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走火入魔。《偵探研究》

我喜歡推理,但這些年下來我總覺得自己是個不夠格稱為「推理迷」的讀者,或許是因為認識太多對於推理這個文類鑽研甚深的朋友,又或者是因為我從不愛那些推理小說裡面,所謂的「密室平面圖」、「給讀者的挑戰書」之類的玩意兒,我所喜歡的一直都只是動機到解謎那糾纏其中的人性,還有讓我能夠心悅誠服的解答,但有時甚至是沒有解答我也不見得會感到失望,畢竟故事雖然說完了就結束了,那其中的人物卻可能會拓展出另一種不同的人生,在作者的另一本系列作裡面,或是在讀者的想像裡面。

閱讀這本詹宏志先生所寫的《偵探研究》,有那麼一瞬間我想到的是那些總是不斷地推薦我這些書或是那些書的的朋友,總是在言談之間輕易的就捕捉住我的興趣, 添加了我到圖書館或是書店必追的書單,再想到的是我曾經讀過的那些推理導讀書,其中的一本還是詹宏志先生另一本著作《詹宏志私房謀殺》,記得我當初讀完那本書以後,在圖書館借了好幾本謀殺專門店系列,忍不住一窺那些書內介紹的推理小說的奧妙。

接著又想到的是《臉譜蒐藏誌》,那是一本據說著者洩露了不少推理關鍵的導讀書,卻也是我認識許多歐美推理小說偵探的契機,大學圖書館裡的豐沛館藏,是我讀那些推理小說的補給地;然後是《謎詭》,獨步文化雖然創社沒幾年,但日系推理小說畢竟已經出版了好一陣子,在《謎詭》出版之前我已經讀了許多宮部美幸、東野圭吾、橫山秀夫的小說,而在《謎詭》之版之 後,我更是一本一本照著書上的介紹,貪婪地吞食著這些被引介的作品。

但即使我不停地讀著,卻總是有種推理小說怎麼讀也讀不完的挫折感,我無意成為一位像詹宏志先生一樣的推理小說研究者,可是在讀《偵探研究》的時候,卻也曾產生許多像他一樣的感受,想要深究一名偵探的人格養成,想要知道一名偵探的收入究竟從何而來,或是走火入魔的想著要到這些推理小說的故鄉去走動一番,我對於那些國家的認識,完完全全來自於這些從小到大所閱讀的推理小說,如果我未嘗閱讀這些東西,那些國家不會成為我關注的焦點,我不會想去英國嘗試一次莊園式的生活,不會想在熊熊的壁爐爐火之前傾聽偵探破案的話語,更不會想要去嘗試一次搭乘日本的新幹線,只為了感受一下時刻表的準確而衍伸而來的詭計,而這一切都只因為推理小說。

然而推理小說畢竟出版的太多,像我這樣既貪心又不專心在推理小說上的讀者,或許就只能藉著這些執迷於推理這個文類的專業作家或是研究者,去探究推理小說的歷史淵源,代替我去這些地點走上好幾遭,於是讀著《偵探研究》裡那些對於作者的訪問,隨著詹宏志先生探訪那些城市的腳步,還有對於情節的苦心鑽研甚至中毒的地步,都是沉醉於其中,他的朋友說的對,不是重度中毒者,誰會管偵探跟誰上床呢?又有誰會斤斤計較於偵探一天賺多少錢,他們將這些人物當成故事裡面的一些角色,但我們卻是將他們視做真實世界裡面的一個人物,考慮著他們如何維生,別人總說看戲的是傻子,我們這些執著在推理小說的讀者,又何嘗不是。

想著想著,忍不住去追溯起我第一次接觸推理是什麼時候,說實在的已經不可考了,或許是因為金田一或是柯南,還是注音版的福爾摩斯與亞森羅蘋,說也奇怪,雖 然最早接觸的應該會是福爾摩斯探案,我卻沒有執著於其中的好感,只是福爾摩斯終究是我接觸推理的一項指標(我想對其他很多人也都是),就算我不喜愛卻也還 是收藏了一套,但真正引發我努力收藏的推理小說,其實是高中同學推薦給我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只是追究起閱讀克莉絲蒂小說的根源,卻是國中老師的一次心血來潮的借閱,《童謠謀殺案》讀來令我顫抖不已,營造出來的氛圍與我莫名的想像力交融在一起,我都不知道我害怕的是些什麼東西了。

好像愈扯愈遠了,《偵探研究》就是莫名的讓我想到很多事情,回到最初閱讀推理小說的心態,大約就是一種「純粹」的感覺這麼吸引人,在讀到詹宏志先生將真實事件與「推理」牽連在一起的時候,我想到我也曾在看電影的時候,不小心把文藝愛情片當成驚悚推理劇,總是忍不住以為下一刻那個女子就要被那個男人推下樓, 或許也是推理讀太多的一種後遺症,只是偶爾遇到小小的謎團,還是會忍不住思考一番,雖然終究無法像書中神探那樣料事如神,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種樂趣,只 是在讀了《偵探研究》以後,我想要閱讀的小說,想要去旅遊的地點好像又更多了,這該說是一種收穫,還是該苦笑著說自己真是中毒不淺呢?

