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轉載引用自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10.01.14
精彩全文請見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76084?k=%B1i%BBA%AEe

 

兩岸三地著名戰地記者張翠容將於本週六(16日)首次來馬來西亞演講。

演講費捐海地災民

有感於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的地震災情嚴重,罹難者眾,她主動向星洲日報表示,把演講費和新著作《拉丁美洲真相之路》的收益悉數捐給國際救援組織,以向地震災民伸出援手。

她是接受《星洲日報》的邀請,於本週六晚上7時半在《星洲日報》八打靈再也B2禮堂主講“鏗鏘玫瑰―如何面對生死關鍵時刻”。這項生命關懷講座會是由孝恩集團推廣,另一位主講人是本地臨床心理治療師梁惠美。

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

張翠容是香港獨立記者,亦是少數的華裔女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深入戰區,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在當年塔勒班控制的阿富汗,立令禁止記者在境內拍照,她冒險犯難,準備拍照之際,塔勒班軍人的鎗已對準她,身邊的西方外交官急忙解圍才能逃脫。

這位資深新聞從業員以人道精神感懷戰火災民的不幸,亦以手中大而無畏的銳筆描述國際政治與新聞的事實和真相,她堅稱,“只要這個世界還有謊言,我就會繼續跑下去。”

《拉丁美洲真相之路》於去年11月成為台灣誠品書店華人創作暢銷榜第7位。在上述講座會現場也會出售張翠容的近期著作,包括《拉丁美洲真相之路》。歡迎公眾簽購這本書,也為海地地震災民獻出關懷與援助。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近的膚色、相仿的年齡,是什麼牽引她們的人生,奔向不同的命運?

一位失去所愛,攜著三個稚兒脫離殘暴丈夫的母親,將迎向什麼樣的未來?

◤內容簡介◢

【萊颯】

她 討厭所有平平淡淡的東西!為什麼她不能繼續這樣過日子?她猜想應該是自己培養出品味了,她有了品味和渴望,尤其莎拉身上一天一天出現的那些東西讓她好生嚮 往,其中最難以抗拒的就是鞋子。其他東西都能透過小心翼翼的掩飾,譬如將會露出二手跡象的地方用別針遮掩或打摺塞藏起來,讓人以為那是她自己的,是專屬於 她的衣服。但鞋子就不行。真正的新鞋子就是不一樣:鞋子會讓人看出好命與歹命的差別。

【碧娑】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唯一有外遇的女人,不過我是第一個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不想去隱瞞自己感覺的人。我如同往常走路抬頭挺胸,……村裡的女人不喜歡見到我這樣,但她們欣賞我的勇氣,甚至想和我做朋友,好讓我具體感覺到的那種力量也能滲入她們的骨子裡。真正痛恨我的是男人。

萊 颯,一個從五歲開始就當僕人的女孩,在文森納吉家服侍著她的小主人莎拉;碧娑,一個三十多歲的媽媽,為了逃離丈夫的拳打腳踢,她帶著三個小孩偷偷離開丈夫 身邊,搭乘火車千里迢迢要去投靠娘家親戚。她心中勾勒未來的美景,不曾思及三天兩夜的火車旅程會不會帶給她什麼樣的命運轉變? 作者茹.富里曼為她筆下的 兩位女主角發展出平行的兩條線:萊颯,第三人稱的心聲吐露,從天真浪漫的五歲女孩直到風韻成熟的三十幾歲女人。碧娑,第一人稱的娓娓道來,短短的三天旅程道盡一生。這兩條進行線是否有交錯會合的時空和地點呢?

 

   本書為作者初試啼聲之作已翻譯成荷蘭文、義大利文、中文、葡萄牙文和希伯來文發行,有聲書即將由美國有聲出版商Tantor Media出版。

 

  迴響

發人深省,令人動容。茹.富里曼說故事的能力讓人驚嘆。──娥蘇拉.海吉(Ursula Hegi),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令人心碎的小說,但最後卻能鼓舞人心,稱頌人類超越悲劇的能力。──里晞.瑞迪(Rishi Reddi),薪英格蘭筆會L. L. Winship獎得主

這本精采的小說以憐憫與優雅筆觸嚴厲批判社會背景,令人過目難忘。──「The Books Works」協會,艾蜜利推薦

喜歡卡勒德.胡賽尼著作《燦爛千陽》的讀者,也一定會喜歡這本書。──「媒體專家」雪爾

我好喜歡這本書,讀著讀著彷彿置身在另一個時空中。愈讀愈讓人著迷,讓人愛不釋手。──蔓妮雅克(美國緬因州讀者)

關高傲祕密、背叛和自我毀滅的故事。尤其書裡兩位主角的命運如何交會,讓人一路揣測到底。──瑪麗.林(美國德州,休士頓)

這本書很棒,人物色彩鮮明,充滿異國風味,行文流暢。讀這本書時我不想快速瀏覽,反而想慢慢品嚐。作者創作的這兩個故事原本可以獨立閱讀,但最後卻有著令人驚嘆的交會。──可愛小笛(美國維吉尼亞州)

這本書讓人驚嘆。兩位主角的故事其精采程度不分軒輊,讀來同樣讓人動容,愛不釋手。──麥可.康尼歐(美國,巴的摩爾)

這本書令人陶醉其中……訴說的故事能觸動任何文化、任何階級的人心,我深深著迷。我愛作者的寫作風格,全書開場句子就深深吸引了我。──杰基.李區(Jacki Leach)

