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要來公佈《Take a bread! 死纏爛打都要玩!》書腰抽獎的得獎名單啦!
這次的獎品是市價NT$1580元的《聰明妙招》小型電子食物料理磅秤 ,小編們自己都超喜歡這個獎品,只恨不能參加抽獎活動啊!
這次的回函也很踴躍喔。
抽出的三名幸運兒
桃園市陳麗蓉
新北市謝美玲
新竹市施美珍
小編將以電話與得獎者聯繫,並盡快寄出贈品喔!
小編要來公佈《Take a bread! 死纏爛打都要玩!》書腰抽獎的得獎名單啦!
這次的獎品是市價NT$1580元的《聰明妙招》小型電子食物料理磅秤 ,小編們自己都超喜歡這個獎品,只恨不能參加抽獎活動啊!
這次的回函也很踴躍喔。
抽出的三名幸運兒
桃園市陳麗蓉
新北市謝美玲
新竹市施美珍
小編將以電話與得獎者聯繫,並盡快寄出贈品喔!
2012/7/14(六)九點半,在上引水產迎接讀者的美學總監-鄭志仁先生,親切的他向大家打招呼。
先在戶外區域先做個開場,上引水產,這個座落於台北魚市的新基地,致力重現魚市場的暢快活力,並擺脫以往市場紛亂的印象,希望讓失落的人群重回市場,讓新的一代體驗市場中人情交流的熱鬧氣氛。
美學總監帶大家到活體水產區,這些溫度控管的水槽裡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海鮮活體,每個水槽的溫度都不同,而且也會定時更換水質。
上引水產內也有生鮮超市區,同時提供進口與本地蔬果、肉品各式嚴選食材。
活體水產透過批發自營、產地直送的模式,達到品質控管的目的,讓價格得以合理透明,進一步回饋消費者。
來自各地優質當季水果,供顧客挑選。
熟食即食區,健康的便當,新鮮的海鮮、蔬菜與肉類,供顧客自行挑選。
現場也有代客烹飪區,為在活體水產區購買鱈場蟹與毛蟹的顧客,提供或蒸或烤簡單料理的收費服務。
美好生活區,集合各式民生必需品的場域,食材、食器、家用品琳瑯滿目。在這有精選的餐具器皿、花器擺飾、專業烹飪參考刊物、節日宴會的禮品選項,可以說是三井餐桌上五感經驗的延伸,品牌美學的傳達。
真是令人感到舒服的空間!
立吞美食區,又快又好且貨真價實的料理,站著大塊朵頤,盡顯豪邁、效率、活力的魚市場氛圍。
2樓是樂烹鍋物區,提供包括嚴選海鮮、菇類蔬菜等鍋物食材,以昆布熬煮的湯頭,健康無負擔之餘,提升海鮮原味,更增鮮甜。食材上桌同時,服務人員也會解說各種食材烹煮的流程與時間控制的拿捏,讓客人方便烹煮,品嘗各種食材的最佳滋味。
非常感謝美學總監百忙中,在假日還帶著大家參觀解說,讓大家有機會更進一步了解有小築地之稱的上引水產!
還記得《旅行的力量》-我的旅行故事 徵文比賽嗎?
在徵文的這段期間,小編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各方的投稿。
看這些投稿文章與討論文章內容,都是小編們上班的樂趣啊!
大家真的都很有寫文章的天份呢!經過激烈的討論與投票後,選出下列得獎者,非常恭喜你們喔!
頭獎:Penny Yeh-羅馬尼亞,謝謝
二獎:Marssi Draw-我的旅行故事
三獎:陳良士-讀澤木耕太郎之「旅行的力量」的旅行回想
佳作:周柏儀-旅行的力量-澤木耕太郎 (觀後感)
佳作:zoe shih -我的旅行故事--美濃敬字亭鐵馬之旅
小編這幾天會以mail和你們聯繫喔!