最後,回到書的本身,或許是因為《偵探研究》是專欄稿的集結,在閱讀時總有些令我感到重複的段落,在雜誌上連載時也許是要給讀者一些前情提要,所以會重新 再說一次上一次所關注的重點,但在閱讀已成完書的《偵探研究》時,就會讓我有種我已經讀過了還要再讀一次的感覺,當然這畢竟是因為這是一本集結專欄的作品,我其實還是讀的很高興,甚至有種加深了印象的感覺,只是若是這些有一點點重複的篇幅,可以拿來寫更多其他詹宏志研究或所知的推理領域,我應該會更高 興,雖然這也只不過是我身為一個推理小說讀者,小小自私的貪心罷了。

http://twinsyang.blog.shinobi.jp/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心得:偵探研究 (A Study in Detective)


身為謀殺專門店的全套訂戶,對詹宏志的大名當然不陌生,畢竟他寫得那篇序文是我進入推理門戶的重要文獻。所以當我接到這本試讀的邀請時,當然是高高興興的接下來囉!

這本書開頭就講到作者家裡遭小偷的事件……其實我家也遭過小偷,還兩次勒!稍微寫一下好了。

事情發生在三十多年前,當年我還住北投區,就大同公司那邊。那時候旁邊還大多是農田勒!那像現在全是高樓。當天我們全家出遊,回家發現一片凌亂,我爸才剛入手不到24小時的Nikon F2連鏡頭就這樣不見了,我媽一些嫁妝的金飾也再見,更扯的是,他留下一套衣服,然後把我爸最好的一套西裝穿走(之後我爸不再穿西裝,直到我結婚時才又去買一套)……

損失可謂慘重,當然是報警啦!不過報警有用?

警察來了幾個,一點查的興趣也沒有,反倒怪我家鐵窗裝這種的不夠好,幹!拿我們稅金,如果你們長進一點哪要鐵窗,還嫌鐵窗不夠好勒!你有親友開窗工廠是吧!反正警察來的唯一作用就是告訴你「認了吧!找不回來啦!」

真找不回來嗎?隔天,住我家附近一位國民黨高官家裡也遭小偷了,哈哈,過不到三天,警察就通知我們抓到人了,可以去認東西。

你以為有得認嗎?首先,天知道他們抓到的是不是偷我家的那個(所有審判相關過程我們完全沒被通知),其次,到現場時所有值錢的東西早被那位國民黨高官「認領」光了。那一陣子我家附近很多人家遭小偷,沒人領得回任何值錢的物品,因為警察第一個通知那位高官去「認領」,然後全被他領回去了。

你要我相信台灣的檢警司法?見鬼囉!

所以啦!既然現實世界裡沒一個像樣的,看看小說安慰一下囉!

想像與真實
前面說我對台灣整個犯罪調查系沒信心,但那畢竟是三十年前的事情,現在呢?

書裡提到陳瑞仁,我還真想提這傢伙勒!

簡單說,這傢伙不用等以後,現在就已經是國際司法負面教材的最佳範例了,還真不是普通丟臉。

這傢伙以前幹過什麼事情,我一年多以前就寫過一篇,但過了一年多,還是一樣不長進,別說我在講,看看馬英九的老師日如何批評他們這幫亂七八糟的傢伙(前前後後已經批過三次了,如過你聽到或看到的講法是來自東森、T台或聯合中國之類三流小說虛構單位的話,我建議你找原文重看一遍,你會發現統媒根本是胡說八道,不想被嘲笑缺乏國際觀的話記得不要看這些媒體,或者先看過其他媒體在來看這些嘲笑他們)。

簡單說,好端端一個貪污案件,如果他老老實實好好查,就可以樹立台灣司法良好形象(台灣司法形象一直很差,尤其在國際上,大家一直記得那句「法院是國民黨開的」的名言),對台灣不啻為一件天大好事。結果他就是不肯好好查,搞一推虛構罪名、押人取供、非法羈押、民粹操作、未審先判、偵查公開、媒體辦案……之 類有的沒的,根本是在搞笑。

所以我們又只好逃進書裡去,至少裡面該負責的壞蛋就是要負責(其實也不盡然,但至少我們知道兇手是誰),而且書裡總會有個正義使者會痛毆壞蛋,讓我們爽一下。不然你看陳文成不之市哪個抓爬子害死的、林宅血案至今連個屁都查不出來,倒是宋朝法官都跑來掩護貪污,然後魚翅、三中、貓攬這些加起來上百億的案件不 是推給五等小官就是人間蒸發,不幹死才怪。

