬱。
 
殘影
我能找到的,就只有布拉格。她如慧星般陰暗而憂鬱;她的美麗像是火焰般變化莫測,在畸形的矯揉作態中隨風搖曳,帶著一種腐朽的過度悲傷,以及來自永恆幻滅的吃吃訕笑。


《布拉格畫像》小貼紙,歡迎轉貼,一起推薦本書!



PIXNET使用者 貼紙語法:(寬度360)
<center><a href="http://blog.pixnet.net/marcopolo/post/12729074"target="_blank"><img src="http://p5.p.pixnet.net/albums/userpics/5/4/434154/1198809970.jpg">

貼紙語法:(寬度180)
<center><a href="http://blog.pixnet.net/marcopolo/post/12729074"target="_blank"><img src="http://p5.p.pixnet.net/albums/userpics/5/4/434154/1199776034.jpg">

貼紙語法:(寬度120)
<center><a href="http://blog.pixnet.net/marcopolo/post/12729074"target="_blank"><img src="http://p5.p.pixnet.net/albums/userpics/5/4/434154/1199776549.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絕對想像不到!
當代最重要的英文作家之一、2005年英國曼布克文學獎得主--約翰班維爾,
竟然在《布拉格畫像》裡,透露了一樁藝術品跨國走私計畫!

更沒想到的是,在這計畫背後,
竟牽連出了關於布拉格近代歷史的沉痛記憶......

然而,就也因為這樣的計畫,才讓班維爾踏上了布拉格的土地,書寫下她的萬世風華。
透過這部作品,我們終於有機會得以發現,
更為寫實動人的布拉格影像

本書精彩內容,現在就讓你搶先欣賞!



 
彬彬有禮的教授
當我們,我們三人,在女士的房間裡等待教授的來臨時,我們意識到一種微弱而確定的緊張感,或者說,其實那不過是一種參與的熱切感。我們是帶著任務來布拉格的。G.小姐有位舊識,一位最近才來搬到紐約的捷克移民,我應該稱呼他為米羅希。米羅希考慮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建築,但是他找不到一份工作來支持他的學業。他的父親想到一個可以幫他的法子,就是寄給他一些可以賣得高價的藝術品。但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將這東西運出捷克斯洛伐克。於是我們自願接下這項任務—將它們走私出來。當我和J.與G.在加州和都伯林的國際電話上討論此事時,這像是一場大膽的冒險,但身在冬日鐵幕內此時此刻,不可避免的憂慮就爬上了我們的心頭。在那段時光裡,旅行者之間口耳相傳的,是外國觀光客不過帶了一點微不足道的違禁品,就被扣押好幾個月,甚至是數年,而且連外交部出面斡旋都毫無作用。即使當年我經常有種白痴幻想,認為牢房可能是寫作最好的地方,但對在東歐某監獄裡蹲上一段時光的頹敗前景,我可是不敢領教。現在回頭已太晚了,傳來的是教授安靜的敲門聲。
 
他是一位高瘦的男人,狹小的額頭前梳著一頭乾淨短髮,很難得在這麼南邊的東部地方,看到長得如此北歐典型的人。很難猜得出他的實際年齡;第一眼的印象,覺得他可能是三十至六十之間的任何一個歲數。他很英俊,毫無瑕疵的輪廓搭配上斯堪的納維亞的特徵,儘管有某種奇怪的自我淡化在其中。雖然他人站在我面前,我還是很難恰當地對他聚焦,像是有個裂隙突然在我的意識中不斷擴大,這在我的記憶裡留下非常深刻的意象。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他長年不想惹人注意—包括被當局、被警察、被密探與告密者注意—造成他表面的真實感被磨損。這讓他有感覺起來,有點像是剛卸完妝的演員。他輪流跟我們每一個人握手,那種嚴肅複雜的方式,讓人感覺起來不像是第一次碰面致意,而更像是告別。如此憂鬱的微笑。他的英文相當精確,只有最輕微的一點點口音。他用溫和而沉穩的貴族腔調歡迎我們到布拉格,好像我們不只是來到布拉格,而是來到他的私人領地。我們後來會不斷在這兒接觸到這種所有權的特徵,尤其是在知識份子圈內;有太多珍貴的事物自這些藝術家、批評家、學者生活中奪走,他們以流亡的態度依戀著這座城市,它的歷史,它破敗的榮華,它那毫不屈服的神祕性。我特地帶了一瓶免稅的愛爾蘭威士忌當作禮物。「噢,詹森牌的,」教授以一種像認出什麼神祕地區禮物的口吻說道,好像那是來自古老中國的絲織品或是撒馬爾罕的香料似的。他小心翼翼地自我手中接過酒瓶,老練而帶有穩重細緻的感激。彬彬有禮:就是這個詞。之前,我從沒碰過任何人更當得起這個詞。
 
他站在房內,離門只有一兩步的距離,當我去關門時,我隱約察覺到在那無框的眼鏡後頭,他帶著某種忽隱忽現的不安與恐懼。他依然握著威士忌酒瓶,他的兩肘緊緊貼住身體兩側,雨衣的鈕扣則扣在喉嚨處。當G.正準備提到我們三人來到布拉格的原委時,只見他先將手指放在嘴唇上,然後指著天花板中央布滿灰塵的弔燈。這是另一個布拉格姿勢,永遠伴隨著一個不幸的微笑,最終我們不得不熟悉的悲慘態度。他們在,他們真的在,就藏在無所不在的麥克風裡。
 
