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名人推薦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推薦序】                        小說家倪采青

  瀧羽麻子我並不是第一次接觸了,早先她的《左京區,七夕小路向東行》描繪出京都美景中的大學生純愛故事,就讓我和編輯一致決定選她的書在雜誌專欄中推薦,那真是一本清新可愛風格的作品。這次出版的《兔子麵包》挾著日本達文西文學獎首獎」盛名而來,自然更令我期待。

  而《兔子麵包》並沒有讓我失望,開場便耳目一新,我看到一位非傳統的主角生長在非傳統的家庭。高一女生優子以第一人稱「我」來訴說自己與眾不同的身世與想法──你能想像這樣一位高中女孩直呼死去母親的名諱?對父親充滿恨意?跟繼母的感情比生母好?其中,瀧羽麻子耗費筆墨細寫家教「美和」一度讓我不甚理解深意;奶奶對死去媳婦戀戀不捨的程度,也令我百般猜不透,直到末了,噢,果然設置精巧,環環相扣,一切都有解答,榫頭全都接上了。

  故事由優子的家庭、學校與感情生活如藤蔓向四面八方匍匐爬出,爬到了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角落。原先以為是校園純愛小說,卻猝不及防的以扭曲人體工學的姿態往匪夷所思的奇情地方彎去,讓我聯想到經典恐怖電影《大法師》裡的小女孩下腰蜘蛛爬行的畫面──純愛故事混入大法師畫面,很離奇吧?書中至少有兩處讓我叫出聲絕倒的大轉折,把家人嚇了一跳,害得他們頻頻問:「什麼事?發生什麼事了?」

  我當然不會在推薦序中告訴你們發生什麼事,請翻開下一頁自行品味,不過,在那之前,我想先跟諸位談談書中的第二篇作品〈蜂蜜〉。

  〈蜂蜜〉與前一篇〈兔子麵包〉在人物、地點、情節甚至物品上枝脈相連,我很高興能回味〈兔子麵包〉的種種,而〈蜂蜜〉甚至讓我更加喜愛。雖然只有將近兩萬字,它在我心上刻下的印象並不亞於許多二十萬字的作品。開頭我們看見研究室秘書桐子失戀了,除在一種旁人口中取笑的「服喪」狀態中,因緣際會一位副教授來跟她共進午餐……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猜測瀧羽麻子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奇,是像〈兔子麵包〉的奇情?《左京區,七夕小路向東行》的清新寫實?還是別的?最後,瀧羽麻子證明了她是個書寫風格可以很廣的作家,我居然在她身上嗅到了一點張曼娟的味道。〈蜂蜜〉在寫實之中帶有一點似有若無的奇幻色彩,從頭到尾我們跟桐子一樣看不清副教授的年歲,只知道他「年齡不詳。照理說應該是三十來歲或四十來歲,但說是五十來歲,我也不會訝異。相對地若說他還是學生,其實也不見得說不過去」,或許就是這份神秘,使得〈蜂蜜〉耐人尋味,結尾餘韻無窮。

  現在,準備好了嗎?請翻開下一頁吧。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季江戶味(含書腰)  

文~洪震宇(《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作者)

二十四節氣發源在中國黃河流域,日本卻能內化成為自己飲食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創造自己的飲食生活之道。台灣過去的農村生活,也有自己的節氣生活,我記得小時候阿媽就告訴我,「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瓠、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因為台灣人長期面臨生存壓力與政權輪替,節氣生活在文化細緻度與飲食論述上,一直不如日本的細緻且內化深刻。

台灣是個氣候變化豐富的節氣島,各地都有豐富的族群飲食文化與在地食材,在全球化的今日,如何思考在地化的意義,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讓節氣生活不再只是口號,是我們的責任。

做為一個在地節氣飲食工作者,以及節氣小旅行的推動者,這本《四季江戶味》是一本非常棒的參考書,或是心意相通的好書。能夠結合時間、空間與人間的價值與故事,再賦予新意,再創造與傳統的連結,找到生活的新價值。

例如江戶人十分重視「初物」,這是相隔一年才能吃到的天賜珍品,代表四季的恩惠,但是,現代「不管什麼時節都吃得到各種食物」的飲食型態,使得我們已經不會再為了食物而對大自然產生感謝之情。

《四季江戶味》重新讓我們體會季節變化與古人心意,再化為現代生活的一環。

我本身幫民宿與餐廳設計菜單與訓練員工說菜,又設計在地小旅行的文化菜單,這本書讓我思考台灣的季節初物是什麼?各地方的初物又是什麼?如何被釀造保存,或是把握時間嘗鮮?創造讓人感動的價值?

