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本經典建築 系列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巨大古墳》 前言摘錄
                                                                                           譯者:張秋明

筆者剛剛參觀過中國和韓國的古代遺跡回來,前幾天才看到的秦始皇陵和百濟武寧王陵等印象還深深留在腦海裡。「中國大陸的古代文化果然精采!」心中還在反覆思考這些想法時,飛機已從四國飛到大阪南部的上空,機上廣播通知「即將抵達大阪國際機場了」。就在這時候,眼底下突然出現巨大的前方後圓墳,心中立刻湧起一股終於回到日本的真實感。
    
這座古墳周遭已經完全被住宅、學校等建築物所包圍。雖然身處現代都市的環境中,卻彷彿強調「唯有這裡是古人的領域」般地,呈現出拒絕外人進入的獨立空間。上面覆蓋著森林的墳丘(古墳微微隆起的部分),一如橫躺在大地的巨人用力伸展四肢一樣,到處都充滿了力道。而且環繞在墳丘周遭,波光瀲灩的濠溝,在視覺上也產生了與現代人生活空間有所區隔的效果。然而,大家可能都沒有注意到,古墳周圍濠溝的設計考量其實是日本列島特有的形式,更加突顯了這種前方後圓墳丘的特異性。
    
筆者從一千公尺的高度所俯瞰的這座古墳,乃是大阪府市百舌鳥古墳群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日本規模最大(墳丘長度約四百八十公尺)的前方後圓墳。這座古墳,日本宮內廳定名為仁德天皇陵(墓),筆者則稱之為「大山古墳」。

日本全國約有十五萬座古墳,其中也包含了古墳時代沒有墳丘的橫穴墓。至於有學術證據,確知受葬者的古墳僅有二十餘座。其中之一是位於福岡縣八女市的前方後圓墳,確定為六世紀上半葉與大和勢力有過大戰的筑紫君磐井之墓。那麼該古墳是否該稱為磐井古墳呢?倒也不盡然,我們通常是以「岩戶山」之名來稱呼它。
    
對於大部分的古墳,後人大都不以傳說的受葬者名號來命名,而是盡可能用親切的地名來稱呼古墳。例如埼玉縣的稻荷山、東京都的芝丸山等都是。關於大阪這座古墳,長期以來都稱之為大山。有時「山」也代表「仙」字,所以又叫做「大仙陵」。然而這座古墳雖然定名為仁德陵,事實上其受葬者並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由於無法給予世人更加明確的印象,因此筆者不以仁德陵,而是用大山古墳來稱呼它。
    
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古墳時代,一起想像古人是如何建造古墳的。當我們搭船從北九州經瀨戶內海往東行,來到明石海峽時,就能看到一座前方後圓墳。覆蓋石塊的墳丘看起來就像整座陵寢都是石造的一樣,那是五色塚古墳(神戶市)。對海上航行的船隻而言,那是一座純白色的地標,同時也是用來顯示由此將進入畿內政治勢力範圍的建築物。船繼續往東行,經過神戶市的敏馬浦後,不久又會在海岸邊看見以處女塚為主的三座前方後圓墳。
    
繼續往大阪灣東邊盡頭南下時,大阪市內也有幾座前方後圓墳,只是我們在船上不太容易看見罷了。不過一進入位於今日堺市海岸附近一個推測是古代的港口時,立刻可以發現一座巨大的墳丘聳立在台地上。這就是大山古墳。目前古墳上面林木茂盛,但建造當初應該表面整體都覆蓋著石塊,遠遠從海上就能看見光輝耀眼的墳丘才對。

看來大山古墳應該是很重視從海上觀望的景觀。因此我們有必要將焦點鎖定在它與港口的關係,藉以解開其中的謎題。


(更多精采內文,歡迎參考《巨大古墳》一書!)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巨大古墳--探索前方後圓墳之謎 (日本經典建築系列10)
森 浩一/文、穗積和夫/插畫

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始於3世紀中葉以迄6世紀末葉,由於這個時期營造了大量古墳,因而得名。
據統計,日本全國約有十五萬座古墳,其形狀有方有圓,也有方圓兼具的型態,到了古墳時代的中期則出現了「前方後圓墳」,興建規模日益龐大,最後更發展出墳丘長度在160公尺以上的巨大古墳,其中以宮內廳定名為「仁德天皇陵」的大山古墳為代表;大山古墳墳丘長度達480公尺,堪稱為東亞規模最大的人造陵墓。
由於日本政府並未開放古墳讓學者專家考古探勘,因此大山古墳的建造過程只能根據少數的史籍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概略了解。本書作者森 浩一教授專攻考古學與日本史學,長年鑽研於前方後圓墳,對於古墳世界有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他從如何挑選古墳興建地點的觀點切入,剖析巨大古墳營造的技術面與文化觀;插畫家穗積和夫則以細膩的筆觸圖解龐大的古墳。藉由兩位專家圖文並茂的呈現,讓後人對遙遠而神秘的「古墳時代」不再只能想像,而能擁有更為具體明晰的影像。

