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圖.jpg  

我們不缺靈感,而是缺乏發展靈感的工具!

不成熟的「點子」只是垃圾,唯有徹底的蘊育靈感,

才能將不成熟的創意發展為卓越的商品,讓靈光乍現的點子展現影響力!

 ※政治大學科管所教授 / 李仁芳  強力推薦

 王品集團董事長 / 戴勝益:本書正是開啟您天才創意的第二面窗,讓所有的智慧,都因閱讀本書而得到相乘的效果!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如果你要自己的創意引擎跑得更快,運作得更好,那麼本書便是一本理想的使用者手冊。


【內容簡介】

擔心自己的靈感只是存在於剎那?你想徹底實踐靈光一現的idea嗎?

不成熟的點子它永遠不會誕生在世界上!別害怕琢磨不成熟的想法!

無論你是要設計房子、寫學期報告,或是替公司規畫一項完美的業務計畫,只要循序漸進、有計畫的經過十一個步驟,像剝洋蔥一樣,找出「問題在哪裡」,就能落實想法,進而達到創新的成果!

當我們明白目標是什麼,依照十一個步驟發展創意,平庸的想法自然能化為人人都可運用的解決方法,成為具有暢銷實力的超級商品!


【名人推薦】

傑拉德.辛德爾是突破思維的星際大戰歐比王.肯諾比。──肯.戴可渥博士(Ken Dychtwald, PHD),《力量歲月》(The Power Years)作者

《開發創意十一步》告訴你創新者如何變成傑出思考者的方式。──克里斯多佛.巴爾(Christopher Barr),雅虎資深編輯部主任

作家傑拉德.辛德爾的系統具有獨特的能力,可以幫助人們發現和運用其內在的天才。這是一份給我們所有人的禮物。──賴利.艾克曼(Larry Ackerman),自我認同圈(Identity Circle)研究教育顧問公司總裁

本書有條理地鋪陳出十一個培植好點子並讓它們發展成熟的步驟。它們不只釐清真正的創意,還有讀者的期望和方向。──Tami Brady

本書雖然寫得很簡短,卻涵蓋了所有的主要成分。它本身就是第七章「基礎」的示範,提供了真正創新的自訂規則和普遍性原則。這本書寫得真好。──Michel Neray

我在辛德爾的協助下運用了其中許多概念,而我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樣出版的。這十一個步驟實際運用起來真是非同凡響。──Ron Mattocks

「如果無法將你看事情的角度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世界會有什麼損失?」……他給了讀者一份「領航員清單」,幫助我們區分平庸和真正強而有力的思考。──Thomas Signer


【目錄】

1 大家來找「差」:你知道「新差異」在哪裡嗎?

我看到了什麼?新創意是察覺出新差異的結果。

 2 我是誰:自我認同

我是誰?為何這些創意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又為何有動力想與世界分享這些創意?在觀眾讀者面前,我是否清楚表達了自我認同,讓他們得以知道我的出發點在哪裡?

 3 如果有人誤用呢?

我的創意會引領我走向何方?如果我闡述的確有其事,那麼我能想像出的結果會是什麼?

 4 測試:確定想法能發揮作用

有什麼是我覺察不到的?我可曾想像過我的創意可能會對哪些情況、地方和人造成衝擊嗎?我是否質疑過假設的每件事?什麼可以證明我錯了?我能替我的工作創造模型並找到精準的相似物嗎?

5 先例:與大師對談

還有誰看過類似的事物?我因為主張自己有話要說,加入了這場橫跨數世紀的偉大創意對談。雖然在開始工作以前,我們無法知道自己專注的領域中過去有誰說了些什麼,但我們一定要試著了解前人的重要思考。

 6 誰需要這個知識:應用至不同領域

誰需要這個知識?如果這些就是我要說的話,那麼這個知識對誰會很有價值?這個問題不只避免我們一逕埋首在自己的領域中,還可能帶領我們找到思考的共通性。此外,了解誰最需要我們,對於精心規劃我們的話語也是很有幫助的。

 7 基礎:新規則還是舊原理?

