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CT 系列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窺探50位時尚設計師的私密創意 

獨占50種經典品牌的靈感來源

決戰時尚設計伸展臺-首批限量的裸背膠裝  

國際時裝設計師 古又文

 時尚服裝設計師 張李玉菁

JAMEI CHEN品牌創辦人  陳季敏

SHAOYEN創意總監 陳劭彥

服裝設計師Jasper Huang 黃嘉祥

時尚設計首席 溫慶珠

playin’設計總監 蔣文慈

時尚總監 竇騰璜

亞洲大學時尚設計學系主任時尚設計師 林青玫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許鳳玉

美麗佳人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胡玲玲

Harper’s BAZAAR 哈潑時尚總編輯 廖秀哖

ELLE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盧淑芬

品味推薦(以上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為揭露時尚產業知名設計大師的創作過程,從工作桌到伸展臺,藉著第一手資料讓讀者認識這些重量級設計師的工作方法。這些大師們的靈感激盪、具體構思、設計與最後製成實物的過程,第一次原汁原味呈現在讀者眼前!收錄的珍貴素材包括啟發靈感的照片、設計草圖、速寫本、布料色卡、舊作檔案、設計工作室與模特兒試裝照等等,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舞台上,靈感與創意如何使經典與品味不輟。

    許多居於領導地位的設計師,包括約翰.加里亞諾(John Galliano)、安東尼奧.馬拉斯(Antonio Marras)、德賴斯.范諾頓(Dries Van Noten)、香奈兒的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山本耀司與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等等皆在收錄之列,除了擷取他們珍貴的創作錦囊之外,更有一段特別專訪,由這些頂尖設計師親口告訴你,他們是如何構思並且完整發展出一個點子,然後進一步將概念具體化為實際的作品,讓讀者一覽這些時尚最前線的設計師南征北討無往不利的工作方式。

 

實證一、時尚設計大師沒有你想得那麼嚴肅

龍蝦裝的逆襲──約翰‧加里亞諾(不是sit down please)私人筆記毫無保留大公開。

設計師哪裡都能畫──餐巾紙、雜誌圖片等等,想到畫,無所不畫,你以為亂無章法,其實時尚就在裡面。

是不是最新作品不重要,瑪格麗特赫威爾說:重要的是,這代表品牌的精神!

繆思女神永遠和周公搶時間,有九成九的設計師都說,夜裡是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

服裝設計師的必備工具是,一支筆和可以畫畫的紙或本子。

 

實證二、時尚設計大師想得和你不一樣

安東尼奧馬拉斯高田賢三前藝術總監  ANTONIO MARRAS for KENZO

Q對你而言,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最好?

A:家是我的避風港,在這裡可以心平氣和地做設計。巴黎則是個不停脈動的城市,能帶來許多新的刺激與靈感。對我這種懷舊、焦慮又總是尋找感動的人而言,也許巴黎是唯一能讓我們活下去的城市。

約翰加里亞諾  JOHN GALLIANO

Q你如何描述自己的設計過程?

A:最重要的就是好奇心。我認為必須要有好奇心,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創造新鮮感,而且能繼續振奮人心,就是關鍵所在。

卡爾拉格斐香奈兒創意總監  KARL LARGERFELD for CHANEL

最喜歡運用黑色馬克筆和速寫本。他是透過繽紛的紙上繪圖來構思服裝系列,很少碰觸真正的布料,而豪放不羈的繪圖通常是表現性符號,傳達全系列的氛圍,之後再由設計團隊加以詮釋。

薇薇安魏斯伍德  VIVIENNE WESTWOOD

Q你如何描述自己的設計過程?

A起初總是從一個概念、造型出發,或諸如表面上的油漬之類的抽象東西,然後把在白棉布上把形狀剪下來,試著將它縫在一起。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最後確實能打造出一件衣服。這樣說起來很容易,當然實際情形比較複雜。這些形狀可以縫起來,而且會飄揚。一旦穿到人身上之後就有動感,有垂墜感,然後你繼續努力,讓它最後成為一件衣服。

山本耀司    YOHJI YAMAMOTO

「我希望透過時裝來反時尚,因此總是走自己的方向,與時尚平行。如果不喚醒沉睡的東西,你頂多只是因襲別人走過的路。」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下銷售佳績的《頂尖設計師的自我經營學》這個月新版首發啦!

◎誠品「藝術類」暢銷排行榜

◎博客來「人文藝術」類暢銷排行榜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博客來2008年度TOP「藝術設計」類No.14

 

新版首發做了【限量】【晒路路創意透明】書衣!

IMAG2422  

小編拿到書的時候就深深的被這紅色透明書衣給吸引,超搶眼的顏色很難不去注意。

IMAG2424  

書封是白色的設計,很簡潔的氛圍。

IMAG2425  

這本書也獲得跨領域設計師、學者的一致推薦!

       王俊隆 Roc(療傷圖釘膠囊設計者,產品設計師)
丑宛茹(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副教授)
李俊明(設計與生活風格作家)
林怡芬(知名插畫家)
林銘煌(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教授)
周育如(水越設計總監)
胡佑宗(ndd design創意總監)
聶永真(知名設計師)
蕭青陽(入圍葛萊美獎唱片設計)

 

本書內容與特色

 ◆本書首度披露設計師的後台人生。設計師如何解決問題而達到今天的成就?設計師是個當紅行業,我們知道設計師光鮮亮麗的一面、他們秀異的作品、他們完美的理念,但他們如何去調適生涯中的挫折?如何面對現實?

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設計師將告訴你:
‧該怎麼平衡理想與商業?如何經營獨立工作室?
‧沒有案子時,怎麼撐下去?
‧當天災人禍毀滅了你辛苦建立的事業,如何東山再起?
‧為了確保品質,你如何敢於不收新客戶?
‧身為工作室的主管,如何與同為設計師的員工相處?
‧獨立工作室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尤其是身為單親家庭的父親/母親時。
‧該怎麼平衡理想與商業?如何經營獨立工作室?
◆設計系學生除了要有展示作品的舞台,還需有進入設計職涯的引導。這是台灣書市正缺乏的書種。

   「設計」已經成為一股風潮,許多工作室紛紛創立,各類別的新秀設計師已經逐漸進入職場,然而,他們如何走下去?如何保持創意與毅力去經營自己的設計事業?
  本書談的是設計師的成功,還有設計師成功背後的後台人生。
  作者說的好,她所羅列的不只是設計師的名號,或是他們的名校背景,而是要成功必須經歷什麼:

  但是當我開始跟這些藝術家談話時,在很多案例中發現,「困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有人都在生命中面臨戲劇性的轉折,每個人都在掙扎下一步該怎麼作。很多人失去工作,有些人遇過洪水,我是說真的洪水。困境包括胸口疼痛、疲勞、破產、淚水、關係破裂,這一切全都是為了設計。他們仍然一直成長。……
然而,本書所訪問的藝術家不只應當為他們的堅持不懈而受到敬佩。他們展現了另一種勇氣,願意和你我分享故事,使我們的情緒一如他們的得到淨化。他們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是一個做事並不完美的人,而不是如同一幅從遠方描繪的漂亮風景畫,這不容易。
友好的伙伴能幫助設計師找出專業與精神上的支持,並且要求保持同等的競爭力,來維持優秀創意。成功的背後會是什麼?本書的訪問不僅是詢問「如何成為設計帥」,還要詢問「如何勇敢的當一名平面設計師」。本書將披露成功設計師的生活、個人未來的願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設計生涯中保有成就,同時又能創意不絕。  
  這樣的訪問將促使已經小有成就的設計師重新審視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所謂的「專業」又是什麼。

IMAG2430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平面書封+書腰  

我喜歡看傳記,不僅僅只是成功的光芒環繞,還有那種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和積極向上的性格、充滿活力的生命。每每看完一個人的傳記,彷彿從中吸取到對方積極的精神,讓我更有勇氣繼續面對生命中每個挑戰,告訴自己:路是人走出來的,辦法是人想的,沒有什麼不能解決。

  《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這本書稿在我手中的時候,一開始我以為是《建築家:安藤忠雄》的濃縮版,正煩惱著要怎麼找出特色跟書店報品。沒想到看完這我自認為輕薄短小的書籍之後,內容一點也不輕薄,那種當頭棒喝的刺激感,讓我有不相同的體悟。

  安藤忠雄從小就跟外婆生活,受外婆影響很深,這讓我想到佐賀的超級阿嬤。外婆對他提到三點:不要給人添麻煩、要有責任感和守信、能堅持到底。若真要說,不論是哪種行業或者為人處世,的確就這三個要點貫串一生而已。試問自己做到了哪幾點?

