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讀者zen,
在其部落格「Zen,敦南新生活」上,
以「歸鄉與流浪之間的千百萬種思緒」為名的文章,
與我們分享了《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的讀後感想。
(完整閱讀請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n/3/1298891386/20071119104925/#centerFlag)



他在文中寫下:「......直到歸鄉之日降臨,真實踩在思念之故土時,卻註定了自己永遠無法回到故鄉的鄉愁。」

然而此時此刻,
以巴雙方領袖在美國展開了新一波的和平會議,
平凡如我們,也只能衷心期盼這些失去家鄉的人們,
最後,終能找到一條與親人重新相聚、放心回家的路。



連著三篇文章,
與各位朋友分享《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一書的讀者迴響,
看過這些之後,
如果您對這本書也頗感興趣,
歡迎繼續與我們互動,
讓我們有機會聽見更多的聲音!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的語言.血的意象:《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text/巫婆


巫婆的名字裡有個很特別的字,它是來自於父親對故鄉的思念。從來沒問過父親,當他決定用這個字成為我終生被人記憶的符號時,是什麼樣的心情。許多年以後,陪著父親回到他闊別五十年的故鄉,卻也不曾問過父親心情如何?因為父親在旅途中叨叨擾擾的總是:「一切都變了樣了!」

父親記憶中的故鄉,長江是清澈的,山巒是翠綠的,物產是豐富的;而我遇見的「老家」沒有蟲鳴鳥叫,沒有翠綠田地,長江污濁得有如黃河。我想那早已不是父親口中的「老家」,父親這個異鄉人的故鄉早已在時間的侵蝕下成了異鄉,我卻不曾問過父親:「傷心嗎?」

在看《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時,不斷湧上的念頭是:父親回家時的心情也是如此複雜、無奈、感傷嗎?不記得在哪裡看過這樣一句話:「喜歡流浪是因為有個家可以回去。」如果有個回不去的家,流浪的終點又是什麼呢?

巴爾古提,阿拉伯世界的知名詩人,巴勒斯坦人,小時候住在戴格爾薩那,後全家移居拉姆安拉。一九六七年以阿六日戰爭爆發,當時他在開羅唸大學,戰爭結束,拉姆安拉被以色列佔領,巴爾古提成了流民-一個沒有家可以回的巴基斯坦人。流民的生活並不美麗,他必須不斷的更新居留許可證,填各式表格,提出各種證明,卻無法生根於寄居的國家,因為他是永遠的異鄉人。

《回家》除了巴爾古提的流亡生活外,描寫最多的就是死亡。他的家人朋友散落世界各地,也從世界各地響起傳遞死亡訊息的電話鈴聲。那留在拉姆安拉的家人就可以過著腳踏實地的生活嗎?不!拉姆安拉成了以色列的屯墾區,巴爾古提在別人的土地上流亡,他的家人也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因為巴基斯坦人的命運在以阿戰爭後成了「有國家沒有土地」的悲情民族。

看了《回家》心裡有一種感嘆,怎麼生活在台灣的同胞們似乎不太珍惜我們現在的幸福呢?戰爭是很可怕的,但比起可怕的戰爭,台灣人的憨直與淳厚似乎更叫人恐懼。綜觀以色列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爭奪歷史就可以知道國際問題的紛擾與無解受害最深的是平凡的老百姓。但現在很多人受政治人物操弄就跟著起舞,說實話,弄不清楚狀況的結果,到頭來受苦的就是自己啊!

這是一本文字極其優美、情感極其深刻的好書,巴爾古提藉由「回家」這趟旅程看見了自己的流亡,我則由《回家》看見了歷史的另一面,試圖理解「事實」與「真相」的不同。

(以上文字,引用自 一遍又一遍讀著小王子的巫婆姊姊)


感謝讀者巫婆的深刻迴響,將這本書的意境傳達得非常清楚吶!

也因此重新翻閱本書,
內心所感受的,依舊是翻攪不止的激動與深思......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家,再尋常不過的字眼。可是對流亡的巴勒斯坦人來說,卻是海角天涯
text / lily


故鄉對巴爾古提來說不僅是一個地方,而是ㄧ段歲月。他每天走在故鄉的街道上,試圖重拾過去的韻律。儘管他手裡依舊緊握回憶的籃子,然而,往日痕跡早已不復見...曾庇蔭世世代代的巨大無花果樹被從根處截斷,改鋪上ㄧ大塊水泥。從小家中自產的橄欖油和晨曦中和家人共採的無花果,在流亡的歲月裡卻必須要花錢才能吃到,這令有家歸不得的巴爾古提視為最簡單也是最深沉的羞辱。巴爾古提的故鄉在以色列的佔領下,變成了ㄧ個沒有顏色、聲音和味道可以回憶的地方,除了缺席的愛,流亡的人還剩下什麼?

佔領使故鄉的城市變得老舊,就算巴爾古提不想重拾當年的童年歲月,佔領卻剝奪了他們想創造卻又不可見的明日。回家的巴爾古提,就像孩子想念遺失已久的珍貴東西,但是,他看到「過去」卻依然蹲踞在夕陽餘暉當中,他很想大聲的告訴它,跑啊! 奔向美好的明天...