不然,看看十七石天使祖國安慰一下。

訪問記
我當然沒訪問過任何推理作家啦!但訪問文章倒是看很多,這次書訪問科林.德克斯特的內容我以前就看過DVD了(還是VCD?謀殺專門店送的),我到很羨慕 那種城市成為書中場景的感覺,台灣在這方面感覺總比較弱。不是說沒人寫,而是場景給人的感覺不是那樣強烈(至少台灣的推理小說還沒作到這一點,不然海角七號算很成功的),不過仔細想想,台灣的推理小說我好像連一本也沒看過……大概是因為台灣的犯罪調查一直讓人「極端沒信心」,所以也提不起進看吧!如果看過那些美國影集或Discovery,會更讓人搖頭的,看看李昌鈺來台灣協助319調查時被如何傷害就知道了,從一開始的捧上天,然後因為跟自己想像不符就開始裝狂,民粹有多恐怖,看台灣最瞭解。

書裡另一位訪問對象是土屋隆夫…………他的書我一本也沒看過,不過謀殺專門店裡詹宏志給了他極高評價,有機會真該找來試試。不過小說我雖沒看過,但漫畫倒是看很多。

日本的推理漫畫非常興盛,數量多到出租店裡可以專為推理獨立一區,可別以為只有金田一、科南或Q,所以你想得到的原創或改編漫畫都有,甚至,非常多是拿日本早期推理小說主角的「子孫」來玩的(金田一就是一例,連明智都出來了)。不過或許是預設閱讀對象的關係,內容多偏向於機關設計式的,也就是古典推理時代 的解謎形式。也就是說,這些推理小說跟報紙上的數獨是差不多意思,是給你動動腦用的。別說漫畫,連電視冠軍都辦過偵探王大賽,參賽者全是小學生勒!你能想像讓小學生研究兇殺案現場是哪種光景嗎?我這個在實驗室裡看過一堆屍體的人都不能說我喜歡看了,何況是兇案,光這種設計就非常超現實了,別說推理通的詹宏 志對這個有意見,我也一樣,雖然我還是喜歡看漫畫,但同樣型態的小說我卻不大能接受(所以我看赤川次郎很痛苦)。

不過這一年多以來我已看了不少日系推理(感謝眾出板社的試讀機會),其實有很多不錯的作品,尤其是那種明顯有日本風格,但又能同時保有劇情張力的(通常日本味有點超現實或虛無),比方說尋狗事務所就是一例。

接下來我目標是看堅強淑女偵探社,因為已經有兩個書評我很信任的人推薦這套了,一個就是本書作者詹宏志,還有網友elish,不過那也要我有空才行……

偵探研究
我最喜歡的閱讀類型,首推奇幻,次為科幻,三才是推理,但若論閱讀數量,奇幻類有很多都是好幾本一套的,若合起來算一部的話,那看過最多部的反倒是推理 (都是謀殺專門店謀害的,光這裡就101部),但若要說研究,這還是未夠班,不過看少有看少的研究,看多有看多的研究,我到想提一下這本書裡比較沒提到 的,也就是科幻推理。

我看的第一本科幻推理還是來自於謀殺專門店,是馬克.吐溫(你沒看錯,就是這傢伙)寫的「44號神秘怪客」,但這本還好,真的讓我驚奇的科幻推理是挺挺大名的艾西莫夫所寫的基地系列(會者說他全部的科幻作品都可以算是推理小說,比方說鋼穴,主軸就真的是在調查兇案)。

科幻跟推理要擺在一起不容易,這牽扯到很多「設定」,比方說有多拉A夢的世界,根本不可能有推理小說,因為有時光機啊!所以一部推理小說要在搞推理之前先建立「背景」,也就是讓人知道書中的科技界限在哪裡。這可不容易,而說實在的,我前面提的這幾部沒人這樣做(是低,我前面講的是外行人的想法)。

科幻推理其實最忌諱濫用科技解決問題,也許有人會問說那這樣算哪門子科幻。應該說,科幻提供一個「不同社會性的犯罪環境」,這種社會環境才是推理的核心。這樣說好了,科幻推理不大可能出現本格派的機關式推理,因為太容易弄個為科幻而科幻的新產品,我就真看過這種唬爛,一整個就遜掉了。

也因為這樣,科幻推理有時後讀起來反倒很有趣,甚至帶有一點預言性。畢竟,福爾摩斯雖然好看,但我們都知道光譜儀、彈道測試跟DNA檢定了,一個中年男子拿放大鏡,實在就只有思古之幽情而已啊!

至於我最愛的奇幻,有奇幻推理嗎?我已經忘記是誰講的,有人說「所有的奇幻小說都是推理小說」,反正總有個仇人要找出來、大魔王的弱點要找出來、古代謎題要破解出來……何況我們還有水晶球跟神諭。

我知道真有人寫奇幻推理,但真的很好看得還沒見過啊!

