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斯哈林立體書封.jpg    

雖然在我開始從事街頭藝術僅僅兩年後凱斯.哈林便撒手人寰,他的藝術與行為卻深深地影響了我。哈林證明了可於街頭創造出不同於比較流行、以字母為主的塗鴉藝術。他也讓我明白這些藝術家們不僅能影響街上的群眾,還能將他們的藝術印上T恤和唱片封面,如同傳統美術作品被尊重、陳列與銷售。凱斯.哈林的成就激勵我以樂觀的態度追求自己的藝術生涯,相信目標終有實現的一天。

任何熟悉凱斯.哈林生平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風格獨特的多產藝術家,既微妙優雅又樸拙原始,深思熟慮卻又抒情感性、精力充沛。顯然,他渴望以純潔、坦誠的態度創造藝術,透過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眾所周知,他鮮明的個人觀點貫徹本身的藝術,猶如社會正義的鬥士以及人類相互依存的信徒。哈林巧妙引航的世界以及試圖打破的障礙已引起藝評家廣泛的注意。

然而,欣賞藝術作品、讀取批判分析是一回事,聆聽藝術家闡述本身的思維、想法、希望、恐懼、疑問以及最深刻的理念又是另一回事。功成名就的稜鏡下所看到的哈林,根本無法與日誌裡透露他蛻變成為藝術家、人格涵養、聲名鵲起、最後被診斷為HIV陽性過程中的思維相比。

其中之一是名聲改變人們的感受。一九八九年,哈林說:「人們不斷問我『功成名就』對我的影響。我總是回答,成功改變了人們對我的反應和行為,這樣的轉變影響了我,但並未真的改變我。我的內在仍和十年前一模一樣。」透過哈林的日誌,我們能避開學院派將其作品當成藝術史拆解的評價,發現藝術家尋求認同以及理念時的紀錄以及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凱斯.哈林在很年輕的時候便擁有成熟老練的世界觀。他在一九七八年進入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時年僅二十歲,開始奠定對藝術和生活的想法。哈林很早便展露平民精神,最終更明白表現於各種形式。當時的日誌也記錄下他主張「公眾享有藝術權」以及「藝術為眾人存在」的想法,後來的生涯也始終維持一貫的態度。

哈林搭乘紐約地鐵時,立即注意到周遭的視覺印象。圍繞地鐵的塗鴉以及廣告海報不僅是哈林的美學參考物,也是公共場所中易被理解、接受的圖像。他致力於廣告重複生動的滲透力以及塗鴉自由反叛的精神,有時交互影響或提出評論。哈林從這些視覺效果的觀察者身分轉變為參與者,於廣告的消極區以及其他可能的公共環境空間加入自己的作品。他視自己的繪畫為由象形文字或圖像構成的視覺詩歌,開放予觀眾隨意詮釋。日誌裡有充分的證據顯示,他所開發的視覺語言不僅是溯及既往的理智化(retroactive intellectualization),還是實現明確目標的願望。

哈林堅信個體性,認為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他不希望被歸類為某個藝術團體或運動的一分子,但也相信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強烈且始終如一的人性關懷貫穿其生涯。他說:「我不認為藝術是宣傳;它應該是解放靈魂、激發想像力、鼓勵人向前邁進的事物;讚頌而非操縱人性。」

哈林選擇在藝術中解決社會問題並不令人訝異。兒童的健康、反吸毒、對抗愛滋病、終結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只是他所支持的其中幾個理念。談及金錢和慈善事業時,哈林曾說:「金錢本身並不邪惡,事實上如果使用得當且未被過度重視,它能發揮非常『好』的功效。想公平、合理地使用金錢就必須客觀看待金錢。金錢不會使你比其他人更好或更有用。即使以金錢援助別人⋯⋯並不會使自己比沒有錢卻真心同情且熱愛人類同胞的人更優秀。」哈林關心人。