巴爾古提返鄉之後的錯愕與失望,讓他在情感上再一次流亡,他在別人的土地上流亡,也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巴爾古提,這位阿拉伯世界知名的詩人,他以ㄧ個詩人的視角,從個人的經歷裡,細膩剖析ㄧ個難民的內心世界,和身在他方的痛苦。詩人的血淚記億,值得幸福的我們細細感悟。

(以上文字,節錄引用自 莉莉的油畫旅行,完整文章請見 http://tw.myblog.yahoo.com/lilytsai55/article?mid=3355&next=2950&l=f&fid=27)



感謝讀者lily在部落格上,與我們分享她閱讀《回家》之後的心得!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12.02 聯合報 讀書人版
等待鴿子啣來橄欖枝
楊索(作家)


一個流亡三十年的人終能返鄉,眼中所見卻家不成家,他將如何面對這趟生命之旅?

閱讀此書,就像跟隨作者穆里‧巴爾古提走入約旦河西岸,隨他心底靜靜流過的思緒,淡入淡出個人與族裔的生存世界。
 
這本書是由佔領、流離、身分、死亡幾個關鍵詞組成,順著文本織紋摸索,巴勒斯坦的圖景變得清晰且真實,不再只是統計數字、談判時間表以及兩秒鐘的新聞畫面攪纏的一團混沌。 
流亡中的穆里自比沙漠中居無定所的貝都因人,飽受顛沛之苦。穆里喜歡種天竺葵,一葉葉用啤酒擦拭,但是,漂泊人生強迫他「必須不帶感情地放棄流離途中所有」。他不能收藏書、沒有專屬咖啡杯、固定生活圈,永遠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身分,一切永遠重新開始。
 
穆里回到出生地,仍是過客不是歸人,他心中充塞的,就如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作序說,他自己離家四十五年後重回耶路撒冷,和穆里境遇相似,「格外能體會返鄉時百感交集的情緒:喜悅是當然的,另外還有悔恨、憂傷、驚訝、憤怒等感覺」。
 
行行復行行,穆里在心中拼貼自我四散的碎片。此行有尷尬、錯愕、失落,他完全忘記從就學的拉姆安拉市通往出生地戴爾格薩那的道路;他日思夕想的無花果樹被砍伐;他意識到:過去的遭遇是「清楚的流離」,現在面臨「不確定的回歸」。
真正的悲劇不僅如此,1967年以埃戰爭造成三百五十萬巴勒斯坦難民無家可歸,死亡如魅影纏繞穆里家族,大哥在巴黎街頭慘死,親人遭受槍擊等種種原因死亡。他形容,死亡就像又多又便宜的萵苣。電話鈴聲變成巴勒斯坦人最恐懼也最愛的聲音,除了報喪,鈴聲也是離散族群唯一的聯繫,愛與恨、爭吵與復合皆於斯。
 
對於個人處境,穆里並不自憐,「我身為巴勒斯坦人的痛,只是廣大群體的一部分」。甚至,對於族群的悲劇,他也不放大為國際社會獨有的苦難。他痛恨拉賓強調以色列的悲劇,好像他們是唯一的受害人。
 
事實上,從錫安主義猶太人推動建國,以巴衝突即可預見。反對建國的猶太裔學者漢娜‧鄂蘭當時即預告,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會導致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無家可歸,等於讓猶太人無處棲身的歷史重演。證諸以色列所為,正是受壓迫者壓迫他者的例子。
 
以巴之間用血還血,哈馬斯的恐怖手段、以色列的轟炸、建造圍牆相乘相加成為仇恨淵藪。
 
穆里說:「在巴勒斯坦,事情的兩面互為對稱;這是敵人的地盤也是我們的地盤,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我的意思是,同時。」
 
就在我寫此文前夕,拉姆安拉發出通訊,巴勒斯坦的法塔及哈馬斯在紀念阿拉法特集會發生流血衝突。而新一波的中東和平會議又將在美國展開,巴勒斯坦人的和平蹇途看起來仍然只是時間表。
 
飛翔於這塊曾經流奶與蜜之地的鴿子,你何時要啣來橄欖枝?

(以上文字,轉載自2007.12.02 聯合報)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11月上市

這本書,已經獲得許多精采迴響;
但是,我們仍渴望繼續聽見,您更多的聲音。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家的路,好遠--竟然走了三十年。

文/阿立


「你家在哪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可說是輕而易舉。「家」是故鄉,或是你的家人在的地方。但你可知道,世界上有一群人,也許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他們是巴勒斯坦人。

1967年6月5日, 穆里.巴爾古提正在開羅大學考大四最後的期末考,再考兩科他就能畢業。同時,以色列卻對巴勒斯坦開戰了。 這場戰爭讓巴爾古提家的人四散各處,一年後才能在安曼(約旦首都)首次聚首。當時沒有人知道,他要再踏上巴勒斯坦的土地,也是30年後的事了。