5/6 《13座城市》王盛弘 著 亮眼上市
感謝4/25前來參與的朋友們,與我們一起悠遊在兩位旅人的對談中。
胡晴舫與王盛弘是遍覽世界各地風貌的旅者,在當天的對談中,說到了巴黎、京都、台北...這些對他們生命而言,舉足輕重的城市。
奇妙的是,儘管遊覽的是同一座城市,兩位作家對於這些城市和旅行卻有著迥然的想法。
關於巴黎,王盛弘說這是個容易讓人幻滅的城市,且說說路上滿地的狗屎吧!或是難得的旅行遇上罷工,停擺的觀光名勝。
然而對胡晴舫而言,巴黎已是第二個故鄉,從一開始的極恨到真正體會到巴的生活方式的現在,則是極愛,這是一個可以真正讓你體驗生命的城市,她說。
台北呢?
兩位旅人時時掛念、牽絆的故鄉,甚至王盛弘還出過一本關於這座城市的《關鍵字:台北》,都是愛的呀!雖然在國際的評論中,這處處林立的大樓,鐵皮屋...真不是座美觀的城市,王盛弘也對於「紅樓」這個美麗歷史古蹟的屋頂居然是鐵皮大為抱怨,但長期地居在國外的胡晴舫卻也讚嘆,台北是座非常符合人體工學的城市,因為她的每一項公共建設都是依照人們的需求所衍生的。
當天參與的讀者們,好熱鬧~(後面的這兩位可能因為講座太精彩,當場就分享起來)被記錄下來囉!
兩位作家的交情非常好,胡晴舫這次可是特別從香港飛來參加座談的唷!好交情可見一斑,讓我們大為感動壓!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應該是當兩位作家談到旅行這件事時,說到"當移動成為常態時,似乎也沒有所謂的安定與旅行了吧"(這是我自己簡潔的摘要,當天談得當然更加精采深刻)還有時間的未來觀,就以紅樓來說吧~當思考點著重在未來100年後,希望這座歷史建築如何被看見,那麼或許就不會用鐵皮草率搭成屋頂吧!胡晴舫分享她認為台灣太著眼於現在和過去,所以什麼事都講求效率、快速,王盛弘也說當他優游於京都時,驚嘆於他們對於歷史保存的呵護與用心,那些古城的回憶阿!因為這些用心呵護得以保存,甚至讓人還能感受到當時人們生活的氛圍。
親愛的讀者們,王盛弘的新書《13座城市》即將於5月出版,請大家拭目以待囉~
《偵探研究》~~詹宏志先生自序摘錄
這些看似「學問很大」的洋灑論述,講的其實都是「不重要的事」,這些知識不僅無關國計民生,甚至無關「推理小說的欣賞」。不了解或未注意福爾摩斯的「收費問題」,並不影響你閱讀偵探小說的奇情懸疑;但多了一點對小說「字裡行間」以及「場內場外」的了解,我卻知道,那是可以帶來無窮盡的「娛樂」!
滿紙荒唐言,你不能只看到作者之癡,他反映的其實是一位忠實偵探小說迷對小說世界的回憶及禮敬,並且紀念著偵探小說曾經伴隨他走過的所有艱難歲月。現在我把它們收在一起,輯為一冊,並且定名為《偵探研究》………………詹宏志
詹偉雄~~崇拜推薦
二十三年前,詹宏志就已流露了偵探的本事,但他入手的對象並不是「屍體」,而是劇烈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當年的《趨勢索隱》是他動手破案的第一本報告書,我們身為讀者,驚駭於他解謎式地勾勒出各類生活中的隱形結構力量(以及其可能引發的傷亡),並想像著他立起風衣領口,於台北街頭捕捉線索、沉思因果的面容。而如今,我們恍然大悟,這位偵探開始執業的生涯彷彿更早些,而已口口聲聲說好退休的偵探也從未退休,而有了那麼多的世間冷暖體驗作基礎,這偵探也終於出了第一本以「偵探」為對象的報告書──任何希望生活能活得「聰明些」的讀者,都不應錯過。
只要他們把我的菜吃光光,而且還讚不絕口,那麼我就是神!