有什麼可以作為基礎原理嗎?我工作的世界是什麼模樣?這裡展現出什麼樣的根本價值觀?有哪些是這裡可運用的規則或結構?我可以把這些通通整合成一個前後連貫的群體或是法律體系嗎?

8 完成了?:創新可以被複製?

萬事是否已經齊備?這個創意或是產品若對某些人是有價值的,我是否應給觀眾讀者讓它發揮作用所需的一切?倘若萬事沒有齊備,我是否應該解釋他們還需要其他資訊,才能有充分的了解,並進而採取行動或是教導別人?

 9 我在對誰說話:減緩學習曲線

我在對誰說話?我了解聽眾讀者的參照準則嗎?我是為讀者寫東西,為聽眾說話,並小心地引導使用者的體驗嗎?

10 往哪裡前進?

我要往哪裡前進?在寫作這本書的同時,我也開展了一個終究會有自己生命的另一個自我。如果這個發展或是知識體系在創意市場獲得成功,它會幫助我實現人生的目標嗎?創意人、創意產物和使用者的自我認同是否一致?

11 尋找賣點:好創意能得到別人的採納嗎

我會支持自己的創意好讓它能得到別人的採納嗎?我的思考代表了我這個人,現在我也必須支持自己的創意產物。


【作者介紹】

傑拉德.辛德爾(Gerald Sindell

思想領袖國際事務所(Thought Leaders International)的創辦人,引導讀者從「創意」獲取最大的報酬。他與雅虎和埃森哲(Accenture)管理諮詢與技術服務供應商等企業合作,也與成功的商業和心理學作家共事。他曾是好萊塢的影片導演,後來轉入書籍出版業。身為書籍開發商、編輯,以及多家出版社的創辦人,辛德爾曾協助打造許多本書,幫助很多人的事業發展,印刷出版的書更是多達七千五百萬餘本。他目前住在美國加州的蒂布倫(Tiburon),網址www.thoughtleadersintl.com


【譯者介紹】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畢業,曾任路透新聞編譯,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繁多,包括《天使遺留的筆記》、《中國怎麼想》、《自由寫手的故事》、《不專業偵探社》、《蘇格拉底的咖啡館》、《療傷的對話》、《是你,製造了天氣:全球暖化危機》等。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C8/悅讀館           2010/03/06 

《靈光乍現》創造心靈的祕密

    ■書名:開發創意11步
  ■作者:傑拉德.辛德爾
  ■出版:馬可孛羅

李仁芳/文 

從創意點子到光芒萬丈的創造力表現成果,像詹姆士.坎麥龍導演創作的3D立體電影《阿凡達》,其間的創新生產流程,一直魅惑許多關注此課題的人士。

《開發創意十一步》中辛德爾的許多論述深深引起我們的共鳴。譬如他提到:

創意思考是有關於注視其他人已在看或已經看了好多年的東西,並在其中發現新意。(第一步)

覺察力經常就是創造力的根本前提。我們很難想像官能感覺遲鈍,「Look Everything But See Nothing」的人會有強的創造力。

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And I Touch, I Understand.

能動員多重官能知覺,敏銳掌握周遭環境訊息,並深刻解讀其脈絡意義,感知一般人所難覺察細微差異(nuance)的人,是掌握了創意流程的開端。

創意心靈的第二個祕密可能就是「真誠」(Authenticity)與自我認同。

「認識自我是創造的開端。」

這話從何說起呢?

創造的過程猶如在沒有海圖的認知海域中航行,要追尋尚未被人發現的金銀島創意財寶。在沒有海圖的海域中前航,唯一能仰賴的只有你生命最底層的直覺。

自我認同是我們每個人靈魂的指紋,是我們最底層那個不變的生命成分。就如賴利.艾克曼(Larry Ackerman)所言:「自我認同即是命運」(Identity is Destiny)。