我們走到樓下旅館大廳,教授低語像我們保證,說那裡是最安全的談話之處。兩位金髮黑眼女子已經離開,雖然杯緣沾有唇膏的空咖啡杯,依舊擺在塑膠棕櫚樹下的桌子上。一共有二十幾張照片,教授說道,那是他希望我們能帶給他兒子的—不是我之前以為的油畫,而是照片,而且是能夠高價賣出原版密觸版印的捷克大師名作,我並沒聽過這名大師。教授很急切地向我們擔保,若對帶這批貨出去有任何疑慮,我們隨時可以直說,他會另外想辦法託人帶到紐約去。但事情再明顯也不過,無論如何,我們是他唯一的希望。不不,我們激烈地自我防衛,說我們一定會幫他。又是那抹痛苦、憂鬱的微笑,然後他清清他的喉嚨,小心翼翼地將中指指尖,壓在他眼鏡脆弱的金邊鼻架上。接著,他表示不知是否有榮幸邀請我們到他家吃晚餐,不但看看照片,也順便與他太太見個面?正在那當下,我們背後的餐廳兩扇大門忽然從裡面打開。當門打開的那一刻,我們恰好有足夠的時間瞥到房門內最大餐桌上發生的所有景象。那是張巨大的圓形桌子,圍繞著它共坐有六至八位男士。當我看到餐桌的景象時,我那帶有偏見的回憶,馬上令我聯想到豬在豬寮裡爭食的情形。「俄國人,」教授嘆了口氣說。喝醉的他們大聲喧嘩,完全藐視在場別桌客人的存在。我曾看過類似的景象,當時人數多達十幾個,那是幾年前在布達佩斯,回頭看看現在,他們在布拉格餐廳的另一批同夥,堅持製造出大量的噪音,好像內心有股聲音強迫他們如此做,因為他們都明白這些行為背後代表了什麼,那是能到附近的衛星城市旅行,擁有鄉下的別墅,在莫斯科的外幣商店裡狂歡作樂等,這些享受,對極權國家的特權階級來說,都不是問題。不久後,他們也都將被黑手黨與犯罪組織吸收為中間份子,甚至成為總統龐大權力共犯家族的一員。不過現在豬槽還是擠得滿滿,莫斯科政客依舊將鼻子埋在食物堆裡,那兩扇白色大門打開的弧度也越來越小,他們一對一對地消失在我們眼前,最後我們視線捕捉到的是坐在首位的胖子,那是他們的頭頭,他背對著我們,不過我們還是看到有雙豬腳穿在黑皮鞋上,套著兩只鬆垮的灰襪子,兩條長滿腿毛的粗壯小腿還不小心露出來,這些影像最後也消失在我們眼前。
 
教授想要帶我們去逛逛布拉格。我們非常感激,但怕在這非假日的早上會耽誤他的工作。他緩緩一笑,接著說他是這世界上最有時間的人。他解釋說因他涉入七七憲章而被學校解職,那是當局下令逮捕搖滾樂團宇宙塑膠人(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後,由知識份子所起草的人權宣言,而在解職之前,他是大學裡的藝術教授。自此之後,他跟他太太就蹲在一間破公寓裡勉強維生,而且政府還不斷威脅,如果他繼續跟那些腐敗反革命集團有聯繫的話,他們就要收回公寓。他認識哈維爾,當然,那時他還在監獄裡,而且還常跟哈維爾以前的朋友攪和在一起,那是一九七六年以前—正確的說是一九六八年以前—在咖啡廳、和酒館裡,而他們的對話都被警察線民所錄音下來。即使當局很明白,他現在在政治上是完全無權勢,但警察總局還是經常找他過去談談。他用一種苦中作樂的口吻,向我們解釋整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通常在黎明破曉之前會有一通電話,他人還在床上,電話那頭以友善的口氣詢問他,是否可以到某某建築來聊一聊,而且每次都是不同棟。只是聊一下,那聲音如此說道,沒什麼重要的事,沒什麼好擔心的,他可以慢慢來,外面會有一輛車在等他,只要他準備好。他會立即起床,然後打一個小包—裡頭有睡衣、一件乾淨襯衫、換洗內衣、襪子、刮鬍刀、還有最最重要的牙刷—打包的同時,他太太會煮咖啡和熱麵包。這是他們之間不變的儀式。但奇怪的,他說,他們從不談事件本身,只提一些實際的細節,儘管他們知道或許他們再也不會見到彼此。他們有一些朋友也是被叫去「聊一下」,卻再也沒有回來。接著他會被載到位於這座城市較不迷人區域裡的某棟建築,教授如此告訴我們,他會被帶到一間沒有窗戶的小房間,裡頭空無一物,只有一張鋼桌與一只椅子,然後他會被要求在一份官方表格上填滿關於他、父母、老婆、小孩等的所有細節,他知道在此刻,還有一雙雙看不見的眼睛正躲在兩邊鏡子後面觀察他。接著,訊問者會以緩慢的步調,帶著輕鬆的微笑,毫不間斷地威脅著他。
 