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後,許多巴勒斯坦人再也回不了自己出生的故鄉。有些人是一再申請返鄉「團聚」遭拒,有些人(像是黎巴嫩難民)則是無法離開黎巴嫩,而有些人是再也無法回去了--因為他們已經在異鄉過世了--就像穆里的哥哥慕尼夫。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這本書是穆里.巴爾古提在三十年後再踏上家鄉土地的記錄,也是他的回憶錄。從踏上連接安曼和拉姆安拉(位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的橋開始,他在書裡帶我們走了一趟「回家」的路,也見識了這三十年來,作為一個巴勒斯坦難民,他的生活與所見所聞。

雖然書裡想表達的議題十分沈重,但作者作為一個詩人再加上流暢的翻譯,使得這本書十分易讀。跟著作者不斷地穿梭在回憶與現實間,更是勾勒出一幅幅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畫面。

(以上文字,引用自博客來知性人文報)



我們至少應該慶幸,仍有家鄉可以依靠。
他,卻從此只能凝望與回憶,那片名為「家鄉」的土地......

橋的另一端,是散佚的年少時光。
橋的這一頭,竟是背負了30年的沉重行囊。


流亡30年後,我只想踏上故土。  回家,看看我久違了的親愛家人。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網路書店 人文藝術類排行榜(統計日期:11/15~11/21)

本週 上週 書名 出版社 作者
1 1 不能說的秘密電影創作琴譜 華人版圖 周杰倫 
2 新上榜 跟雲門去流浪(作者簽名版) 大塊文化 林懷民 
3 新上榜 插畫市集303 三采 三采文化 
4 2 被出賣的台灣(全譯本) 前衛 柯喬治著 
5 4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天下文化 布侃南 
6 8 數位單眼相機講座:30天精通攝影技巧 尖端 森村進 
7 3 我的資優班 寶瓶文化 游森棚 
8 新上榜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馬可孛羅 穆里.巴爾古提 
9 新上榜 如何閱讀一本書(修訂新版) 台灣商務 艾德勒,范多倫/著 
10 新上榜 走一條快樂學習的路 天下文化 李艷秋、李志邦 

唷唷~是哪本書衝上了第八名呀?


呵呵,正是咱們馬可孛羅的11月新書--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呢!


《回家》
上市兩週,即衝進博客來人文藝術類排行榜第八名
一收到這訊息,真的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喔!


這樣的成績,除了表示有許多人,是如此關心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國際問題之外,
也表示《回家》與馬可孛羅,能夠獲得這麼多朋友的支持與喜愛~~
這...這...這真的是讓我們太感動嚕~~~~
而且,這絕對是比巴爾古提先生那情緒飽滿的文采,更要教人感動落淚的唷!

所以,
這份令人雀躍不已的心情,當然要與馬可孛羅的所有朋友一同分享!


而您,此刻或許就站在這排行榜的背後,
因此,我們除了衷心的感謝,
更非常期待能夠在這兒,聽見,您的聲音。

如果您對《回家》一書有更多的想法或分享,都歡迎在這裡與我們聊聊~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關於布克獎
about The Man Booker Prize

布克獎於1968年成立。旨在推廣英文小說創作與閱讀。原本有被提名者的國籍限制,不過在2004年改為只要是以英文為創作語言的作品,並且作者健在,都可以參加。在2005年,又成立了布克翻譯獎,以鼓勵翻譯人材與翻譯作品的市場。 

布克獎也成了一種文學榮耀,發展了自己的相關詞彙與衍生。例如暱稱叫Booker Prize或是The Bookers,而布克迷也暱稱做The Bookies。2002年又有曼氏集團(Man Group)加入贊助,所以又稱作Man Booker Prize。

布克獎每年都有五位評審分三階段選出。第一階段先從當年被推薦的百餘部作品裏,選出約為20本的初選名單(Long List)。第二階段再從這份初選名單裏挑出6本決選名單(Short List),再從中挑出得獎的作品。

經過了幾十年的經營,布克獎不但成為英文文學創作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獎。也成功結合文學創作與流行文化,並帶動全球的閱讀風尚與潮流。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決選作品改編成了電視電影,例如《辛德勒的名單》、《英倫情人》 等。台灣讀者也對歷屆布克獎作品名單不陌生,有許多已經翻譯成中文,例如;愛特伍《盲眼刺客》與其 系列作品、《美的線條》、《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微物之神》 等等。(以上文字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更多資料請參考:布克獎 官方網站


馬可孛羅部落遊小編聊一聊:
齁齁,這下子,總算揭開布克獎的奧秘啦!
下次再看到得獎作品,就知道這位作家的文學造詣,可是受到絕對肯定的唷!
那麼,接下來就是精彩的預告時間囉~ 


[馬可孛羅 2007年 壓軸大作]

12/25   聖誕佳節,隆重推出旅行文學的 閱 讀 盛 宴...

將由 2005年布克獎得主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 搖旗引領

透過文思飽滿的書寫力道,帶您遊歷前所未有的布拉格魔幻之旅


敬請密切留意部落格新書公告,並準備好您的行李,與我們前往探訪,
東歐最有魅力的城市--布拉格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