  安藤忠雄來臺灣幫學校設計建築的時候,曾經說過「如果建築系的學生能在大師名作中天天生活,不需要老師教,就能學好建築。」(摘自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十年──安藤大師VS安藤建築師>推薦文)這種說法其來有自,從他開始貧窮旅行時,靠著兩雙腿到處去觀摩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知名建築,那種震撼讓他久久不能自己,旅行帶來的感動和充實,讓他無法忘懷。讓我想到日前出版澤木耕太郎的《旅行的力量》亦是,旅行帶給我們不僅僅只是開開眼界,培養國際觀,無形中的學習和交流,對未來更是影響頗大。利用有限的物資(金錢)換來無限的資源(知識),我覺得這是十分划算的交易。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安藤忠雄在舊書店著迷於科比意,親自走了一趟歐洲雖無緣得見,但是證實了行萬里路的價值;如果說整部書都在說明「走路」帶給你的人生風景有多美好、步步踏實有多棒,一點也不為過。最讓人佩服的是,讓學生從大阪的工作事務所走回京都的家。安藤忠雄覺得走路的過程可以思考很多事情,甚至看到旭日緩緩東升,也能深刻感受到「活在當下」的心境。

  走路比搭車好,可以慢慢想、慢慢看,想停就停,想拐著彎去看點別的就邁出自己的腳步。或許不夠便利、沒什麼效率,卻可以看出安藤忠雄的人生觀、工作觀──雙腳紮實的踩在土地上的感受,親自跟人接觸的溫暖,乃至延伸到對整個社會和環境的關懷;從個人的理想實踐到為世界共存貢獻一己心力,跟我們認知所謂的成功人士是不同的。把自己提升到堅強、有能力的境界,再慢慢回饋給這個世界。想要像安藤忠雄一樣,成為一個由內而外都堅強的人並不容易,不過我們可以自許,就在攤開這本書的同時,我想慢慢的都會被這樣的人感動,被他的行徑潛移默化中。

                                                                                                      編輯/蔡雯婷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絕對視覺:11位頂尖平面設計師的創意私日誌正書封(含腰)  

設計的信念──

不套用一體適用的公式。不斷實驗和創新的精神。

 

第一本圖解平面設計創意的專書

11件知名大師、工作室的設計作品

從無到有的創意過程,搭配200張彩圖的案例解析

                                                不藏私設計法則首度大公開!

 

本書主要探討平面設計的創作實務,對平面設計師和在學學生而言,不但富於啟發性,也很實用。書中檢視了從最初想法走到最終成品的各種方式,讓整個創作過程顯得明確、清晰,體會到創意的延展是有無限可能的。全書以創作過程的基本元素為架構,透過設計的哲學、靈感、簡報、研發、文字、影像和製作等等,呈現一系列關於平面設計案的深度研究(從商標的開發和雜誌的藝術指導,到海報、字體和網站的設計)。每一份研究都訪問該案的設計師,並詳細記錄他們的工作過程。最後總結幾位受訪者對於設計創意如何著手開始、繼續堅持信念及橫向思考的策略;以大膽的實驗精神和創意,不斷追求日新又新的設計方式,強調他們運用右腦的訣竅和技術。

  有別於各類設計書籍一以貫之的公式套用,每位設計大師分享個人的發想過程,面對客戶的壓力和要求、全新商品的發想,其中有挫敗也有成功,在不斷實驗中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呈現方式,找到最佳的設計方法。相互激盪的創意過程,我們看到了設計人堅持的信念。

 

★11位不藏私設計人: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波利斯.史威辛格(Borries Schwesinger)

家庭作業設計工作室(Homework)

麥里昂.普利查德(Meirion Pritchard)

艾美.薩洛寧(Emmi Salonen)

達頓馬格公司(Dalton Maag)

弗蘿克.史泰格曼(Frauke Stegmann)

龐德與柯因事務所(Bond and Coyne)

實驗噴射機闊佬(Experimental Jetset)

寶拉.歇爾(Paula Scher)

機場空側設計工作室(Airside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平面書封+書腰  

《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熱騰騰的網頁出爐囉!

今天搶先在博客來曝光了→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38870&sid=0000038870&page=1#part09

網頁中節錄了精彩的內文,路過的別錯過,快進來看看喲!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平面書封+書腰  

「就算規模很小,我也想要做出可以對全世界引以為傲的建築。」 

這就是我成為建築師的起點。

第一次看到舊帝國飯店而感動,

第一次接觸科比意而感到景仰,

第一次看到帕德嫩神廟的震撼,

建築當前,他是一名虔誠的信徒;

  人生當下,他熱愛整個世界和生命。

旅行,造就了一個建築家;夢想,扭轉了一個人的命運。

從一個高中畢業,沒有念過大學,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如何成為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如何拿到一座又一座的獎項?實踐夢想的精力來源究竟是什麼?

我們往往觀視成功者只看到光輝亮麗的一面,而忘了他們背後無止盡的付出與努力。在外人眼中,安藤忠雄是個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的人,要工作室的實習生們走路八小時的路程回家,他覺得「『年輕』這個特質本身真的很棒。有體力,也有夢想」;當我們抱怨工作難找,薪資太低的時候,他卻淡定的說:「工作不是等來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認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他卻偏偏覺得就是要「刻意不方便」,因為「當面親自和對方溝通,經常會找到度過難關的線索,讓工作進行得更順利。」諸如此類的特殊觀點,往往予人一種當頭棒喝、恍然大悟的感受。

本書且看安藤忠雄暢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孩提時代直到今日在世界各地工作的經過;亦看到他對建築的熱情與理想,乃至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切與責任。本書字字珠璣的佳言錦句──獻給一百年後想要成為建築師的年輕人!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斯哈林立體書封.jpg    

雖然在我開始從事街頭藝術僅僅兩年後凱斯.哈林便撒手人寰,他的藝術與行為卻深深地影響了我。哈林證明了可於街頭創造出不同於比較流行、以字母為主的塗鴉藝術。他也讓我明白這些藝術家們不僅能影響街上的群眾,還能將他們的藝術印上T恤和唱片封面,如同傳統美術作品被尊重、陳列與銷售。凱斯.哈林的成就激勵我以樂觀的態度追求自己的藝術生涯,相信目標終有實現的一天。

任何熟悉凱斯.哈林生平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風格獨特的多產藝術家,既微妙優雅又樸拙原始,深思熟慮卻又抒情感性、精力充沛。顯然,他渴望以純潔、坦誠的態度創造藝術,透過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眾所周知,他鮮明的個人觀點貫徹本身的藝術,猶如社會正義的鬥士以及人類相互依存的信徒。哈林巧妙引航的世界以及試圖打破的障礙已引起藝評家廣泛的注意。

