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博客來六六折!
最近的天氣,是越來越冷颼颼了,
不過,這真是適合窩在家裡讀書的美好時刻呀。
一杯香氣瀰漫的咖啡,
一段充滿南洋風情的音樂,
一本書,就是一段無限美麗的旅程......
馬可孛羅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策劃的全書系書展,
已經慢慢步入尾聲囉;
如果各位朋友喜愛馬可孛羅的書籍,
也希望請大家幫忙我們邀請更多朋友,一起用閱讀來充實我們的旅行!
馬可孛羅 全書系書展
購書滿599元,贈送精美禮物,
滿888元就可參加名人紀念品抽獎活動,每一樣都絕對值得珍藏!
除了有這些bonus贈品之外,
這次書展當中,
還推出單日單書66折活動喔!
在此強力預告:11/22 慷慨推出近期新書《旅行建築風》,單日六六折開賣!click here
定價260元,折扣後172元,
希望各位鄉親好友多多支持啦~~
這些書籍,每一本可都是編輯精挑細選,特別要推薦給各位的閱讀良品!
另外另外,
有一個書區超優的,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呢?
世界尋寶之旅
這裡頭珍藏了許多馬可孛羅的經典作品,
而且,全部六折! 六折喔!
趕快趕快,去瞧瞧你的書架上,還缺了馬可孛羅的那一本書,
趁現在馬上一次補齊啦~~
當然啦,如果大家想要好好餵養一下心中那位知識巨人,
也千萬別錯過日本經典建築系列,以及探險經典系列!
最後,小編私心推薦,
澤木耕太郎的《深夜特急》,絕對絕對是你今年不可錯過的好讀作品!
捧著這一套3本,別擔心得嗑很久,
因為內容精彩萬分,
讓我看到廢寢又忘食勒~
看到這兒,如果大家有任何意見,
也歡迎多多回應給我們,讓馬可孛羅有更多進步的機會喔!感謝啦~~
部落格小編
P.S.
小編私心推薦-->
《深夜特急》(3冊),今年絕對要看的一部作品啊!
背包客更不能錯過!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愛日本文化與建築相關議題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馬可孛羅,今天晚上在誠品信義店的講座喔~
日本再發現──從日本經典建築探索建築的原鄉與當代精神
日本經典建築屹立不搖多年,其工法與美學精神也影響了日本當代的建築概念,本次演講就是要探索日本經典建築的元素,之所以影響力廣遠的原因;同時,又有哪些元素已被應用在今日的生活或是台灣的建築之中?
日本當代經典建築之空間探源
主講人:李清志(美國密西根Ann Arbor大學建築碩士,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我喜歡帶著相機漫步於世界各大都市,一面觀察都市景觀、一面思考都市生活的意義;本次講題將漫步日本空間,從經典建築去探察日本空間的變化與傳承。
誠品信義店 閱讀現場 週一玩美世代
迷戀、創意、美感沸騰;魅力、知性、靈魂覺醒。
講座時間:11/19 19:30~20:30
講座地點:4F藝術書店
參加方式:
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其他場次,敬請期待!
11/26 日本建築與都市的ABC/蘇睿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有三分之一的英國人,以為聖母峰在歐洲!
英國人地理不及格,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英國人以為全球最高峰「聖母峰」在歐洲。
英國「衛報」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的地理教育顯然不太成功。
在這項調查中,有半數人不知道「尼羅河」是全球最長的河川。而且調查還發現,英國人最常去的有名地點就是住家附近的大賣場。
在調查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聖母峰」在英國,或在歐洲阿爾卑斯山脈。
英國「地理協會」執行長表示,地理可以幫助我們對地球有一個基本概念,讓我們了解全球面對的實際問題,如:氣候改變、糧食生產、水資源、貧窮及恐怖戰爭等。
(以上新聞內容摘自2007.11.16 中廣新聞網)
那....那....那聖母峰究竟在哪裡呀?
請大家試著回答看看囉!
正確解答:聖母峰,座落於西藏和尼泊爾交接處,而且它的原名是 Qomolangma珠穆朗瑪 喔!(參自http://www.govbooks.com.tw/everest/Everest_1.htm)
[熱情預告]
嘿嘿~
如果各位朋友想知道有關於世界最高峰-聖母峰,
更精彩、更刺激的攻頂故事,
那麼敬請熱烈期待!