當作品價格上揚時,哈林尋求能維持其藝術平易近人的方式。他繼續製作公共藝術壁畫,但身為普普文化追隨者,他希望設立經銷店,讓消費者能購得他的作品。製造並販賣大眾負擔得起的藝術衍生品的願望促使哈林於一九八六年在紐約蘇活區開設普普店。關於成立普普店以及擁抱普普文化的緣由,哈林解釋道:「這是藝術的意圖:透過了解以及思考藝術,影響並積極投入文化;盡可能促進並拓展藝術和藝術家的概念。」相較於藝術世界,他同樣—甚至更加—尊重商業世界,他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三日的日記寫道:

有時,我寧可完全不處理一切有關「藝術市場」的雜務,專心創作。在藝術市場面對的人和商界沒兩樣。藝術品一旦成為「產品」或「商品」,在這兩個世界中的折衷立場基本上相同。有些「藝術家」認為自己「超越」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很「純潔」,未參與流行文化的「商業化」生態,因為他們不打廣告或專門替大眾市場生產商品。但他們在畫廊裡銷售東西,擁有以相同模式操縱他們和作品的「經銷商」。事實上,假裝置身此制度之外比承認且實際參與更虛偽。藝術世界並不比麥迪遜大道更「純潔」。事實上,甚至更墮落。大謊言。

凱斯.哈林的日記揭示了大量的想法、情感和經驗,但瀰漫其中的是他潛藏的平民主義和人性。這些特質可見於他對公眾享有藝術權的堅持、視覺語言的選擇、公共空間的利用、擁抱商業計畫和藝術產品,以及對社會正義和改革的奉獻。哈林不僅於日誌中展現強大的能量、專注力和堅毅的信念,還有冒險精神、奇想以及不安全感。它們是通往其靈魂深處、人性、內驅力獨一無二的窗扉,複雜度超越任何第三者深入其天性的見解—這些日記就是他的本質。

 

作者簡介

薛帕德.費瑞是「服從巨頭」(Obey Giant)背後的推手,這個圖案改變了人們欣賞藝術以及都市景觀的方式。一九八九年他還就讀於羅德島設計學院時,便設計出這款滑稽的貼紙,並以此為出發點,演變成世界性街頭藝術活動與知名的藝術形式。二○○三年費瑞成立了頭號工作室(Studio Number One),於藝術和企業交會點揮灑創意。二○○八年他替歐巴馬繪製「希望」肖像做為競選的形象標誌,促成空前的政治運動,為他的藝術成就再創高峰。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斯哈林立體書封.jpg  

凱斯.哈林是第一個讓我了解這個世界是可以這麼簡單、繽紛跟有趣的傢伙啊!──知名作家 史丹利
看著史丹利的推薦,短短的一段話,就道盡了凱斯.哈林對他的影響,還有凱斯.哈林作品的特色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都看過他的作品,對於爬行著的璀璨嬰兒,還有跳著霹靂舞的小人偶都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你,怎麼看這樣一個特別的藝術家呢?
告訴我們,你對於凱斯.哈林的普普藝術作品有什麼感覺呢?或者和我們分享,你認為凱斯.哈林是一個怎麼樣的藝術家。(50字內)

期待每一位會員在FB分享的留言喔。

怎麼參加?點入連結就可以知道了->

http://channel.pixnet.net/reading/event/info/1620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垂直農場正書封(含腰).jpg  

美國與「農場」的愛恨情仇已糾結好幾十年,現在,我們與農業的關係,無論是從技術面或是文化面來看,在21世紀似乎有機會變得更加成熟。

農場可以浪漫得如同美國著名插畫家洛克維爾所描繪的唯美單純生活,或多或少,比大多數人現在所居住的都市或郊區生活更為真實。我們喜歡在奶製品、雞蛋、穀類、漿果、蘑菇、培根等食物的包裝紙盒上,看到用漫畫手法繪製的紅色穀倉伴隨青貯塔及圍欄的標誌。我們喜歡把「農夫」想像成具備優良美國傳統價值觀及豐富常識的人,養了一群活潑健康的孩子,每個星期天都乖乖上教堂。某個像這樣的人,在某個地方為我們生產糧食,這般畫面,會比實際看到大多數食物的來源更讓我們感覺好一點。