然而,欣賞藝術作品、讀取批判分析是一回事,聆聽藝術家闡述本身的思維、想法、希望、恐懼、疑問以及最深刻的理念又是另一回事。功成名就的稜鏡下所看到的哈林,根本無法與日誌裡透露他蛻變成為藝術家、人格涵養、聲名鵲起、最後被診斷為HIV陽性過程中的思維相比。

其中之一是名聲改變人們的感受。一九八九年,哈林說:「人們不斷問我『功成名就』對我的影響。我總是回答,成功改變了人們對我的反應和行為,這樣的轉變影響了我,但並未真的改變我。我的內在仍和十年前一模一樣。」透過哈林的日誌,我們能避開學院派將其作品當成藝術史拆解的評價,發現藝術家尋求認同以及理念時的紀錄以及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凱斯.哈林在很年輕的時候便擁有成熟老練的世界觀。他在一九七八年進入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時年僅二十歲,開始奠定對藝術和生活的想法。哈林很早便展露平民精神,最終更明白表現於各種形式。當時的日誌也記錄下他主張「公眾享有藝術權」以及「藝術為眾人存在」的想法,後來的生涯也始終維持一貫的態度。

哈林搭乘紐約地鐵時,立即注意到周遭的視覺印象。圍繞地鐵的塗鴉以及廣告海報不僅是哈林的美學參考物,也是公共場所中易被理解、接受的圖像。他致力於廣告重複生動的滲透力以及塗鴉自由反叛的精神,有時交互影響或提出評論。哈林從這些視覺效果的觀察者身分轉變為參與者,於廣告的消極區以及其他可能的公共環境空間加入自己的作品。他視自己的繪畫為由象形文字或圖像構成的視覺詩歌,開放予觀眾隨意詮釋。日誌裡有充分的證據顯示,他所開發的視覺語言不僅是溯及既往的理智化(retroactive intellectualization),還是實現明確目標的願望。

哈林堅信個體性,認為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他不希望被歸類為某個藝術團體或運動的一分子,但也相信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強烈且始終如一的人性關懷貫穿其生涯。他說:「我不認為藝術是宣傳;它應該是解放靈魂、激發想像力、鼓勵人向前邁進的事物;讚頌而非操縱人性。」

哈林選擇在藝術中解決社會問題並不令人訝異。兒童的健康、反吸毒、對抗愛滋病、終結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只是他所支持的其中幾個理念。談及金錢和慈善事業時,哈林曾說:「金錢本身並不邪惡,事實上如果使用得當且未被過度重視,它能發揮非常『好』的功效。想公平、合理地使用金錢就必須客觀看待金錢。金錢不會使你比其他人更好或更有用。即使以金錢援助別人⋯⋯並不會使自己比沒有錢卻真心同情且熱愛人類同胞的人更優秀。」哈林關心人。

當作品價格上揚時,哈林尋求能維持其藝術平易近人的方式。他繼續製作公共藝術壁畫,但身為普普文化追隨者,他希望設立經銷店,讓消費者能購得他的作品。製造並販賣大眾負擔得起的藝術衍生品的願望促使哈林於一九八六年在紐約蘇活區開設普普店。關於成立普普店以及擁抱普普文化的緣由,哈林解釋道:「這是藝術的意圖:透過了解以及思考藝術,影響並積極投入文化;盡可能促進並拓展藝術和藝術家的概念。」相較於藝術世界,他同樣—甚至更加—尊重商業世界,他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三日的日記寫道:

有時,我寧可完全不處理一切有關「藝術市場」的雜務,專心創作。在藝術市場面對的人和商界沒兩樣。藝術品一旦成為「產品」或「商品」,在這兩個世界中的折衷立場基本上相同。有些「藝術家」認為自己「超越」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很「純潔」,未參與流行文化的「商業化」生態,因為他們不打廣告或專門替大眾市場生產商品。但他們在畫廊裡銷售東西,擁有以相同模式操縱他們和作品的「經銷商」。事實上,假裝置身此制度之外比承認且實際參與更虛偽。藝術世界並不比麥迪遜大道更「純潔」。事實上,甚至更墮落。大謊言。

凱斯.哈林的日記揭示了大量的想法、情感和經驗,但瀰漫其中的是他潛藏的平民主義和人性。這些特質可見於他對公眾享有藝術權的堅持、視覺語言的選擇、公共空間的利用、擁抱商業計畫和藝術產品,以及對社會正義和改革的奉獻。哈林不僅於日誌中展現強大的能量、專注力和堅毅的信念,還有冒險精神、奇想以及不安全感。它們是通往其靈魂深處、人性、內驅力獨一無二的窗扉,複雜度超越任何第三者深入其天性的見解—這些日記就是他的本質。

 

作者簡介

薛帕德.費瑞是「服從巨頭」(Obey Giant)背後的推手,這個圖案改變了人們欣賞藝術以及都市景觀的方式。一九八九年他還就讀於羅德島設計學院時,便設計出這款滑稽的貼紙,並以此為出發點,演變成世界性街頭藝術活動與知名的藝術形式。二○○三年費瑞成立了頭號工作室(Studio Number One),於藝術和企業交會點揮灑創意。二○○八年他替歐巴馬繪製「希望」肖像做為競選的形象標誌,促成空前的政治運動,為他的藝術成就再創高峰。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正面書腰.jpg  

全球第一本收錄最齊全、歷年普立茲克獎得主介紹最完整保存版! 

 

安藤忠雄、貝聿銘、妹島和世、ZAHA HADIDGLENN MURCUTT

 這些人有什麼共通點呢?

他們都是普立茲克獎的得主。

 

 作為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1979年,由普立茲克家族透過凱悅基金會而成立,

基金會將獎項頒發給在世建築師,其宗旨為:「所表揚的在世建築師,

其建築作品能展現出天分、遠見與奉獻等優點,

並透過建築藝術,對人類與建築環境持續帶來重大貢獻。」 

 

這是一本把歷屆菁華都收錄其中的大全集,除了得獎作品的呈現,更重要的是,

介紹了每位建築家的創作理念、甚至是手繪的簡單草稿;

從這些吉光片羽中,我們更能進入建築家的世界,透過建築家之眼,觀看這些經典。

 

如此璀璨,卻又綻放著永恆不滅的光。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3 front.jpg    

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瑪丹娜那身尖錐馬甲,是否眾人會認識高堤耶這號人物?對熱愛時尚的人來說,高堤耶代表著一個世代的經典與傳奇,而瑪丹娜在 Blonde Ambition Tour演唱會上馬甲外穿所引爆的話題,只是恰好地將高堤耶的創作推向高峰。因為早在高堤耶之前,湯瑪斯(Chantal Thomass)便有內衣外穿的概念,而高堤耶卻運用他的前瞻性創意,融入英國街頭龐克、SM元素,讓性別跨越窠臼;一個敢跳脫傳統的設計師,一個不畏蜚言的前衛歌手,激盪出文化火花。假使真沒有瑪丹娜的驚人穿著,我敢論定,高堤耶在時裝的經典創舉,至今仍會令人豎起大拇指稱讚。

 

