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當代名家旅行文學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博客來-790x250  

 

【本書譯者‧資深文化人吳繼文◎譯後記

每一次踏上旅途,我總是更加清楚看見自己,以及多年來自己所熟習的世界之虛偽。──藤原新也《印度放浪》「卷頭語」

  

暮然回首

當我們回顧歷史,常常,我們把事件當作歷史,於是我們和絕大多數同時代的人一樣:我們老不在場,歷史 (history) 證明我們總是遠離他的 (his) 現場 (story)。

我們在哪裡?

上個世紀六年代中葉,當我開始懂事的年紀,我同時也看到了世界——時代的破片:家族中父母這一代受過教育的人,總是將大量的日語混合在他們的對話裡面,他們常說「日本時代」如何如何,傳閱過期的日文雜誌,《文藝春秋》或是《主婦之友》。

另一方面,我就讀的中學是由來自加拿大法語區(Quebec)的天主教會所創辦,舍監、英語老師不是加拿大籍就是美國籍教士;禮拜天學校教堂的彌撒時間,我們透過自習室的窗子看到校園裡突然湧進大量罕見的進口車,從車子裡走出許多相對高大且光鮮亮麗的人種,空氣中漂蕩著陌生的語言,彷彿置身租界(所以圖書館除了全套《讀者文摘》、《國家地理雜誌》,也有半禁忌的《文星叢刊》)。

與此同時,從越南殺戮戰場飛到清泉崗軍用機場然後蜂擁到台中市區度假,理著平頭的白人或黑人青年,充塞了五權路、大雅路一帶霓虹燈閃爍的街道和酒臭瀰漫的巷弄,用他們多毛的手環抱著台灣女子的纖腰。

我也和全世界一起聆聽(盜版的)最新排行榜流行歌曲,哼著似懂非懂的歌詞,在書頁的空白畫上反戰標記,並嚮往畫報上那些可以長髮披肩、把衣襬和牛仔褲腳剪成鬚鬚、在路上與警察推擠的美國學生。

那時海峽兩岸都各擁有一個「英明領袖」,而中華民國猶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和美、英、蘇平起平坐,彷彿無可置疑地屬於世界的核心、主流(其實只是二次大戰意外留下的一個冰河孑遺)。台灣安穩地躲在美國羽翼之下,一方面以戒嚴令的緊箍咒套在每個人脖子上(學運、罷工、台獨、反戰、報禁、黨禁——喔,還有,都是不可踰越的禁忌),一方面則以廉價勞力構築起加工出口區的外銷榮景。唯一的全民運動是半夜觀賞(不過就是夏令營規模的)世界少棒賽實況轉播,此外政府傾力控管訊息流通,讓島上處於一種失衡的、病態的自我孤立。相對於六年代末歐美各國以及第三世界的動亂,彷彿輕微缺氧而陷入半窒息狀態的台灣卻異乎尋常地平靜,唯在全球經濟產業大餅的粒屑夾縫中全力奮進。

多年之後,我才慢慢理解,島上所有人其實還是充分領受了二十世紀後半葉歷史浪潮——幾乎是所有主旋律——直接或間接的洗禮與衝擊:冷戰、白色恐怖、軍備競賽、戰後嬰兒潮、後殖民狀況、生態破壞、資本主義列車的狂奔亂竄……唯左派、無政府和社會主義堂堂缺席。

在這種背景下走過來的我以及許多同時代人,在經濟快速起飛、產業規模驚人擴張的整個一九七與八年代,為了安身立命,又不想在快速遞變的社會中落伍,即無批判地服膺了成長、效率的神話,接受數大就是美的哲學。又因為高學歷、機會、加上運氣,我們慢慢也擠身既得利益族群的優雅仕紳階層,開始去俱樂部打球、騎馬(美如天堂的草原綠野),到海上釣魚、潛水(遠離空氣污濁的陸地),到歐洲自助旅行(王子變乞丐)或東南亞買春(乞丐也成了王子)。總之,大家無不戴著一張開明、樂觀的面具,卻一個比一個犬儒而保守。

我大約就是在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中邂逅了藤原新也

 

野犬的進擊

藤原新也的父親是四國香川縣一家大旅館的少爺,十七歲離家,在廣島、朝鮮半島、滿洲浪蕩,也經營旅館,卻因為賭博而散盡家產,最後回到北九州的門司,繼續經營一家舊式平價旅館。終戰前夕的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藤原新也出生,並在此成長。旅館進進出出的都是中下階層三教九流的客人:

留下若干故事,像風一樣消逝。當他們通過『旅』之『館』時,帶來了世間各種不可思議的味道,包括一些見都沒見過的中國人、朝鮮人的氣息,於是在我小小的心靈中,時不時就會湧起一股強烈的渴望,想要衝出母胎,走遍那遙遠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兩種十戒」.《東京漂流》)

十六歲那年,由於都市更新,他目睹旅館(生命的母胎)被強制拆除;一家人輾轉營生,不久面臨破產的命運。他再也無家可歸。多年之後他才意識到,同時有萬千日本人和他一樣,在「列島改造」的聖訓下,一起被割斷了臍帶。

當他上京就讀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系期間,正值日本學運熱潮,學校停課,他又不想和別人一樣成群結隊地上街抗爭,於是中途休學。正好《朝日畫報》有一系列國外報導的企劃,他應徵獲用,身背一架相機、二十卷底片,首途印度次大陸,時當西元一九六九年。翌年三月他的報導分兩期刊出,迴響不斷,於是其後若干年間總共七次足履斯地,有時一趟甚至長達半年,走遍印度全境。

對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沈迷經濟奇蹟數字、全民努力要蛻變為先進國家的氣氛中,藤原的圖文所呈現的異質風景震懾了許多讀者的心。簡單講,那是一種無可置疑的存在感。當人逐漸被工具化,煽情的媒體與虛偽的廣告充塞甚至替代了感官,導致存在感無比稀薄的年代,眼前貧窮如螻蟻的人群,灼熱的大地,漫天的沙塵,河邊的屍體,食屍的野狗和烏鴉,那些髒污、失序、恐怖的真實彷彿當頭一棒,敲出了許多人惶惑無以名狀的鄉愁:

一種自己的身體此時此地確定無疑的實存感覺。我這個生命體是和自然同在,並且在死生之間漂流的有機體這種生命感覺。……我在印度所做的,既不是修行的努力,也不是經驗的學習;我只是單純地讓自己融入當下,呼吸並成為它的一部份。就某種意義而言,相當接近的體驗。(語錄,《Switch》九一年三月號)

在印度的火舌地獄中艱苦蝸行的時刻,心中不時浮現遙遠的北邊積雪的山嶺,最後促成他七五年的拉達克 (Ladakh) 藏區之行。那種對比,彷彿從腐屍的沈重一下飛升如極樂鳥般輕盈,視線也由近而遠,並且將青年期的熱切引導到一種適當的冷卻狀態。但是這種冷卻隨著旅途的疲憊也逐漸下降到冰點,對身邊的人失去了好奇。他走過台灣、香港與韓國(七七年),但旅行於他變得曖昧而無意義,視線所及只有風景而沒有人,書寫與攝影失去重心,所欲傳達的訊息微弱如囈語。為了消除這虛無的危機,在漫遊生涯屆滿十週年時,他展開「全東洋街道」之旅(七九年),自伊斯坦堡出發,經土耳其、敘利亞、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西藏、緬甸、泰國、上海、香港、韓國,最後止於空海大師的東密根本道場高野山。他刻意將注意力放在所有邂逅的人身上,盡可能和他們對話,不管對方是個聖者或是娼婦;當旅程來到中點加爾各答時他已經重新對人產生強烈興趣,同時也覺得似乎知道如何面對燈火闌珊處的故國家園了。

然而從十多年的漫長亞洲之旅回到日本的藤原,突然發現自己有如患了失憶症一樣:曾幾何時,眼前的日本已經變成一個陌生的世界:

再一次進入我視界的日本風景、街道和人群都換了一個模樣。每一個人都變得健康而亮麗起來。市街與風景都經過整理而比以前乾淨。物品充斥大街小巷。只是,在這種自由而和平的光暈中,人們卻也變得比我這些年所去過的任何國家的民眾更加缺乏生氣。……人們的喜怒哀樂更加難以察覺。人們的靈魂不復可見;也看不到人的生與死。……總覺得這片土地已經被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加以接管、封印了。(「小小的黑魔術」.《東京漂流》)

比較物質性的說法是,他身上屬於日本人以外的亞洲人的那一部份,不斷和東京展開激烈的衝突。他開始他的東京漂流。

 

      最初和最後的訊息

其實置身八年代的日本,藤原並不是唯一的失憶症患者,遠遠不是。整個六年代的騷動,無非想要抵抗高度成長過程中家庭、土地和文化傳統的瓦解,但沒有成功;而相對安靜的七年代,卻是日本人最後的血脈與記憶逐漸腐敗、消失的十年。以效率為名的各種可見不可見的管理機器接掌一切,君臨天下。對多數日本人而言,記憶喪失所換取的代價,是一種在自發性的服從中得到的小小幸福。橫亙在藤原新也面前的,是一片無比陌生的荒野,雖然依舊名叫日本,或東京,或什麼。他錯愕之餘,努力重拾熟悉的種種景物和氣味,試著和新日本的一切對話、和解:

嗅著爛熟的花實,堆積在街角、可稱之為平成(年代)日本人嘔吐物的大型垃圾或義大利料理的殘羹剩菜,在澀谷中央街消費的家畜……即使鼻腔滿溢了日本卑俗、鄉愁和愉悅的味道,旅行途中那些真實的印象及其餘熱依舊頑強不退。(「旅行的餘熱」.《Switch》九一年三月號)

如此扞格使得對話與和解變得極為艱難,於是在八年前後,他或是選擇當時若干特異的社會事件、或是擷取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現象做為切入點,以非日本人(outsider)的角度提問,並以有趣的視點解讀出一個又一個荒謬、危險卻又滑稽異常的斷片,此即《東京漂流》,以及它的姊妹作《乳之海》。藤原新也像個到處塗鴉的城市遊擊隊,辛辣揭露了人、神(自然)殊途的當下現實(所以在廣告中,只有燃燒石油、排放廢氣與噪音的轎車才能帶你接近絕世美景,城市中產階級不斷被推銷一種腳不沾地的、無菌的雲端生活),並預言一個傾斜的、不確定的未來。「來日大難,口乾舌燥」……

在東京漂流之後,藤原新也轉而東渡太平洋,展開他的「全西洋街道」之旅,開著一輛露營車,以七個月時間自美國西岸洛杉磯北上舊金山,然後朝東橫越北美大陸直抵紐約,再南下佛羅里達,最後返抵洛杉磯,全程幾達兩萬公里,為的就是以至近距離觀察這個世界上最徹底人工化的國度、虛擬現實文化的根據地:

美國真正的恐怖,是那種接近白癡的明亮,那種缺乏現實感、沒有血肉的世界。……一種將人類導向幼兒化的巨大力量……前往美國,才會理解什麼是虛無、開朗、孤獨而恐怖的小孩……(「東京漂流 The Day After」.《東京漂流》)

台灣以及鄰近諸國,不管文化和次文化,無不跟在日本後面亦步亦趨(一如戰後日本跟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作者為我們指出顯而易見、觸目驚心的病灶日本-美國,同時也就是預言了我們的災難。

相對於令他脫胎換骨的體驗、獨自的眼光、不同流俗的勇氣和超越的瞻望,他傳奇的旅程、迷人的筆觸、充滿鄉愁的攝影都是附加的價值而已,因為後者可以被取代。

每一次踏上旅途,我總是更加清楚看見自己,以及多年來自己所熟習的世界之虛偽。……「旅行」是一部沒有字的聖典;「自然」就是道德本身。沉默俘虜了我;是的,從沉默發出的「話語」俘虜了我。不拘善、惡,一切都是美好的。我凝視這一切,並且讓這一切原原本本地映照在我身上。本書卷頭語)

這是藤原新也這個人永恆的姿勢。這也可以說是是《印度放浪》和《東京漂流》最初和最後的訊息。

 

01-03-080924  

01-19-080924

02-02

01-21-080924  

文章標籤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走於憂鬱的邊界,對他們,我們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

---------文/ 解夏 (誠品網路編輯群)

 地中海的春天》作者身為無國界資深記者,於歐債風暴中行走於希臘、西班牙,藉由採訪經濟學者、或是失業兼差的酒館老闆,試圖描摹出更客觀清晰的希臘現況,找出歐洲金融風暴的原點。

  在阿拉伯之春如火如荼之際,作者深入北非,跨越突尼西亞、埃及,顛覆或是補足了許多在國際新聞中所收看到的片段,藉以窺探事件全貌。許多事件的發展並非完全如主流新聞頻道所單面表述,只是當我們的世界被喧囂的噪音所淹沒之時,也忘記了自己有安靜思考的權利。

 

詳全文:

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2151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拿到熱騰騰的新書《雪豹》,這本真實記錄性靈探索的旅行文學,書封設計可一點都不馬乎。

IMAG2377  

書名《雪豹》的字體像草書,傳達作者在書中不斷回溯自我生命歷程的禪修思念。

 

IMAG2378  

書封是喜馬拉雅山壯闊的雪景,以及長途跋踄翻山越嶺的遠征對伍。

 

IMAG2378  

書衣是白色挖洞的設計,就像是雪豹的腳印般,而書腰也以黑白兩色做搭配,呈現出簡極的感覺。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M1116 《雪豹》立體封面---300dpi  

一九七三年,彼得‧馬修森與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深入西藏邊界尼泊爾境內的多爾泊區,目的是研究當地特有的喜馬拉雅藍羊。不過,倆人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一窺雪山中最珍貴美麗的傳奇生物--雪豹。

這「自然以待」及「科學研究」兩種文化態度上的差異,在作者以研究者的身分進入藏區這佛學的精神發源地時,形成了不太明顯、卻一再挑戰讀者心念的對立衝擊。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安置自我,都在這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對應中遊移流轉。

全心全意接受現狀,是藏民生存的一種冥想!

書中記錄了藏區山水、藏人生活,以及兩個研究者和一群藏人嚮導長途跋踄翻山越嶺追尋藍羊的成果。但這趟旅程重要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中作者不斷回溯自我生命歷程的禪修思念,以及更令人著迷的藏人生活與宇宙觀,他們雖生活貧困簡拙,性情卻豁達明朗,無私無邪,反而更貼近禪佛的天人合一境界。

 

 ◎本書榮獲一九七九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當代思想類。 

◎本書榮獲一九八○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一般非小說類。

 

=名家感動推薦= 

  傅月庵 (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劉克襄 (自然觀察家、知名作家)、簡媜(知名作家)

獨家轉載內容: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3000084930&show=freeread&OpenArea=1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行的力量-立體書封(無腰)    

                                   旅行,是為了一個最單純的夢想!

                            走過許多國家,看過許多人事物,才發現出走需要勇氣。

                      旅行的力量,讓我們看見世界的高度,也看見我們自己的高度!

 

「旅行是一種個體。自有其性格、風格、個性和獨特性。旅行是人,絕無雷同。」

                             ──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

 

旅行作家  Milly

《食尚玩家》發行人  邱一新 

背包客棧站長  何献瑞

旅行作家  林鴻麟

旅行作家  張子午

愛玩客主持人  惟毅

知名作家、木桐文化創辦人 黃國華

知名作家  褚士瑩

知名作家  劉克襄   ──熱血推薦

 

    不要害怕,但請一路小心。──獻給今後要出發旅行的所有人……

  26歲,旅費1900美元,從印度德里到英國倫敦,沒有旅行計畫也沒有時間表,總距離超過兩萬公里的世界大壯遊……《深夜特急》系列記述作家澤木耕太郎隻身一人展開的孤獨浪遊,他以最澄澈的雙眼、最明晰的思緒、最柔軟的心與這個世界碰撞,完成一段既震撼、又充滿驚奇的身心靈壯旅。當年在日本出版後旋即成為暢銷書,並且括起一陣空前的自助旅行熱潮!《深夜特急》風靡日本20餘年,是背包客心目中永遠的自助旅行聖經,觸發了無數年輕人對於旅行的渴望和憧憬,並且有了出走的勇氣。

 

  沉寂多年後,深夜特急列車即將再度啟動!做為系列完結的末班車《旅行的力量》,將搭載所有旅人一同駛抵終點。旅行是什麼?為什麼人會想要去旅行?旅行需要怎樣的力量?這些力量從何而來?這本散文集堪稱澤木耕太郎旅行哲學的集大成之作,誠實面對關於旅行的各種發問,除了引領你一窺那段浪遊背後不為人知的祕辛及小插曲,探訪旅行的原點,揭開你所未知的《深夜特急》,更帶領你重新觀照旅行的本質與意義,重返旅人的初心,重燃對於旅行的悸動、對於世界的感動。

喜歡《深夜特急》的你千萬不能錯過;不認識《深夜特急》的你,一定能從這本書開始發現更多關於旅行和人生的想像可能……

 

 澤木耕太郎  © Shinchosha

澤木耕太郎 Kotaro SAWAKI

一九四七(昭和二十二年)年生於東京,橫濱國立大學畢業。最早的出發點為報導文學,以鮮明強烈的感性及嶄新的文體獲得注目。發表過《年輕實力者們》、《不敗的人們》後,於一九七九年以《恐怖行動的決算》獲得大宅壯一非小說獎;於一九八二年以《一瞬之夏》獲得新田次郎文學獎。一九八六年開始出版《深夜特急》系列,此後獲得第二屆JTB紀行文學大賞,日本冒險小說特別獎。本系列出版後,隨即在當時的日本自助背包客之間括起一陣旋風,甚至被喻為是旅行聖經,同時也激發了相當多年輕人的對於旅行的熱情,紛紛仿效他的精神,依循相同的旅遊路線踏上旅程、探索世界。在出版十年後熱潮依舊不減,一九九六年由電視台改編為日劇,由實力派演員大澤隆夫與松嶋菜菜子主演。日本專業旅遊雜誌《SWITCH》於二○○三年十二月做了「澤木耕太郎特輯」,在厚達二百多頁的個人專刊中,引介了澤木的創作與旅遊路線;《Coyote》於二○○五年五月亦專文推薦澤木耕太郎的旅行風格。文藝春秋八十周年時並推出澤木耕太郎自選集九卷。他不斷嘗試尋求非小說創作的新的可能性,一九九五年以檀一雄遺孀第一人稱的形式發表《檀》。二○○○年出版長篇小說處女作《血滋味》。二○○二年到二○○四年之間,推出了過去非小說的集大成《澤木耕太郎非小說創作集》。二○○五年發表的《凍》,描寫出登山時的極限狀態,被譽為超越小說與非小說藩籬,引起極大的話題。