這段被拘留的時光,短則半個小時,長則三天三夜,有時甚至會長些,期間至少會有半打訊問者在輪流偵訊他。但他從未受到暴力對待。就像所有的特務警察一樣,國家安全局(Statní Bezpečnost),簡稱StB,非常善於收集情報—絲絨革命之後檔案公開,國安局發薪的密告者曾高達上萬名—檔案在絲絨革命公開,在國安局的薪水帳冊中,查到至少有數以萬計的告密者—卻發現很難將某些情報整合起來。教授說,通常,有時質問的方向是如此偏離,甚至超過他可以回答的程度,即使他真的很想回答,但他也毫無選擇,只能陷入沉默。訊問者總是沒有姓名。幾年之後,另一位捷克朋友,茲丹涅克(Zdeněk),一位作家兼翻譯者,也是七七憲章運動的主要活動分子,曾告訴我在共產政權瓦解後的某天下午,他在市中心散步,恰好認出一位訊問者正在對街上走過,結果怎麼著,在他明白自己在幹什麼之前,他發現自己正隔著吵雜的交通,對著對街的那傢伙咆哮,「你叫什麼名字?你叫什麼名字?」好像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一件他必須知道的事。結果那位訊問者怎麼回應?我問,原本以為會聽到那人拉起衣領,羞愧地趕緊逃開。「噢,」茲丹涅克聳聳肩回答,「他微笑,接著招手,叫著,哈囉,喂!你還好嗎?然後繼續走他的路。」

 
充滿怒氣的教授太太
教授的老婆看起來短小精幹,長得黝黑而帥氣。我們就稱她叫瑪塔好了。她穿的衣服對她來說有點太過年輕,一件緊身的黑色套頭毛衣,搭配一件超短的黑皮裙,底下還有一雙黑絲襪。一開始,整套打扮看起有些嚴肅—畢竟是全黑色系—還有一點尖酸,我想這是一種抗議的形式,一種對於強加她在生活上的惡意與脅迫的抵抗姿勢。在所有我在布拉格第一次碰到的人當中,無論是多麼壓抑、憤怒或是絕望,對我來說,她卻是唯一一位囚犯。她的絕望帶有某種瘋狂的成分在裡頭,某種壓抑的歇斯底里,好像她剛過完這樣的一天,而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不知已過了多久,從走廊上來回踱步,從門口走到窗邊,又從窗邊晃回門口,然後將一隻手插到頭髮裡,另一隻手則握著一根顫抖的煙。或許她會擔憂她的不滿暴力遲早會發洩,畢竟她缺幽默感。在她對家人及國家猛烈抨擊的過程中—她似乎有很多親戚,但她都公開表示瞧不起他們—她會突然停止,然後將臉側到一邊,接著撲嗤一聲,搖著頭,用舌頭發出喀喀聲,好像她看到另一個更年輕、更快樂、更不輕易相信的她,正在對她微笑,用手指告誡性地對她輕輕搖一搖。我相信在她的內心,她只是無法接受她的困境,因此活在一種憤怒的信念中,認為生命是如此地荒謬與可笑,所以必須在任何時刻改變它。我馬上就喜歡上她,她那帶有威脅姿態的穿著,粉紅色的指甲,她在一碰面當下給我的深刻印象,就像是佛郎明哥舞者在舞動她的肩膀一樣,她遞給我一杯膽綠色、四分之三滿的伏特加。
 
晚餐之後,大夥擠在公寓角落邊上的一個小方桌邊,我們試圖將話題從藝術轉移到東西雙方冷若冰霜的外交關係上。瑪塔完全無心於此。她只想聽到關於美國,那個自由國度與富裕之鄉的事。她抱怨她的兒子,雖然她兒子信寫得很勤奮,卻從來沒有提到任何她想知道的細節。像是她聽過的那些豪華百貨公司究竟在哪裡?像梅西百貨、布魯明戴爾百貨、瑪格儂女裝(I. Magnum)、內曼馬庫斯服裝連鎖店(Nelman Marcus)等……,她一提到這些傳奇名字時就變得興高采烈。J.和G.曾是一九六八柏克萊大學學生運動的一代,試圖跟他解釋美利堅合眾國中某些生活的真實相貌—我還記得其中特別強調維吉尼亞州一些採礦小城中貧窮白人的悲慘狀況—但她卻根本聽不下去。她是個受過教育的女人,原本是位專業的化學家;她一點也不單純,更不用說無知了。在收訊未被干擾的時候,她還會收聽美國之音與英國BBC的電台節目;她知道西方也有它的痛苦與抗議事件;但她堅持,關鍵在於,我們對生活在蘇聯帝國的衛星國家中是什麼滋味,根本完全不了解。她說她聽著我和J.與G.整晚持續談論著東歐—但我們看不出來一旦我們使用了這個稱號,難道不也很不明智地縱容蘇聯統治與接受現狀嗎?她一面說一面輪流盯著我們每一個—東歐在哪裡?哪裡是東歐的起點?莫斯科?布達佩斯?布拉格?還是維也納?可頌麵包,那些巴黎人每天早上的必需品,我們是否知道它的起源,實際上它的形狀是源自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新月旗,在恐懼的歐洲最後終於有能力動員起來,將這些異教徒推回東方之前,這些旗子幾乎已經插到維也納牆外?不不,如果這就是東歐,實際上它應該以伊斯坦堡作為最西邊的起點。
 