馬可孛羅 2008年1月焦點新書! 《聖母峰史詩》 (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24)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薩依德(國際知名學者、著有《鄉關何處》、《知識份子論》等書)
《回家》這部作品,是當今對於巴勒斯坦人遭逢的流離狀況,所做的最佳紀錄之一。本書的內容周詳,文字優美,敘述了作者於一九九六年夏天,經過多年的流亡之後,終於回到約旦河西岸「拉姆安拉」的故事。作者穆里‧巴爾古提是著名的詩人,書中經常提到他的妻子羅德娃‧雅緒爾,則是傑出的埃及學者、小說家。夫妻兩人是在一九六○年間,同在開羅大學英文系求學時認識的,而且婚後竟然有十七年的時間分隔兩地而居,因為他長期擔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代表派駐布達佩斯;而她則在艾因‧沙姆斯大學教授英文,帶著兒子住在開羅。
書中稍微提到了導致兩人分地而居的政治因素,另外交代了他從約旦河西岸地區流亡之後的遭遇,以及他離家三十年後的回鄉過程。《回家》於一九九七年問世,立即在阿拉伯世界獲得廣大的迴響,更進一步榮獲馬富茲文學獎(Naguib Mahfouz Medal for Literature)。而本書還有個叫人感到滿意的地方,就是英文譯本由著名埃及小說家、文學評論者索艾佛執筆擔綱,詞藻優美又引人入勝。索艾佛的代表作品如《太陽眼》、《愛情地圖》等,就是用英文撰寫的。因此,《回家》這本書能夠結合作者巴爾古提與譯者索艾佛兩人的聰明才智,實在是文壇一大盛事。我能為本書簡短寫幾個字當作序言,實在是莫大的榮幸。
我離家四十五年之後,終於重回耶路撒冷,和作者的回鄉之旅有點類似,因此我格外能體會返鄉時百感交集的情緒:喜悅是當然的,另外還有悔恨、憂傷、驚訝、憤怒等感覺。《回家》最獨特、最震撼人之處是它不辭辛勞地詳細記載了返鄉時排山倒海的情感與想法,並將這些情感與想法清楚交代。而其他人在去國多年後返鄉時,往往會被這種排山倒海的情緒所打垮。畢竟,巴勒斯坦這塊地方有其特殊性,它的歷史悠久,深受一神教傳統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征服者、偉大的文明都曾經在此地進出。到了二十世紀,猶太人和在地的巴勒斯坦人更在這裡進行長期、不間斷的鬥爭。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後,在地的巴勒斯坦人慘遭驅逐,流離失所又四散各地;而主張以色列建國的錫安主義猶太人大多生長在歐洲,前來此地設立了以色列國,並在一九六七年侵佔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地區,迄今依舊控制著這兩處地點。今天每個巴勒斯坦人都明白,以前這裡曾經存在一個巴勒斯坦,但是現在這裡的新名字、新住民和新的身份,卻把以前那個巴勒斯坦給全盤否定掉了。因此,我們重新「回歸」巴勒斯坦這件事,就成了一種獨特而且必須立即爭取的事情。
從某個角度來看,作者巴爾古提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出現,必須歸功於一九九三年間,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以色列所簽訂的「和平進程」。「和平進程」這個名稱其實很奇怪,它是由美國居中擔任協調,首先於一九九三年九月開始進行,到今天我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按,公元兩千年八月初)這個進程還沒有完成。它既無法讓巴勒斯坦人於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獲得主權的獨立,更沒有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帶來和平與和解。可是「和平進程」還是讓一些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回到一九六七年之前原屬他們的家鄉,這種快樂的回鄉之旅,就是《回家》這本書一開始描寫的邊境場景。巴爾古提很快就看見一種矛盾的現象:約旦王國和巴勒斯坦地區相隔著約旦河,兩邊以橋樑連接,儘管巴勒斯坦有官員駐守在橋上,但實際掌權的還是以色列軍方。因此他簡潔記載道:「異族還在此地稱王。」雖然他生長在約旦河西岸,有幸回家一探並且寫出這部流暢的作品,可是絕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大約三百五十萬)仍然因為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而成了難民,現在還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