 

作家得獎記錄

1979年『恐怖暴行的決算』贏得第十屆大宅壯一非小說類文學獎

  .1982年『一瞬的夏季』獲得第一屆新田次郎文學獎

  .1985年『波本大街』贏得第一屆講談社散文獎

  .1993年『深夜特急 第三班』贏得第2屆JTB紀行文學獎

  .2003年因過去的作家活動贏得第五十一屆菊池寬獎

        2006年《凍》一書獲得第二十八屆講談社紀實文學獎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jpg

§廟妓

這條暗巷,只有一盞昏暗的街燈。幾條狗坐在水溝邊,半裸的孩童在巷內玩耍。或許是週遭環境太令人沮喪,一向樂觀堅強的藍妮談起了當廟妓的光明面。

「我們還是有很多特權,」她說,我們正朝她的房子走去,因為巷弄太窄,車子過不去:「水牛生下小牛,產後第一次分泌的奶就送給廟女,表達對葉藍瑪女神的感謝。女神節期間,大家送我們五套新紗麗當禮物。每一次滿月,我們都被叫去婆羅門家吃飯。他們觸摸我們的腳,祈求我們保佑,因為他們相信我們是女神的化身。」

「現在還是沒變?」我想到廟裡那些婆羅門的態度,於是問道。

「沒變。」藍妮說:「我們被請去舉行『取悅』儀式的時候,都感到十分榮幸。」

「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她繼續說:「孩子出生時,他們用我們的舊紗麗給寶寶做帽子,然後祈求葉藍瑪女神也賜福給寶寶。姑娘嫁人的時候,他們從我們這兒拿一塊珊瑚,串入新娘的「芒加蘇特拉」(mangalsutra)[結婚項鍊」]。他們相信這麼做,能讓出嫁的姑娘長命百歲,永不遭受喪偶之痛。」

  「而且,」她又說:「跟其他女人不同的是,我們能繼承父產。沒有人敢詛咒我們。而且我們死後,婆羅門為我們舉辦特別的火化儀式。」

我們跨過一條正在睡覺的狗,牠的身體一半在溝裡,一半在溝外。

「你瞧,我們和普通妓女不一樣,」我們快走到她家時,藍妮說道:「我們有一點尊嚴。我們不在路邊找人。我們不去樹叢後面或諸如此類的地方。我們跟客人一起聊天。我們始終衣著得體——總是穿好的絲紗麗。從來不穿孟買女人穿的T恤或迷你裙。」

  我們現已來到她家門口。門外,一個販售香菸和檳榔(paan)的小攤架掛在房屋牆壁上。藍妮的妹妹坐在這兒,蹲下身遞給路人手捲菸(beedi)和香煙。姊妹倆打過招呼。藍妮介紹了我,便帶我往裡去,然後繼續說道:

「你瞧,我們一起在社區生活,這給了我們保護。哪個客人如果想拿香菸燙我們,不戴保險套就霸王硬上攻,我們只要一喊,大家就會跑過來幫忙。」

小屋內,與週遭巷弄恰成對比,一切都十分乾淨整潔。一個幾乎碰到屋頂的大碗櫥,將屋內空間隔成兩半。前面一半由一張大床獨占,藍妮在此接客。

一旁架子上,擺著女神的掛曆。小屋後半擺著另一張床——是藍妮就寢的地方。她的鍋碗瓢盆乾淨漂亮,全部整整齊齊擺放在架子上,架子底下是燒飯用的煤油爐。高出這些東西的一只碗櫥上,擺著一面大鏡子和藍妮家人的照片:她的兒子以及昔日男友——一個美男子,留有寶來塢電影明星的小鬍子,戴太陽眼鏡——的相片。旁邊是她兩個已故女兒生前的小幅快照。兩個美少女當時約莫十二、三歲,對著鏡頭微笑,滿懷青春與夢想。

藍妮從我手中拿過相片,放回碗櫥上,然後帶我回到屋子前半部,叫我坐在床上。或許出於聯想,我問她,客人來找樂子時,她的吉祥身分對他們重不重要。

「不重要,」她說:「上床的時候沒有所謂虔誠心。做愛就是做愛。在床上,我和其他女人沒什麼不同。」

「你覺得自己會不會有染病的危險?」我問:「你確定保險套能保護你?」

「不確定,」她說:「恐懼永遠都在。我們知道即使說服每一個客人都戴套子,只要破一個,我們就會感染。一旦感染,就沒辦法治療。不是今天死,就是明天。」

她頓了一下。「我曉得那是什麼滋味。我不僅親眼看見我的六個朋友病死,還眼睜睜看我的兩個女兒死去。我看護過好幾個朋友。有些頭髮全部脫落。有些出現皮膚病。有些變得非常非常瘦,衰弱而死。一兩個最美的姑娘變得人見人厭,連我都不想碰她們。」

她微微打了寒顫。「我們當然感到很神聖,」她說:「但我們如果想要有飯吃,就得繼續幹這行。我們必須忍受許多痛苦。我們嘗試讓客人看到我們快樂的一面,繼續吸引他們,盡全力做好我們的工作。」

「所以你對未來抱著希望?」

「我正在存錢,」她說:「我告訴過你,我已經買下一塊地,我希望有一天能再多買幾條水牛和山羊,也許存夠了錢,我就能在那兒退休,靠賣牛奶和奶豆腐過日子。葉藍瑪女神會眷顧我。」

也許存夠了錢,我就能在那兒退休,靠賣牛奶和奶豆腐過日子。葉藍瑪女神會眷顧我。」

「你確定?」

「當然。要不是她,像我這種不識字的女人怎能一天賺兩千盧比?葉藍瑪是務實的女神。我感覺到她離我很近。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她都和我們同在。」

不久,我們便互道珍重,我隨即驅車回貝爾高姆。後來,我詢問非政府組織廟妓處境工作組的人員有關愛滋病的事,以及廟妓的家人對感染愛滋的反應。

「糟得很,」她說:「廟妓的家人喜歡靠她們吃飯,花她們賺來的錢。可是一旦她們染上愛滋病,或是臥病在床,就把她們給遺棄,有時還扔到水溝。聖誕節前,我們處裡了一個姑娘的案子。她說她的頭痛得厲害,後來到比賈布爾的一家私人醫院檢查。醫院做過檢查後,發現她的愛滋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此外還發現她有腦瘤。她開始接受治療,可她的家人因為醫療費過高,就讓她出院回家。我們去找她的時候,她的家人卻對她的去處眾說紛紜——不同的家人說她在不同的醫院。結果發現她被帶回家扔在角落,任她餓死。我們發現她時,她處在半昏迷狀態,完全無人照顧,而這些人竟是她撫養多年的家人。他們甚至沒給她喝水。我們直接送她回醫院,卻已經太遲。她在兩個禮拜後過世。」

「這麼說來,藍妮沒多久即將退休,是件好事。」我說。

「她跟你這麼說?」

「她說她要買塊地、幾頭水牛,改行務農。」

「你是說藍妮?」

「是啊。」

「我原本不該說的,」她說:「藍妮感染了愛滋病——已經十八個月了。我看過檢查結果。」

「她曉得嗎?」

  「當然曉得,」她說:「不是晚期愛滋,至少仍未蔓延。藥物能延緩發病。但治不好她。」

  她聳聳肩。「不管怎樣,她想去農場退休,恐怕不可能,」她說:「就像她的女兒一樣。想救她,為時已晚。」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jpg

§舞神

哈里靼斯現在站了起來,準備穿上一身行頭。我問:「化身為神,這可是你的全職工作?」

「不是,」他淒然答道:「我一年當中有九個月在幹苦力。平日我建造水井,週末在代利杰里中央監獄(Tellicherry Central Jail)當守衛。」

「你是獄吏?」

「我得要謀生。我窮到差不多任何工作都可以幹,只要有人付給我每日的工資。那份工作可不好玩——而且十分危險。」

「每一個泰嚴舞者都過這種雙重生活嗎?」

「沒錯,」哈里靼斯說:「那邊的查母帝(Chamundi)製作結婚花球,扮演那拉辛哈(Narasimha)那小子,在飯店當服務生。扮演婆伽婆底的那小子,是公車售票員,毀滅者古利甘(Guligan the Destroyer)」——他沖著茅舍後方仍在上妝的另一名舞者點了點頭——「製造椰子酒。他負責摘下椰子後,把發酵的椰子汁收集起來。」