教授正望著他的水晶酒杯。是的,他溫和地附合,瑪塔說的都是真的。有好幾段時光,當時在布拉格的生活幾乎變得難以忍受,對他和她都一樣。奇怪的是,壓迫最嚴重的那時光日子其實並非那麼難熬——例如共產黨於一九四八年五月接手政權後的餘波蕩漾,或是蘇聯二十年後的入侵與併吞——至少在某些事件發生片刻還有種害怕的刺激感在裡頭,即使它是如此的令人恐懼。之後,不論如何,當當局開始穩下腳步,坦克也從街上離開時,一種可怕的昏睡很快降臨,整個國家陷入一種討厭卻無法動搖的沉睡當中。教授,依然望著他的水晶杯,諷刺地微笑著。他希望,他說,他可以將這國家的昏睡怪罪於蘇聯,甚至是老家長可愛的大叛徒,但事實是,捷克人已經夢遊了三個半世紀,那是從一六二○年白山戰役失敗之後開始,當時代表新教勢力的年輕選侯腓特烈(Frederick),在布拉格會議之後被任命波希米亞國王,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一冬之王,卻被哈布斯堡王朝的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打敗,他被耶穌會訓練成致力打擊路徳教派。即使為布拉格著迷的里貝爾李諾也同意教授的陰暗診斷,認為這個國家自從白山戰役後就成為「一塊疲憊昏睡的土地」。「布拉格,」他寫道,「有著緩慢的節奏,無盡的咀嚼(就像小說主角薩姆撒在小說《蛻變》的最後幾個小時一樣),像是得了緊張症一樣,有時會忽然奮力驚醒,然接著又立刻倒下」,並提到訪客總是被「無趣,永遠板著臉的城市,它的令人窒息,無法抗拒的昏昏欲睡,被罷免主權的王朝,在狹窄街道上行走的蒼白陰沉臉孔,堆滿古代光榮的灰燼等缺點所震驚」。教授,不像里貝爾李諾,他是本地人,不會如負心的義大利人般輕下斷語。但即使是他,很明顯的,也會希望有一天他可抓住這座城市的肩膀,用力搖晃它,直到那些歷史遺跡底的石座底部都咯咯作響……還有,他繼續說,即使美國大街都鋪滿黃金,他還是不願離開,也無法離開。
 
他轉身向著我們這些訪客。「這個,」他邊說,邊用一根手指輕敲著淡色的松木桌,讓它在這一刻變得非常歐洲,「這個是我唯一知道的歐洲文明。」
 
教授從他桌子的抽屜裡拿出一份裝樂譜的套子,就像我小時候,我姐姐上鋼琴課時用那種鼓鼓的小包包,上面還有一條皮繩,綁著像小啞鈴般的銀色鐵夾。他將套子擺在咖啡桌上,然後攤開它。裡頭有一捆照片,大約三十幾張,小心翼翼地用衛生紙包好。或許是因為晚餐時喝葡萄酒的關係,也有可能是現在喝烈酒的影響,總之對我來說,它們看起來有種模糊的宗教感,像是某種宗教聖禮,背景中迴響著男高音。為何不呢?畢竟真正的藝術品是一種神蹟顯現。

(摘錄自《布拉格畫像》第一章)

...................................................................................................................................................................
即將走私到美國的這批照片,究竟還隱藏了什麼故事?敬請期待下回 [新書內容搶先看!]


《布拉格畫像》 約翰班維爾 著/ 耿一偉 譯
 12/27
    魔幻現身!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月最新出版的《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上市後已陸續獲得許多讀者朋友,以及媒體朋友的熱烈迴響,不管是東京下町的美好風景、書中職人的口述故事,抑或是中文版本的編排呈現、本書繪者的繪圖功力(澤田重隆先生也可算是一位職人呀),這些,都成為了大家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各種原因......

於是我們羨慕著本書編輯Yoshi在完成工作之餘,有機會帶著《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前往日本東京下町實地遊歷,不僅親眼欣賞了繪者筆下留存的下町風光,也親身體驗接觸了,書中職人們的生活現場。


歡迎來到根岸之里
text / Yoshi
 
        這天,從日比谷線的入谷車站出來,耳鼻接觸到的空氣儘管還帶著寒氣,但冬陽和煦的光線大剌剌的照著,溫度似乎沒有想像中的低。
 
        入谷位於東京都的台東區,這一帶往西毗連著下谷和根岸,正是《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一書中八位職人活躍大半輩子的所在。在昭和21(1946)年終戰第二年,鳶工頭領野口義博從南洋回鄉時,他眼中的這一帶是戰火燒毀後的滿目瘡痍;如今,烽火煙硝早已不復可見,眼前的言問通和昭和通十字路口車水馬龍,兩旁的店家櫛比鱗次,人行道上自行車和行人來來往往,當年的歲月已像是塵封記憶了。比起東京都的鬧區,僻居山手線之東的這一帶,生活步調緩慢許多,讓人很能放鬆心情到處走走。
 
        隨意漫步,不意竟來到一段似曾相識的三叉路口,啊!這不是澤田重隆老先生手繪的插圖景象嗎?三岔口的那家賣煎餅的老店「手兒奈せんべい」還在,不同的是,此刻向陽,店門口拉下遮陽簾,遮住了大半的店面,不過簾幕後傳出一陣陣餅香,探頭一看,一位看似老板娘的老婦人正彎著腰排整著各色煎餅。




澤田重隆╱繪圖(摘自《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轉身一看,隔著街道與「手兒奈せんべい」斜對望的竟是「千手院」,這是中根岸的七座寺院之一,寺院裡供奉的是千手觀音。庭院種植的銀杏早已轉成金黃,在陽光的照耀下宛如幅射出燦爛金光,映襯得鋪石步道顯得有些失色,但仍保有澤田老先先手繪插圖所傳達出來的那股優美姿態




澤田重隆╱繪圖(摘自《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沿著同一條街道繼續往前走,還會經過七座寺院的另外兩座:「永稱寺」和「西藏院」,這些寺院全都沉浸在寧靜的氣息中,而一派典雅的木造建築,其中的土木工程應該留有野口一家三代的修繕痕跡吧。
 