結語
這本書非常有趣,但因為是雜誌文章蒐集起來的,雖然輕鬆,重複性卻也不低,一口氣看下來實在有點……怎麼說,就是資訊一直重複。不過本書事由博覽推理小說的大家所言,許多分析都相當有趣而且資料充分,如果你對推理小說有興趣,這本書是很不錯的「全面性導讀」,至少,我會想開始注意書中偵探能有多少退休金 了。

又或者暴力偵探到底睡了幾個女人。

http://momoge.blogspot.com/2009/02/study-in-detective-25k279-continue.html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生本質--詹宏志《偵探研究》

偵探究為何物?推理小說充斥在坊間五花八門的書籍瀚海當中,保有不容小覷的一席之地,不管本格推理也好、冷硬派推理也好,推理小說本身即代表正規小說一種本質上的變異,它直視我們賴以為常卻渾不知覺的盲點,藉以巧妙詭計顛轉萬物綱常被賦有應遵循的原理,在驚愕之餘讀者的認知不僅遭到解構,也得以直接或間接地接收到作者欲表達的寓意教誨。

名為《偵探研究》的本書,由小云那兒得知其實乃集結詹宏志自壹週刊連載的專欄文章,閱讀這類文章好處是輕巧且無須挑燈夜戰地通篇累牘,章回式結構讀來無步伐緊湊的壓力,如床頭書般讓人保持愉悅心情『觀賞』作者為各位觀眾精心準備推理故事的饗宴。

以自己經驗當作與讀者深入溝通的橋樑,並以福爾摩斯在《暗紅色研究》辦案為介紹雛形,將偵探定義下一個註腳。全書分為『想像與真實』、『訪問記』與『偵探研究』三部分,在第一部份裡,作者針對不同主題以社會案例作為拋磚玉,粗略地介紹該主題的偵探小說,上至國務機要費案、下至南迴鐵路搞軌案,對各層面小說的背景寓意詹宏志總能如數家珍,像個老生常談的專家侃侃而言,呈現一拖拉庫的推理小說給讀者,讓我等真是目不暇給。閱讀此部分或許毫無『偵探細胞』的人也可以樂在其中,隨著作者巧首之筆而起舞凌旋,並得以隱約感受出作者幽默風格,比起《人生一瞬》與《綠光往事》那種細膩幽微的筆觸,窾窾娓述自己童年往事繾綣之憶的風格相較起來,是有極大不同的。

『訪問記』創作背景乃作者為編輯《謀殺專門店》系列選集,與兩位東西方作家會晤經過,這裡作者又從原先娓娓道來的專家一躍成為唯唯是諾的訪問者,詳實描述與作家見面詳情。在牛津會晤柯林‧德克斯特
對作者來說並非自己華格納知識的不足,而是作家耳聾的棘手;在日本與土屋隆夫見面亦非易事,作家儘管地位崇高,卻是出名的羞怯封閉,不愛被打擾,兩次見面作者最後總能化險為夷,以自己的努力博得作家賞識與肯定。

第三部分『偵探研究』可謂作者賣弄偵探知識的殿堂。以小說主角們感情生活、駐在城市、心智結構、職業世界為研究重點,細細描寫、比較各種推理小說(著重在歐美推理部分),讓人驚豔原來偵探研究也可以以這種方式呈現。作者甚至幽默地列出福爾摩斯的收費價目,以及模仿華生醫師對福爾摩斯開列清單的模式,也對另一個冷硬派偵探開列出特質清單,這類筆法在在凸顯作者詼諧的一面,在幽默之餘還必須接招作者提示出五花八門的書目,以免自己不小心又被作者『拐』去敗了更多的偵探小說。

但這種章回式小說最大的缺點恐怕就是各章數之間重複上一回的內容,讓人會略感不耐,而這也是當初刊登在專欄上,為避免讀者忘記上篇內容必須重新講述一次的『必要之惡』。其次便是作者洋洋灑灑豪列了一大堆書籍卻缺少進一步的介紹,讓人有種見樹不見林之憾,對於不諳偵探小說之人或『入門初學者』難免會有種鴨子聽雷的感覺。

詹宏志本人在自序說道,多了些小說『字裡行間』和『場內場外』的瞭解,
是可以帶來無窮無盡娛樂的。

http://www.wretch.cc/blog/impuzzle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非推理小說迷的觀察心得感想

提起詹宏志你會想起什麼?我想到的是「城邦集團」、「PC Home」、《城市人》、《創意人》、《綠光往事》、《人生一瞬》,當然還有絕不能忘記的「謀殺專門店」。

那麼提到偵探你會想起什麼?我想到的是「福爾摩斯」、「柯南‧道爾」…「柯南‧道爾」、「福爾摩斯」…Sorry,我甚至不能掰出一個「克莉絲蒂」,因為-巫婆不是個「推理小說迷」啊,我所有的推理小說知識大概就只有四個字-福.爾.摩.斯!