「這麼說,你們都只是兼差的神?」

「就只在泰嚴舞季,從十二月到二月。我們扔下自己的工作,成為泰嚴舞者。在那幾個月,我們化身成神。一切都變了。我們不吃肉或魚,不得跟妻子同房。我們降幅給村中百姓,幫忙驅鬼。人們透過我們,感謝神明實現他們的祈望。儘管我們都是賤民,卻連最偏執己見、最種姓主義的南布底里(Namboodiri)婆羅門也很崇拜我們,還得排隊等候摸我們的腳。」

他已穿好一身行頭,抓起鏡子準備召喚神靈。「一年當中有三個月,我們化身為神,」他說:「到了三月,泰嚴舞季結束後,我們收起行頭。然後,至少就我的情況而言,回到監獄去。」

                                                                           

「你認不得我了吧,」他一面說,一面擦去額上的汗珠和泥土。他指著自己方才鑽出來的井,手持鶴嘴鋤。「有位婆羅門,上個月才在泰嚴舞季上敬拜我,虔誠地觸摸我的腳,眼裡含著淚水,跪在我面前祈福。一個禮拜後,我成為普通勞動者,去他家掘井。他當然認不出我了。」

「你怎麼知道?」

「我們一行五人,他給我們午飯吃。但是我們得在外面前廊上吃,不准進他的房子。他用超長柄的勺子,遠遠地舀食物給我們。他還用芭蕉葉給我們當盤子,好讓我們吃完後扔掉葉子:他不想用我們摸過的任何東西吃飯,還告訴我們,他不要我們去屋裡幫忙洗碗。連給我們喝的水也是盛在單獨的桶子裡,他甚至不讓我們從我們為他挖好的井裡打水。這種事在這個時代甚至還在發生!就算我能在南布底里(婆羅門)家掘井,也仍然不准從這口井取水。」

 哈里靼斯聳了聳肩。「許多高等種姓階級,對待我們賤民的方式已有改變,但不少人還是堅持自己的種姓偏見,不肯和我們有瓜葛,或者和我們一道吃飯。在泰嚴舞季,他們可能對我這樣的泰嚴舞者表達敬意,走出泰嚴舞劇之外,他們卻還是一樣種姓主義。」

 我們坐在井邊,哈里靼斯用一桶工作夥伴帶過來的水,清洗自己的手。「泰嚴逆轉了世界,」他說:「婆羅門如果勸你要純淨、戒酒、吃素,泰嚴的神就叫你要吃肉、喝酒、享樂。」

「你認為泰嚴能幫助低種姓階級對抗婆羅門?」

「毫無疑問——事實正是如此,」哈里靼斯說:「過去二三十年來,泰嚴徹底改變了此地的權力結構。泰嚴舞者中比較聰明的人,利用泰嚴激發社區其他成員的自信心。他們親眼看見,高種姓階級和南布底里,叩拜附在我們身上的神明。這種自信心鼓勵了下一代,甚至不表演泰嚴的普通人也讓自己受教育,去上學,甚至上大學。他們儘管還是窮,但他們接受的教育和自尊心都得到改善——泰嚴幫了他們的忙。」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  女尼的故事

 

「『薩萊克哈那』?」

「就是絕食而死的儀式。我們耆那教徒視之為苦修者的生命最高峰。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也是通往涅槃的最佳途徑。不僅僅是比丘尼——連我祖母這些凡俗信眾,也施行『薩萊克哈那』。」

「你是說她自殺?」

「不,不是的:『薩萊克哈那』不是自殺,」她斷然答道:「完全不同。自殺是彌天大罪,是絕望所致。『薩萊克哈那』卻是戰勝死亡,象徵希望。」

「我不懂,」我說:「餓死自己,不就是自殺?」

「不是的。我們相信死亡不是結束,因為生死相輔而行。因此,當你迎接『薩萊克哈那』,就等於迎接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不過就是從一間屋子到另一間屋子。」

「可是,你們還是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殺的死充滿痛苦和折磨,『薩萊克哈那』卻是一件美麗的事情,既不痛苦也不殘忍。我們比丘尼因為生活平靜,也應當死得平靜。嘴上唸著先知們的名字,而且只要按指定方式循序漸進,便不覺得痛苦;反而在絕食當中,自有某種溫柔的純淨。

        「導師帶領你經歷每一個階段。一切都先提前計畫——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絕食。有專人來陪你,隨時照應你,通報社區每個成員知道,你已決定走上這條路。首先,一個星期只禁食一天,然後隔日而食,也就是進食一天,第二天禁食。逐一放棄不同類型的食物,先是米飯,隨後水果、蔬菜,接著是果汁、酪乳。最後,你只喝水,然後每隔一天才喝水。待你終於準備就緒,水也不再喝。只要你循序漸進,便完全沒有痛苦。身軀既已淨化,即可專注於心靈淨化,淨除你所有的惡業。

        「每個階段都有人問你:你準備繼續進行嗎?你確定做好心理準備了嗎?你確定不回頭了嗎?頗難形容,但確實非常美好:拒絕欲望,犧牲一切。周圍的同門僧人對你愛護有加。你的心思鎖定耆那聖徒的榜樣。」

她微笑道:「你首先必須明白,死亡對我們而言是激動人心的事。之所以迎接『薩萊克哈那』,不是因為對過去的生活感到失望,而是為了獲得新事物,達到新境界。就像看見新的風景、來到新的國家那樣令人興奮,新生活充滿無限的可能,使我們感到興奮。」

我肯定看起來一臉驚訝、半信半疑的樣子,因為她停了一下,開始用最簡單的意象說明她的意思。「你的衣服如果變舊變破,」她說:「就買副新的。我們的軀體何嘗 不是如此。人一過三十,軀體一年年衰弱。待軀體完全凋萎,靈魂就得換新,好比寄居蟹另覓新殼。靈魂不會凋萎,所以轉世輪迴時,你只是把破舊的衣裳換成漂亮 的新裝。」

「可是,你的朋友這麼離你而去,你恐怕也難感到興奮吧。」

「是的,」她說,臉也沉下來:「活著的人不好過。」

 

        她停了下來。一時間,瑪塔吉失去鎮定;可她還是克制住自己。

        「普拉尤迦摩蒂死後,我承受不了。儘管我們耆那教徒不該哭,我還是哭了。任何情緒都被看作是達成証悟的障礙。我們本應抹去愛憎——可我對她仍然念念不忘。」

        她的聲音再次發顫。她搖了搖頭。「直到今天,執著依然,」她說:「我無能為力。我們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叫我怎能遺忘?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5168.jpg

九個人物,九種生命故事。

他們走上不同的宗教道路,每個人物的故事都教人難忘。

1.女尼的故事

自殺的死充滿痛苦和折磨,薩萊克哈那(sallekhana)卻是一件美麗的事情,既不痛苦也不殘忍。我們比丘尼生活平靜,離開臭皮囊也應當安寧。

 

2. 坎努爾的舞神

我一年當中有九個月在幹苦力;平日建造水井,週末在監獄當守衛。從十二月到二月的泰嚴舞季,我就化身成神。

 

3.廟妓

藍妮還不到四十,體態修長、千嬌百媚。她穿了件淡紫色的真絲紗麗,戴在每個腳趾和耳尖的戒指閃閃發光。我們一起喝茶時,纏腰布、留八字鬍的農民貪婪地看著她,用眼睛剝去她的衣服。

 

4.史詩說唱人

我們祖先和帕布關係密切,負責看管他的馬匹。自從帕布坐轎升天後,我們便讚頌他的名,吟誦跋台紀念他。除了我們納亞(Nayak)種姓階級的人,沒有人能夠學會《帕布史詩》。你得生在這個階級才行。

 

5.紅衣仙子

跳達瑪舞的時候,感覺拉爾.夏巴茲.海蘭達爾就在我身邊。一旦找到夏巴茲的愛和庇護,就想要再三體驗;永遠不想再去其他地方。

 

6.藏僧的故事

我必須開槍打死那些拚命逃跑的人。我們被逼著喝烈酒,才好不假思索地幹這些事,不去憂慮我們的行動所造成的業果。直到今天,我有時夜裡還會看見那一幕:有人開槍,有人中彈,飛機投擲砲彈,房屋起火燃燒,男男女女發出尖叫。

 

7.神像鑄造師

我父親在神輦隊伍經過時悄悄告訴我,我們的祖先鑄造了姆魯甘神像,奉贈給寺廟。我感到無比驕傲,了解到這些祖傳手藝是神所賜予。從此,我只有一個抱負,就是成為技藝高超的雕塑師,和我父親和叔伯相匹敵。

 

8.黃昏夫人

我們之所以住到火葬場,正是因為多羅嬤嬤的緣故;多羅嬤嬤把我們拉來這裡,我們因為她而待在這裡。我們在自己內心找到她慈愛的靈量。這裡是實現靈量、照亮靈量的地方。

 

9.盲人走唱歌手

我們的歌是愛和知識的源泉。我們嘲弄傲慢的有錢人,挖苦偽善的婆羅門。我們告訴人們,神不在廟裡、不在喜馬拉雅山上,也不在天上、地上或空中。一切都存在內心──真理自在人心。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2549.jpg 《旅行上癮者》2010.9.9出版

《旅行上癮者》是當代旅行文學大師保羅‧索魯的作品,馬可孛羅在之前曾經出過多本這位作家的作品,包括《老巴塔哥尼亞快車》、《赫丘力士之柱》《維迪亞爵士的影子》、《到英國的理由》,而在二○○八年出版的《暗星薩伐旅》也獲得許多讀者回響,包括廣告教父孫大偉也推薦分享過這本書,他曾說保羅‧索魯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品牌,並給了當代名家系列安打率達90%的肯定。

《旅行上癮者》中作者提到「我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不屬於我的地方,我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鄉人。」他周遊過世界的許多國家,也不改其犀利嘲諷的筆調,他批評海明威、達文西......,觀察了中國、英國、德國…等國家,也提到最令他欣賞喜愛的旅行文學名著。當然,在書中也可以看見他許多苦行僧般旅行經驗的過程,非常豐富精彩。

 

關於保羅‧索魯,孫大偉怎麼說?