在一九八五年左右,以「上帝創造男人」為題,高堤耶讓T台上的男人全副裙裝,隨後倡導「雌雄同體」,認為男人也能跟女人穿裙子、穿中性服裝;服裝不應該分性別,男人女人同樣擁有陰與陽的特質,所以高堤耶跟著男模一起穿裙子,女模則是在伸展台前露半臀,和當時社會道德觀相抗衡,引起時尚界一片嘩然。或許聽在現代人士耳裡,或許知曉二○一二春夏男裝都在大秀裙裝概念後,會覺得這沒什麼多了不起。但高堤耶的理念卻是時尚潮流的先鋒表率。

 

而高堤耶的異想並不只有內衣外穿,在八○年代,幾乎每位搖滾客都會有件高堤耶的服裝,原因在於設計師本人曾在英國倫敦的生活經驗。他深受當地夜店與街頭文化影響,當時正好是龐克崛起的年代,金屬、皮革、刺青、龐克搖滾上身,鉚釘金屬釦充斥於服裝結構中,高堤耶轉換了另一場時裝嬉戲。男模穿著絲襪般的緊身圖騰刺青衣,鉤著鼻環走秀,很有SM情節,次文化再度攻佔了主流時裝版面。

 

不過,高堤耶最令人迷戀之處在於他很會玩噱頭,在服裝設計上的噱頭,在秀場上的創意噱頭。在服裝部分,他明知當時高級訂製服的時裝屋,講究的是好材質、華麗高質感,但對一個沒有經費的設計師來說,高單價布料是天方夜譚,所以他反其道而行,用便宜的布料,用好的工法,描繪出整體輪廓,然而該服裝結構卻跳出傳統框架,不僅充滿舞台戲服效果,更將馬甲外穿融入高級訂製服中。他的秀場創意,更是引人期待;首度發表雖是邀請朋友客串模特兒,但劇場式的演出受到好評,隨後,每次都會找不同場地設計不同主題,吸引更多媒評注意,高堤耶成功地擄獲人心。唯一可惜的是,高堤耶近期都在工作室同棟大樓辦秀,模式也漸趨一般,少了當年看秀圖新鮮的樂趣。

 

除了在秀場驚艷於設計師的表現外,之所以能對高堤耶記憶猶深,還有一個原因。二十多年前,我曾趁著巴黎看秀空檔,欣賞一齣由法國舞蹈家蕭畢諾(Régine Chopinot)編導的舞台劇〈時裝秀〉(Le Défilé)。舞台劇將時裝伸展台的元素搬上檯面,劇中有名舞者穿著超大號內褲進行跳躍等大動作,誇大到不行的內褲竟然隨姿勢擺動,呈現不同角度下的垂墜感,是幽默也是一種意識型態傳遞。後來才得知原來這舞台劇的服裝設計是高堤耶,也莫怪整齣劇服充滿高堤耶的奇裝異想。他將性別意識符號操作得宜,不單有擅長的馬甲外穿橋段,同時大拿歐洲早期女裝蓬蓬裙束腰的裝扮做文章,把迪奧的New Look嘲諷一番,更利用萊卡、蕾絲、網紗突顯了男女的性特徵,就連女人性感代表之一的吊帶襪也一併運用上,隱約可見他個人極力跳脫常態思維。

 

不光是歷年的服裝設計以及舞台劇戲服,還有跨界為《愛慾情狂》、《第五元素》、《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等電影設計服裝,直到現今,仍不時將其經典一一反芻呈現,也讓我們不時感受高堤耶驚人的創作力。有人常說環境影響一個人,高堤耶所處的環境與大時代背景對其影響深遠。他的祖母在其創作發想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才會將阿嬤時代的內衣馬甲搬上伸展台;因為受到英國夜店文化啟發,所以才有龐克、SM情結。

 

與其去細數高堤耶做過哪些,倒不如回過頭審視創作者的生活經驗與大時代環境,才能更深刻了解一位當代大師風範。或許透過本書一些枝微細節,讓你更了解高堤耶為何在八○、九○年代叱吒一時,為何直到現在,仍受眾時尚迷崇拜,更讓你跳開既定的馬甲印象,發現大師不為人知的一面。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_cover1-01.jpg  

掛名推薦

 

奧美時尚首席創意長--許舜英

 蕭青陽工作室創辦人--蕭青陽

 

推薦文

 

東喜設計工作室負責人-吳東龍

工作室時代來臨!放眼全球,一種新的創意工作模式逐漸成形。

「成立工作室」沒有太多的條件限制,也包含各種形態面向與發揮空間,使它成為一種最容易創業的方式,但卻因缺少工作規範或是鮮明的成功範例,使得如何經營工作室總讓創意人花了相當多的成本邊做邊學。

《好設計也要有生意》本書有28個在全球令人注目的設計工作室,他們從 命名、如何簽訂和約到買家具等各種面向分享他們難得的寶貴經驗,讓我們對於「工作室」這個名詞不只是想像,更讓創業的這條路上,能有更多的思考與借鏡。

要不要打算選擇一條不同的工作路徑,或是如何與工作室合作?這本書可以給你更多靈感。

蘑菇手帖主編    湯姆 

每次經過書店的財經管理學專區,都好像怕被輻射感染似的快速通過,正眼都不瞧一下!憑什麼管理我們的獨特創意呢?叱!

不過,身為設計公司的一份子,尤其是主管階層,這種惡劣行徑怎麼也說不過去吧?

所以,現在這一《好設計也要有生意》,既有創意又成功管理安排,拿在手上還很有設計感,嗯︰)真是為了我們設計公司量身打造的管理學專書啊阿阿啊啊﹏(淚)

李根在形象設計公司設計總監  李根在

想要有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大概是每個設計師的夢想,

可以自己選擇客戶,做自己想做的案子。

但現實上要建立ㄧ個工作室是這麼簡單的嗎?

案源?會計做帳?報稅?配合的下游廠商?

要不要合夥?要不要請人?資金?……

多少人抱著浪漫的心情建立工作室最後卻敗興而收場?

這本書提供別人的借鏡就是自己最好的參考資料。 

 

Shopping Design 總編輯 黃威融

過去五年我擔任設計雜誌《Shopping Design總編輯期間,

和許多設計師聊天,參與不少設計產業的會議,

深刻體會本地真正厲害的平面設計師/攝影師……都無法在中大型公司生存,

他們只能自己出來開公司才能夠讓自己的創意持續綻放,

這本國外設計師開工作室的經驗談,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粗麵.jpg   

BIGOLI

圓粗麵

    從前的威尼托(Veneto)地區,沒有哪戶人家沒有製麵機(bigolario),堅固耐用的手搖製麵機,通常固定在廚檯或案板的一角,可把用全麥麵粉加水和成、時而還會打入一顆鴨蛋的堅實麵團壓入銅模內,擠壓出來的麵條很像粗厚的圓直麵,表面粗糙,故稱圓粗麵,是威尼托的招牌麵食。這款麵應該像織襪子的織針一樣粗,不過現在屋裡頭還有織針的人家,和會自製圓粗麵的人家一樣罕見。儘管如此,狀似針織用品的麵食從未消失,另一種鮮為人知的變化款是紡綞麵(fusarioi),得名自紡綞(fuso da filare)。

  圓粗麵之所以獨特,關鍵有三。首先是麵粉。用全麥麵粉做成的麵不多見,這種麵因而有種質樸的土味和討喜的口感,而且非常養生。其次是它的新鮮度。粗圓麵是除了義式烏龍麵(pici,頁198)之外,唯一在傳統上會現做現煮的圓柱形麵條。由於麵條是現做的,麵的蕊心保有水分,所以儘管麵條粗,不僅不需久煮,而且煮好後Q彈有嚼勁,彈牙之餘不會有點脆脆的口感。最後是麵條的表面粗糙,因為是粗硬的麵團經銅模擠壓製成的,粗糙不平的表面反而比表面光滑的麵條更能吸附醬汁。