我們觀察高創造力者從來就不理會所謂社會環境為何?主流思潮為何?他們從來「只聽聞自身內心的鼓聲前進」,直心而行追尋自己的天命與呼召(Calling)。

理性的人,調整自己來適應世界。瘋狂的人,改變世界來適應自己。世界的進步,靠的都是第二種有創造力的人。在陌生的海域前行,最深刻的求生本能與直覺才是你所能仰賴的求生之道。深刻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如何與眾不同,看待世界的眼光又是如何獨樹一幟,那麼你就已準備好了要貢獻自己,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發一隅之光」,照亮世界的一個角落。認識自己的才華、價值與熱情,每個人都有照亮人類存在本質的潛能。你的熱情與生命情性,那種真誠如一(Integrity)的原來本我,才能讓你在黯黑的認知海域中激發你的生命力氣,迸發出閃閃創造的光,照亮出路。

SONY公司電腦科學研究所資深專家茂木健一郎所強調的「創造力=體驗X熱情」方程式,與辛德爾的論述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創造力流程的第三個要訣是測試與實驗(Experimentation)(第四步)。創意既然沒有前例,創造的過程出現盲點是很自然的事。麻省理工學院精研「創新之源」(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的馮希伯(Eric Von Hipple)教授早就指出發掘並運用早期使用者(The early users)的重要性。

要避開那些吹毛求疵,老是持否定主義和故意唱反調的人,尋找那些會支持創意,會問對的問題,幫你釐清差異性(nuance)的早期回應者。這種支持性的早期回應者常常會問說:「你的意圖是什麼?」並用心協助你清楚傳達你的構想與理念,一點也不模稜兩可。

創造心靈的第四個祕密是不只依靠理論架構與分析模型,更大量仰賴模擬(Simulation)、快速原型試製(Rapid Prototyping)等方法論與工具。辛德爾提到的萊特兄弟所設計的實驗風洞,與英國廣播公司聲學家與工程師所設計的新廣播室「聲學模型」,都啟發我們當理論架構不明、操作變項隱晦的時候,以實驗來快速累積知識,是創造心靈的求勝之道。世界著名的美國盃帆船賽,紐西蘭團隊就曾運用更精緻的實驗方法,只使用工作站級電腦,打敗了有財勢能使用波音公司設計飛機用超級電腦的美國隊。

創造的人不能只是埋頭苦幹,陷入「非我做的不好」(Not Invented Here)症候群,要開啟視野,多流灠別人在做什麼?做到什麼境界?有時跨界的類比Benchmarking也會帶來許多創意的突破。

《開發創意十一步》是一本關切創意心靈與創造之道的工作者,極有價值的參考手冊。

 

(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side-2-2.jpg  

活動網址:Yilan美食生活玩家(原文點這裡)

最想造訪的京都景點!留言就送新書《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

日本京都是讓許多人在旅行中念念不忘的異國城市,徜徉在時間凝結的古都風情、品味京都人優雅卻堅持傳統精神的擇善固執民情。本回的活動贈書題目就是「最想造訪的京都景點」,和大家分享你最感興趣的京都景點,不論是歷史悠久的寺廟古蹟、清爽風雅的小巷步道、美味令人難忘的各式料理美食、悠閒品味咖啡館、琳瑯滿目的食品食材雜貨等……

歡迎大夥兒在適當的主題討論區內,貼下你的心得分享,前10位符合以下活動辦法的朋友,就有機會得到一本馬可孛羅出版社的新書
《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


◎活動辦法:

1. 貼文內容必須包含「景點名稱」、「最想造訪的原因」二大部分,文章字數100字以上,內容謝絕轉貼或抄襲。

2.請各位將心得文章貼於日本—京都主題區,請勿另開新區。

3. 完成貼文後,請至本區回覆留言方式告知文章完成、並清楚指明貼文的網址。前10名符合以上兩點要求的文章分享,將可得到由馬可孛羅出版社的新書《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一本。

4. 活動結束後,將有專人mail得獎通知到您的原註冊信箱,請所有參與活動者務必確認註冊資料中的郵件、聯絡電話、姓名與地址都正確無誤,以利贈品順利寄送。

◎參加資格:
只要為《Yilan美食生活玩家》註冊會員,於登入後即可參加。

◎活動日期:
即日起至留言額滿、贈品送完為止。請把握時間,快快加入!