但農場已經成為一個笑柄,對新移民或已在美國世居多代的美國人來說,「鄉村」也許意味著純樸,但我們所信任能生產夠安全、乾淨的食物供我們食用的人,多半並沒有得到什麼尊重。數十年來,聰明的孩子都被送往城市,資質較差的則留在農場。人們從農場移居到城市是很正常的現象,卻沒有在城裡長大的人後來變成農民。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可孛羅-純粹的孤獨-立體書.jpg    

一個劍橋學生為了尋找心中念念在茲的失蹤女孩,最後自己連同那份愛也一起消失在自然中。尋找的動力來自於愛與缺憾,因為愛證明了人活過的痕跡。小說悠緩揭開故事的命題,這是一本值得細嚼慢嚥的作品。 --鍾文音(作家)

這是一個關於愛,關於人性,關於「我是誰」的故事。作者優雅內斂的文字、看似簡單的安排,織就了最幽沉的扣問,最進退兩難的驗證。閱讀著本書,就像感受一股悠悠燃燒著的慢火,故事在盛夏進行,情節循著燠熱的天氣往前推移;讓閱讀的速度趨緩,而故事裡的發展雖然是緩慢的,卻也有著駭人的力量。

這是一個關於純粹,也關於辯證的故事,劍橋大學博士生史賓塞.李妥相信數學,相信它的恆久與純粹。在一九七六年不尋常的酷暑中,他隻身騎著單車來到陌生的山間農村,帶著一道攸關前途的未解證明。他用幫忙農活交換食宿,在一間農場寄住了下來。這個外來者言行拘謹,一被問話就緊張得結巴,不過還算是個好工人。村民無不納悶:堂堂的劍橋數學家,為什麼要來這窮鄉僻壤堆石牆、剪羊毛?

農場主人的女兒愛麗絲很快就與史賓塞親近起來,小女孩的純真友誼漸漸令他敞開心房,頻繁的農事鍛鍊也讓他煥然一新。然而,就在史賓塞漸漸融入農村,生平第一次彷彿找到歸屬的時候,深藏的祕密卻如土壤底層悶燒已久的火焰,揭開便一發不可收拾。在灼人的熱浪中,淳樸的田園似乎藏著晦暗,信任可以在流言蜚語中一夕崩壞,史賓塞覺得自己好像離解答愈來愈遠了……最終,他要證明的又是什麼?

這些暨幽微,卻又扣人心弦的文字,隨著作者的筆,逐漸地真實呈現在我們面前......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1208190.jpg  

《孩子,我要你活下去》訴說每位父母最微小的心願──不用成就輝煌,只要孩子們健康平安地長大,但對擁有罕病子女的父母來說,這心願如此艱難。他們為了子女奉獻所有,願意站在最前線戰鬥、抗爭,只希望能夠擁有一般人以為最平凡的、甚或常常被忽略的天倫之樂。本書被改編成電影「愛的代價」,由好萊塢巨星布蘭登費雪和哈里遜福特擔綱演出,不僅是醫藥界的傳奇,更是充滿勇氣與父母之愛的動人故事。

故事主角柯勞利拒絕接受命運的安排,他選擇了自己的解決方法:他自行尋找科學家,開發特效藥,用自己一生的積蓄投入生技事業。開發藥物的挫折、利益衝突的指控、孩子們惡化的病情,都在時間分分秒秒流逝之際,考驗柯勞利一家人所能承擔的極限。

本書是個讓人心疼的故事:其中有醫藥研究的祕辛,商業風險的衝突,以及一個家庭那不肯認輸的奮戰精神。我們需要這些感動,也因此讓本書獲得100年第60梯次的好書大家讀推薦!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jpg  

作者: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統計,全球已超過50%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這個比例在2050年前將接近80%(人口約增加30億人);如果採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來生產這些新增人口所需的糧食,大約需要109公頃(大約1.2倍巴西國土面積)的新生土地! 

但是聯合國也指出,全球適合生產糧食的土地大約有80%已被使用,其中約15%未被妥善利用。反觀台灣在2007年時便有高達79.6%的人居住在都市計畫地區,而國土利用也早已透過「地盡其用」理念開發殆盡。因此,台灣更需面對人口/土地/糧食環環相扣的議題,我們要問的是:該採取什麼對策來因應這個大挑戰?