我們得重新思索、考察屬於台灣的時間、空間與人間,才能找到讓我們感動的初物,《四季江戶味》讓我們有了出發的新動機。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1:《義大利麵幾何學》實拍。

書.jpg  

 

圖2:《義大利麵幾何學》「食尚書衣海報」展開+書

書衣+書.jpg  

 

美食作家、義大利料理主廚、設計師驚艷推薦

◎一本正宗道地,紮紮實實的功夫秘笈,奉勸所有與"義大利麵"相關的從業人員-名廚,美食評論,餐飲系老師,廚子,進口商...馬上購買!

儘速服用!以免被讀過本書的觀眾,讀者,學生,客人打槍!還有,閱讀過深具設計感的編排的這本書後,本人的穿著品味也明顯的改善!!(我朋友說的)──王嘉平(solo pasta 主廚)

 

 《義大利麵幾何學》正如我所期待新潮時尚、令人垂涎欲滴、包羅萬象,而且慧黠幽默;可立即上手的經典之作!──奈潔拉.羅森(Nigella Lawson),旅遊生活頻道(TLC)美食節目主持人

 

◎好吃到不行,又正宗道地的義大利麵食譜。──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

 

◎美妙到令人瘋狂的一本書!──史蒂芬.貝利(Stephen Bayley)

 

◎光是書名就美極了!───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堅強淑女偵探社》(No.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作者

 

 ◎年度最時髦美味的食尚書。──GQ雜誌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意零極限》集結全球五大洲創意人的創意冒險,可不能漏掉我們這個超有創意的島嶼啊!因此這次我們也找了國內的設計達人一起推薦「玩創意」,也歡迎大家一起來玩。

留言抽獎 → http://www.facebook.com/I.Love.MyDesy?v=app_167110672433
創意挑戰 → http://www.mydesy.com/creative-grab-bag

麥點子作品.jpg

【任務】創作美術拼貼ㄇㄞˋ點子│MyDesy/一個怪點子不斷的神祕團體,從來就沒有明確的經營模式。

想要表現的是設計來自許多美好的事物,而這些都是需要借由許多耗時的「工」所堆疊出來的,沒有創意是來自憑空,一切都是踏實努力而來

 

01. 設計小人_設計師 佩蓁 作品.jpg

【任務】把感覺形象化。許佩蓁/設計小人產品開發設計師

囍悅。

當初在設計時,希望創造一種聲音,讓每一次撥奏間都可以發現美好事情,因此將聽的感覺創作成具體的形象。

而選用的意象是代表愛情的雙喜喜鵲琴片,在播弦中發出悅耳的音符,就會喚起夫妻或情人間的甜蜜情感,借此提醒不要忘記感情的初衷,回到如初見般喜悅、耐心,惺惺相惜。

 

畫出一天1.jpg畫出一天2.jpg

【任務】畫出我的一天。貓。果然如是/ 本來是擅用畫圖取代照相,以寫字取代說話的貓。在收養流浪貓米米後,了解自己永遠都不會真的是貓。

「畫出我的一天」,是練習長「畫」短說很好的課題!現在,換你囉!

 

9789861204390.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勇氣之書》凱西‧陳 著.jpg 出處:《勇氣之書》凱西‧陳 著

 

我只是換了巢穴並非失去巢穴 / 凱西(圖文創作者;經紀:出色創意有限公司

親愛的鮑伯爺爺:

    我以為我已經能夠很好的控制情緒,不再輕易動用眼淚的庫存量,但還是在您寫給詹姆斯的信中哭得淅瀝嘩啦!(可恨的詹姆斯,真希望我是你)

    鮑伯爺爺,我也是畫插畫的,並且在很小的時候就立志以此為生,在以插畫家為名的歲月裡,幾經挫敗無奈幾乎被擊倒,但如您所說的,當然的確也享用過甜美的果實。

    親愛的鮑伯爺爺,謝謝您公開給(可恨的)詹姆斯的信,從您給(可恨的)詹姆斯的信中我得到了滿滿希望與勇氣。

    鮑伯爺爺,我能讓其他的年輕人也讀讀這些信件嗎?

    這不僅僅是關於插畫家對前途安排的種種,我認為,這是充滿智慧與愛的您對所有年輕人的生活教育、期許和叮嚀。

祝福您一切安好

和您有關的一切也都安好

 

Ps.