◎贈獎說明:
一共有10本
馬可孛羅出版社的《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新書獎額。 (贈品收件地址僅限台、澎、金、馬)

◎贈書簡介:

《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

京都的街巷人生,淋漓展現千年古都的無盡風華
《千年繁華》描述的便是作者壽岳章子生於斯、長於斯,對京都的那份“戀戀情深”;從居住、衣飾、飲食與精神生活,娓娓寫來,京都的悠悠歷史、濃厚人情、街 巷光景……點滴扣動人心。特別是在澤田重隆先生細膩生動的繪畫詮釋下,隱匿在京都街巷中的「內藤」掃帚老店、「疊三」榻榻米行、「本田味噌」等老店風情, 更顯悠深而具生活情味了。

 
----------------------------------------------------------------------------------------------------------------------------------------------

Kate 推薦:京都三部曲之《喜樂京都》、《京都思路》


 千年繁華2 喜樂京都

寧靜踏實的生活情味,燦爛華麗的傳統祭典,

蘊育出京都深沉豐厚且獨特的風景,自在而喜樂。

 


千年繁華3 京都思路

京都的街道巷弄風情萬千,千年來,交織著多少的人情韻味及歷史風華,

世世代代,守護著千年古城變與不變的永恆。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 01.jpg

愛人或是朋友?忠誠還是背叛?面對命運的十字路口,妳敢大膽選擇嗎?

    斯里蘭卡作家茹.富里曼初試啼聲之作,已被翻譯成荷蘭文、義大利文、中文、葡萄牙文和希伯來文發行,有聲書即將由美國有聲出版商Tantor Media出版。

    柯克斯評論2009年度好書

   袁瓊瓊、譚光磊 / 鄭重推薦


【內容簡介】

相近的膚色、相仿的年齡,是什麼牽引她們的人生,奔向不同的命運?

一位失去所愛,攜著三個孩子脫離殘暴丈夫的母親,將迎向什麼樣的未來?

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們的命運將如何交會?幸福會在終點等待她們嗎?

‧萊颯‧


她討厭所有平平淡淡的東西!為什麼她不能繼續這樣過日子?她猜想應該是自己培養出品味了,她有了品味和渴望,尤其莎拉身上一天一天出現的那些東西讓她好生嚮往,其中最難以抗拒的就是鞋子。其他東西都能透過小心翼翼的掩飾,譬如將會露出二手跡象的地方用別針遮掩或打摺塞藏起來,讓人以為那是她自己的,是專屬於她的衣服。但鞋子就不行。真正的新鞋子就是不一樣:鞋子會讓人看出好命與歹命的差別。


‧碧娑‧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唯一有外遇的女人,不過我是第一個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不想去隱瞞自己感覺的人。我如同往常走路抬頭挺胸,……村裡的女人不喜歡見到我這樣,但她們欣賞我的勇氣,甚至想和我做朋友,好讓我具體感覺到的那種力量也能滲入她們的骨子裡。真正痛恨我的是男人。


    萊颯,一個從五歲開始就當僕人的女孩,三十多年,忠誠的服侍著她的小主人莎拉;碧娑,一個三十多歲的媽媽,為了逃離丈夫的拳打腳踢,她帶著三個小孩偷偷離開家,搭乘火車千里迢迢要去投靠娘家親戚。她心中勾勒未來的美景,不曾思及三天兩夜的火車旅程會不會帶給她什麼樣的命運轉變?  

  作者為她筆下的兩段故事發展出平行的兩條線:萊颯,從天真浪漫的五歲女孩長成風韻成熟的三十幾歲女人,碧娑,短短三天旅程,說盡了她的一生。兩條平行線將有怎樣的交集呢?在斯里蘭卡栩栩如生的場景,命運正考驗著她們!