(註:以下影音檔,為 20100415 中廣 蘭萱節目《好書推薦》孫大偉 談 《暗星薩伐旅》/2008年7月出版)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789861202716.jpg 《三等車票》9/7出版

孫大偉的「人生必讀」書單

一群好可愛的烏合之眾!一趟令人淚涕交加的旅程!

他們看似在旅行,其實是不斷的在改變、在學習。最後,他們旅途中增長的見識,開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孫大偉 專文推薦

【內容介紹】

這是一趟極不可思議,也令人大開眼界的旅行。

因為一位富有遺孀的善行,

讓一群從未出過遠門、單純質樸的村婦農民,

坐著專屬的三等車廂環遊印度,見識世面。

他們的心窗從此開展;眼中的世界也開始有了不同……

 

「我的村子在孟加拉邦,又小又窮。村人只知道他們很窮,其他一無所知。他們聽老故事,卻不知道有很多神廟和古蹟以及哪些宮殿可以讓人去參觀、去接觸。他們不知道印度雖然很窮,可是幅員遼闊,也很美麗。我要他們去見識這些,去看看人家村子裡的人怎麼生存,怎麼教導子女。我想要我村裡的人見識印度,以後這個村子就不會再是個井底蛙小村了。」

這是富有遺孀思理瑪悌‧烏瑪‧沈臨終前的願望。所以,她捐出了自己的遺產成立信託基金,讓她的村民分批搭乘專屬的三等車廂,從北往南再回到家鄉環遊印度一圈,她要他們開開眼界出去看看神廟古蹟,去造訪眾神家鄉喜瑪拉雅山,去認識自己的國家印度。 

而首批遵照遺囑踏上這趟旅程的是44位村裡的老人、寡婦、長者。因為他們是村裡最年長、最飽經世故的一群。這些可愛的老村民大多不識字,他們懷著既惶恐忐忑卻又期待的心情,在一位到加爾各答當老師的阿信帶隊下浩浩蕩蕩出發。旅程中,有歡笑、喜樂,也有悲傷、沮喪,但他們悲喜共負,一同讓這趟旅程有了不凡的結局。更不可思議的是,每個人的生命也因這次的旅行有了改變:蘇倫德拉,一位原本不識字的老莊稼漢,在旅途中開始學認字,竟然在旅行結束之後有能力幫村民讀信,甚至自己寫信;米圖,村中卑下的陶匠,畫下旅程中的點滴,他的藝術天份被博物館的專家所發掘而買下他的作品典藏;盧努,害羞內向的婦人,喜歡畫畫卻沒有自信,也在旅程中拾回了信心……

 

Kate有話透過一個人的善心,改變了這些村民的生命,這些真摯與樸實小的人物的故事,讓人感慨,也讓人感動。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M1110 《凍》---正封面(含書腰).jpg

一場面對生或死的霎那,意志力與人性掙扎的極限考驗!

 

翻臉無情的一場雪崩,瞬間將美麗的冰壁化為死亡高牆。

一邊是懸盪在半空中的妻子,一邊則是自身失明瀕臨雪埋的威脅,

面臨生死交戰之際,他該做出什麼選擇?


【內容簡介】

報導文學界頗富名聲的澤木耕太郎,其膾炙人口的作品《深夜特急》被譽為「自助旅行者的聖經」,曾經改編成日本電視劇。而根據真人真事所寫的《凍》,在2005年正式推出,即獲得講談社非小說類文學獎。此書詳實記錄在日本素有「離天國最近的男人」、「日本史上最強的攀爬者」,同時是世界級登山家山野井泰史和他太太也是登山同伴的山野井妙子與山搏鬥的精采故事。

 

書中主人翁山野井夫婦,因登山這共同興趣而認識、結婚,在兩人的生命中,清貧無物欲的生活,只有一個最純粹的目標,就是為攀登壯絕高山而活。

對於山野井夫婦來說,登山是一切,從日本境內的高山、岩壁,到前往世界各地攀登山峰,就是如此專注地尋找他們心目中一座又一座「生命的高度」。

從西藏方面攀登格仲康峰北壁,更是倆人向極限挑戰的里程碑。在《凍》一書中,澤木耕太郎以樸實而強勁的筆觸,翔實地記錄山野井泰史夫婦在攀爬格仲康峰的過程中,因為遭遇雪崩,在面對生或死的霎那,意志力與人性掙扎的考驗,以及如何與山搏鬥!

書中主角遭雪崩擊傷,經歷失明、倆人差點分散的恐慌、無食物可進食、低溫、分不清方向、產生幻覺,死亡的多次襲擊,在嚴峻的生存條件之下,如何靠著堅強意志力與臨危不亂,因而死裡脫險安然返家的故事。全書充滿緊張感的筆調,將登山危機的張力營造得劇力萬鈞。


【作者介紹】

澤木耕太郎

1947年生於東京,橫濱國立大學畢業,隨即展開採訪的記者生涯,1970年開始嘗試報導文體的寫作,以鮮明強烈的感性及嶄新的文體獲得矚目。目前已出版著作二十多種,作品類型涵括小說、散文,旅行文學。1978年以《恐怖行動的決算》獲得大宅壯一非小說賞,這本書描寫刺殺日本右翼政治家的事件;1985年以《波本大街》獲講談社散文獎;1995年以檀一雄遺孀第一人稱的形式發表《檀》。

其被譽為「自助旅行者聖經」的《深夜特急1-3》(中文版已由馬可孛羅出版),獲得第二屆JTB紀行文學大賞、日本冒險小說特別獎。1996改編為日劇《深夜特急》,由大澤隆夫、松島菜菜子主演。

58歲的澤木耕太郎在寫《凍》的同時,親自造訪喜馬拉雅山,以逾半百的年齡挑戰高峰。此書也一舉贏得講談社的非小說文學獎。《凍》不僅是呼應故事主人翁的凍傷,日文發音裡「凍」與「鬥」同音,也呼應主人翁對人生「健鬥」之意。

著作有:《深夜特急1-3》、《人の砂漠》、《一瞬の夏上、下》、《彼らの流儀》、《檀》、《血の味》……

 得獎記錄
  ‧1979年《恐怖行動的決算》贏得第十屆大宅壯一非小說類文學獎
  ‧1982年《一瞬的夏季》獲得第一屆新田次郎文學獎
  ‧1985年《波本大街》贏得第一屆講談社散文獎
  ‧1993年《深夜特急 第三班》贏得第2屆JTB紀行文學獎
  ‧2003年贏得第五十一屆「菊池寬獎」


【譯者介紹】

KO譯工房

熱愛翻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創意新鮮事物。工房內翻譯的作品有《最強整理術》(商周),《好食物事典》、《A4一枚工作術》、《小店錢滾滾》、《先別急著吃三餐》(如何),《業務員要像算命師》、《0.5秒挑中你》(臉譜)等書。

歡迎來信指教批評 KainingO@gmail.com


【讀者迴響】

讀完山野井夫婦與山搏鬥的生命瞬間,震動我胸口久久不停。──陣直(筑波市)

 澤木 耕太郎以筆尖描寫壯大絕美的山世界,以及登山者山野井夫婦的與山共生共搏的歲月,讓人即便闔上書本,也無法停止想像。──傘子

讀完此書,深覺人類竟能如此頑強,如此有勇氣面對自己生命中的沸騰,明知其不可行仍為之。當我之後每遇到困難,置案的《凍》總能讓我鼓起勇氣,面對難境。 ──湘南丹迪

敢於向世人憧憬的未知挑戰,山野井夫婦的精神力之強,居然能超越死亡!以生命攀登山峰的山野井身影,在《凍》之中被清晰的記錄下來,堪稱人類奇蹟!讀後深感敬意,並讓人充滿勇氣。──yukorin(北海道)

 這不是一本僅僅記錄登山者的書,而是一個挑戰極限人生的紀錄!魄力十足,令人屏息!──naonao-703 (京都市)


【目錄】

第一章  格仲康峰

第二章  山谷深處 

第三章  屬於他們的山 

第四章  偉大的牆 

第五章  雙斧 

第六章  雪煙 

第七章  下降 

第八章  晨曦 

第九章  走過那橋 

第十章  失去與收穫 

尾聲    又見格仲康峰 

後記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的體壇新聞大件事:
2008歐洲盃》西班牙1:0勝德國 相隔44年再奪冠

哇~~恭喜 西班牙 同學,從強敵德國手中,奪下了這重要的冠軍殊榮~~
狂賀的同時,你想更加了解「西班牙」這個國家、以及這個民族嗎?快來瞧瞧美麗的西班牙風情吧......