我只是換了巢穴並非失去巢穴(我將這句話刻在心版上)


9789861203713-1.jpg 

23則給有志於插畫、設計、藝術創作者,
最貼心實用的建議與自我經營術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我是馬克i 圖片來源:我是馬克i'm mark

  

繼續創作,直到上帝喊停為止 / 馬克(超人氣職場部落客)

親愛的R.O.:

    我其實也很想稱呼您為Bob,可是以我們近乎陌生人的交情,我還是尊稱您為R.O.吧。您雖然不認識我,但因為我在台灣的圖文部落客中還算有點名氣,所以出版這本《藝術大師告訴你學校沒教的事》的出版社,邀請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我也希望這篇序的形式能多少呼應這本充滿智慧的書。

    其實他們真的找對人了,大家只知道我是個專門在網路上大放厥詞的職場部落客,但事實上,我還是一位資歷超過13年的插畫人員(這是真的,我曾獲選為2009年台灣的年度最佳插畫家),所以在看完您寫給詹姆斯的這23封信之後,心中感慨萬千,彷彿自己跳脫了時間與空間,化身為這位幸運的詹姆斯,從入行開始一路被大師提醒,在創作的迷惘中找出踏出下一步的勇氣。

    親愛的R.O.,我太喜歡看老一輩插畫家的作品,技法之外更重視的是想法,比起現在以電腦當創作工具的時代,速成也易忘,反觀這些能夠不斷回味的幽默作品,才是現在創作人員該下功夫追求的,您在信中也特別強調了這點,讓我受益無窮。

    我不知道下一個二十四年之後,我會成為什麼樣子,也許早就沒人認識我,不過如同您所說,一個從事創作的人是不會退休的,我會記得你對詹姆斯所說的話,也會繼續創作,直到上帝喊停為止。

    謝謝您無私的分享,祝您愉快。

馬克  二年十月二十日


9789861203713-1.jpg 

23則給有志於插畫、設計、藝術創作者,
最貼心實用的建議與自我經營術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王子麵的創作空間.jpg 圖片來源:王子麵的創作空間

 

插畫叢林的冒險 王子麵 (知名插畫家) 

紐約著名的藝術家布萊克曼,在我學生時期就買過他幫《紐約客》雜誌所設計的封面總年鑑,他的創作生產量十分驚人,讓我在先前的編輯插畫工作上,學會不少他構圖與配色的技巧。

 大家總是好奇個人插畫工作室要用怎樣的創意與心態在大環境下競爭生存?朋友總是看到我們個人插畫工作室有時忙碌的要命,有時又在一般人上班的時間去旅行,要不然就是在咖啡廳看到我在畫圖……,根本不了解我們這行是在幹嘛,其實這就是藝術家獨樹一格的生活方式。

 除了布萊克曼的敬業工作態度讓我敬佩之外,他還是一個非常深情的好老公。布萊克曼總是用最認真幽默的態度,去面對所有創意人在生活工作上會遇到的問題。這是很難得的高EQ。

 另外,最讓我嘖嘖稱奇之處,就是在於他精準的寫出我的確是在那樣的心態,告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再踏入個人插畫工作室後,遇到最容易發生「時間自律」與「工作盲點」……等問題,好像是在看我某部分所遇到的縮影……等同把他自己所遇到的實際工作經驗清楚的分享給大家,是一個完整又誠懇的流程,毫不藏私。

想知道成功的插畫家是怎麼產生的嗎?想進入插畫的叢林冒險,那你應該先好好閱讀這本書。


9789861203713-1.jpg 

23則給有志於插畫、設計、藝術創作者,
最貼心實用的建議與自我經營術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3706.jpg

保護書籍的熱情 / 中時開卷11月14日

  • 2010-11/14
  • 藝文新聞
  • 【楊照 (作家、文化評論者)】

  那是一個特別的時代,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席捲全世界的時代。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彼此敵視,然而兩者之間的共同之處,遠超過他們的差異;或許該這樣說:正因為兩者如此相似,才激發彼此不共戴天的對立立場吧!

     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都相信: 有,而且只有一種「對的」社會組織,在此唯一答案之外的其他主張,不止都是錯的,而且都是破壞「對的」社會組織的邪惡力量。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都相信: 實現「對的」社會組織,關鍵在於讓社會成員先有「對的」的信仰。它們都相信:和信仰關係最密切的,是文字,尤其是承載文字內容的書籍。

     所以,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政權都積極地製造出大量書籍,還有,它們都同樣積極地管制、摧毀它們認為「不當」、「有害」的書籍。一邊大量製造、一邊大量摧毀,那是一體兩面,顯現了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政權對於書籍特殊的執迷。

     不過,也就在這份對書籍的執迷上,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犯了共同的錯誤,大錯特錯。他們錯估了人和書籍之間的關係,也錯估了書籍影響人的 方式。到了20世紀,人與書籍間的普遍關係,已經從自書籍中吸取真理,轉換為自書籍中獲取超過自身經驗的有趣感受與思想。書本影響人的理由,不再是「書是 對的」,而是「書是有趣的」、「書是奇妙的」、「書是多彩多姿的」。