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11月11日,馬可孛羅出版
艾斯特班是地下室助理。我以前見過他,他是那種你見過便印象深刻的人。他長得很帥,理了個大光頭,鼻翼、下唇和舌頭,都穿了洞戴上飾品--這副長相在藍帶可是十分罕見。他一雙眼睛生得湛藍而冷酷,在校內負責的工作使得他知道校內各路八卦,更助長了他骨子裡強烈的叛逆本性。
「我才不叫這裡的廚子『某某大廚』咧,」大夥兒灌下第一瓶紅酒後,他打開了話匣子。「我叫他們薩法先生、蓋雅先生,從不叫『大廚』。」以「大廚」稱呼他們,對我來說天經地義,若改口稱他們「先生」,反倒讓我覺得有些不敬。這關乎尊重,而艾斯特班認為尊重應該是雙向的。極度尊崇艾斯科菲耶的廚師,他也不茍同。
第二、三瓶紅酒下肚後,他開始鉅細靡遺的說起他回到西班牙後,打算要做給他父親和弟弟品嘗的經典大菜。
喝完第四瓶時,他談到將來想自己開餐廳,很可能會選在馬德里。我說起我和伊莎貝拉聊過的事。
「那是真的,在廚房裡,大半的時間你都是奴隸,顧客的奴隸。」他說:「不過,只要他們把我的菜吃光光,而且還讚不絕口,那麼我就是神!」他挺起胸脯。自信滿滿的指著自己。
這就是艾斯特班的信仰。
這本書除了精彩的料理夢,同時還能嗅到濃濃的愛!
李絲絲(誠品信義店櫃服組長&飲食書區Cooking Studio策劃執行)
摘自本書推薦文
《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 馬可孛羅11月11日出版
「廚藝,絕對可以被訓練出來;但對下廚的熱情,則必須天生擁有。」一位剛認識的新朋友,告訴我這句話。
她剛從法國藍帶廚藝學校甜點班畢業,在她的眼眸中,我看見對美食的熱情,我興味盎然聽著她在藍帶的學藝故事,眼睛也跟著閃亮起來!因為她也曾像本書作者凱瑟琳一樣,在煉獄廚房中焠湅過,廚師的責罵聲就像鋒利刀子插入心臟般難受!然而對美食、對甜點的熱情則永遠不會減少,她正尋求將追夢之後的成果落實在生活上,除了找尋真愛,更想在飯店的點心房工作。
我想起鄭衍基師傅(阿基師)的名言:「烹飪的事,興趣、熱誠、用心,是能堅持下去的三大要素。」用心,去將夢想落實,就是自己的成功。
看了本書作者的藍帶廚藝學校追夢經驗,我常在想,若換做是我,肯定一樣被罵「Cest Horrible!」,被批到狗血淋頭,然後自覺可恥的飆淚完,仍提著廚刀上戰場、繼續接受鐵的教育的台灣菜鳥學員……。
下廚對我而言,是無心插柳,我的工作給了我磨練廚藝的機會,然後我落實地、將應該給老饕讀者的樣貌呈現出來,我的同事們常笑我:「絲絲,每次看妳在Cooking Studio裡下廚或主持,就好像看到一個『人來瘋『的小孩子在取悅媽媽們,她們高興,妳更開心。」唉,直接說我在耍寶比較快吧!其實,這是我在書店做客服之外,最大的工作回饋。因為美食分享,我認識了一群死忠支持活動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孩子長大了的媽媽們、退了休雲遊四海的老先生、翹班的西裝上班族、年輕漂亮時尚的美眉……,不變的是,透過「食物」,我們頻道相通,沒有隔閡,Cooking Studio進行兩年了,我仍樂此不疲。
我很清楚,人與食物的關係是門大學問,對料理的熱情我有,可是專業度絕對不夠;作者凱瑟琳如果沒說「藍帶雞排」跟藍帶學校沒關係,我肯定也相信這是訛傳。阿基師學徒八年才出師;作者懷抱十年夢想終能成真,我還有得學呢!最後要說的是,這本書除了精彩的料理夢,同時還能嗅到濃濃的愛!