【名人推薦】

碧娑的姨媽說過一句話:「人離開的原因很多。可能因為愛錯了人,或者因為對的人不愛她們。」兩代女人最後都為了男人離開。時代唯一的進步是世界給予了不聽話的女人較多同情……然而,如果女人選擇自己的「來」或「去」,都還是因為男人,那麼,無論世界如何進步,她其實依舊囚禁在愛裡──袁瓊瓊

發人深省,令人動容。茹.富里曼說故事的能力讓人驚嘆。──娥蘇拉.海吉(Ursula Hegi),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令人心碎的小說,但最後卻能鼓舞人心,稱頌人類超越悲劇的能力。──里晞.瑞迪(Rishi Reddi),薪英格蘭筆會L. L. Winship獎得主

這本精采的小說以憐憫與優雅筆觸嚴厲批判社會背景,令人過目難忘。──「The Books Works」協會,艾蜜利推薦

喜歡卡勒德.胡賽尼著作《燦爛千陽》的讀者,也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媒體專家」雪爾


【讀者推薦】

兩位女子對人生的眾多決定……是她們忠於自我,勇於追求自己所渴望、夢想、奮不顧身的真實體現。──俞伶

令我讀後依舊嚐的到一絲苦澀,是後座力極強,具省思人生的一本書。──琥珀色的月亮

故事中不時出現的紗麗......道出階級表徵身份地位的不滿,用柔軟的角度放大現實的乖謬,很難想像這是她的處女作──sunny

平靜中帶著力道、不慍不火地娓娓道著主角的內心世界,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種享受。──elish

 茹.富里曼(Ru Freeman)將斯里蘭卡栩栩如生地攤開在我們面前,輕聲細語說了一個關於兩個女人不順從命運的故事。──快雪

細膩的情感表達、異國的文化氛圍,以及引人陶醉的劇情,讓人真想一口氣讀完它,卻又有些捨不得而想細細品味。──Kiwi Joyce

書中對於女性在生命價值觀的權衡上,有相當獨特的見解。在人物個性的刻劃上,鮮明果決的性格也令人印象深刻。──阿觀

很喜歡作者在書裡的每一個細微的描述,雖然這是她們的故事,但我彷彿就在其中,坐在超級VIP的席位,以最直接的距離看著她們在人生舞台的演出。──青蛙

這本書真的很好看,也讓人從中獲得許多的省思,命運的鎖鏈緊繫著的,究竟是我們的前世還是今生,因何同樣是為人卻有著如此的大不同──瑪莉

無須以文字清楚闡明,我們便已明瞭這其中是多少的苦澀、悲痛交織,那種真的是發自內心痛楚,我在《不聽話的女兒》中,真實感受到。──梅子

不聽話的女兒》透過對於人物的描寫,實實在在的批判著一個不平等的社會──苦悶中年男子

循著小說中火車前進的轟隆聲,真相開始露出些許曙光;每當火車停靠在很熟悉的站名,都會不自覺的摒息以待──Cindy Lee


【作者介紹】

茹.富里曼(Ru Freeman)

出生於斯里蘭卡的可倫坡,家族男丁興盛,作家輩出。她曾於西澳伯斯市莫道克大學(Murdoch University)以非正式方式學習一年,之後帶著一隻派克鋼筆和一盒德國鐵甲武士牌鉛筆前往美國緬因州的貝茲學院(Bates College)就讀。之後在可倫坡大學取得勞工關係碩士學位,並在美國及國際性的人道組織及勞工權益團體工作。她以英語從事政治寫作並譯成斯里蘭卡語。至於個人創作則散見於藝術政論雜誌格爾尼卡》(Guernica)、《故事季刊》(Story Quarterly)、《螃蟹果園評論》(Crab Orchard Review)、《寫作角落評論》(WriteCorner Press)、《Kaduwa》等,並被提名為2006及2008年最佳「新美國之聲」(New American Voices)選集。她初試啼聲之作《不聽話的女兒》已翻譯成荷蘭文、義大利文、中文、葡萄牙文和希伯來文發行,有聲書即將由美國有聲出版商Tantor Media出版。她將斯里蘭卡和美國視為家鄉,致力於提筆寫下家鄉的人事物。