        離開主要街道,轉進小巷裡,還能看見許多傳統的木造房屋,聽聞不到一絲嘈雜,只有偶爾吠叫的犬聲,大概是嗅到陌生人的氣息吧!偶一轉彎,眼前出現一條雙線道馬路,迎面的店家掛著「稻廼家」招牌,啊,是「小松屋」木綿豆腐達人熊井守曾經提過的那家蕎麥麵店呢,店門口的櫥窗陳列著逼真的食物模型,如果不是早餐還沒消化完畢,真想推開木門一探究竟。



 
        不知不覺的,腳步已經從入谷走過了下谷、根岸一丁目、三丁目,來到了根岸四丁目了。這一帶是當年所謂的「三業之區」,也就是料理店、藝妓院和茶室集中的地點,一到了晚上,就別有一番風情;不知經過這多年的歲月之後,繁榮喧囂可還會在夜幕低垂後上演?
 
        根岸雖有紅塵脂粉的歷史,但是文化背景卻不可小覷。在根岸二丁目,幾位文人雅士曾經蟄居在這裡,其中最著名的應是正岡子規和中村不折。正岡子規(1867-1902)是一位作家,擅長於俳句和短歌,他於明治25(1892)年來到當年的上根岸居住,其地點就是現在的「子規庵」;正岡子規與大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是知己之交,當他罹患肺炎時,夏目漱石曾經來此探望。



 
        另一位文人中村不折(1866-1943)的舊居就在子規庵對面,同子規庵一樣都是東京都的指定史跡,如今稱為「書道博物館」。中村不折是留法的藝術家,也是書法家,他與正岡子規、夏目漱石都有交往,館中至今還陳列著他們的來往書信。

        在東京都的地圖上,根岸只有一節指頭大小,但是潛藏在大街小巷裡的豐富人文與意外驚喜卻讓人很想再度造訪。根岸人或許也有這樣的自負呢,在他們的街道上,不經意的抬頭總會看見造型雅致的街燈柱上懸著橫牌子,上面寫著「根岸の里へようこそ」──歡迎來到根岸之里


延伸閱讀-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馬可孛羅最新出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這麼精采的介紹短片,當然二話不說,點了就看!


但有趣的才不只有這個呢!

想先瞧瞧本書的精采內容嗎?在這些地方,你都可以搶先閱讀喔~

中時部落格-線上圖文展   立刻閱讀【小巷裡的玩具店】(節錄)

中華日報副刊  立刻閱讀【鳶工頭領父子兩代】(節錄)

博客來網路書店  市井‧人文‧行旅─日本生活風味 主題書展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北正史 /文  澤田重隆 /繪圖

12月推出的《東京下町職人生活》,透過澤田重隆纖細流暢的插畫,栩栩如生地表現出東京下町、一個叫根岸的老地方裡的老街巷、老店舖,還有這裡承傳百年技藝的老藝匠們雖平凡、淡然卻處處蘊含智慧的生活樣貌。那是一種歷經時間掏洗,愈陳愈精醇的生活的“初心”!

根岸這地方,屬於東京都台東區,位在上野公園的東北方,距離日暮里很近。因為在關東大地震及二次大戰期間,都不曾受到火災侵襲,所以至今仍保留著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下町”風貌。諸如曲折的巷弄小路、昭和初期的木造三層公寓,以及就歷史而言極為珍貴的庶民住屋和店舖……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以田野調查方式訪談該地八位職人和藝匠,有建築匠、做豆腐師父、三味線師父、藍染師父、居酒屋老闆娘、玩具店師父等傳統藝匠,由他們口述這些所傳承的技藝、工作精神、在地生活的情味等等。全書用一種跟讀者最接近的方式呈現,加上澤田重隆精細傳神的插畫,彷若置身現場的感覺。不論是哪個行業哪種技藝,也不管是在事業的巔峰或面臨時代潮流衝擊下、這些傳承百年的老技藝已日漸式微,從他們的話語中,都能讓人強烈感受到那份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堅持;他們一輩子投入其中,每件工作看在別人眼裡雖是那麼地細微不足道、那麼稀鬆平常,然而,那股從平實淡然的生活中傳遞出濃濃的人情力量,令人動容也動心!在現代人刻意找回最自然、平實生活的今天,《東京下町職人生活》裡庶民認真生活的那份“初心”,可是彌足珍貴的生活原味!



本書目錄
作者序╱北正史
鳶工頭領 親子兩代             口述:野口義博、野口義明
伴纏的藍染                          口述:林 滿治
居酒屋的老闆娘                  口述:清水敏子
三味線的蒙皮與修撥          口述:渡邊一二
小巷裡的玩具店                  口述:川崎英夫
木綿豆腐的紋理                  口述:熊井 守
裝飾品的鑲嵌                      口述:山口友一
後記/ 澤田重隆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布克獎
about The Man Booker Prize

布克獎於1968年成立。旨在推廣英文小說創作與閱讀。原本有被提名者的國籍限制,不過在2004年改為只要是以英文為創作語言的作品,並且作者健在,都可以參加。在2005年,又成立了布克翻譯獎,以鼓勵翻譯人材與翻譯作品的市場。 

布克獎也成了一種文學榮耀,發展了自己的相關詞彙與衍生。例如暱稱叫Booker Prize或是The Bookers,而布克迷也暱稱做The Bookies。2002年又有曼氏集團(Man Group)加入贊助,所以又稱作Man Booker Prize。