作者簡介:
森 浩一(MORI KOICHI)
1928年生於大阪府。同志社大學文學研究所畢業。專攻考古學、文化史。同志社大學文學院教授。近年來積極發表考古現場挖掘成果,以宏觀視野進行考察,提出新穎的見解。乃提倡各種領域學問合力解開古日本之謎的「古代學」先驅者。
著有:《古墳的挖堀》、《東西考古學》(中央公論社)、《新版 古墳文化小考》、《考古學筆記》(社會思想社)、《古墳之旅》(藝草堂)、《考古學的摸索》(學生社)、《竹篾與筆》(光文社)、《巨大古墳的世紀》(岩波書店)、《通往復甦的古代之路》(德間書店)等。

繪者簡介:
穗積和夫(HOZUMI KAZUO)
1930年出生於東京都。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系畢業。先是就職於松田平田設計事務所,之後獨立成為自由插畫家。原本十分活躍於汽車、男性時尚等領域,之後,積極投入帶有歷史風味的日本建築和城町為主題的插畫創作,並以本系列作品為代表。目前在Setsu.Mode.Seminar和京都設計專科學校擔任講師。著有《畫出日本建築和都市風貌》(彰國社)、《成熟的男人更需要追求時尚》(草思社)、《穿衣服還是被衣服穿》(三一書房)、《汽車插圖》(David社),合著《建築繪本──日本建築的形式》(彰國社)、《社會和生活的繪本──人是怎樣造房子的》(岩崎書店);譯作有《男人的穿著》(草思社)等。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城京奈良
作者/宮本長二郎 譯/游蕾蕾 審訂/蘇睿弼(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馬可孛羅 隆重發行(我要購買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和歌《萬葉集》歌人即曾對當時的都城作過如上的歌詠頌讚。吟誦著這首和歌,那些在濃綠山巒映襯下的宮殿和寺院‧神社,以及各條大路和市場的熱鬧景象,盡皆躍然紙上,彷彿在邀請我們一同回到平城京(奈良時代都城)的時代。

  現今奈良市的市中心(舊奈良町)一帶,為古代平城京東面突出於外的一區,恰位於若草山及禦蓋山山麓的高臺上。至今仍然存留著平城京時代的道路遺跡,看得到棋盤式土地規劃下的方格狀街區。東大寺、春日大社、興福寺、元興寺等奈良時代以來的社寺皆坐落此區,因而成為奈良觀光的起點。
  由市中心往西南方望去所見到的平原地帶,為從前平城京的右京及左京,如今則有以大安寺、西大寺、藥師寺、唐招提寺、法華寺等為中心的村落散佈其間。儘管這裡每一間寺院的佔地都較奈良時代有所縮小,但都竭力保存著堂塔及佛像等寺寶,靜靜的矗立了千百年,讓後人得以一窺天平文化的精粹。
  即便後來國都從平城京遷移至長岡京時,也因為這些大規模的寺院擁有的勢力實在太強,甚至能干預政治,不得已只好讓這些寺院留在奈良。如果當時寺院也跟著遷到長岡的話,奈良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舊奈良町一帶,在國都遷離奈良之後,仍作為寺院的門前町而維持著一定的地位。中世紀時,以擁有支配大和一國的強大勢力之興福寺為中心,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城鎮。至近世紀,商業活動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社寺參拜的觀光產業,並逐漸成為奈良市鎮發展的骨幹。
  直到距離現在二○年前,奈良的人口都集中在舊奈良町一帶,其餘的廣大平原皆為種植稻米的純農業地區。隨著觀光客和人口的增加,奈良才漸漸發展成如今的熱鬧樣貌。
  來訪奈良市的觀光客一年約逾一四○○萬人,一天平均有三萬六○○○~四萬人,佔了奈良市人口的一成以上。奈良市的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尚不到六萬人,戰後由於市域的擴大,與新興住宅用地的不斷開發,至昭和六十年(一九八五)的現在,人口數已達三二萬四○○○人。
  關於從前平城京的人口,眾說紛紜,從二○萬人到七~一○萬人的說法都有。如今,光計算在從前平城京域所涵蓋地區的人口就將近二○萬人了,而且這個區域還包含了耕作地,未來隨著住宅用地化及市鎮的再開發,人口可望會再增加。可以說現在奈良的發展,將遠勝於平城京時代。
  平城宮的遺跡被稱為「平城宮跡」,每到假日總有很多的市民和觀光客來訪。目前除了挖掘調查的工作之外,整體的整備作業也一步步的在進行。在樑柱的遺跡上種植黃楊樹,擺上仿古製的礎石,重現奈良時代建築物的設計格局。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7247339_bc.jpg

馬可孛羅  3月新書

《京都千二百年》

帶您走進古都的千年繁華

深入了解這個擁有祇園祭本願寺、桂離宮、修學院離宮、鷹之峰…等豐富歷史遺產的文化寶地

9789867247476_bc.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9789867247469.jpg
桂離宮——日本建築美學的祕密


齋藤英俊◎文 穗積和夫◎插畫
張雅梅◎譯
定價◎450元

◆ 在日本銷售已超過60萬冊
◆ 獲日本第28回「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 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 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圖書
◆ 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選定圖書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