我心裡有數,我就是想把滿腔熱情用在廚房,這是我唯一確知的事。
伊莎貝拉終究沒買下那本食譜。我們離開書店,前往聖傑曼德佩區的「瑪希雅兄弟」連鎖茶館。在巴黎,喝昂貴茶品的風氣正夯。我們各自點了一壺。
「我爸媽都是很有成就的精神科醫師,」伊莎貝拉說:「所以他們說:『伊莎貝拉,妳一定要拿個心理學學位。』我照做了,努力讀了一陣子。但我就是沒興趣,一心只想當廚師。我一直欺騙自己,盡力去當另一個人。後來我決定要追求這股熱情,到歐洲來學烹飪。我先到義大利,在一座漂亮的城堡待了三個月,學做義大利菜。」
……
「我選藍帶是因為它有名,將來我找工作時,大家就會知道我是認真的。人家單看你的名字,並不曉得你的手藝如何,但看到你藍帶的文憑,馬上知道它的分量。」
頂著藍帶學歷找工作很方便,但剩下的還得靠自己。「在廚房幹活兒很辛苦,」她說:「我是說,一開始時你得像奴隸一樣做牛做馬,就算你是藍帶畢業的也一樣。廚房裡熱得要命,你要站著幹活,一站就是好幾個鐘頭,每天輪完班下來,全身發臭,週末假日也得幹活,搬重物,弄得髒兮兮的,只要餐廳一開工,壓力就跟著來,不時有人對你大呼小叫。你得要有無比的熱情,不然沒辦法在廚房待下去。我心裡有數,我就是想把滿腔熱情用在廚房,這是我唯一確知的事。」
再一個鐘頭,我在藍帶的訓練就要結束。
我做過了超過三百道的食譜,上了九十堂課,花掉所有積蓄,還吃掉了從油脂、鮮奶油,和牛油所轉換成難以計量的卡路里。我看著雙手,布滿刀傷、燙傷,坑坑疤疤的。
大廚揉好麵糰,把麵糰稍微壓平,然後雙手輕托,將它放入嵌在工作檯一角的不鏽鋼壓麵機裡擀壓。我不經意聽到後頭的某位女生說出了在場大半女人的心聲。「真希望我是那張麵餅皮。」她嘆息道。
接著,大廚一手握著刀柄,一手平穩的捏著刀尖,開始饒富節奏的把一堆已經切片的洋蔥,切成更小的細塊。
這時,L.P.舉起手。「大廚,我們被叮嚀過不可以那樣切洋蔥。」她對安娜說。安娜點點頭,她也記得。在她轉述時,我聽到larmes這個法文字,意思是眼淚。大廚停下手上的刀,向安娜解釋,她隨即翻譯出來。
「大廚說,如果你用的是一把鈍刀,的確不能這樣切,因為你切的時候得要很用力,這樣洋蔥細胞會受擠壓,釋放出易揮發的油脂,而讓你流眼淚的,就是這些油脂。」
大廚舉起他的刀。「Mais avec un couteau très pointu…」他說。
「如果你的刀很利……」安娜翻譯道。
「Vous n’êtes pas obligés de pousser si firt avec vôtre couteau, et comme ça l’huile ne s’échappe pas.」
「切的時候就不需要太用力,油脂就不太會揮發出來。」安娜接著說。
大廚環顧全場,看看學員們對他的答案是否滿意,接著直接用英文說:「總之,,你的刀愈利,你愈不會掉淚。」
《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馬可孛羅11月11日出版 全省各大書店均售
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我不再是坐在辦公室隔間裡、看著釘在牆上的一楨楨巴黎風情照、夢想自己在全世界最有名的烹飪學校學做菜的企業難民。
回想起這往事時,我穿著不合身的白廚衣,站在巴黎一間狹窄的實習廚房內。當天示範課上記的筆記,套上了塑膠夾,和其他物品一起擠在九呎長的大理石工作檯上我所分得的二十二吋空間內。藍柄的廚刀沿著刀痕累累的塑膠砧板的邊緣排放整齊。背後的電動火爐襲來一陣陣熱氣。巴黎一家頗負盛名的餐聽主廚正在這廚房內四處穿梭,用法語火爆地斥喝著。