 由於都市聚集了眾多人口,往往衍生各種環境問題,除了傳統三廢(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外,更製造了許多新議題(如溫室效應及生物多樣性問題);可以說,如果能將都市衍生的環境問題妥善處理,將可解決全球泰半環境問題;易言之,地球能否永續的主戰場將取決於都市地區能否永續。

有鑑於此,各種因應環境變遷的空間規劃構想及作法相繼出現,包括與水患共存(Living with Flood)、為水留下空間(Make Space for Water)、跨域治理、綠色大眾運輸導向發展(Green-TOD)、生態城市規劃及生態街廓營造等。而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地區則有「垂直農場」(vertical farm)構想的出現,這種新的垂直農業生產方式如果能實現,或許能提供人類足夠的糧食、使土地回歸自然,並使選擇居住在都市的人更健康、永續。

垂直農場是一種將大規模農業生產建置在摩天樓上的作法,有人甚至將這種技術稱為「農場摩天樓」(farmscraper)。垂直農場使用再生資源及溫室技術(如水栽法),可全年生產水果、蔬菜、香菇及藻類;而經由轉化傳統戶外農場的自然環境,同時減少運送食物的能源成本,垂直農場可減輕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現象。

垂直農場的表面積比等面積的傳統農場受到更少陽光的照射,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工照明及熱能才能在四季正常運作,致使批評者認為成本太高而不可行。另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是,尚無有力證據證明垂直農場使用再生能源的生產及運輸成本比直接在鄉村生產食物而後將其運送到都市來得划算。

由於具可控制的環境,垂直農場的生產力較不受氣候的影響,因此也較不受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後者在氣候變遷將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下更形重要。如果處理得宜,垂直農場允許現有農地回歸自然,並減少森林消失、沙漠化及其它因農業生產而破壞生物群落的情況;而生產區位較接近消費者,更能進一步減少運輸及冷凍所消耗的化石燃料。

研究指出,超過70%的地表水用在傳統農業生產上,而傳統農業往往使用大量的殺蟲劑、除草劑及肥料,透過水體的流通,這些藥劑或肥料便成為污染水體的元兇之一。透過可控制且再生循環的環境下生產作物可減少殺蟲劑、除草劑及肥料的使用,使垂直農場減少水體污染,至於在垂直農場生產有機作物不僅可能,也是一種非常可行的生產及行銷策略。

由於水循環在可控制的農業環境中更可行且更具經濟可行性,垂直農場比傳統農場使用更少的水,而透過土壤水分蒸發蒸騰損失總量,垂直農場可將黑水或灰水轉化成可使用的水。垂直農場不只使用較少的水,更能加以循環使用,因而彌補了植物蒸發的水分,更重要的是,這些回收的水是純淨的,並且可用在農作或飲用上。

另一方面,使人類活動遠離大面積土地或許是減緩進而終止以人為中心思維所造成地表動物大量滅絕的現象,因為大多數人類佔用的土地是用作農業生產,因此,垂直農場的倡議將是讓足夠土地在維持人類生存前提下回復為動物棲地以免滅絕的可能出路。

在一個愈來愈擠、愈來愈熱的地球上,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不應也不能漠視全球環境變遷議題,不同部門、不同組織應有相對應的策略及行動,從宏觀的國土規劃、區域治理,到微觀的永續社區、生態街廓。而在都市人口將近80%的台灣,如何讓都市居民在面對人口/土地/糧食的挑戰下作出對地球更友善的作法,垂直農場或許是值得各界深入探討的另類選擇。

(本文已取得李永展老師同意,轉載於馬可孛羅部落格)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垂直農場正書封(含腰).jpg  

垂直農場是一個改變世界的創新,它的時代即將來臨,這是一本充滿遠見的書,為確保世界糧食的供應,同時也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環境危機所畫下的藍圖。──英國歌手 史汀

《垂直農場》新書導讀分享會

時間:2012年1月11日(三)晚上19:30-21:00

講師:李永展老師(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地點:中華經濟研究院B003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長興街75號)

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請來信celestee_yang@hmg.com.tw

報名保留座位唷。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