巴爾古提的這本書裡面當然討論到了很多政治問題,但這些問題非常具體,也沒有特定的意識型態在背後主導。他書中提到的政治問題,都是源自於巴勒斯坦人真實的生活處境,而巴勒斯坦人最常面對的問題,就是居住和旅行的限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國民,只要擁有該國的護照,就可以自由旅行,不用老是想到自己的身份問題。但是對於巴勒斯坦這個還不是正常國家的地區來講,居民們對於居住和旅行限制這兩個問題,背負著格外沈重的負擔。很多巴勒斯坦人固然擁有護照,但事實是他們和居住在阿拉伯世界、歐洲、澳洲、北美、南美等地區裡面的百萬難民一樣,依舊是流離失所,有家歸不得的人。因此,巴爾古提的故事裡面,常常可以看見他提到自己可以去哪裡、不能去哪裡、可以去多久、在什麼情況下必須離開等等,還有最重要的是,他不在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他哥哥慕尼夫之所以會橫死法國,只因為當時無人能夠,也無人願意伸出援手。書中還提到很多文化界名人,例如慘遭狙殺的小說家卡納法尼(Ghassan Kanafani)和漫畫家阿里(Naji al-‘Ali),在在提醒了讀者,不管一個巴勒斯坦人的天賦再高,還是有可能橫死街頭,或者神秘失蹤。也因此,雖然本書的基調是快樂的,熱情的,但偶爾還是會出現零星的哀傷與痛悔語氣。
不過,本書獨特的權威之處,卻是來自於它禮讚生命的優美行文。巴爾古提的寫作出乎意料之外地不帶有任何悲苦或指摘,對於以色列人的所作所為,他沒有激烈的非難或譴責;至於巴勒斯坦領導人同意在領土問題上讓步,也不見他加以痛斥。他有好幾次提到,在巴勒斯坦綿延起伏的山丘上,隨處可見以色列的屯墾區,他說得沒錯。不過他講的也只有這樣而已。他只說,這種現象對於力促和平的人士而言,實在有點難堪,尤其是像拉姆安拉、格薩那這種地方,還是堅持保留了巴勒斯坦的風格。他追尋自己姓氏起源的時候,絲毫不帶有任何嘲諷的意味。(我不太確定,但我記得巴爾古提這個姓氏,是人數最多的巴勒斯坦家族,族人數量可達兩萬五千。)有個事實是作者無法否認的:「巴爾古提」這個字,源自阿拉伯語的「跳蚤」,而這個如此卑微的小細節,卻為整本書增添了更多人性,一針見血。
《回家》的主要特色,在於它所記載的是在回歸與團圓當中所體會到的失落。而巴爾古提勇於對抗造成這種失落的因素,因此他的詩作裡面擁有了更多的質量,而他筆下文字充滿了正面的能力。「以色列的占領,」他說:「使得我們這一代人有幸崇敬那些無名的人:他們遙遠、困頓,他們的四周被官兵、高牆、核子飛彈、恐懼所圍繞。」也因此,在他回鄉之旅中所創作的詩作及散文裡,他力圖拆倒這些高牆,突破官兵的包圍,這樣才能真正進入他自己的巴勒斯坦。而他也真的在拉姆安拉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巴勒斯坦。拉姆安拉本來是耶路撒冷郊區一個寧靜如花園的地方,最近已經變成巴勒斯坦都會生活的中心地帶了。當地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文化活動也算頻繁,人口急速增加。在這個氣象一新的拉姆安拉地區,流亡作家巴爾古提找到了新的自我,藉著這種全新的流離狀態而一再發現自我。「無論是首次初嚐流離失所的滋味,還是永遠漂流異鄉,對一個人來講都太沈重了。」雖然書中的這場回歸充滿了歡樂與活力,但到頭來
這次回鄉之旅與其說是真正的回家,不如說是作者重新體驗了自己的流亡。也因此,這本書才會具備迷人的不安全感,以及悲劇性的色彩。透過譯者索艾佛卓越的翻譯,英語世界的讀者更能精確體會到本書特殊的風格。而巴勒斯坦經驗,也從此變得更容易親近,更具體了。
延伸閱讀:
閱讀中東,從另一種角度。
我們至少應該慶倖,仍有家鄉可以依靠。
他,卻從此只能凝望與回憶,那片名為“家鄉”的土地……
也只能用詩句,書寫滿腔的悲愴與惆悵……
橋的另一端,是散佚的年少時光。