【譯者介紹】

郭寶蓮


台大社會學碩士,輔大翻譯研究所肄。專職譯者,譯作包括《魔鬼的名字》、《心願清單》、《不用讀完一本書》等。譯稿賜教:hot8miso@hotmail.com



【內文連載】


萊颯
她喜歡好東西,也深信不疑自己配得這樣的物品,所以從主屋浴室水槽下的櫃子裡給自己拿一塊橢圓香皂時,也絲毫不覺得這算偷竊行 為。誰會意識到少了一塊?櫃子裡有七塊香皂穩穩地疊在一起,靜靜等著哪天輪到自己躍上那只長方形的高級瓷製皂盒中。這皂盒是主人在「蘭卡瓷磚城」買的,用 來搭配淺綠色的新浴巾?她真的認為自己配用這種高級香皂,再加上不曾被揪出,於是順理成章地把那兒當成提供奢華體驗的妥當來源。用罄一塊,通常不出數月, 就再給自己取一塊。

每天下午三點三十分,她用麗仕香皂在井邊梳洗,臉、腳、腋下和雙手。雖然偷竊行徑沒被發現,也不敢讓自己整天香噴噴, 不過她依然堅持每天這個淨身儀式。粉紅清香的肥皂氣味撲鼻沁脾,讓她想起玫瑰香氣。真實的玫瑰她只見過一次,那年四月主人文森納吉一家帶著她到鄉間丘陵的 途中見到的。當時不過五、六歲吧,來到他們家的第二年。想想那時要做的家事真是少,做起來輕鬆愉快。那鄉間丘陵清新蓊綠,有冰涼的小溪和著名的迪亞盧瑪瀑 布。她與他們就像一家人般並立在瀑布腳下,任憑臉龐被水花波濺,任憑歪斜的瀑水以慢動作飛灑而必然引發的淚水弄濕了雙眼。瀑布之後他們開車到哈克噶拉植物 園野餐。那兒的玫瑰綻放得完美無懈,若非散發著芬芳,簡直與可倫坡賣的假花難以區辨。從那天起,玫瑰成了甜美的憧憬,交纏著回憶與奢華,停駐在臉上,撫慰 她臉龐。


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星期三姊妹》

  星期三姊妹.JPG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三姊妹.JPG

送給知心好友的最好禮物!

五個平凡女子,三十五年堅毅情誼在跌跌撞撞的人生旅途上共同分享生命中的每一刻一起歡笑一起痛哭還有一起完成夢想......

 

【內容簡介】

當五個女人法蘭琪、琳達、凱西、艾莉和布蕾特,首次在住家附近公園會面時,談話的焦點不外乎婚姻、小孩以及彼此對閱讀的喜愛。她們慢慢感受到分享的樂趣,於是,五個女人約定:我們可以在星期三固定見面,一起討論寫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

  之後,「星期三姊妹」聚會從星期三改為星期日,不變的是,她們持續參與彼此生命的每一刻。當丈夫的不忠、乳癌的打擊、投稿的挫折接踵而來,誰能與她們一起度過最痛苦的時光?誰能陪伴她們迎接生命的夢想?當年啟發她們的小說,就像在身邊的姊妹淘,三十五年來,體貼著她們的心,溫暖了生命的每一刻,!


【作者的話】

「這個故事將是關於她們的友誼,關於她們如何相互扶持渡過難關,以及慶祝美好的時光。」

「婦 女運動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甚至包括我母親那一代的女性;她們全然獻身於今天稱之為「媽咪跑道」的事上,不過當時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道路。另一個問題同 樣是婦女運動關心的議題,這個議題至今仍然進展有限,亦即:打破如完美的聖母瑪利亞般的女性典範,這是任何真正的人都無法達到的目標。這群星期三姊妹從一 開始就喜歡看美國小姐選美,對那樣的女性憧憬無比。」


【名人推薦】

內容豐富,題材創新,讀來令人賞心悅目;它提醒人們,友誼的力量足以帶給人信心、鼓勵和勇氣。姐妹之情萬歲!──《珍.奧斯汀讀書會》作者凱倫裘依芙勒(Karen Joy Fowler

我一口氣就將《星期三姊妹》看完,讀來津津有味......我不由得為她們熱烈喝采,彷彿她們也是我的朋友般。──《紅河》與《凱恩河》作者拉麗塔.塔德米(Lalita Tademy