宜人佳作,盪漾著西班牙之旅的光與影。----經濟學人
西班牙在她筆下驚人地栩栩如生。----觀察家

歡迎進入這書,
讓珍莫里斯,慢慢為你呈現最精闢的剖析、最深入的遊歷!

西班牙 在博客來網路書店
西班牙 在誠品網路書店(馬可孛羅全書系書展,現正進行中~)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班牙
珍.莫里斯 Jan Morris 著
黃芳田 譯
定價320元
ISBN 9789867247698
2008.3月出版
 
《泰晤士報》:二次大戰後,最偉大的英國作家之一
《Jan Morris》, Paul Clements:豐饒的智慧、智性的刺激與熱情的筆法,莫里斯猶如閃閃發光的指標,代表威爾斯不被壓迫的精神。(節錄自珍.莫里斯第一本個人評傳)

國外媒體讚譽
堪稱描寫西班牙概況最好的一本書。--布雷南(Gerald Brenan,著有《The Spainish Labyrinth》,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西班牙度過的英國作家)
她熱愛西班牙現象,以無與倫比的手法描繪出西班牙大地景觀、建築以及民情。--《泰晤士報教育版增刊》
宜人佳作,盪漾著西班牙之旅的光與影。--《經濟學人》
西班牙所以會成為西班牙的種種特質……在這本文筆優美、引人共鳴的書中皆有界定、描述,手法高明,無有出其右者。--《倫敦新聞畫報》
西班牙在她筆下驚人地栩栩如生。--《觀察家》

內容簡介
本書從西班牙的傳說、歷史、人物,與西班牙知名地標開始,詩意的寫出了西班牙的靈魂與偉大心靈,此書最初出版於1964年,歷經改版,仍被視為書寫西班牙的經典之作。
  
十六世紀,西班牙的國勢到達巔峰,艾斯各里亞王宮代表了當時的輝煌;當兩大基督教王國聯姻,加上哥倫布被委命前往西方海洋探險之後,西班牙的版面日漸擴張,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還有今天的大部分美國,大片法國領土、義大利南部、菲律賓、錫蘭、剛果,還有從蘇門答臘到亞速群島之間林林總總的島嶼和墾殖地。
  
西班牙已經達到頂點,是當時第一大強國,全球天主教的捍衛者;文化豐富,混合了基督教、摩爾、伊比利亞與古羅馬文化,民族形象充滿自豪,以致西班牙貴冑在歐洲成了宛如優雅與眾望所歸的北極星,漂洋過海的西班牙人肆無忌憚恃強凌弱,而西班牙在新世界的經驗也無與倫比,在當時那些較不活躍的國家眼中必定像是個奇才民族。
  
在這令人讚賞的哈里發輝煌歲月哩,宗教自由,女性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圖書館、大學還有天文台林立,詩人多如牛毛,樂師則是大人物。至於生活本身,在歐洲其他地方是視之為死亡的準備期而已,在這裡則被詮釋為光輝之事,藉由學習而提升,並以各種歡樂來讓人生過得生氣蓬勃。源自荒蕪不毛之地的摩爾人成了西班牙的灌溉者、園丁,為西班牙文化增添了新的雅致,教導西班牙子民灌溉技術,隨著他們本身的精神在過度放縱與耽於逸樂而逐漸墮落,也為西班牙潮流灌輸了一些他們的浪漫主義萌芽痕跡--紛繁、悶燒般的情感、四分音音程,還有響板。
  
但從十六世紀之後,西班牙卻幾乎不斷下滑,有時奮勇毅然紮步,但更多時候卻是在一片混亂的失望與反責中無助地往下栽去。如同一句名言所說,「當一位偉人策馬奔馳過歷史大路之後,留下一團飛塵飄揚空中。」


編輯札記
Jan Morris一向令人讚賞,她對一地的研究與生花妙筆之譬喻,總是拔高了我們對當地的想像。
 
《泰晤士報》在今年年初選出了五十位戰後的偉大作家,Jan Morris就是其中之一。這本最初出版於1964年的《西班牙》,寫出了湮沒在歷史之中的西班牙輝煌,我在其中見到的16世紀西班牙,當時是到達頂點的世界第一大強國,留下的文化與精神寶藏,至今仍然在西班牙的空氣之中瀰漫貴族的氣息。
 
當然,Morris在書前書後不斷引用的這句話:「當一個偉大民族策馬奔馳過歷史大道之後,揚起一陣飛塵留在半空中。」也道出了她對輝煌歲月的喟嘆,可以對比想像出,哥倫布要出發尋找新大陸時,西班牙艾斯各里亞王宮的鼎盛。(文╱本書編輯 巫維珍)


作者介紹
莫里斯(撰寫此書時,名為詹姆斯‧艾里斯Jamer Morris)
是系出盎格魯-威爾斯之裔,一年時間分別在她北威爾斯的書齋與黑山的家宅以及國外旅行中度過。她曾寫過以威尼斯海外帝國和威尼斯動物生活的書籍,除了有關大英帝國的《大英和平》(Pax Britannica)三部曲,還有關於牛津、曼哈頓、雪梨、香港、西班牙和威爾斯的記述,加上二本自傳式著作、六冊旅遊散文集和小說處女作《哈弗最後的來信》(Last letters from Hav);《哈弗最後的來信》1985年曾入圍英國布克文學獎。她編輯過《Oxford Book of Oxford》和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ai Woolf)的旅行寫作。她同時為威爾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已在馬可孛羅出版《香港》、《威尼斯》、《威爾斯家園》。

譯者介紹
黃芳田,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高雄。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記者。曾隻身在中東、東歐等地旅行。偶爾也兼職擔任口譯工作。
著作有:《辭職去旅行》、《踩著音符去旅行》等書。譯作豐富,包括:《深入賽普勒斯》、《傳說之城》、《奧圖曼大地巡禮》、《追逐光之山》等書。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裡的印度河正年輕
作者:戴芙拉.墨菲 Dervla Murphy
譯者:閻蕙群
ISBN:9789867247674
 
當代名家撰寫的經典旅行文學
精采改版重現,更富閱讀興味
 

◎內容簡介
    一九七四年的寒冬,戴芙拉‧墨菲女士帶著她六歲的女兒深入位處「最西之端」,也是印度河發源地的「小西藏」巴提斯坦,展開長達四個月的徒步旅行
 
    在這段旅程中,只有一匹老馬哈蘭與嶼她們結伴同行。她們一起走過喀喇崑崙山的險徑斷崖、挑戰喜馬拉雅山冷峻的冰雪世界,以及穿越深邃不見底的印度河峽谷。一路上,她們遭遇一連串的驚險與面臨死亡的威脅;同時文化的差異、當地生活的不便,和目睹巴提斯坦人的困境,更給墨菲女士強烈的衝擊。
 
    特別是她六歲女兒在旅程中所表現的勇氣與成熟,讓墨菲女士既感動也欣慰。有一次,當她們要越過一個泥濘小溝,蕾秋不小心摔了一跤,只見她抬起頭笑咪咪地說:「這是我第一次摔跤,瓊恩說,一個人得先摔上七次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騎士。……」
 
    透過情味濃郁而且幽默的文字,我們不啻感受了作者對周遭環境的關懷與熱忱,也看到與自然環境搏鬥的勇氣與機智。
 
 
◎國外書評
由於作者對旅行及對這片人跡罕至的荒野之地的熱愛,使得本書妙趣橫生。──柯林‧施伯龍,《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y)

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崇敬之情,使得她的作品呈現出一種獨有的特質。戴芙拉‧墨菲女士是一位非常令人喜愛的作家,她的作品不只是敘述旅行者的故事而已。──《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y)

本書迷人之處,在於作者的勇敢、幽默和遇事的謀略,即使是最頑強的探險家,亦不得不對她敬佩三分。──《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墨菲女士有一項最難能可貴的特長,她能夠篩選並完全融入那些維持就有生活形態的地區,並且帶著我們一同回味。她是追尋失落桃花源的行家。──《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作者簡介
戴芙拉‧墨菲 Dervla Murphy
戴芙拉‧墨菲女士生於愛爾蘭的渥特福郡(County Waterfold),雙親都是柏林人。自一九六四年起,作者便定期推出她在四大洲偏遠地區旅行的遊記;她的旅行方式多半是騎自行車或徒步。
此外,墨菲女士的寫作題材也涵蓋北愛爾蘭問題、核子工業的危害,以及英國的種族關係等等。目前仍住在渥特福郡。
墨菲女士的著作豐富,包括:《單騎伴我走天涯》(Full Tilt) 、《騎騾遊衣索匹亞》(In Ethiopia With A Mule)等書。
 