     即使在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控制高峰時,他們的書籍執迷就已經在創造反效果了。大量生產,記錄「對的」訊息的書籍,正因為是「對的」,記錄著同樣、熟悉的內容,所以不會有真正、長遠的影響。相對地,那些應該被摧毀的書,正因為其內容「不對」,反而必然刺激出人的最大好奇,甚至熱情。

     這種反效果,在時間及時代變化中更被放大了。到今天,不只是那些代表「對的」思想的書籍完全消失了,甚至連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曾經創造 過大量官方書籍這件事,也幾乎都被遺忘了。被強調記得,而且反覆提醒的,是它們焚書、毀書的行為,是那些被它們燒掉、毀掉的書,是當時抗拒摧毀書籍的各種 情緒、各種努力,乃至各種犧牲。

     《最後的手稿》和《焚書之書》兩個不同角度,提供了這樣的提醒。《最後的手稿》虛構了一位蘇聯KGB的檔案員帕維爾,讓他去面對大作家巴別爾的「最後手稿」,一份應該隨著巴別爾入獄獲罪被徹底摧毀的手稿,卻在帕維爾生命中掀起了無盡的波濤。該按照規定摧毀巴別爾的手稿嗎?還是應該偷偷予以保留?摧毀如此簡單,保留卻必須冒著自己喪失一切的危險,為什麼帕維爾竟然做不出決定來?

     藉由帕維爾的掙扎,作者賀蘭突顯了文學的力量,更凸顯了書籍真正的吸引力。帕維爾真正要保留的,與其說是巴別爾的手稿,不如說是一種抽象 的資產──人可以擁有記憶活著的基本空間,人可以擁有不同感受、不依照標準答案去愛去恨的基本權利。這資產如是抽象,必須藉著巴別爾的手稿將之具體化,但 一旦被具體化了,這資產就取得了驚人的誘惑性,在其面前,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都遭到質疑,也似乎都可以拋棄不要了。

     這是真正的熱情。被毀書行為反而激發出的熱情。同樣的熱情,也顯現在《焚書之書》作者的寫作態度上。半個多世紀之後,他固執地去找出所有 當年納粹焚毀書單上的每一位作者、每一本書,追索這些作者的生平,並且幫我們讀了這些當年的「禁書」,跨越時空傳遞了他們所記載的訊息。

     有意思的是,今天讀來《焚書之書》(更精確、但會比較拗口的翻譯應該是「關於被焚之書的書」)考掘出來的「被焚之書」內容,根本沒有什麼 特殊的刺激性,甚至沒有對於納粹法西斯政權的威脅。這更證明了,熱情其實不是針對這些特定的書,而是針對抗拒禁止書籍記錄不同答案的管制。畢竟書的本質就 是給予我們超越自身經驗的多種問題多種答案,保護書的熱情,因而也就必然源自保護這種多樣性的心情。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比揚卡 一景(網路資料).jpg

(莫斯科 盧比揚卡地區;圖片來源:http://cn.wsj.com/big5/20100330/PHO111346.asp)

活著,並且記住

鄢定嘉∕政大斯拉夫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小說空間──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交會的場域

莫斯科,一九三九年。政治大整肅雖已結束,對文人知識份子的控訴與逮捕卻未停歇,NKVD(內政人民委員會)的魔掌在一旁伺機而動。這是美國作家崔維斯.賀蘭(Travis Holland)為小說《最後的手稿》設定的時代背景。

在動盪的政治黑暗時代,擁有最小卻最強大武器者,非作家莫屬。「文字獄」因此成為許多主政者消滅文人的方式。史達林亦然。

猶太裔俄國作家伊薩克.巴別爾(Isaac Babel)一八九四年出生於黑海畔的奧得薩城,一九二○年代中期以《紅色騎兵軍》和《奧得薩故事集》享譽文壇,他是蘇聯作家協會的成員,並於一九三八年出任蘇聯國家出版社(Gosizdat)編委會副主席,隔年遭人密告,指控他祕密為法國從事情資活動,因而身陷囹圄,手稿遭到沒收,數月後槍決,直至一九五四年才獲得平反。

賀蘭在小說開頭安排主角帕維爾和作家巴別爾見面,小說人物和歷史人物的命運在此交會,就此勾勒歷史悲劇中人們面臨的內心糾葛──人該如何自處?怎麼看待歷史?真理的標準為何?