 

壓花圓麵片.jpg  

CORZETTI

壓花圓麵片

    壓花圓麵片是來自利古里亞(Liguria)大銅板狀的麵片,用麵粉和水做成的,有時候會加些許蛋液和油。這種麵不會 得很厚,並且裁成圓盤狀,兩面用一對圓柱形果木戳章(以手工雕上花紋)印上浮雕似的精緻花樣,通常是家徽。壓花圓麵片的名稱來自熱那亞舊時一款錢幣形的麵食croset,這款麵可遠溯自14世紀,約大拇指長。雖然壓花圓麵片是從古時候的croset演變而來,千萬別把它和皮蒙一帶的croset相混淆,兩者雖然源出同處,不過在今天的北義地區,croset指的是貓耳朵麵—拇指指甲大小的圓麵片,中央有個用指尖輕輕壓出的淺凹口。

  壓花圓麵片是具有高度裝飾效果的麵,而且帶有些許的象徵意義。就像其他設計精良的麵款一樣,裝飾性和功能性兼具,麵片上的浮雕凸飾可以留住少許的油性醬汁,諸如胡桃青醬或經典的馬郁蘭松子醬。

 

9789861208244.jpg  《義大利麵幾何學》6/9馬可孛羅出版

 

設計師與名廚的精采演出

第一本最具設計感的義大利麵料理書

超過一百種麵款,200多種醬汁,淋漓展現義大利麵的美味精隨

完美的造型+完美的醬汁 = Pasta料理絕配


※隨書附贈:食尚書衣海報

9789861208244---封面書衣裡(全展開).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東尼獎&艾美獎雙料得主、知名編舞家

《創意是一種習慣》作者崔拉‧夏普(Twyla Tharp)新書

9789861207643.jpg


【作者的話】

      我是位編舞家,所編的舞蹈會在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表演。如果說我的事業生涯是以合作為主軸,可是一點也不為過。也就是說,我釐清問題所在、加以組織,並和 他人合作解決。在本書中說的許多故事都跟舞蹈的世界有關,但你們不用對舞蹈有任何了解也能領略箇中的道理。工作就是工作。

  我將合作界定為一群人一塊工作,有時候是出於自己的選擇,有時候則否。有時候,我們合作是為了激發創意,其它時候則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不論是什麼情況,合作無間的人可以成就得更多,那是團隊之中最有才華的人光靠自己的力量也無法與之比擬的。

  以下有幾個典型的例子,說明怎樣釐清問題並和他人合作解決。

  一九六二年,遇上難題的是一齣新劇《春光滿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合作的對象則是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這位編舞家和導演後來更成為我的好朋友和合作夥伴。

  《春光滿古城》在百老匯之前的巡迴演出即將結束的時候,沒有人笑得出來。為這齣音樂劇作詞作曲的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老牌大導演喬治.亞伯特(George Abbott)也都笑不出來,製作人哈樂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和這齣劇的金主當然也不例外。

  最重要的是,觀眾也笑不出來。

  距離紐約首演三個禮拜前,在華盛頓的預演時,舞台簾幕還沒放下呢,觀眾便急著離席。等到結束時,戲院包廂往往也只剩下一半的觀眾。

  照理來說,《春光滿古城》應該會造成轟動才對—這支創意團隊再有名不過了。

  哪裡出了問題?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呢?這點他們倒是清楚。

  如果一齣戲的劇本有問題,那麼製作人通常會找引入一位「戲劇醫師」。在商業界,這號人物就叫做「顧問」。我則把這號人物稱為「合作者」,也就是和他人合作來解決問題的人。

  他們求援的這位「醫師」便是傑洛姆•羅賓斯,他剛在洛杉磯以《西城故事》獲得奧斯卡,便直赴華盛頓救火。才看了一場表演—中場休息時間都還不到,他不但分析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還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羅賓斯表示:《春光滿古城》是一齣鬧劇,靈感來自羅馬劇作家普羅托斯(Plautus)的喜劇。可是普羅托斯活在西元前兩百五十四年到西元前一百八十四年的時代。劇場觀眾怎麼會知道他是哪一號人物?或是他寫過哪類的戲劇?而且最重要的是,又有誰知道《春光滿古城》應該是哪一類的戲劇?

  羅賓斯提出一個基於常識的簡單建議:「這是一齣喜劇。就這樣告訴觀眾。」

  桑坦(Sondheim)隨即寫了一首開幕主題曲,名為「今夜的喜劇」(Comedy Tonight)「有些騷動∕有些些冷淡∕老少咸宜的好東西:今夜的喜劇!」當買票進場的觀眾一旦知道他們應該要有什麼反應時,便開懷大笑。紐約的影評盡是「哄堂大笑不斷」的讚譽。《春光滿古城》在百老匯演了九百六十四場,後來更打進好萊塢,拍成一部賣座的熱門電影。

  讓人們知道該有何期待,很顯然地,絕對是個好主意。

各位讀者對這本書可有以下的期待:當你們身處合作的工作環境時,會有許多議題浮現表面,此書便可做為各位指引方向的指南。我會在書中解釋合作對我有何重要 性。我敢說,對你們同樣也很重要;我還會告訴各位如何找到適合合作的好夥伴,以及怎麼樣建立成功的合作關係;我也會和各位分享,身陷效果不彰的合作關係時 會有何感受。最後,這本書雖然不會保證讓你們找到真愛或讓愛情生活更加浪漫,但我想,各位在本書扉頁之間所得或許有助於改善個人的人際關係。不管是什麼情 況,合作都不是虛空的概念,而是我們日常現實生活之中歷歷可見的實際作法,所以我會輕輕帶過理念的釐清,將重點放在實際的故事上頭。


【內容介紹】

比利喬

巴布迪倫

演唱She的艾維斯卡斯特羅

天才芭蕾舞者巴瑞辛尼科夫

蘇珊桑格塔列為攝影典範之一的攝影大師理查阿維頓

《飛越杜鵑窩》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美國國家芭蕾舞團

…… 他們都與東尼獎艾美獎雙料得主齊心協力,共同創作完美演出!


誰說頂尖創意只能一人獨秀?

網路時代,不可忽視的社群力!

戴爾電腦運用Idea Storms解決產品問題、My Starbucks Idea讓星巴克的服務更好,

大家一起做,將比一個天才做得更好!


    跨界專業舞團、百老匯、電影、電視等領域,並為百老匯歌舞劇「破浪而出」、電影「阿瑪迪斯」編舞的知名舞蹈家崔拉‧夏普說,她只有一項工作,就是與人「合作」!當人們普遍認為頂尖創意人士的表現來自於個人的天才時,夏普娓娓道出了與知名藝文人士合作的幕後故事。

打造頂尖創意來自團隊 

  大家一起做的時代已經到來!集結網路上互不認識的人一起完成工作,在大家互相回應的文章裡,我們學得更多;戴爾電腦運用Idea Storms解決了許多問題;星巴克也是利用My Starbucks Idea,從顧客意見裡創造更好的服務。

大家一起做,將比一個天才做得更好!