 
◎譯者簡介
閻蕙群
中興大學法學系畢業。曾任職自立晚報編譯、博新電視公司編譯及中央社助理編譯。現專事翻譯,譯作有:《永遠的芭比》、《網路犯罪實錄》、《泡沫經濟》、《墨瑞的最後一堂課》等書。


◎延伸閱讀

單騎伴我走天涯
戴芙拉‧墨菲 作品  @博客來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薩依德
國際知名學者、著有《鄉關何處》、《知識份子論》等書)

 
    《回家》這部作品,是當今對於巴勒斯坦人遭逢的流離狀況,所做的最佳紀錄之一。本書的內容周詳,文字優美,敘述了作者於一九九六年夏天,經過多年的流亡之後,終於回到約旦河西岸「拉姆安拉」的故事。作者穆里‧巴爾古提是著名的詩人,書中經常提到他的妻子羅德娃‧雅緒爾,則是傑出的埃及學者、小說家。夫妻兩人是在一九六○年間,同在開羅大學英文系求學時認識的,而且婚後竟然有十七年的時間分隔兩地而居,因為他長期擔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代表派駐布達佩斯;而她則在艾因‧沙姆斯大學教授英文,帶著兒子住在開羅。書中稍微提到了導致兩人分地而居的政治因素,另外交代了他從約旦河西岸地區流亡之後的遭遇,以及他離家三十年後的回鄉過程。《回家》於一九九七年問世,立即在阿拉伯世界獲得廣大的迴響,更進一步榮獲馬富茲文學獎(Naguib Mahfouz Medal for Literature)。而本書還有個叫人感到滿意的地方,就是英文譯本由著名埃及小說家、文學評論者索艾佛執筆擔綱,詞藻優美又引人入勝。索艾佛的代表作品如《太陽眼》、《愛情地圖》等,就是用英文撰寫的。因此,《回家》這本書能夠結合作者巴爾古提與譯者索艾佛兩人的聰明才智,實在是文壇一大盛事。我能為本書簡短寫幾個字當作序言,實在是莫大的榮幸。

    我離家四十五年之後,終於重回耶路撒冷,和作者的回鄉之旅有點類似,因此我格外能體會返鄉時百感交集的情緒:喜悅是當然的,另外還有悔恨、憂傷、驚訝、憤怒等感覺。《回家》最獨特、最震撼人之處是它不辭辛勞地詳細記載了返鄉時排山倒海的情感與想法,並將這些情感與想法清楚交代。而其他人在去國多年後返鄉時,往往會被這種排山倒海的情緒所打垮。畢竟,巴勒斯坦這塊地方有其特殊性,它的歷史悠久,深受一神教傳統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征服者、偉大的文明都曾經在此地進出。到了二十世紀,猶太人和在地的巴勒斯坦人更在這裡進行長期、不間斷的鬥爭。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後,在地的巴勒斯坦人慘遭驅逐,流離失所又四散各地;而主張以色列建國的錫安主義猶太人大多生長在歐洲,前來此地設立了以色列國,並在一九六七年侵佔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地區,迄今依舊控制著這兩處地點。今天每個巴勒斯坦人都明白,以前這裡曾經存在一個巴勒斯坦,但是現在這裡的新名字、新住民和新的身份,卻把以前那個巴勒斯坦給全盤否定掉了。因此,我們重新「回歸」巴勒斯坦這件事,就成了一種獨特而且必須立即爭取的事情。
 
    從某個角度來看,作者巴爾古提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出現,必須歸功於一九九三年間,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以色列所簽訂的「和平進程」。「和平進程」這個名稱其實很奇怪,它是由美國居中擔任協調,首先於一九九三年九月開始進行,到今天我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按,公元兩千年八月初)這個進程還沒有完成。它既無法讓巴勒斯坦人於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獲得主權的獨立,更沒有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帶來和平與和解。可是「和平進程」還是讓一些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回到一九六七年之前原屬他們的家鄉,這種快樂的回鄉之旅,就是《回家》這本書一開始描寫的邊境場景。巴爾古提很快就看見一種矛盾的現象:約旦王國和巴勒斯坦地區相隔著約旦河,兩邊以橋樑連接,儘管巴勒斯坦有官員駐守在橋上,但實際掌權的還是以色列軍方。因此他簡潔記載道:「異族還在此地稱王。」雖然他生長在約旦河西岸,有幸回家一探並且寫出這部流暢的作品,可是絕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大約三百五十萬)仍然因為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而成了難民,現在還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
 
    巴爾古提的這本書裡面當然討論到了很多政治問題,但這些問題非常具體,也沒有特定的意識型態在背後主導。他書中提到的政治問題,都是源自於巴勒斯坦人真實的生活處境,而巴勒斯坦人最常面對的問題,就是居住和旅行的限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國民,只要擁有該國的護照,就可以自由旅行,不用老是想到自己的身份問題。但是對於巴勒斯坦這個還不是正常國家的地區來講,居民們對於居住和旅行限制這兩個問題,背負著格外沈重的負擔。很多巴勒斯坦人固然擁有護照,但事實是他們和居住在阿拉伯世界、歐洲、澳洲、北美、南美等地區裡面的百萬難民一樣,依舊是流離失所,有家歸不得的人。因此,巴爾古提的故事裡面,常常可以看見他提到自己可以去哪裡、不能去哪裡、可以去多久、在什麼情況下必須離開等等,還有最重要的是,他不在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他哥哥慕尼夫之所以會橫死法國,只因為當時無人能夠,也無人願意伸出援手。書中還提到很多文化界名人,例如慘遭狙殺的小說家卡納法尼(Ghassan Kanafani)和漫畫家阿里(Naji al-‘Ali),在在提醒了讀者,不管一個巴勒斯坦人的天賦再高,還是有可能橫死街頭,或者神秘失蹤。也因此,雖然本書的基調是快樂的,熱情的,但偶爾還是會出現零星的哀傷與痛悔語氣。
 
    不過,本書獨特的權威之處,卻是來自於它禮讚生命的優美行文。巴爾古提的寫作出乎意料之外地不帶有任何悲苦或指摘,對於以色列人的所作所為,他沒有激烈的非難或譴責;至於巴勒斯坦領導人同意在領土問題上讓步,也不見他加以痛斥。他有好幾次提到,在巴勒斯坦綿延起伏的山丘上,隨處可見以色列的屯墾區,他說得沒錯。不過他講的也只有這樣而已。他只說,這種現象對於力促和平的人士而言,實在有點難堪,尤其是像拉姆安拉、格薩那這種地方,還是堅持保留了巴勒斯坦的風格。他追尋自己姓氏起源的時候,絲毫不帶有任何嘲諷的意味。(我不太確定,但我記得巴爾古提這個姓氏,是人數最多的巴勒斯坦家族,族人數量可達兩萬五千。)有個事實是作者無法否認的:「巴爾古提」這個字,源自阿拉伯語的「跳蚤」,而這個如此卑微的小細節,卻為整本書增添了更多人性,一針見血。
 
    《回家》的主要特色,在於它所記載的是在回歸與團圓當中所體會到的失落。而巴爾古提勇於對抗造成這種失落的因素,因此他的詩作裡面擁有了更多的質量,而他筆下文字充滿了正面的能力。「以色列的占領,」他說:「使得我們這一代人有幸崇敬那些無名的人:他們遙遠、困頓,他們的四周被官兵、高牆、核子飛彈、恐懼所圍繞。」也因此,在他回鄉之旅中所創作的詩作及散文裡,他力圖拆倒這些高牆,突破官兵的包圍,這樣才能真正進入他自己的巴勒斯坦。而他也真的在拉姆安拉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巴勒斯坦。拉姆安拉本來是耶路撒冷郊區一個寧靜如花園的地方,最近已經變成巴勒斯坦都會生活的中心地帶了。當地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文化活動也算頻繁,人口急速增加。在這個氣象一新的拉姆安拉地區,流亡作家巴爾古提找到了新的自我,藉著這種全新的流離狀態而一再發現自我。「無論是首次初嚐流離失所的滋味,還是永遠漂流異鄉,對一個人來講都太沈重了。」雖然書中的這場回歸充滿了歡樂與活力,但到頭來這次回鄉之旅與其說是真正的回家,不如說是作者重新體驗了自己的流亡。也因此,這本書才會具備迷人的不安全感,以及悲劇性的色彩。透過譯者索艾佛卓越的翻譯,英語世界的讀者更能精確體會到本書特殊的風格。而巴勒斯坦經驗,也從此變得更容易親近,更具體了。

延伸閱讀:
     