布克獎每年都有五位評審分三階段選出。第一階段先從當年被推薦的百餘部作品裏,選出約為20本的初選名單(Long List)。第二階段再從這份初選名單裏挑出6本決選名單(Short List),再從中挑出得獎的作品。

經過了幾十年的經營,布克獎不但成為英文文學創作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獎。也成功結合文學創作與流行文化,並帶動全球的閱讀風尚與潮流。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決選作品改編成了電視電影,例如《辛德勒的名單》、《英倫情人》 等。台灣讀者也對歷屆布克獎作品名單不陌生,有許多已經翻譯成中文,例如;愛特伍《盲眼刺客》與其 系列作品、《美的線條》、《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微物之神》 等等。(以上文字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更多資料請參考:布克獎 官方網站


馬可孛羅部落遊小編聊一聊:
齁齁,這下子,總算揭開布克獎的奧秘啦!
下次再看到得獎作品,就知道這位作家的文學造詣,可是受到絕對肯定的唷!
那麼,接下來就是精彩的預告時間囉~ 


[馬可孛羅 2007年 壓軸大作]

12/25   聖誕佳節,隆重推出旅行文學的 閱 讀 盛 宴...

將由 2005年布克獎得主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 搖旗引領

透過文思飽滿的書寫力道,帶您遊歷前所未有的布拉格魔幻之旅


敬請密切留意部落格新書公告,並準備好您的行李,與我們前往探訪,
東歐最有魅力的城市--布拉格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右圖為英文版封面)

   
   馬可孛羅今年出版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除了在台灣創造不錯的銷售佳績,該書也持續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攀升,目前已囊括六大媒體排行榜第一名!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波士頓環球郵報、丹佛郵報六大排行榜銷售冠軍!歐普拉雜誌、《斷背山》作者安妮˙普露、邱一新、郝譽翔、褚士瑩,國內外名人好評推薦!

    為什麼這本書吸引人?
  《斷背山》作者安妮˙普露讚譽本書作者為「一個閃閃發亮的作家」,果然沒錯!一個中年女子,勇敢寫出自己離婚的抉擇、個人的感情觀,坦誠無私的告白,加上周遊義大利、印尼、峇里島的感動人事,年過三十,一個非常懂得自己要什麼的女人,自然能快意享受一個人的旅程!

   如果你喜歡《沒有預約的旅程》,那麼,當然不能錯過這一部充滿女性自覺力量的旅程故事!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行建築風—大阪、京都、神戶的慢遊時光
文/ 矢部智子、攝影/ 清水奈緒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見意想不到的空間,這是散步在以古雅文俗見長的京都、大阪與神戶三都時,心裡一直浮現的聲音。建築,歷經歲月的洗禮,靜靜佇立在那裡,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的心弦。
 
建築,是人們用石材、木材等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或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樑、體育館等等,廣義上來說,連園林造景也都是建築的一部分。建築大師科比意說過:「建築,可以喚醒我們內在和宇宙的共鳴,決定我們各式各樣心智的活動,使我們感受到美的存在。」而上帝給予了木頭、石頭、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勞作,這,就是建築。

建築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建築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維空間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而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和“石頭寫成的史書
每一棟樓房建築都像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推開門,總像是會有人熱情的招呼你進去坐,一杯清茶,主人幽幽道出房子的故事,讓你有了桃花源中恍如隔世的感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總是會希望有什麼事是亙古不變的,自己偏愛的事物一旦消逝,心中的悵然也難以用其他情感來填補。就如同建築,基於觀賞與長存記憶這兩種情感做為動機,不求華麗,只希望能在時間的洪流下,對建築之美的那份記憶能永遠存在。

而對大阪、京都還有神戶的印象,應就是這樣古樸內斂的城市,但是在今日,若在三地重新走一遍,你會發現不認識的建築物,以及近在眼前卻一直沒察覺的風景還有很多。於是,本書收錄了讓你驚豔的二十四座獨特又吸引人的新舊建築,顛覆你對古老三都的刻板印象,像許多遠渡重洋來此地旅行的遊客一樣,一切的一切都將變得新奇無比。

例如,由原廣司等人設計、彷彿飄在浮雲半空中的梅田天空之城(Sky Building),只消抬起頭來仰望它,就會覺得天上和陸地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村野藤吾的充滿綠意和雕塑環繞的靜謐建築「原田之森Gallery」;擁有兩座尖塔,宛若古代遺跡的甲子園會館,以幾何圖案裝點而成的外牆,顯得很饒舌、花俏,是遠藤新的精心傑作;還有岡本太郎的太陽之塔,別有洞天的建構,內部呈現岡本太郎藝術立體化的廣闊空間;當然,知名的安藤忠雄的建築作品也節錄其中,不管是朝日啤酒大山崎山莊美術館,還是滿溢光線的光之教堂,身在其中,都會讓你的心情忽然平靜下來。
 
探訪建築,這意味著透過不同的觀賞時機,去細細體會光線的瞬息萬變;意味著用心去聆聽流水潺動的聲音;意味著在截然不同的場所去感受風的飄逸。建築,換了不同的時空就不一樣了,雖然我們習慣幻想「等有一天我再」怎樣,可是,你最好趁「現在」就去拜訪它。
 