橋的這一頭,竟是背負了30年的沉重行囊。 博客來 [中東主題小展] 任選兩本以上75折!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時光中,走過神的高地 text / 飛
她在我面前伸展/可觸如一只蠍子、一只鳥、一口井/可見如白堊地/如鞋印/我問自己,她何以特別/除了我們失去了她?/這是塊土地,如任何土地
1967年6月5日,巴勒斯坦詩人莫歷巴爾寇迪(Mourid Barghouti)失去了他的國土,當天他正在埃及的開羅大學考試,考到一半,他的國土就落到以色列人的手中,他從此展開了長達30年的流離生活,從一座城移到另一座城。他的家人散落世界各地,也客死異鄉。
他寫道:“我們的死亡散落在每一塊土地。有時候我們不知到要如何處理這些尸體;世界首都拒絕接受我們的尸體,一如不愿接受活著的我們一樣。若流離而死、遭武器殺害而死、渴望而死以及自然死都是烈士(martyr),若詩是真的,而每一個烈士都是一朵玫瑰花,我們可說已在世界製造了一座花園。”
流離30年后,他獲準回去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拉馬拉(Ramallah),巴勒斯坦在西岸的首都。拉馬拉,神的高地。
他的回憶錄《我看見了拉馬拉》(I Saw Ramallah),以回鄉為主軸,除了敘述他在回鄉過程的見聞,也回顧了他過去30年來的流離生活。除了思考本身的處境,也思考人生與創作。還有詩和隱喻。讓我們也得以從他去得知巴勒斯坦人所經歷的苦難,而不再看到以色列人讓世人看到的,“巴勒斯坦人是恐怖分子”的畫面。
“以色列人以受害者自居,占領了我們的家,然后告訴世人我們是凶手。”莫歷想不通,在二戰時飽受傷害的猶太人,怎么能夠把他們所受的苦加諸在別人身上?
于是,巴勒斯坦人成了有國沒有土的人,他們雖然有政府,但是卻沒有主權。莫歷詳細地描述了他從橋上進入巴勒斯坦土地的情景,他必須等待再等待,雖然一些地方有巴勒斯坦軍人看守,但明顯以色列人才是主人。
時光的關系
長時間流離在外,沒有一個恆久的定點,莫歷感覺到他與一個地方的關系,其實是跟時光的關系。他在時光片段(patches)裡游走,有一些他失去了,有一些他短暫地擁有,然后又失去,因為他總是沒有一個地方。他渴望的地方只是時光,但沖突總是發生在地方。他們的故事都與地方有關。
他嘗試尋回已逝的個人時間。他們的個人時間在占領之后,變得破碎不堪。他活到50歲,但是他感覺自己活得很少。
“流離總是複合的(multiple)。流離在你身邊凝聚成一個圈。你跑,但圈跟著你...一個流離的人變成一個他記憶的陌生人,因此要緊緊捉住他的回憶…只要一個人曾有過被連根拔起的經驗,就足以讓他永遠無根,就像從樓梯踩空一腳,你會跌到樓梯最底層。”
他嘗試在回鄉時,以自己在那裡度過的時光來對照現今的拉馬拉,他發現無法把兩塊時間縫接在一起,原本蓊綠的土地,種滿橄欖樹的土地,如今只剩下一片光禿禿,以色列人的定居點建在各地。
他童年時去的市集——耶路撒冷,成了圍城,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頭的人進不去。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神聖的符號。
戰爭,讓一片充滿著生活味道的地方變成了一串符號。
以色列占領后就不得回家的莫歷,發現有一天他需要自己花錢買橄欖油。這個想法令他痛苦異常,以往在家裡,四季都有充足的橄欖油可用。由于流離,他不得不接受,以往的日子已經往而不返了。
莫歷回去了,回到拉馬拉,也造訪了自己的記憶。他這趟回去也為了辦團圓簽証,好讓兒子塔民(Tamim)能回去看看這塊從小耳聞的地方。記憶需要傳承,雖然如他所言,以色列注重的是地理(可占領多少土地),而不是歷史,但巴勒斯坦人的故事還是該由巴勒斯坦人來說。
莫歷看見了拉馬拉,我也看見了。
(以上文字,引用自PChome新聞台
「話語之間」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xuefei/3/1293485725/20070822113554/)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I Saw Ramallah) 馬可孛羅 11月最新出版
作者--穆里.巴爾古提,阿拉伯世界知名詩人。