雖然只有這麼「淺薄」的推理小說閱讀經驗,但接到馬可孛羅的維珍試讀邀請時,我連一秒都沒有猶豫就報名了這個試讀-因為這是詹宏志先生寫的《偵探研究》耶!雖然我一本「謀殺專門店」都沒讀過,但其實看過很多本詹先生寫的導讀,對於詹先生的文字功力實在佩服之極,我想雖然對「偵探」不太熟,「研究」應該沒問題,因為我還蠻喜歡研究書裡那些有的沒的古怪不成知識的知識,果然哪,《偵探研究》真的好看到一個不行喔。

《偵探研究》的確是結結實實的在研究「偵探」這種「人類」或者該說「職業」?書裡的每一個標題都很吸引人:《偵探和他們的心智結構》、《偵探和他們的感情生活》、《偵探和他們的職業世界》和我最感興趣的《福爾摩斯的帳單》。不過因為我真的不是推理小說迷,整本書欲罷不能的看完後,讓我最有感覺的其實是書裡應該沒寫到的兩個名詞「專業」與「好運氣」。

先生說他看過一千本多本推理小說,我覺得這世上應該不只一位有千本以上推理小說閱讀紀錄的讀者吧?我想閱讀推理小說絕對是詹先生的興趣,可是當詹先生提出並企畫了「謀殺專門店」這個書系的出版時,他的興趣已經轉變成一種專業,但是一個如此龐大且需耗費許多人力財力的企劃案,單靠一個人的「專業」就足以進行嗎?也許會有人說詹先生與出版業原來就有淵源,但這仍不能構成「謀殺專門店」這個書系可以成功面世的足夠理由,這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如表面看到的簡單不是嗎?

一個人的成功通常具備了許多因素,簡單的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加上一點「好運氣」。一個人若是中了10億的樂透,絕對可以說是運氣好,但如果身邊常有貴人幫助,事業能夠長長久久,但就不是一句「好運氣」可以解釋的了。以詹先生當初企劃「謀殺專門店」的例子來說,這個企劃可以成功被出版社接受,並進而真正誕生,絕不只單單倚靠詹先生那深不可測的「偵探專業知識」,還有他平時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出來的根底,不是有句話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嗎?我倒覺得機會是創造出來的,誰創造出來的?像詹先生這樣永遠在累積自己能力的人。

巫婆一向很討厭看勵志書,總覺得那些勵志書像鴉片,看的人只不過拿它來麻醉自己,會有這種感覺實在是因為「實務經驗」,尤其這類的書都還有「流行週期」,前陣子流行葛林斯潘,現在則是巴菲特(而且我最受不了的是很多人的成功只等於有錢)。老實說,我始終堅信「不論成功與失敗都是無法複製」的,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如果無法了解這一點,看再多「與成功有約」都沒用,還不如來本精采的推理小說,詹先生在推理小說的世界裡找到他的真實生活,而我也在詹先生的《偵探研究》發現成功的某些秘密線索,不是嗎?

 

這是關於《偵探研究》一個非推理小說迷的觀察心得感想。


最後我一定要說的是:我非常非常期待詹先生在書裡提到的兩本《應收帳款謀殺案》與《庫存盤點謀殺案》能真的出現。我只是個小小小的書店店員,關於「應收帳款」是沒什麼想像啦,那應該是詹先生這種大老闆的層級才會有FU,不過提到「庫存盤點」這個東西,我就超有FU啦。


話說我們公司古早以前用的庫存系統是那種沒有網路連線賣掉一本扣一本的笨蛋程式,可是一直以來庫存都沒有太大問題,後來老闆花了大錢換了系統以後,惡夢就來了,我們的庫存就常常出現莫名其妙增加的現象,而且又限定某些賣的好的書,賣的越好庫存越不準確,最可惡的是一旦不小心給我們發現錯誤時,那個畫面既不能列印也不能存檔,等到資訊人員從遠端動滑鼠就又一切「船過水無痕」!


我常想莫非是這程式裡有個「黑數」,三不五時出來搗亂一下,這樣公司的報表看起來就不會賺太多(想太多,圖書業是微利行業,做過就知道啦),以免我們員工以為老闆很有錢(就算老闆很有錢我也不會期待他分紅啊,只要他願意繼續開店就阿彌陀佛囉)?


為什麼我這麼在意庫存不準?因為這真的很叫人抓狂,公司不知道當場活逮過幾次小偷了,所以只要庫存不準,所有的客人在我眼裡都成了嫌疑犯,這種上班的情緒感覺很差耶!我根本不知道該殺誰(如果真的有該死的傢伙)!老闆?程式設計師?沒有被逮到小偷(如果真的有,那我祝福他每次吃大餐都拉肚子;學分永遠被當,一輩子畢不了業;找到工作的話每個都被炒魷魚;每個女朋友或男朋友都劈腿!),還是乾脆直接砸了電腦!