來吧!
就讓我們背起行囊去邂逅迷人的建築吧!
三都建築巡禮,就這麼展開。


作者簡介:
矢部智子
編輯、作家。擅長從平淡的日常角度觀察各式建築物等,並將之轉化為作品。
她的作品除出現在《設計生活用品》雜誌、《探險隊》雜誌以及網站「EXITE BOOKS」之外,另有著作《東京建築散步》(TOKYO KENCHIKU SAMPO)和以大阪、京都、神戶為主題的《旅行建築風》(SANTO KENCHIKU SAMPO)。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女性主義潮流席捲全球的時候,仍有女性為了基本的生存或是工作權在奮鬥著,這群犯下道德罪的女人,生存實況為何?或許就是你與我共同得面對的生命真相之一。


誰殺了喀布爾女人--美國女記者在阿富汗的現場直擊
作者/Ann Jones 譯者/廖素珊(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7月26日 震撼上市(我要購買




 女子監獄的女人不是謀殺犯。這種犯人並不多。依照現今西方的標準而言,她們大部分甚至不是犯人。她們大部分是被控犯下違逆公共道德罪的女孩和女人。許多人被指控「通姦」(zina),這個術語對婚外性行為一視同仁,不管是雙方同意或遭到脅迫。有些人的罪名是「非法」婚姻(illegal marriage)。有些人的罪名是逃家。有個人迷路了,結果被警方逮捕,送到監獄來。  
  那時,監獄裡只有十六個女人,對有兩百萬人口的城市來說,人數非常少。警衛說犯人很少超過三十五人。這就是喀布爾對罪犯所能做的最佳處置嗎?在經歷這麼多年的戰爭和窮困後,在人們不擇手段地熬過艱難時光後,一定有更多女人在法律外求取生存。她們在哪?喀布爾有許多警察分局,每個都有自己的拘留所,到處都有士兵和持槍警衛,他們穿著來路不明的制服隨意攔檢,被抓到的人悄悄消失在附近的私人房舍裡。警察說他們從來不在分局裡拘留女人,總是將她們送到中央監獄。士兵和持槍警衛則保持沉默。但每天都有女人和小孩失蹤。最近,發生了兩件極為相似的青少年案件,他們分別因謀殺而被判長期徒刑。他們都在攔檢時被抓到私人監獄裡,抓他們的警察虐待他們,強迫他們性交。這兩位男孩終於起而反抗,殺了他們的施虐者。殺害警察是個重罪──不管理由為何──男孩們被關在庭院對面的男子監獄。偶爾會有被帶到女子監獄的女人說,她也被來路不明的男人抓住,關到這樣的私人監獄或分局裡。警察則全盤否認。她的證據在哪?沒有人相信她。大家都知道女人愛撒謊。 
  但即使你加上推測可能遭到警察或持槍警衛非法羈押的女人數字,被拘留的女人總數還是不高。你不禁要納悶,有多少被懷疑犯下通姦、逃家、非法婚姻或違反其他道德標準罪行的女人是被自己的家人定罪,在家中遭受懲罰。在喀布爾女子監獄,於我們拜訪期間的十六個囚犯中,就有十三個被控通姦。一年後,在二○○四年,一個國際機構調查較為保守的赫拉特女子監獄,發現百分之七十八的女性都犯了通姦罪。但在加拉拉巴德,這個離巴基斯坦邊境不遠的普什圖鄉間,沒有女人因通姦罪而坐牢。官員向一位調查員解釋說,這類「問題」通常在「家中」解決。這是阿富汗女性無法逃避的重任:家庭榮譽(family honor)。在「傳統」和「保護」她們的「伊斯蘭」習俗下,女性必須對她們家庭的道德和名譽負起責任。這不是新鮮事:在西方,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也曾要求女性擁有道德的「純潔」。但阿富汗的法規更為狹隘,執行上更加嚴厲。「墮落」的維多利亞女性失去她的名譽。而墮落的阿富汗女性則在非官方的「榮譽謀殺」2中失去性命,這樣她才能得到寬恕,並藉此維護女性的道德。沒有人知道,有多少使家庭蒙羞的女孩和女人被她們的父親和兄弟殺害。有多少被迫自殺。有多少被關起來。又有多少「失蹤」。
 
女囚的故事
 
  在二○○三年的一月和二月,我常去監獄拜訪那些被關的女人。我和一位叫祖拉的阿富汗老師一同前往,她為我翻譯了許多故事,直到後來,阿富汗處理女性的司法模式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我們首先訪談一位女人,她後來被列在婦女援助組織的官方報告中,為了保護她的隱私,我們將她稱之為C。她的罪名是通姦和逃家。我們盤腿坐在警衛室的窗戶下,她坐在我的對面,祖拉則坐在我身邊。警衛室是監獄中唯一堪稱溫暖的房間,至少,祖拉和我穿著外套、戴著頭巾坐在這裡時,不會覺得冷。警衛長將房內其他人趕跑,坐在靠近煤油爐的床上聆聽我們的對話。C告訴我們,她想她大概是十九歲。(阿富汗人很少保留出生證明,所以大部分的人只能猜測他們的年紀。)她說,四年前,當她大約是十五歲時,她家人把她嫁出去。現在,她憶起往事,手指交扣,眼睛瞪著地板。她跟祖拉說她的故事時,我看著她削瘦的臉龐越變越陰暗。她先生家的房子「很差」。她先生的母親是個「壞女人」,在她先生的命令下,犯了很多次「通姦」。他告訴C說,她也必須這麼做。(祖拉轉向我,她盡力隱藏激動的情緒。「我想那不是通姦,」她說。「她沒有描述的字眼,但我想那在英文裡是『賣淫』。她的先生有拿到錢。」)C說她最後逃跑了,回到她的娘家,但她的先生叫小叔把她抓回去,而村莊長老宣布她必須離開娘家。她不曉得她在她先生那個糟糕的屋子裡被關了多久,但她照丈夫的命令行事──模糊的時間觀是戰爭和性暴力的後遺症之一──但最後她再度逃離夫家,跑到巴基斯坦。她在那裡找到僕人的工作,但她很想念家人,一段時間後,她又回到娘家。但她娘家已經搬離了。她去警察局詢問他們的下落,警察卻逮捕她,將她帶到監獄。她已經在這裡待了很多天了,而在官方國家調查員審查她的案子時,她得無限期地關在這裡。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相當令人震撼,2006年開卷好書得獎者張翠容說,本書填補了911之後的空白,先來看看三位推薦人的感想。