複雜多變的心靈畫面──「外在/內在」世界的悖論

帕維爾曾任教於知名學府,教授俄國文學。此身份設定值得玩味。賀蘭善巧地運用互文手法,讓果戈理、托爾斯泰、契訶夫、勃留索夫、巴爾蒙、貝里、巴別爾、曼德爾施坦姆等人的作品片段,穿插於文本的敘事、主角的沉思、人物的對話中。飽讀詩書的帕維爾對文字之美自然不可能無動於衷,身為文學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欣賞文字之美、體會作家意旨,他卻因默許學生告發教師而遭解職。

在學生父親的協助下,帕維爾來到人稱「盧比揚卡」的國家安全局(KGB)總部工作,在特別檔案室中整理被捕作家的檔案與手稿,並一一將其送進焚化室。文學教育者變成消滅文學的劊子手。然而,內在的他不改俄國知識份子的批判傳統及使命感,偷偷帶走巴別爾的手稿。

對帕維爾而言,「盧比揚卡只是莫斯科的一個縮影,那裡每天晚上都有黑色轎車和沒有標記的監獄卡車──黑烏鴉、黑囚車,悄悄開在暗黑的窄巷道裡,進行它們可怕的要務。」在特務橫行的時代,告密是自保的最佳方法,恐懼遂成為此時期主要情緒。帕維爾擔心酒館老闆聽到塞米翁的史達林笑話後報官,害怕同事庫提瑞夫向上級密告,懷疑同病相憐的娜塔雅發現他私藏巴別爾手稿並舉發他。

於此同時,賀蘭假帕維爾之眼觀看荒誕世情:向來被戲稱為「《真理報》中無真理、《消息報》中無消息」的官方媒體大肆報導德蘇「互不侵犯協定」的簽訂,卻對波蘭受到德國入侵的消息噤若寒蟬,謊言公然披上真理的外衣。

然而,冷酷現實的生活中,畢竟潛藏人性輝芒。自小想像力豐富、性格敏感的帕維爾並不完全孤單。和塞米翁亦父亦友的情誼,與母親彼此關懷的親情,和失去女兒的娜塔雅相互取暖卻若有似無的情愫,這些人性中原本具備的情感,和帕維爾對生活周遭冷靜的感受和思考交雜,築構複雜多變的心靈畫面。

真理恆久遠──「記憶/失憶」的辯證

《最後的手稿》不僅書寫時代的大歷史,也講述帕維爾個人的小歷史,與兩個女人相關的小歷史。

他的妻子艾蓮娜在前往雅爾達度假途中因火車出軌而喪命。而他不想收起她的照片,也不處理她遺留家中的生活用品,希望藉此挽留妻子漸漸模糊的身影。即使如此,她已經變成相片,一把回憶。而唯一生根於他記憶當中的,卻是她生命中那些最後的時刻,賀蘭運用意識流的手法,讓帕維爾對艾蓮娜臨死前的感受,以及死後屍體橫陳情景的想像重複浮現,突顯主角錐心的痛楚。

帕維爾不能接受的還有母親罹患腦瘤,記憶開始退化的事實。他認為失憶是個人悲劇的公開演出,如果某天母親徹底失憶,認不得他是誰,她也不會記得他們共同的生活了。那就是兩種死亡:她的過去和他的過去。為什麼帕維爾如此懼怕失憶?世上一切是否終將被遺忘?「記憶/失憶」的辯證,帶出受時代洪流擺弄的主角面臨的個人思想困境。

在小說結尾,帕維爾終於領回艾蓮娜的遺骸,也彷彿擺脫了記憶不可承受之重,能以清明之心面對自己與時代。他將母親來信與巴別爾手稿都藏在住家地下室的牆面,還趁同事尚在病中,開始銷毀被捕作家手稿的證物單,並登上盧比揚卡頂樓再度見到巴別爾。其後,展開新的等待──等待被捕。

從歷史角度觀之,現時的主體將成為後人思憶的客體。帕維爾與塞米翁曾談及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否配得上讓人記得。面對人在歷史浩劫中不得不掩藏良知的虛偽,帕維爾認為他們或許不配讓後人記得,但塞米翁卻持相反意見,表示每件事都配得上讓人記得。即使許多證物、手稿被遺忘在某個角落,並不代表史實不曾存在。活著,並且記住。或許,這就是大學時期主修歷史的賀蘭想告訴我們的真理。

(誠品站11/8 刊登)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3706.jpg 《最後的手稿》馬可孛羅11/9出版

曾經存在過就不會被遺忘

熊宗慧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

美國作家崔維斯.賀蘭(Travis Holland)的作品《最後的手稿》(原名為The Archivist's Story),是以一九三○年代史達林大清洗時期的俄國為背景,描寫一個在蘇俄內務人民委員會(即NKVD)辦公處──盧比揚卡大樓(即後來的KGB總部)工作的檔案員帕維爾,冒死將猶太裔的俄國作家伊薩克.巴別爾(Isaac Babel,一八九四~一九四○)即將被焚毀的手稿藏起來的故事。乍看之下,這部作品令人疑惑。蘇維埃歷史上最嚴厲的恐怖統治時期裡,那種風聲鶴唳的氛圍和夜半聽聞敲門聲的驚恐,哪是美國人能夠了解的呢?而那種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猜疑、互告奸細的心理折磨,又有誰比那些真正受過苦難的俄國作家們的筆鋒更能傳達呢?所以這部作品最讓人好奇的,除了是作家對背景資料的掌握外,就是為何要寫這部小說的動機了。