像我這種神經超大條的人,對於「庫存不準」這件事都可以這麼「神經緊張」與「暴跳如雷」,我想詹先生一定有更多關於「庫存盤點」的終極想像,所以我是真的很期待很期待有一天這兩本書可以真正出版上市!

http://tw.myblog.yahoo.com/cat410mimi/article?mid=12851&prev=-1&next=12838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讀《偵探研究》

有句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偵探小說之於我,看熱鬧的成分多過於看門道,故事情節是否有趣、合理,解謎的過程,以及整個故事的佈局才是我關注的重點,然而,近幾年來,我對於偵探小說的興趣,轉為對犯案者的家庭背景、犯案動機,以及心理狀態,至於偵探小說的作者如何創造出書中的偵探角色、偵探的出身背景、人格特質、感情生活,老實說,我似乎沒有做過什麼深入的研究。對我而言,一部偵探小說,其中塑造的偵探角色固然重要,但一部成功的偵探小說,成功的原因絕不僅僅止於偵探角色的個人魅力。

《偵探研究》一書第一篇的「想像與真實」中,作者詹宏志先生列舉了幾則與偵探小說情節不謀而合的社會新聞,在大呼偵探小說作者不可思議的想像力的同時,除了對於犯案者的動機增加了或多或少的瞭解之外,對於偵探小說作者對人性敏銳的洞察力,更是大感佩服,果然,真實的生活永遠比任何幻想更大膽。而第二篇的「訪問記」,描述的是詹宏志先生親自到英國牛津與東京,分別專訪英國推理小說家柯林‧德克斯特以及日本推理小說家土屋隆夫的過程,揭開了推理小說家的神秘面紗。

《偵探研究》這本書的重頭戲,就是與書名相同的第三篇「偵探研究」,偵探的感情生活、駐在城市、心智結構、職業世界,以及福爾摩斯的帳單是什麼樣子,全都在這一篇中一一揭曉。福爾摩斯身為偵探小說的始祖,因此,自福爾摩斯之後的偵探角色,無一不與福爾摩斯做比較,其中有以福爾摩斯為典範者,也有與福爾摩斯的外表、出身、性格完全背道而馳者,有趣的是,以往偵探角色如神般的完美性格 (如福爾摩斯) 演變至今,變得更具人性的冷硬派偵探 (如馬羅);偵探不再只是業餘的嗜好,而變成是賴以維生卻又養不活自己的職業;偵探的無性色彩漸淡,取而代之的是,偵探陷入情網,選擇了不破案,讓嫌犯逍遙法外,然而,卸下神性光環的偵探,卻更接近人性,也更靠近現實生活了。

《偵探研究》提供了另一種角度來認識作者筆下的偵探和偵探小說,看完之後,對於本書中提到,而且已經收藏的偵探小說,會忍不住想要拿出來重溫一遍,而對於尚未擁有的其他偵探小說,則會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出來一窺究竟。

http://lizzie-chung.blogspot.com/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偵探研究 A Study in Detective
書系:馬可孛羅

作者:詹宏志


讀後心得:

詹宏志的新書,還取了英文書名《 A Study in Detective 》,在作者自序裡,他說這是仿照福爾摩斯初登場作《 A Study in Scarlet 》而來,從書名的取法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個推理迷。作者甚至自認這本書蒐羅的文章,講的都是「不重要的事」,一來無關國計民生,二來無關推理小說欣賞,可是對他而言,這些對於推理小說的認真計較,「可以帶來無窮盡的『娛樂』」。

對於作者自序提到的這些事,我舉雙手雙腳贊成,也完全能理解,推理迷當久了,對於同類會有怎樣的習性也是能摸透,甚至我也有一樣的毛病——鑽研根本不影響案情的小地方。舉例而言,我會把我有的福爾摩斯DVD拿出來,不同演員可能演過相同的案件,以《四個簽名》為例,手邊就有四種版本,我認真去比對影像裡有沒有忠實傳達小說的故事,然後比較很無聊的事情,比有四個簽名的那張神秘地圖、後來成為華生夫人的摩斯坦小姐美不美、小說裡又醜又凶悍的生番誰的造型好,這些發現我寫在〈觀讀經典《四個簽名》〉一文裡。

離題了,這篇該寫的是讀後心得。早在1997年詹宏志選、編、導讀謀殺專門店時,就挑明了說日本作家僅有土屋隆夫的作品有資格選入書單,這也成為多年來推理迷不時討論的話題,這也多少暗示了這本《偵探研究》的內容與作者本人的閱讀取向——英語中心。書中提到的日本作家除了他日本獨尊的土屋隆夫之外,就只有夏樹靜子的《蒸發》了。然而我覺得提到《蒸發》只是為了加強該篇〈消失與出現〉的力道而已,真正受到詹宏志稱許的日本作家,還是只有土屋先生一人。