這次來真的。
就像一月份以來每週三、四回的實習課,基礎料理班的學員這一早穿著制服準時到齊。我們先觀摩大廚歷時三個鐘頭的示範,緊張地記筆記,因為稍後我們就要在實習廚房內把廚師示範的菜餚做出來。這天下午,我先把厚厚的鴨胸肉下鍋煎香,這是烹調橙汁鴨的經典手續。這鴨胸肉來自為了使肝增肥以便製作肥鴨肝而被強迫灌食玉米的鴨,這灌食過程把鴨身上的每一吋肉養得肥肥嫩嫩。接著是熬煮醬汁,我得多花點心思,它稍微有點複雜,仔牛高湯拌入柳橙汁後要用文火濃縮,再加醋提出甜味。配菜的馬鈴薯和胡羅蔔必須「削圓」--把原本不起眼的塊莖,削成有整整七面的魚雷形。
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我不再是坐在辦公室隔間裡、看著釘在牆上的一楨楨巴黎風情照、夢想自己在全世界最有名的烹飪學校學做菜的企業難民。三個月前,我最後一次步出辦公室,手裡捧著一口彷彿裝滿了我的一生的沉重紙箱,站在往下降的電梯裡,喉頭不禁哽塞了起來。揮別一份工作的百感交集實在很難形容,至於你被要求捲舖蓋走路的滋味,就更說不清了。
我離開上班族的生活,換來的不是在廚房裡接受「烤」驗,就是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洗禮。我煎、煮、炒、炸。在廚房裡的每一堂課有如一次次的抗壓耐力訓練。我們必須在兩個半鐘頭內完成每一道菜,把生鮮食材盡數化為色香味具全的菜餚,盛在溫熱的盤子上,呈給廚師品嘗。食物必須是熱騰騰的,而且要展現技巧,最重要的,味道必須迎合法國廚師一絲不茍的挑剔味蕾。
[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11月11日,馬可孛羅即將出版。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誰曾經在寒冷時給了我們「三杯茶」,而我們,是否曾經慷慨的給予別人「三杯茶」?在人心疏離、物價高漲、生活逐漸困難的當兒,值得我們深思。
以上文字,摘錄自「溫小平的部落格」,歡迎按此閱讀全文
《三杯茶》感動了她、感動了他......
那麼,你呢?
隨時都歡迎你,與我們分享心裡最真摯的感動!
剛開始翻這本書時,電視新聞正在報導某29歲的富商千金收藏了三千多雙名牌鞋。我想我無力改變什麼,就不斷地推薦這本書吧!
我主觀地推測:作者之所以有如此胸襟和堅定的意志,來自於童年與父母親在坦尚尼亞的生活經驗。父親主導醫院的興建,卻非像其他白人炫耀地說『看我們為你們做了什麼!』,而是『看你們自己完成了什麼!』,甚至因為這種謙沖態度與扶植當地自覺的作法引來其他白人的排擠,他父親依舊堅持下去。這樣的身教,應該正是作者日後行走崎嶇路時的厚實支撐吧!
讀完全書,除了對中亞(近東亞)地區的生活有多一些的了解外,最大的收穫就是:心靈和眼睛再次得到深層的溫潤,知道世上真的還有其他人也像當年的證嚴法師一樣“發宏願、行苦路”,不顧自身貧富榮辱,只為了許\許\多多不認識的弱勢族群奮鬥。感謝葛瑞格,也感謝這樣多出版人讓我們知道有這樣的真人實事。
以上文字,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三杯茶》書籍頁‧網友推薦
博客來 人文暢銷 Top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