  無論是舞者、導演、攝影師、歌手、音樂家,每一回作品的完美呈現,都是「合作」的成果;從朋友到名人,從一般觀眾到大型組織機構,合作對象不同,合作方式也需調整。頂尖舞蹈大師將分享她的「合作學」:讓合作變成一種「習慣」,大家一起做,將比一個天才做得更好!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12 大稻埕-繁景日落大稻埕.jpg  

(圖:繁景日落大稻埕)

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台北路線吧?這正是我認為《台北學》值得編纂出版的緣由

每當友人談起:帶外國朋友去台北哪兒最好?在故宮士林夜市的標準答案之外,我最想知道人們如何看待台北?如果是我,早上先到萬華的周記來碗肉粥,參觀剝皮寮、龍山寺與莽葛拾遺二手書店,瞧瞧古城區如何持續見證城市的未來,接下來前往當代藝術館、磨菇、台灣好店走走,感受台北的藝術與手作生活,當然到台北光點看場電影也不錯。下午走上寶藏巖,再到師大附近的咖啡小店、永康街秋惠文庫,或者東區的誠品書店,沉浸在華人世界獨有的出版文化氛圍。晚上到北投泡溫泉,或是華山legacy欣賞live演唱;又或到全城最繁華的信義商園,與寧靜呈現眷村風貌的四四南村……。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台北路線吧?這正是我認為《台北學》值得編纂出版的緣由:台北,它不那麼盡如人意,卻也以各種形式傳達適意的生活風貌,正如本書以十七種角度切入台北生活,與世界上各大城市相比,台北自然毫不遜色,它正值得驕傲的發展出自己的「台北學」!(馬可孛羅主編/巫維珍)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7285.jpg

熱愛我們的台北   韓良露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應當有用走路探索世界的基因吧!我從童年起,也許是家裡管的不嚴,五歲的我就曾跟一對推著醬菜車的老夫婦走遍了新舊北投的大街小巷,十歲上小學四年級的我竟然就敢一個人從北投走到士林,上了國中之後,就曾在週末遠征至台北車站,高中之後開始以坐火車加上走路去探訪台灣的大小城鎮,大學之後一直到今日,所謂的旅行,最重要的事就是漫走,用腳程去測量我和城市的關係,用眼耳口鼻手腳去聯結我和城市的緣份。

 因為喜歡城市,我一直著迷於關於城市身世的城市學,一九八0年代初期第一次到東京的我,在紀伊國書屋看到一整個書架上百本標題為東京學的各種書籍,雖然不懂日文,我還是搬回了幾十本。介紹東京的老屋、街道、地鐵、公園、舊書店、喫茶屋等等專門書,從此我變成了城市學的藏書痴,我熱愛的城市如京都我有三百多本的可歸納在京都學下的書,我曾居住五年的倫敦我也收藏了數百本書,還有巴黎的、東京的、紐約的、舊金山的、佛羅倫斯的藏書,連去像義大利西恩那的古城,看不懂義大利文的我也會買英文版的西恩那中世紀史,對於我喜歡的城市,我視之為情人,我怎麼可能會不想更深刻地認識、了解我喜歡的人呢?

 我和城市之戀是很博愛的,有的城市如初戀,像舊金山,有的城市是興奮之情如紐約,有的城市一直是浪漫之愛如巴黎,有的城市我對之痴迷不已如京都,但我對台北是什麼樣的感情呢?

 我必須承認在三十六歲之前,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對台北的情感,在一九九0年代之前,我們那一代人的心都是飄向遠方,我們是想出走,視流浪為生命追求的一代,我身邊的大部分文人朋友,都在二、三十歲時飄泊在美國、法國、日本、英國……大家對世界的注目都在異鄉,從來不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

 在我旅行了六十幾個國家之後,在舊金山、倫敦、巴黎居住過之後,我突然對台北有了強烈的鄉愁,有一年我回到台北,開始像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我在台北大街小巷漫走,有時我會在上午十一時左右出門,東走西走,東幌西盪,完全無目的、無計劃地走,有時一整天下來竟然走到了深夜十點,這樣的行走,常常讓我內心澎湃感動不已,為什麼呢?因為在台北各地行走,走的不只是台北的街道,也是我人生的街道、生命記憶的街道,有時我會站在某些街角,彷彿看到生命的記錄片在我眼前上演;我重新發現,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比台北更重要,別的地方或許有我的夢想,卻永遠不可取代我在台北累積的回憶。

   在過去十多年,我開始默默地探索台北,也慢慢收藏近五百本關於台北的書,也不斷地用腳程去體驗台北的古蹟、老街、巷弄、老廟、舊屋、市場、公園、河岸……我逐步建立起和台北更深刻更堅定更溫暖的愛,我終於知道台北已成我想在此老去終生不願捨棄的伴侶。

   在過去五年我成立了南村落,和台北市文化局連續四年舉辦每年上百場的台北文化護照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台北城市學的具體實踐,我從和市民分享了台北學的各種活動,讓我在台北的生活有了強烈的充實感和滿足感,我也更確信,只要我們更理解更關心我們居住的城市,我們就不會活得無聊,我們才容易生活得有意義。

   親近城市有很多方式,閱讀一本關於城市的書常常是很好的門扉,當我拿到《台北學:幸福城市的風格地景》這本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我熟悉的三位老友所策劃的書,我很愉悅地悅讀完全書,覺得好像看到了許多朋友寫給台北的情書,我們對個人的愛也許會失之狹隘,不想和他人分享,但我們對城市的愛卻十分寬廣可以和眾人同喜,我喜歡這本書中許多作者所傳達出來對台北的各種感情與理解,也學到了一些我仍然有所陌生的事物,這本書又豐富了我對台北的關係,謝謝大家和我一起熱愛我們的台北。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尚_珍珠女王西裝.bmp  

 

珍珠女王西裝  The Pearly Queen Suit

賽門.沃特福(Simon Waterfal)與別名為「提格」的馬修.葛雷(Matthew ‘Tig’ Grey)認為,長久以來男裝實在太無趣。他們相信好西裝能說故事,並以詼諧的手法(例如使用剃刀、雉雞甚至女王圖樣)來顛覆俗套。他們雖然把自己的公司 命名為「惹人厭」(Social Suicide),然而產品卻銷售全球。

賽門.沃特福:和女裝相比,男人的時裝實在無聊到了極點。男人買西裝和買鬍後水差不多,只能選最不討厭的一種。「惹人厭」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回應。穿我們的西裝可能有些冒險,但女人不是早已證明,若能在服裝上來點冒險是最有趣的事。

2004年我獲得女王陛下接見,讓女王認識英國500大設計師。既然要與女王見面,可得努力準備一番才好,所以我們為這個場合設計一套別出心裁的西裝。我說:「陛下,我應邀向您展示我的西裝,但是我得先做一件父親告誡我絕不該做的事。」接著我從她身邊走開,轉身背對著她。

接下來是片刻沉默,之後她笑道:「妙極了!這是花了多久時間做的呢?」我說:「《鄰居》(Neighbours;譯註:在英國廣受歡迎的澳洲影集)播放七集的時間。」我又接著告訴她:「我們真的很大手筆,這是依據1970年的郵票設計而成;您看來真的好年輕呀!」

女王說:「很有珍珠王的架式呢!」(譯註:在倫敦有個慈善機構叫做「珍珠國王與皇后協會」,會員穿著綴滿珍珠的服飾募款。)她說的一點也沒錯;西裝上的女王圖像是以620顆不同大小的珍珠扣縫製而成。

我們以極高的標準來製作西裝,並引以為豪。我們在印度找裁縫,每件西裝都耗費一整天來製作。而我們也在薩維爾街找喬.摩根Joe Morgan)打版,他是知名裁縫師湯米.納特(Tommy Nutter)的打版師。每套西裝都有專屬編號。