對於讀過謀殺專門店、或是廣覽歐美推理小說的讀者而言,本書內容相當親切,可以說是一本「推理迷寫給推理迷」看的書,內容多半也是推理迷才會關心的事。

或許與當初文章曾經以專欄文章刊登在壹週刊之故,有些文章與當時的時事契合。全書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想像與真實」尤為如此。小說家筆下為想像世界,這些想像內容部份與真實發生過的案件有著有趣的呼應;如井口真理子案、南迴搞軌案、拉法葉案、凱德磊案,其中或多或少都與某些推理小說可以兜在一起。要說推理迷愛自作多情也可以,不過我寧願說推理小說包羅萬象,寫盡人生百態。

《偵探研究》的第二部份是「訪問記」,分別為訪問柯林.德克斯特與土屋隆夫的訪問側記,並不是專訪內容喔!訪問的詳細內文,前者可找當年謀殺專門店致贈訂戶的專訪錄影帶,後者則請參閱獨步出版社的土屋隆夫作品集,有收錄訪談內容。

第三部份是「偵探研究」,分別研究、閒聊、雜談、計較偵探們的感情生活、駐在城市、心智結構與職業世界,以及福爾摩斯的帳單。偵探的世界究竟如何?談不談戀愛?做愛不做愛?收費高不高?有沒有職業道德?這些問題說來沒什麼(也可能不重要),但深究起來卻也是學問一堆。

我個人是看得津津有味。用不知輕重的譬喻來說,我就像是飽覽群書的推理迷,有一天遇到真正推理專家,用他特有的角度把我看過的書串起來;他看的角度我沒想過,所以聽來新鮮;他舉的例子我都讀過,所以看來親切。

講偵探的感情,福爾摩斯在第一個短篇就煞到那位女士,自此不談戀愛,也不願愛情影響他;布朗神父因為職業選擇而不適合談戀愛;角落裡的老人大概只剩舌頭還靈活些,和女記者喝咖啡就夠開心的了;馬羅把裸女當成被下藥的傻瓜,因為洞悉世事毫不動情;劉亞契看著少婦有點春心蕩漾,不敢亂來;史賓瑟分別睡了委託人母女兩人,你叫這對母女如何相稱?(其實羅勃.派克也不管,因為那已經是小說最後一頁了)(詹宏志也漏了一路從目擊者睡到犯人的官能推理:「某某先生,可否請您好心介紹一下您著名主角性以外的生活?」)。當詹宏志舉的這些這些小說例子你都讀過的話,那閱讀本書實是再享受不過。

當然,如果這些小說只讀過一些,那也不太妨礙這本《偵探研究》的閱讀。有些讀者看書只要好看就好,有些讀者講究這本書的時代背景與歷史地位,會想知道手上這本書在推理史上占哪個位子,歸於那一領域。詹宏志也講歷史,不過更挑出了他覺得有意思的部份來深究,讀者往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可以去注意以往可能讀過就算的部份:偵探怎麼收費、搞不搞曖昧、偵探所在地只是背景還是主角、作者是便宜行事讓主角剛好會破案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還是多嘴的掉書袋炫學?說這些非常有趣未免太過矯情,但帶給推理迷深掘的樂趣那是毋庸置疑。

本書也不是百分之百對我胃口,至少我就覺得「駐市偵探」這個概念普普通通。我可以理解這些偵探行走於都市,可以帶我們體驗不同的文化,島國居民樂於接觸外在世界,哪怕對方也是個島國而已。而作家寫在地的風土民情,就是一種鄉土文學,馬修在紐約是,鄭探長在山城鎮是,蘭馬翠在波扎那也是。如果作家只把城市當背景可有可無,那要去計較哪個偵探駐哪個市,似乎也沒多大意思。更不用說果鐵探案初期腳下的印度,是多麼地靠不住了。

另一個理由是,大都市實在太多所謂的「駐市偵探」了,手邊這本《The Crime and Mystery Book》就印了一張美國地圖,詳加標注哪個城市有哪個偵探,尤以紐約與洛杉磯為大宗,說誰是紐約的駐市偵探、誰是洛杉磯的駐市偵探,我都在想是不是要先辦一場天下第一武道會才能頒發榮譽駐市偵探證,然後我又想到那個各國警察要找小白兔的笑話……真是離題太遠了。總之我老覺得「駐市偵探」是一種行銷用語而已。本書用的標題是「偵探和他們的駐在城市」,至少比直接寫「駐市偵探」好,雖然內文也有這詞。

大致來說,這本推理散文集我讀得十分開心,就像是資深推理迷在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一樣,沒有太僻澀的專門學問,作者也沒有以權威自居,完全就是聊天分享的口吻,相當值得推理讀者當成茶餘飯後的閒書囉!推理小說是閒書,那麼聊推理小說的書,自然是閒書中的閒書了,聽起來真是有夠悠哉的,諸位清閒的推理迷們,為了我們「高貴心靈的尋常娛樂」,找這本《偵探研究》來看吧!

http://lueren.pixnet.net/blog/post/22365840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之為之痴:《偵探研究》