這個難能可貴的婦女團體所彰顯的是,不論我們生活在哪個年代,不論我們的種族、信仰或社會階級為何,不論我們忍受了什麼樣的痛苦,閱讀可能是唯一不變的救贖。這本書讓我明白自己為何喜歡閱讀的原因。──《美麗的哀傷》與《幸福另售》作者蘿莉‧溫斯頓(Lolly Winston

對於《星期三姊妹》這本書,我只能用欲罷不能來形容。我對梅格.克雷頓生動的人物描寫由衷讚賞,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令人難以喘息。姐妹情誼萬歲!──《原諒我》與《妹妹的另一個名字》作者艾曼達.埃爾.沃特(Amanda Eyre Ward

 她們在寫作和生活上的不同發展為女性友誼的力量寫下了更令人信服與動人的樂章。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持家》作者艾倫.貝克(Ellen Baker

深具見地,感情豐富,極具獨創性;克雷頓這本書是以劇烈變遷的時代和諸多時空環境為背景,描寫女性之間深厚動人的友誼。它不僅令人心碎、有趣、充滿睿智,而且非常真實。這本書不只讓你想要推薦給你所有的朋友,而且非這樣做不可。──《陷入麻煩的女孩》與《回到我身邊》作者卡洛琳.莉薇特(Caroline Leavitt

《週五夜編織俱樂部》和《珍.奧斯汀讀書會》的書迷將對這本書產生共鳴。同樣地,你也會樂意將《星期三姊妹》與任何相信好書影響力的人分享;藉此鼓舞我們所親近的人,並向那些啟發我們的人致意。──圖書報告網布朗寧.米勒

梅格.薇特.克雷頓的《星期三姊妹》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描寫友誼所帶來的歡樂與錯綜複雜的關係;對那些勇於逐夢的人來說,這部小說充滿了激勵作用。──《小艾瑪消失之後》與《人生地不熟》作者蜜雪兒.李奇蒙


克雷頓刻劃完整的人物把女性最好與最壞的特質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來。這些人物既可愛又惹人生氣,她們如此真實,以至於看到最後,你甚至不想跟她們說再見。──《圖書館月刊》

讀者肯定會喜歡上這部描寫女性友誼的動人小說,著迷於經由這群年輕女性目光所敘述的美國史上重要的一年。──《書單》

 克雷頓巧妙地勾勒出那個時代的樣貌,捕捉到女性在那個地位不高的年代所發生的角色改變。──《出版家週刊》


【作者介紹】

梅格.克雷頓(Meg Waite Clayton

梅格.薇特.克雷頓畢業於密西根大學法學院。她的第一本小說《光之語言》(The Language of Light)入圍貝爾維德獎,短篇小說與散文散見各大雜誌。她的第一部作品如書中的法蘭琪,終於爭取到出版,上市後卻沒有起任何人注意。


【譯者介紹】

余佑蘭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

曾任媒體編譯,現為自由譯者。以大自然為師,以人為鏡;筆是情緒的出口,翻譯是貼近原著的再創作。翻譯的過程有如春蠶吐絲,絲盡蛹化,破繭而出的霎那,宛如重獲新生。

譯有:《我們倆》、《在路上,預約八堂課》、《島居歲月》、《享樂》、《放下管理,展開領導》、《建構智慧型組織》、《我的家在蜜糖灣》等。


【內文連載】

隔天早晨,大夥兒依序全坐上艾莉的汽車之後,琳達對於即將前往的目的地,依舊守口如瓶。「這是一趟別緻的出遊,上午九點集合,不得藉故缺席。我已經找好 保姆,艾莉將負責開車。」這就是前一晚她在電話裡所告知的一切,而今天早上我們得到的訊息也只是「這裡右轉,然後轉角再右轉。」我們在大學路穿越高速公 路,來到帕羅奧托市東區,隨後在正對面的道路再度右轉。這麼說吧,當車子向右急駛入停車場時,我們全都嚇了一跳。