我們在最近的秋裝推出「泰迪」Teddy 系列,這款西裝外套的靈感來源是泰迪男孩(Teddy boys;譯註:1950年代的英國年輕人次文化族群,有自己的衣著風格),他們會在翻領上縫刮鬍刀片,所以如果你抓住他們,給他們一記「頭槌」,那可會 後悔莫及。我們在我們的翻領上縫了純銀刀片;雖然很鈍,但航空公司恐怕不歡迎。

我們還推出「鯊魚」外套。若你憤怒地舉起胳臂,胸前的鯊魚鰓裂縫就會張開;我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讓鯊魚鰓能看起來平平整整。

之後我們推出約翰.賀姆斯外套,後肩縫了捲尺,暗示這位色情片男星那兒有14吋長的玩笑,或者是盜獵者外套,裡面繡了一隻雉雞。

可以想見,提格和我在發想時是多麼開心,而且我們很喜歡網站上的回應、建議與故事。

 9789861204888.jpg

「雖然我們居住在島上,但設計方式絕不封閉。」英國設計大師約翰.索瑞爾以英國的百項設計案,剖析創意人才的靈感來源,探索發想的構思過程。

超過百名設計師,談論他們傳承的源頭、作品的實驗性與幽默感,還有他們最重要的作品,為何大多來自於與客戶密切的合作關係;在老東西、舊建築的概念裡,如何產生新視野。

本書涵括26個設計領域,不僅將建築與工程、時尚與珠寶納入其中,還包括新媒體、平面設計、劇院、商店布置……等等,同時帶領讀者一瞥尚未完成,但即將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作品。打造創意英國的當代頂尖大師,提示了一座島嶼發展文化創意的要素:一流的設計打造極致的文創產業,擁有眼光的設計島打造極致的創意國度。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3-1.jpg  

   

我在商店櫥窗瞥見 Anna G。她對我微笑,嘴兒傳達出孩童般的歡欣。她穿著淡色系的波狀洋裝。我雙手將之捧起,她的頭在肩上搖擺著,纖瘦修長的鍍鉻手臂朝著我揮舞。我放下她時,竟感覺很好,彷彿獲得了安慰。亞歷山卓.麥迪尼設計的開瓶器,讓我覺得不那麼孤單..它帶著我回到孩提時光,在我父母的宴會上團團轉,我可能會拾起這支紅酒開瓶器,讓它在桌巾上旋轉著。我確定大家都會這樣聯想,但鮮少有人討論這些經驗。這是確實發生過的往事,但多半只駐足於私人想中。

1991年,義大利家用品廠商 Alessi展開一項計畫,為消費性商品掀起革命,同時推動公司年成長率達到二位數,而這項革命影響的可不只是家用品產業。這項計畫稱為「故事家族」,催生了有趣的塑膠新產品系列,其中多有擬人或隱喻式的造型。這些物品包括亞歷山卓.麥迪尼( Alessandro Mendini)所設計的 Anna G紅酒開瓶器,它彷彿會跳舞,有會轉動的頭,以及手臂般的拉槓;史蒂芬諾.喬凡諾尼(Stefano Giovannoni)的清官壓汁器,描繪著戴著圓錐帽的滿清人,而他所設計的松鼠胡桃鉗,松鼠的牙齒可以用來壓碎果殼;至於馬提亞.迪羅沙( Mattia Di Rosa)的壓力塑膠瓶塞,光是名字就說明了一切:「Egidio,這個小傢伙掉了某個東西。」

人們經常認為這些產品是創意靈光乍現的結果。或許設計師正在沖澡,突然眼前浮現一個畫面:一名清官可以當作榨汁器,頭上頂著一顆柳橙。然而,事實絕非如此。

在 1991年以前,從來沒有人敢想像紅酒開瓶器可以「跳舞」,或者轉動松鼠的頭就能壓碎胡桃。這樣的設計並非偶然發生;就算發生了,通常經理人也會排斥這種設計,稱之為瘋狂的想法,或甚至出言不遜地羞辱。相反地,「故事家族」( Family Follows Fiction)是由 Alessi執行長亞伯托.艾烈希( Alberto Alessi)推行,歷經漫長的研究過程,以求徹底翻新家用品(及其他物品)對消費大眾來說可能所代表的意義。

多數分析師認為,企業的創新策略包括兩個區域:漸進式與激進式。根據這些理論,激進式創新是屬於技術突破的領域;而意義創新則屬於漸進式的範疇。企業唯有詳究使用者的行為,才能更了解使用者,進而醞釀出精闢見解,以改善其產品。

然而本章要說明的是,意義創新和技術創新一樣,可以是激進式的。而意義的激進創新鮮少由使用者拉動,而是由企業提出。因此對企業來說,創新策略還有第三種尚待探索的領域:設計力創新。

Anna GAnna G.jpg

清官壓汁器清官壓汁器.jpg  

松鼠胡桃鉗Alessi 松鼠胡桃鉗.jpg

壓力塑膠瓶塞Mattia Di Rosa.jpg   

(圖片:網路資料)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5649.jpg

驅動創新的巨大力量 / 奇想創造群創辦人暨設計總監謝榮雅

     非設計科班出身的背景,使我在早年的設計工作中存在著一種「非專業的焦慮」,也使我在一片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浪潮中,帶著被歸為非正統的一絲罪惡,堅持著我的設計大夢。  

    幸而,近年來在國際設計競賽中略有斬獲,也在產業轉型甚至顛覆上得到些「非學術性」的掌聲和肯定,令我重新審視創新的本質為何?思索台灣依循傳統的設計方法學,年復一年所培養的數千名工業設計相關領域的學生,為何總難成為活水源頭產出高度創新的商品,引領台灣產業走出代工的窠臼,創造出如 Apple能定義生活型態的品牌,或至少像 Wii一般成為引領風騷的商品。  

    《設計力創新》這本書給了我答案,也為我解釋了多年來在設計工作中最難以言傳也最珍貴的設計黑箱。我心中大石落下,罪惡得以平反。原先我在設計工作中自認最不為外人道且看似脆弱的獨門祕笈,卻在哈佛大學商學背景的學者破解下,搖身一變成為驅動創新的巨大力量!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5649.jpg

A PLAYSTATION是屬於虛擬世界的遊戲, Wii則創造了人人都能主動使用的產品;

Walkman、Mp3讓人可隨時聽音樂,但iPod是讓人們生產自己想聽的音樂;

Artemide重新創造了購買燈具的理由:不是因為燈飾美麗,而是你將會擁有「一盞可以讓你覺得更好的燈。」

 

    義大利設計界最高榮譽金圓規獎榮譽羅伯托.維甘提(Roberto Verganti)重量級大作、全球中文版序文

    獲選2009美國商業周刊年度十大好書


美國《華爾街日報》 《舊金山書評》

紐約現代美術館資深策展人 安東奈莉

義大利法拉利與飛雅特公司董事長 蒙特澤莫羅

Herman Miller總裁兼執行長 布萊恩.沃克

王千睿(明基電通、佳世達科技 副總經理暨設計長)

吳翰中(《美學CEO 作者)

官政能(實踐大學副校長.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教授)

邱奕嘉(政治大學商學院智財所副教授)

洪順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美國西北大學Kellogg School行銷學博士)

鄧成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教授)

謝榮雅(奇想創造群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鄭重推薦

 

   設計的創新已經邁入另一個時代:

   從技術的變革,進入使用者的生活脈絡,向他們的生活提案,提出一種願景。

   本書提到的企業是商業設計經典的最佳範例:

AlessiArtemideFerrari FIATKARTELLBang & Olufsen,這些公司大多是中小企業,多半連設計部門都沒有,卻是產業的創新領導者。

   為什麼他們能帶領潮流?