關於背景資料的掌握這一點,賀蘭應該已經事先預想到了,這從小說裡充滿大量細節的描述可以看出。寫小說前,作家已經不辭千里先跑到俄國一趟,採訪到多位當時的政治受難倖存者,並拿到第一手資料;在這之後,他又投注了整整五年之久的時間在這部作品上,其態度不可不謂慎重。小說主要場景──盧比揚卡大樓,其內部空間的分配、進出時的檢查關卡、押解政治犯時要甩動鑰匙、低階軍官遵循黨要求健康的理由而有撕菸和晨泳的習慣、銷毀檔案的焚化爐、犯人的放風場所等等,賀蘭都有相當逼真的描述。另外,對於當時五花八門的告密內容,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與史達林有關,如詩人曼德爾施坦姆被舉發嘲笑史達林的鬍子像蟑螂,下場當然可想而知;還有「饑荒」一詞在當時可能引發的的政治疑慮等等。除了這些與情節相關的內容外,作家對莫斯科季節的變換、街道的地標、莫斯科人的採購習慣等等,也是如數家珍般地道來,看得出他對整個時空背景和人物掌握的嫻熟度。

然而這一切還是要回到起點,就是為何一位美國作家要寫一部以蘇維埃歷史為背景的蘇維埃人的故事呢?其實動機就在一個名字上,即伊薩克.巴別爾。巴別爾最有名的作品其實只有兩部──《奧德薩故事》和《紅色騎兵軍》,然而光《紅色騎兵軍》一部就足以讓他列入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作家名冊,但也就是因為這一部作品,讓他注定無法逃過史達林的魔掌。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五日巴別爾在自家鄉間別墅遭逮捕,罪名是「策劃反蘇恐怖活動」,他被關進盧比揚卡大樓的監牢內,遭受殘酷的刑求,一九四○年一月二十六日被判死刑,隔日即遭槍決,而簽署判決書的人正是史達林。小說《紅色騎兵軍》描述的是一九二○年紅軍進攻波蘭一役(即蘇波戰爭),布瓊尼將軍指揮的哥薩克騎兵軍對沿途遇見的不論是猶太人還是波蘭人,不分老少,都極盡暴虐和殺戮之事,作為隨軍採訪員的巴別爾對此有非常直接和暴露的描述,小說文字如血從破裂的動脈管噴出一般鮮活跳動,既刺激了年輕一輩對革命的狂熱,也引發輿論對騎兵軍的強烈批評,布瓊尼於是極盡所能在報刊上打擊巴別爾,後者為此消沉許久,但是無論巴別爾怎麼低調,騎兵軍的殘暴與戰爭最後吃了敗仗的事實,兩者都和一個名字脫不了關係──史達林,這也種下了巴別爾日後的悲劇。

巴別爾遭逮捕後,他的手稿也被沒收,包括十五個檔案夾、十一本筆記本、七本記滿字跡的便籤紙統統遺失,而這就是故事的來源,消失的手稿終究是被焚毀,亦或被某位有心人藏了起來,直到今天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確定。慘遭毒打並失去眼鏡的巴別爾的最後身影,還有他寫給當時的特務頭子貝利亞的信:「我只有一個請求,請准許我把最後的作品寫完……」如神話般輾轉流傳下來,成為一個寫作者忠於自己和自己作品的最後信念。

按照賀蘭自述,從他在圖書館裡翻閱到巴別爾的作品並驚為天人起,他就不斷追蹤巴別爾的身影,從此一頭栽進蘇維埃歷史中,感受這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的共同命運,一如他在小說裡所言,作為一個作家存在的證據,也是代表他的聲音的就是作家的手稿,小說《最後的手稿》之於賀蘭也就是一項證據:曾經存在過就不會被遺忘,他藉小說向在史達林大清洗中喪生或是殘存下來的人致敬,而這種敬意是不分國籍的,是跨越文化的,那是很久以前的十九世紀俄國作家們曾經感動世人的精神──人道主義,這也是我在這部小說裡最深切的感受。

(破報115-11月14 刊登)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博客來《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讀者書評(註:原文張貼於2007年版書封)

黃國華(《鈔票的重量》作者)