  「殯儀館?」凱西出聲叫道。「妳讓我們來守靈?」

  大夥兒從入口穿過一條寂靜的甬道,來到一個大房間,房間呈長方形,出奇安靜。房間中央有條走道,兩旁各擺放著罩上椅套的摺疊椅,地毯是深暗紅色。

  「地毯這種顏色,是怕萬一被什麼弄髒嗎?」我低聲說道,大夥兒心神不寧地笑著。

   房間裡整齊擺著各式盆花,有百合、玫瑰和小蒼蘭,然而花朵的香氣還是掩蓋不了甲醛的氣味,不免讓人想起實驗室檯上的死青蛙,以及一群十來歲的孩子笨手笨 腳用小鉗子夾著青蛙內臟推到彼此面前的情景。房間前面立著一具裝飾華麗、雕工精美的深色棺木,棺蓋緊閉,給人一種不祥之感。

繼續閱讀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提案/生活風格任何事都可以當作起點

樂多新文創/2010.2.12

推薦書:凱莉.史密斯(Keri Smith) 《你可以這樣找創意》(馬可孛羅出版)

Winny(體驗設計師)/文

關於民族誌,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就是透過田野調查,針對一特殊文化進行記錄與分析,這個所謂的特殊文化,在我的工作範疇來說,就是研究使用者, 使用機車的、手機的、網路的、喜歡陶藝的、熱愛美食的……各種不同活動的使用族群。但是我從沒想過自己,自己的民族誌?!透過田野調查,將自己當成某種異 國文化進行記錄與分析。

其 實受了多年的教育,不論是學校教育或是社會教育,有很多事情早就知道,甚至有時候還會把那些知道的事情拿來告誡其他人;但是反過來面對自己的時候,那些戒 條就只是很熟悉的句子,在面對生活的時候,一點感召力都沒有。看書,尤其是看到那些陌生的熟悉,就會一點一滴的把遺失的感動重新撿回來。而創意,好像也是 一樣的,仔細去感受,用「心」去感應,把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小確幸給翻出來。

 

凱莉.史密斯(Keri Smith)本身是一位插畫家,喜歡天馬行空的創作,表現自己對世界的感受。這本書就像是她的一本小創作,所以可以隨手翻到那頁就從那頁開始讀起;另一個讀這本書的重點,就是要有心照著書上的線索進行,才真的能感受到那股啟發創意的威力。

進行創意很簡單,任何事都可以當作起點,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還太模糊嗎?書中有提到59種好玩的創意方法,舉例如:

 

Idea04. 每日的步行:收集物品,僅限於每日上班或上學途中(試著收集三十件)。
Idea14. 聲音地圖:在一個地方坐一小時,詳盡記錄你聽到的全部聲音和聽見的位置。在地圖上標明你與各種聲音的大概相關位置。
Idea28. 不用眼睛觀察:將衣間或一組物品放進你的口袋,僅以觸覺來描述。
Idea40. 改變狀態:在探險途中,找出改變身體對世界的體驗方法。譬如瞇著眼睛看,讓視線變模糊,戴上有色鏡片的眼鏡,閉一隻眼,戴耳塞,倒立一陣子,盡量緩慢行走,吃東西時塞住鼻子。把經驗詳實記錄下來。
Idea49.

撿拾話語:使用經驗日誌,記錄無意中聽到的對話,收集你覺得有趣的話語。

 

其實我們常忘了以身體的感官來觀察,但是這麼做卻能完全改變我們的觀點。有很多看似小朋友的天真好奇,變成大人的我們其實不用害羞,還是可以蹲下姿態,跟隨自己最本能的直覺,重新去探索這個世界。

 

轉錄自 樂多新文創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te分享:

《凍》實在是一部非常有臨場感的小說,澤木耕太郎將真實人物所經歷的險峻環境與考驗,如實的描繪出來!這段山野井泰史與其太太妙子的經歷,在日本與世界的登山界中也造成不小的轟動。

現在跟大家分享文中所描寫到的格仲康峰。開頭的照片,是兩位主角在格仲康峰拍下的畫面~讀過本書後,會對這裡面的圖片有更深刻的體驗!

 

p.s:因為是日本的採訪,所以如果聽的懂裡面內容的讀者,歡迎跟大家分享口白與人物在說什麼。(Kate在看時是看圖說故事阿)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