1944年生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詩人與作家,小時住在戴爾‧格薩那,後因求學之故,全家移居拉姆安拉。1967年以巴六日戰爭後,當時在開羅讀書的他,因而不能回到約旦河西岸,開始了三十年的流亡生涯。1977年自埃及被驅逐出境,1995年才能正常進出開羅機場。自1972年起,他的詩集即已在開羅、安曼等地出版,並曾被譯為多國語言,也在《泰晤士文學評論》等知名媒體刊登。最新一冊詩集為2005年出版的《午夜》(Muntasaf al-Lail)。現居開羅,本書於1997年出版時獲得馬富茲文學獎(Naguib Mahfouz Medal for Literature),該獎為阿拉伯文學界的重要獎項,作者並於2000年獲巴勒斯坦詩獎(Palestine Award for Poetry)。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愛日本文化與建築相關議題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馬可孛羅在誠品信義店的講座喔~
日本再發現──從日本經典建築探索建築的原鄉與當代精神
日本經典建築屹立不搖多年,其工法與美學精神也影響了日本當代的建築概念,本次演講就是要探索日本經典建築的元素,之所以影響力廣遠的原因;同時,又有哪些元素已被應用在今日的生活或是台灣的建築之中?
台灣古蹟,日本製造
主講人:曹羅羿(淡江大學/實踐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島嶼工程設計總監)
台北市目前所指定的古蹟,絕大多數屬於日治時期(1895-1945)所興造,或多或少皆受到所謂「和風」的影響,呈顯出明顯的「東洋味」。更由於日本至明治以降對西洋文明全面的移植,明顯使得台灣建築呈顯出一種西洋外表,和式內容,台灣精神的特殊風味。本次演講,將從台北市都市與建築上所曾經遭受的日治時期改造談起,講述台北目前所擁有的日治時期文化遺產與其保存價值。
誠品信義店 閱讀現場 週一玩美世代
迷戀、創意、美感沸騰;魅力、知性、靈魂覺醒。
講座時間:11/12 19:30~20:30
講座地點:4F藝術書店
參加方式:
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其他場次,敬請期待!
11/19 日本當代經典建築之空間探源/李清志(美國密西根Ann Arbor大學建築碩士,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11/26 日本建築與都市的ABC/蘇睿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彩活動,就在今晚!
喜愛日本文化與建築相關議題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今晚,誠品信義店的講座~
日本再發現──從日本經典建築探索建築的原鄉與當代精神
日本經典建築屹立不搖多年,其工法與美學精神也影響了日本當代的建築概念,本次演講就是要探索日本經典建築的元素,之所以影響力廣遠的原因;同時,又有哪些元素已被應用在今日的生活或是台灣的建築之中?

日本建築中的「簡素」
主講人:曾光宗(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日本文化中「閑寂簡素」之美學意識,普遍呈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自古以來日本建築的表現形式。再加上在近代建築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現代主義的精隨,進而展現出日本建築的簡素特質。
誠品信義店 閱讀現場 週一玩美世代
迷戀、創意、美感沸騰;魅力、知性、靈魂覺醒。
講座時間:11/05 19:30~20:30
講座地點:4F藝術書店
參加方式: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其他場次,敬請期待!
11/12 台灣古蹟,日本製造/曹羅羿(淡江大學/實踐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島嶼工程設計總監)
11/19 日本當代經典建築之空間探源/李清志(美國密西根Ann Arbor大學建築碩士,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11/26 日本建築與都市的ABC/蘇睿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