2010.10.07    評鑑等級:5顆星

我第一次看這本書是2007年9月,那時候我被寫作、被媒體通告、被新書暢銷壓力壓的透不過氣來,一如本書的作者小莉(她的小名)的狀況,於是在當時我向老婆小孩告假五天,我告訴他們,我必須得一個人去旅行,否則我內心那只壓力鍋恐怕會爆炸,當年十一月初我獨自去日本關西玩了五天,兩年後(2009)的秋天我一樣獨自去旅行了五天,一個人的旅行對於某些處於壓力或憂鬱的兩端的人的確是有效的,只不過,作者是拋棄了丈夫、情人、家庭與事業(其實若按照她書的描述,她似乎沒有擁有太多這些東西),一個人去旅行一年。

作者透過bali島藥師的話來形容自己:「妳是世界的旅人」

其實她是個糟糕透頂的女人,她是個搞砸每個曾經和她相處的男人的關係,她無法做好該做的事情,不待在家中,不想住好房子,不想生兒育女,不像同年齡正常女人該做的那樣,她總是把生活搞的一團亂,每天當晚上熄了燈,她就開始哭泣與發愁。不折不扣是個有著心理問題的女人,她是位憂鬱症病患,離婚和抑鬱的折磨使她瘦骨如材,所以她第一個旅行地點與目的就是為了美食,以美食療癒身體的傷痛。

她一手破壞了自己的婚姻,一段在99.99%的人眼中皆是完美的婚姻,但遭糕的是她剛好是那其它0.01%,環顧整本書,我的想法是:
1. 她是個憂鬱症患者
2. 她不甘平淡無奇的婚姻生活
3. 她不想生兒育女卻又無法抵抗生命無法傳承所帶來的落寞
4. 她太早婚(23歲)
5.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她還沒有長大。

她不論是在家中、在後來情夫家中、在義大利租屋處與印度靈修場所,總是在地板哭泣或吃飯,這或許是某種心理不滿足或還沒長大的象徵,正常人總是在桌上、 椅子上或任何有型式的物體上去做這些事情,只有嬰幼兒時期會以地板為生活中心,可見作者心理層面的障礙相當大。

一開始的作者讓人十分討厭,感覺她是位那種典型的貪得無厭不懂節制卻又自怨自艾的美國女人,她說:「我想要同時體驗兩者,我要世俗享樂,也要神聖的超越,卻生活在一個焦慮無止境的垃圾壓縮機當中,如何在享樂的需要以及對虔誠的渴望之間求取平衡。」正常女人聽到這種話一定會破口大罵,至少我老婆就是如此。

於是她給了自己一年的時間去旅行,她要去三個地方,每個地方待上四個月,要在義大利探索享樂的藝術,在印度探所虔誠的藝術,在印尼巴厘島探索兩者的平衡。 這三個國家分別是三個以I為開頭命名。而本書的原文書名是「Eat,Pray,Love」,吃、祈導與愛…..

我節錄書中一段話:「想找到你要的平衡,必須堅定地踩在地上,就像妳有四條腿,不是兩條。不能透過腦袋看世界,而是透過心去看才成。四腳著地,枝葉蔓生的腦袋,透過心看世界。」這段話一語道盡她這一年的旅程。

在印度的靈修旅程中,或許對於宗教、心靈議題沒有興趣的讀者會看的比較痛苦,畢竟在華人世界,宗教似乎沒有佔據我們心中太多的空間,作者在印度的幾個月學到的最重要一件事是:「面對負面情緒,而非壓抑。」

或許各種心靈儀式只是為了提供複雜的喜悅或痛苦感覺的一個安全的休憩地,讓我們無須永遠帶著這些沉重的感覺跑來跑去。一起在道場靈修的美國人理查倒是說了一個最佳的療養方式:「再找一個人去愛,慢慢讓自己痊癒,但別忘了最後和某人分享自己的心,別讓自己的一生成為前夫與舊愛的紀念。」

印度的旅程比偏重宗教、靈休與冥想打禪等讓心靈沉澱的活動,對我而言,或許是慧根未到或天生頑劣,無法與作者產生相同的共鳴。

沒有一本書擁有百分之百讓人喜愛的篇幅,我不是印度那一部份卻一定也不會減少我對本書的喜愛,因為這本書的第三部份「印尼巴厘島」是最精采的部份,單單這個篇章就值得我一再拜讀,作者到峇厘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身心靈平衡,或許她的身體被義大利美食治好了,她的心靈被印度那些我總是搞不懂的形而上靈修活動的一切給撫慰了,於是當她到了峇厘島後,她不再是那種自怨自哀且糟糕透頂的女人,更不是對一切充滿了壓抑、質疑與幼稚的女人了,換言之,她到了峇厘島的那一刻,她終於長大了,她花了三十多年在童年上面,然後花八個月讓自己蛻變為成年人,於是,她懂得如何愛人,懂得如何被愛,懂得奉獻,更懂得品嘗生命帶來的各種喜悅,也懂得如何去處理悲傷。