 閱讀中東,從另一種角度。
 
 
我們至少應該慶倖,仍有家鄉可以依靠。
 他,卻從此只能凝望與回憶,那片名為“家鄉”的土地……
 也只能用詩句,書寫滿腔的悲愴與惆悵……
 
 橋的另一端,是散佚的年少時光。
 橋的這一頭,竟是背負了30年的沉重行囊。
     博客來 [中東主題小展]   任選兩本以上75折!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穆里‧巴爾古提 著


對巴勒斯坦人而言,數百年來橄欖油一直是旅人的禮物、新娘的慰藉、秋天的餽贈、儲藏室的珍藏,還有家族的財富。然而,作者離開家鄉三十年,橄欖油不復見,院子裡的無花果樹也早已被砍去。

  中國有首古詩是這麼說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人巴爾古提與睽違三十年的家鄉見面時,大約就是這個心情罷!1967年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與約旦河西岸後,造成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痛苦,巴勒斯坦詩人穆里・巴爾古提在外流亡三十年後,1996年終能回返家鄉,本書書寫了他回家與流亡的心路歷程。
 
閱讀中東,另一個角度
  911事件後,世人皆知中東地區對於美國霸權的反感,本書作者則提出了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糾葛:曾經慘遭大屠殺的猶太人,建國之後,難道也會去迫害他人?當約旦河西岸因被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人要回鄉,必須有回鄉許可證,必須經過以色列士兵的許可;眼看著以色列逐步拓展屯墾區的範圍,巴勒斯坦的土地逐漸變得零碎;三十年來,以色列高速發展,被占領的拉姆安拉則從未成長,三十年過了,家鄉一如以往破敗,他不會因為故鄉三十年沒變而高興,他要控訴的是,自己的國家三十年喪失了進步的機會。
 
失去旅行的權利
  巴爾古提與家人四散世界各地,他雖然在埃及念了大學,巴勒斯坦人卻被當局視為頭痛份子,1977年他被埃及驅逐出境,至1995年才能正常出入開羅機場。至於拉姆安拉,更是必須有許可證才能進出,「你以為可以去耶路撒冷或加薩。他們已經把這些地方列為禁止進入管制區,這次他們的理由是選舉。他們甚至禁止人們在星期五於聖所祈禱。路障、搜索和電腦。他們無時無刻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我們一個訊息:『我們才是這裡的主人。』」他想問,為什麼回巴勒斯坦的家,卻要由以色列人來控管?
 
失去回家的權利
  「流亡」的最具體事例,就是不能對自己的國家表示意見。巴勒斯坦成為有國無土的國度。數百萬流離失所於海外難民營內的難民,禁止回到故鄉投票、選舉、發表意見,這是今日能自主履行公民權利的人們,無法想像的事。而痛苦不僅是不能回家而已,流亡的痛苦還在於自己的家人四散各地,僅能以電話連繫,所有的快樂悲傷都由電話鈴聲控制,電話形成了另一種恐怖主義,總合了他所有家人的痛苦。

  作者因為敏感的異議份子身份,結婚後,他與妻子分隔兩地,兒子見到他的時候,稱呼他為:叔叔。流亡的痛苦也延伸至下一代,作者的兒子湯銘身為巴勒斯坦人,未曾見過巴勒斯坦,也只能等到父親三十年回鄉後,才能為他申請回鄉證。

作者簡介:
巴爾古提,阿拉伯世界知名詩人。
 巴爾古提1944年生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詩人與作家,小時住在戴爾‧格薩那,後因求學之故,全家移居拉姆安拉。1967年以巴六日戰爭後,當時在開羅讀書的他,因而不能回到約旦河西岸,開始了三十年的流亡生涯。1977年自埃及被驅逐出境,1995年才能正常進出開羅機場。自1972年起,他的詩集即已在開羅、安曼等地出版,並曾被譯為多國語言,也在《泰晤士文學評論》等知名媒體刊登。最新一冊詩集為2005年出版的《午夜》(Muntasaf al-Lail。現居開羅,本書於1997年出版時獲得馬富茲文學獎(Naguib Mahfouz Medal for Literature),該獎為阿拉伯文學界的重要獎項,作者並於2000年獲巴勒斯坦詩獎(Palestine Award for Poetry)。
 
譯者簡介:
陳逸如
台北人,目前居住於紐約,攻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師與編輯,譯有《失敗萬歲》(立緒)等社會人文類書籍。


閱讀中東,我們可以試著,從另一種角度。
【新書活動】 在博客來。回家的旅途,已經啟程。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藥師佛尼泊爾的山居歲月
作者大衛
‧克羅 David Crow,L.Ac.

尼泊爾是個古今融合之地,它交織著粗陋和美麗、疾病和貧窮,以及深奧的知識。一九八七年三月,大衛.克羅放下舊金山經營有成的針灸草藥診所,踏上這片反差極大的土地,實際探尋西藏佛教和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的醫藥知識。
 
抵達加德滿都未滿一週,他就認識了阿旺培傑醫生。這位老喇嘛被中共監禁和折磨多年後,逃到尼泊爾。接下來十年,克羅學潛心研習西藏診斷和治療的藝術及科學,師從培傑醫生、醫僧、尼泊爾首位女性草藥醫生,和教克羅如何煉汞的煉金師(天然汞是危險的毒藥,提煉後卻是一代代阿育吠陀醫者所用的良藥)等等。克羅用新學會的古老西藏和印度療法,分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和一座小山村裡開設診所,以傳統草藥治療各種病患,其中也包括在莊嚴的喇嘛寺旁乞討的乞丐。
 
《尋找藥師佛》是一部生動、讀之不忍釋卷的書,內容兼具冒險、探索和自我發現。它引領讀者走進大衛.克羅和其師父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是一趟進入喜馬拉雅山草藥和精神世界的奇妙旅程。克羅以抒情散文書寫珍貴的醫藥知識,以及他對尼泊爾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洞見;這部追尋喜馬拉雅山醫藥的十年紀錄,不僅喚起讀者對遙遠異地的美好憧憬,也揭開了西藏和尼泊爾醫療世界的神祕面紗。

洪啟嵩導讀〈佛法與醫學〉
 洪啟嵩自幼思惟生命的真諦,並參學各派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致力推廣禪定教育,從學者逾萬人。
1958 年生,10 歲開始修學佛家、道家、瑜珈及超覺靜坐等各派禪法。20 歲開始教授禪定, 1983 年閉關南投仁愛鄉別毛山中,85 年下山。曾任政大、師大、淡江……等各大專院校及司法官訓練所、榮總等禪定教席,九二一大地震,國防部及內政部消防署以洪啟嵩的放鬆禪法與睡夢禪法,做為救災人員的心理輔導教材。著作有《坐禪之道》、《佛經修持法》、《佛菩薩的禪定》、《密宗心要》、《禪七與公案的奧秘》、《生命的實相系列》、《愛情的22個關鍵詞》等書。


作者簡介:
大衛‧克羅 David Crow,L.Ac.
第一位在美國完成完整針灸訓練的外國人。
是合格的針灸醫生、草藥師,也是傳統亞洲治療藝術的奉行者。他畢業自美國傳統中國醫藥學院,是第一位在美國完成完整針灸訓練的外國人。克羅也是洛杉磯、加州大南方岬的悅性醫藥中心(Center for Sattvic Medicine)和善現草藥公司(Sudarshan Herb Company)的創辦人。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預約的旅程 
作者/愛麗絲史坦貝克

本書自2001年出版以來,多次再版,深獲讀者好評。為慶祝再刷,我們特別邀請知名插畫家林怡芬繪圖,製作新版封面上市。
 另外,沒有預約的旅程第一版發行以來,許多朋友在網路上分享了她/他們的感動,我們特別徵得這群讀者的同意,將他們的想法,收錄於本書,這是出版與讀者之間難得的互動記錄;由於篇幅的關係,我們無法收錄所有的評論,相信還有更多的讀者意見等待我們去挖掘,一同分享生命中每段沒有預約的旅程。

封面插畫者簡介
  林怡芬1997年畢業於東京designer學院,隨後任職於台灣電通創意部。2000年成立工作室,以插畫創作為主,作品發表於書籍、展覽、繪本、雜誌、報紙、商店、 設計、廣告等等。林怡芬的插畫時尚又富精緻感,台北101大樓廣告與店內插畫即是她的作品,其它作品曾出現於7-11cash卡、誠品武昌店,出版《橄欖色屋頂公寓305室》等書,在費加洛雜誌、自由時報花編副刊、中國時報也有精采的作品。作品網站 www.efen.com.tw。


《沒有預約的旅程》獻給所有勇於冒險的女人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羨慕作者,能有這樣的機會去實行這個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夢想。

#看到這本書時,就豪不猶豫的買下來了。 裡面的內容,正是我最嚮往的,我也非常敬佩作者,一個人旅行,……

#這是一本我每次看都有不同收穫的書。                                
#作者與人互動時的真誠令我深深為之著迷。

#星期天的早晨,看了一本很棒的書……慢慢地,捨不得一次把書看完。


以上是這本書的讀者意見--哪一本書即將出版呢?敬請期待!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