張翠容(《中東現場》作者)
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這是阿富汗當代歷史的分水嶺。2001年以前的阿富汗,有不少文獻記載分析,01年戰後這個中亞國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在零碎的新聞中難窺全貌,也難知真相,本書作者以第一手資料為我們呈現阿富汗的戰後傷痕,特別是女性的處境,令我們猶如身臨現場,無法迴避反恐第一戰的荒謬,對於我這名曾經在戰前採訪阿富汗的記者,本書是重要的報導,這不但填補了戰後真相的空白,同時也把我們的關注再次轉到這一片人類的焦土上,為阿富汗,亦為人類的前途做出深沉思考。我十分感謝作者的努力和貢獻。

張桂越(《追獵藍色巴爾幹》作者)
一流的記者造就一流的社會
更好的社會需要更好的記者
 
美國記者安瓊斯蹲在阿富汗女囚監牢,揭露傳統習俗如何謀殺女性的事實。
她來自美國,批判美國,關心美國以外的族群,我說這種無羈的心靈是記者最基本的條件。
 
蔡源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以婦女關懷及人道救援的角色,深入歷經後911反恐戰爭劫難的阿富汗,提供了一個迴然不同於「伊斯蘭vs.西方」二元對立的另類敘述觀點,述說著無數平凡的穆斯林男女進行著生與死搏鬥的故事,交織著一頁又一頁異族入侵、部族爭伐的血淚史實,以及國際強權之罔顧道義、利慾薰心的權力遊戲。讀者看過本書後,必能瞭解何以這個處於東方與西方文明的邊陲之高原國度,竟會成為全球文明衝突的風暴核心。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建築大師相遇 來個幸福小旅行
 圖解悠遊大師建築的方法
 

安藤忠雄 丹下健三 柯比意 村野藤吾 .....我來了!!!

  今天的東京,由於建築大師的加持而擁有各式各樣吸引人的建築,有歷史悠久、凝聚無數日本人回憶的知名建築;也有出自引領全球設計風潮的當代大師手下的摩登建築物。本書特別精挑細選25座美麗、舒適,又適合作個小旅行的建築,諸如安藤忠雄設計的國際兒童圖書館、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天主教聖瑪麗大聖堂、渡邊仁設計的原美術館,以及日本唯一一座?自建築大師柯比意設計的國立西洋美術館、還有蘆原義信的作品東京銀座空中餐廳等等,並且精心設計五種體驗方式,帶領讀者一一走訪這25座建築,親炙大師們的智慧與細膩的設計心意。以國際兒童圖書館來說吧,徜徉其間,處處可感受到一種擷取自天然光線的「明亮」,整個空間極為開朗舒適。這是一種體驗「明亮」的幸福!……

  本書完全拋開艱澀難懂的建築用語,直接走入各具特色的建築空間,當你輕聲發出驚嘆之餘,意味者你已踏出與建築相遇的第一步。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連在25座建築裡的幸福時光
        出版:馬可孛羅
作者:矢部智子/文、宮(土反)惠津子/攝影
譯者:黃怡筠  各大通路已經上架

  在東京的建築空間裡,一個人,可以享受寧靜;兩個人,可以悠悠哉哉度過最舒適的時光。那是一種十分自在,絕對幸福的旅行方式。 
  過去,建築僅是供人們遮風避雨、安身立命的住所,居住其中的人對它並不帶有多餘的要求和期待。曾幾何時,人們對建築開始有了心理層面的渴望,期待它提供更舒適、更便利的居住空間,展現更具質感的視覺設計。因為,建築不再只是負責安頓身心,而是一種生活美學的提升。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ewcover1.jpg

108則享樂與平衡的故事

享受人生 體驗人生 熱愛人生

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 歐普拉雜誌推介 亞馬遜書店五星級好評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Eat,pray,love

伊莉莎白˙吉伯特

4月上市

伊莉莎白在小時候有個夢想:以為自己長大後會是兒女成群的媽媽。但在30歲以後,她才發現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

這是女性對自己的覺醒,當然也是對自己困惑的開始。為什麼我想要的,和原來的世俗標準都不一樣?既然如此,不如享受自己的最佳身心暢快計畫!讓我們就跟著作者,一同前往義大利、印度和峇里島,走上這一趟追尋自我的旅程。

最新消息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前高居THE NEW YORK TIMES非小說類排行榜上第三名(截至4/10),亦被美國娛樂週刊選為年度前十本最佳非小說之一。最新消息指出,即將改編為電影,預計將於2008年上映。由知名女星茱莉亞‧蘿勃茲主演,熱門電視影集【整型春秋】編導、電影【一刀未剪的童年】導演的編導Ryan Murphy(萊恩墨菲)導演,知名影星Brad Pitt(布萊德彼特)擔任製片。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