「欸!妳有沒有理想對象的職業要求啊?」

『副……副教授。』
……。」(與某位友人的對談)


剛讀完書中的「偵探和他們的感情生活」,我忽然想起之前發生過的這段談話,這不知道該說是寓娛樂於生活還是入戲太深,足證我也是「看戲憨」的一員。每當遇見和我電波相同的友人,總忍不住好好共鳴一番,把熟悉的偵探出來放在假設情境裡,用談論給予他們活靈活現的力量。


不妨假設你租的房子在米花市,剛從不動高中畢業。當然,湯川學也可以是你的大學通識課老師,開了「物理與人生」之類的課。而你常經過的教堂裡有個個胖胖的外國老神父,時常拿著一把舊舊的黑色雨傘(可代換成神社
/臉很臭的囉嗦神主)。難得出國旅行,走進一家有貓的二手書店,那隻貓很特別地沒有尾巴,想不到外面街上忽然爆發槍戰,害怕中你只聽見有人大喊:「Don't do that!」以上情節要是都發生的話,不知道治安會有多麼良好,不過,人口數或許也減少得很快。


光是談論小說,而非閱讀新創造的偵探、新的情節也會有趣嗎?當然會!就像小說常被改編成真人版搬演一樣,讀者對喜歡的偵探事蹟就算不能如數家珍,也能談論一二,熟悉得彷彿他就住在你家隔壁,有具象化的欲望存在。那些原本存在字裡行間、看似不太重要的細瑣情節,搖身一變成為形塑偵探形象的一部分黏土。福爾摩斯究竟賺多少錢?過怎樣的生活?他有女朋友嗎?如果可以真想請他填寫「一百問」的問卷,讓讀者更了解他,但畢竟不能,於是這些為我們挖掘黏土的文章就很重要了。


《偵探研究》就是如此有趣的一本書,集結珍貴的訪談記以及對偵探某些面向的研究與介紹而成。現今的推理小說,與奇幻、歷史、經濟、數學等元素嘗試融合,出現令人眼花瞭亂的多種作品,已成為一種文類,只是,這種文類是如何成胚的,不是「福爾摩斯」四字就能夠解答。詹宏志用幽默的文筆,為讀者說明那混沌之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福爾摩斯」又有何影響。除了上面的考古類篇章之外,我也喜歡他深究偵探生活的部分,比如「偵探和他們的職業世界」,探討我一直很好奇的「收入」問題。不管是做為正業或副業,我總覺得這一行是賠多賺少,風險又大,實在很辛苦,而且很多人還光明磊落十分瀟灑,不管是「國土的一省」還是幾百元皆可視同等閒,抱著這種「服務免費」的態度。莫怪乎在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社會來到後,偵探不是副業化(正業是舊書店老闆/醫生/教授
……),就是乾脆與公職合一,由警察、法醫來擔任,真正只以「偵探」為業的,不是家有恆產的大少爺大小姐(延續古老的「吃租者」路線),就是時常處在「窮」途末路的落魄鬼,君不見日上三竿才起床的榎木津禮二郎和窮得要別人請吃飯的哈利德列斯登,雖同樣開了偵探社,煩惱所在完全不同乎?那究竟「收入」多少?過得如何?嘿嘿,如果你也想知道,請下樓右轉去買書XD


而不管是「駐在城市」、「感情生活」、「心智結構」,信手拾來的每一篇,都讓人忍不住想去認識字裡行間那些尚未謀面的名字,過去也許只聞其名,卻會因為詹宏志給了他一點介紹的筆墨,勾出幾個癖性般的動作,他們就靈活地向讀者招招手了。這大約是痴人痴寫的不凡感染力。《偵探蒐藏誌》也是如此,有溫習舊人、認識新人,按圖索驥的味道。書架上一整排的系列作可能令人望而生怯,覺得新朋友如此難以交往,如果有個與新朋友相熟的中間人,先替你介紹一番,不就能很快決定要不要和他交往嗎?這種媒婆角色,也非得由這等痴人來當才行!(雖然我也不乏相親失敗的例子啦!)


有點美中不足的是,這本書介紹與研究的對象較多是歐美早期的作者,缺少較近代的作者,也幾乎沒有日本作品。對剛迷上推理小說、尚未進化成推理痴的讀者來說,可能少了些親切感。另外,因為原本是專欄型式,必須有一定篇幅來喚起讀者對前一期的記憶,一旦集結成書,就會感到說明重覆,這是一點小疵。

----


有些事一旦聽聞就不容易放下,比如邀請函裡所說的「各種另類的角度」,從讀書前、讀書中、讀完後不停以回音的方式在我腦中播放。日子就在我致力思索「另類的角度」是幾度時,悄悄的流逝了。嗯,我也不知道這樣究竟算不算是找到了,不過,何必遠尋另類的角度?我覺得用同類的角度來看就夠好看了
:)
----

http://ieye.pixnet.net/blo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