創造意義是他們的核心能力。培養設計式創新的能力是一項挑戰,一旦個人與企業創造了意義的激進創新能力,將獲得別人無法模仿的的競爭優勢,也將創造源源不絕的獲利,超乎你原本的想像。

 

【作者介紹】

羅伯托.維甘提(Roberto Verganti)

在二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維甘提教授調查了逾百家公司的創新流程與挑戰,這些公司囊括龍頭業者,如微軟、沃達豐(Vodafone),以及小而活躍的公司,如義大利設計夢工廠艾烈希(Alessi)與日本任天堂。他的研究融合策略、設計、科技管理,並在各種學術性與應用性的期刊上發表,諸如《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與《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這些研究提出嶄新的看法,說明主管可以如何構思突破性的策略、與外部創新者合作、部署有彈性的開發流程、並支持團隊的創意能力與學習。他對於義大利設計管理的研究,榮獲義大利設計界的最高榮譽「金圓規獎」。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8X170.gif

 

 導論艾德里安•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

 

   我不是設計史學家。技術上來說,也算不上博學多聞。甚至沒唸過設計學校:我是在一家大公司受訓,憑著不斷向有經驗的設計師提問、以及努力從旁觀摩,學到了平面設計的基本原理。


   因此我有什麼資格寫一本論述平面設計的書呢?好問題。嗯,我喜歡這個題材,而且永遠不乏加以分析和評價的興致。還有嗎?我在一家設計工作室 (Intro)當了十五年的共同經營者,手下僱用數十名設計師,合作過的客戶不計其數,從唱片公司到英國國家衛生署(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另外我也曾協助開辦一種新型態的設計顧問公司(This is Real Art),公司的營運靠的是一批設計師,而非領薪水的雇員。過去幾年來,我擔任自由接案的設計師和藝術指導,針對視覺傳播發表過大量著作。這些經驗讓我對 平面設計、設計師、客戶--和我自己--有了深切的了解。基於這些經驗,我想寫一本書,紀錄我一路走來的心得。


   不消說,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平面設計師有一種自我毀滅的傾向,沉溺在設計的工藝中,再也沒辦法客觀看待自己和我們的作品。我們貿然認定,就 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的客戶自然也知道。但要是我們曾經停下來問他們一聲,就會發現,儘管客戶大多會自稱懂得平面設計,卻沒幾個人敢說他們了解 設計師的想法和動機。即使一些非常瑣碎的事,例如知道多久才能完成一個設計案、或是平面設計師的收費是多少,對於茫然的客戶而言,往往是參不透的祕密。


   我們這些執業的平面設計師遇到的問題,關鍵大多在於欠缺了解。因此把客戶變成了對手,而非合作者;所以設計師才會說出「必須教育客戶什麼叫作設計」或是 「我是專業人士,客戶必須尊重我的意見」這種話。這些當然是胡說八道。客戶會跟我們作對,通常是因為我們沒辦法好好解釋清楚我們為他們做了些什麼。像這樣 無能自我解說,肇因於一種病毒,叫作「平面設計師」症候群。


  「平面設計師」症候群--你從來沒聽過?那你運氣好;或許你剛好是少數沒得過這種病的人。水管工症候群和律師症候群也是相同的病毒造成的;事實上,凡是對自己的工作瞭若指掌,卻忘了如何說明自己的工作,這樣的人都得了這種病。


   就以熟練的水管工為例。我們許多人都聽過水管工做出長篇大論的技術性說明,解釋衛生設備的重要零件為什麼突然故障:然而有多少人聽懂他說了什麼?因為我 們對壞掉的淋浴閥或地板下的管線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任由水管工說下去,而我們只能緊張地乾等,盼望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害怕收到一張大額帳單)。


   平面設計師症候群的意思是,我們經常用水管工對付我們的方式來對待客戶,只不過我們說的不是閥子和管線,而是商標和網站。平面設計師徵候群的形成,是因 為過分專注於設計技巧,以至於在展示說明新作品時,忽略了要向客戶妥善解說。我們像一隻急於討好主人的小狗,只管把磨牙的骨頭一吐,說「看我有多聰明。」


  如果客戶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毫不質疑,這也無所謂:從來沒有客戶在接受作品時,不會對設計師問東問西。而且因為平面設計不是修水管--平面設計看得見,管線卻未必看得見--客戶覺得有權力伸手一指說,「那個我不喜歡;改掉。」


   因此,假使要成為成功、有效和負責任的平面設計師,我們當然要學會如何向顧客說明我們的設計,以及設計的手法。說起來簡單,的確,只不過一點也不簡單。 我們的工作有很多是發自直覺,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我們會深刻思考自己的工作,把心靈和靈魂投入其中,卻忘了基本元素,例如以非設計師能理解的方式來展示 說明作品。換言之,我們覺得很多事都是天經地義的。本書的主題就是這些一向被當做天經地義的事情。

(摘綠自本書導論)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0019stand.JPG  

設計終於有本課本了

新銳設計師、《The Binder》總編輯 王艾莉

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認為做設計只能當個興趣,是個不穩定、沒飯吃的工作。會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教育的過程和評分的方式很不同,沒有課本,沒有考試,給人一種沒有依據、隨便亂做都好的感覺。但其實,等到你真正跨入這個領域,真正有心想要把這份工作做好時,你會發現其實這個行業要背的專有名詞不見得比醫學系的人少!除了軟體所有的功能要一一了解以外,現在當紅的設計師、各類字型、顏色、流行趨勢、品牌風格,都得倒背如流。

很多設計人認為只要自己點子夠勁爆就好(或是……帶副黑框眼鏡就好!),根本不需要了解這些名字和單字。沒錯,但這個觀念或許只能套用在少數的天才身上,其他人就得反過來仔細想想……難道你的創作過程都不需要跟廠商溝通?都不需要跟客戶討論案子進度?都不需要跟客戶講解你的設計理念?當客戶跟你說他想要你設計Green Design的產品,你千萬別當場搞烏龍,跟客戶說:「好,那我把這些產品都換改成淺綠色。」

我念大學時,發現有個台灣學生上課時總是死拚活拚地想要坐在我身邊。即使旁邊已經坐了人,他也會設法換位子,坐在我週遭。一開始覺得這位同學相當的詭異,始終不了解他坐在我附近的用意為何。不久後,終於真相大白!因為他上課有一半都聽不懂,從同學中發現我也是台灣人,希望我能幫他翻譯!他說他IELTS 考過了,但演講中常出現的設計師名字和專有名詞還是聽的「霧煞煞」,快譯通每次都給他很奇怪的翻譯(tracking : 追蹤、跟蹤的意思……Illustrator裡是要追蹤誰啊?),設計書店裡也找不到一本完整的工具書或課本可以研讀。現在想想,當時如果艾德里安‧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已經出了這本書,就能成為他的求生指南,他的大學四年應該也會快樂一些!

在學設計時,一切看起來總是美好的,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出了社會,如果繼續走這條路,你就會發現原來會碰到許多學校沒有教的事!像我這種一畢業就創業的瘋子,更是得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長,因為很多東西是查不到、也問不到答案的。如果蕭納希早一點點出了這本書,或許我也會快樂一些……

《設計師求生實用指南》可以說是字典、百科全書和日記本的結合,蕭納希用許多故事和親身經驗的角度,來教你各類設計單字以及許多職場上會碰到的狀況,從設計軟體中的其中一個小功能,一直到如何估價、如何做年度報告,都一一交代的清清楚楚。雖然書名看似特別為平面設計師而寫的,但其實我覺得各領域的設計學生和設計師都該看一看,因為如果你真的想朝設計這條路發展,相信有一天你會用到它的!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