在作者的前兩段旅程的文字中,我很不喜歡作者,因為那是一個還沒長大的中年女人,但是讀到後面,連我都忍不住好想與作者談場戀愛,因為她蛻變而擁有了成熟之美。

或許是我曾經去過五趟峇厘島的緣故吧,熟悉書中的一切場景與文化內容

本書有種穿透人心的吸引力,隨著作者跌入人生谷底,又隨著作者走出陰霾,誰沒有過往呢?端看它在心中留下的多大還是多小的缺角,是怨懟,亦或是執念,看著作者跌到人心最谷底的時候,卻意外地讓讀者品嘗出一絲帶著頹廢之美感。

人生不會因為一段旅程就從此不同,但走過絕對會留下痕跡,而且這樣誠實面對自己。生命還有很多風景、挑戰要面對,這一段旅程讓作者更了解自己,這種奇特的療癒之旅讓我既憤怒又羨慕,憤怒的是作者怎麼可以用傷害他人的方式來一趟這種逃避之旅,羨慕的是我自己作不到。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願或者迫於無奈,我們必須作許多的選擇。或許選擇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勇氣承擔選擇之後的結果吧!旅程也是一樣,想要refresh自己就得有付出一切代價的心理準備。

這本書已經不純粹是本旅遊的遊記,也稱得上是本心靈成長類的書籍,或許把它捧在手上當小說讀也無所謂,如果你是一位處於人生谷底、或是對未來人生茫然、 或是一位輕微憂鬱且壓力大到無法正常去生活去愛人的人,本書或許可以提供你一些東西,雖然談不上是啟示或方向,但這本書應該會帶給你些許平靜,沒寫錯,是平靜,至少我得到的是這種東西。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同名電影,更值得一看,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精湛的演技加上義大利、印度與峇厘島的畫面,若再搭配這本書的閱讀,是入秋之後的第一道身心靈享宴。

遊記寫成這樣,小莉!妳叫其他作家怎麼混啊!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 工頭堅部落

純文字的旅行

我私下常說,這是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旅遊作家的時代。

原因很簡單,數位相機普及化,幾乎人手一台;再加上維基百科加持,以及網路上處處都可以查得到的景點資料,最起碼,令得旅遊寫作這件事,比起徐霞客或亨利穆奧的年代,都容易多了。

當然,這話並沒有貶意。或許正因為人人都能當旅遊作家,要真正成為一個成功(或,暢銷)的旅遊作家,反而顯得更不容易(至少,我自己,到目前連一本像樣的完整的旅遊書都生不出來)。

風氣所及,部落格寫作亦早就趨於圖像化;尤其是和旅遊相關的文章,看圖說故事,變成一種相對容易的寫作方式。同樣的,沒有貶意:因為去年下半年在家當個freelancer的時候,多圖配長文的旅遊記事,也是我覺得比較有趣味的一種形式。

真正的重點,在於時間。

處理圖、文、考證,需要大量的時間;一篇圖文並茂的遊記寫下來,往往花掉數小時或一整天。我又不想單純只貼圖,更基於一點、其實也沒那麼必要的堅持,選圖和後製都得花上不少工夫;長久下來,產量便少了。二十多萬張相片累積在硬碟裡,時刻呼喚著隱性的旅遊寫作躁鬱症,反而成了一種長期的心理負擔。

近日我的床頭書是 Paul Theroux 的《旅行上癮者》,廁所書則是松浦彌太郎《旅行的所在》、以及因應電影上映應景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其實這三本都是純文字書籍。這不禁令我認真回憶,印象中喜愛的旅行文學,「圖文書」還真不多。

從少年時代楊乃藩的《環遊見聞》、或者(如果也可以算是旅行書)的亞瑟柯南道爾《失落的世界》或《歷史學家》,甚至丹布朗的一系列羅伯藍登;到馬可孛羅出版的諸多旅行文學,當然,還有,村上春樹的遊記隨筆、舒國治的古風文字;以及我常常向人推薦的《杜甫的五城》或《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都是純文字的遊記。

嚴格來說,大概只有小林紀晴的《日本之路》,以及,好吧,狄波頓《機場裡的小旅行》,算是有圖為證的旅行文學。其實前者更像寫真書,後者則只能算是有幾張插圖。

以上列舉這些,無非是替自己接下來可能有的一系列「純文字旅行」找些藉口。

現實是,我真的沒有多餘時間與體力整理相片,又不甘一些旅行中的想法(雖也不是什麼太華麗的思維)被「圖文並茂」的魔咒卡住,所以想到什麼寫什麼,隨性些,也容易些。

真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或揮之不去的感覺時,再來補圖;則又有另一番風貌。而,其實純文字的遊記挑戰性更高、想像空間更大;或許,在數位相機氾濫的時代,這反而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寧靜之道。

(不到半小時寫完,真好。)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