大力推薦這本書給想了解其他文化的讀者,肯定會讓人大開眼界。──珍妮佛.羅倫斯

 

◤關於作者◢

茹.富里曼(Ru Freeman)

出 生於斯里蘭卡的可倫坡,家族男丁興盛,作家輩出。她曾於西澳伯斯市莫道克大學(Murdoch University)以非正式方式學習一年,之後帶著一隻派克鋼筆和一盒德國鐵甲武士牌鉛筆前往美國緬因州的貝茲學院(Bates College)就讀。之後在可倫坡大學取得勞工關係碩士學位,並在美國及國際性的人道組織及勞工權益團體工作。她以英語從事政治寫作並譯成斯里蘭卡語。 至於個人創作則散見於藝術政論雜誌《格爾尼卡》(Guernica)、《故事季刊》(Story Quarterly)、《螃蟹果園評論》(Crab Orchard Review)、《寫作角落評論》(WriteCorner Press)、《Kaduwa》 等,並被提名為2006及2008年最佳「新美國之聲」(New American Voices)選集。她初試啼聲之作《不聽話的女兒》已翻譯成荷蘭文、義大利文、中文、葡萄牙文和希伯來文發行,有聲書即將由美國有聲出版商Tantor Media出版。她將斯里蘭卡和美國視為家鄉,致力於提筆寫下家鄉的人事物。


◤活動時間◢

※報名截止至2010年1月19日(二)

※獲選讀者在1月21日(四)前收到正式通知信後,請於2010年2月10日(三) 前,依活動辦法2將試讀心得發表於個人部落格

 

◤活動辦法◢
1
、寄信至馬可孛羅 廖小姐 Kate_Liao@hmg.com.tw,主旨:「我要參加《不聽話的女兒》部落格試讀活動!」,並附上真實姓名、暱稱(活動公佈用)、聯絡電話、寄書地址、Emai以及部落格網址(附名稱)

 
2
、獲選讀者請於個人部落格發表500字以上試讀心得,文章標題須包含《不聽話的女兒》,並將將個人部落格文章網址以及word檔一起e-mail至 Kate_Liao@hmg.com.tw。完成所有程序後,可於書籍出版後獲得新書《不聽話的女兒》新書(也歡迎於噗浪、Facebook、anobii、書店心得版、PTT上及部落格協助宣傳)

【注意事項】
1、文章嚴禁盜用他人作品,一經查證屬實,將取消獲贈新書的資格,並請自負違反著作權的法律責任。
2、文章需同意授權作為《不聽話的女兒》相關實體或網路行銷文宣使用。
4、參加者僅限居住於台、澎、金、馬地區。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ME2038.JPG

上班族變身農夫 把曼哈頓變成農田

孕育出讓紐約大廚們垂涎的頂級番茄

紐約食神Daniel Boulud,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David Bouley指名買菜!

徐仲(台灣首位義大利慢食學院碩士、TVBS週刊專欄作家)專文推薦

 

內容介紹

十 四年前,提姆.史塔克住在布魯克林褐石公寓,白天當企業顧問,晚上寫沒發表的短篇故事。一晚,他無意間瞥見街角的垃圾筒裡堆滿廢棄木條,於是靈機一動,把 木條全數扛回公寓,搭造了一座苗圃架,種了數千株番茄苗。日夜抽長的苗芽,不久便充塞屋內,逼不得已,提姆只好把苗株搬回賓州老家,用手把一株株芽苗移植 到停耕的土地上。好天氣帶來了大豐收,提姆把他與眾不同的番茄運到紐約市聯合廣場農人市集販售,當時市面上賣的番茄,清一色是紅的。提姆的番茄一砲而紅, 締造歷史。而今,艾克頓山丘農場生產的老品種番茄,和讓人叫不出名號的辣椒,人氣居高不墜,不僅躍上了紐約市最挑剔大廚的菜單之中,也榮登美食家雜誌(Gourmet)封面。

 

本書集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露絲雷克爾(Ruth Reichl)、芭芭拉金索夫(Barbara Kingsolver)等人風格之大成,動人抒情,文辭優美,呈現舊式而依然可行的生活方式。

 

國內推薦

誠品書店Cooking Studion策劃執行 李絲絲

台灣首位義大利慢食學院碩士 徐仲

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葉怡蘭

作家/南村落總監 韓良露

榖東俱樂部創辦人 賴青松

 

媒體推薦

約翰‧葛羅根,《馬利與我》作者:《上班族變成番茄農的意外人生》有如藤蔓上熟成的番茄留有日曬的餘溫,令人回味無窮。本書風趣、犀利、真摯,提姆‧史塔克天生是個說故事好手,讀來欲罷不能。

 

  丹尼爾‧布盧(Daniel Boulud)(丹尼爾餐廳[Daniel)主廚):每年,只要提姆‧史塔克鮮嫩欲滴的番茄一出現,就知道夏天來了。提姆在這本書所花的心思,正如他年年對農作物的用心。

 

讀者迴響

什 麼都比不上當季的土產番茄。如果你同意這句話,鐵定會愛死這本書,不僅如此,還會從中深切體會什麼叫「有志者事竟成」。但願作者繼續從他接下來種的幾樣農 作物裡得到寫作靈感。幾年前我在紐約市吃過一盤番茄沙拉,那些番茄想必就是從提姆的田裡來的。一向無肉不歡的我,竟當場點了「第二盤」!──Aphrodite K. Konduros

 《上班族變成番茄農的意外人生》一書,說不定是狂熱的老饕除了從《美饌佳釀》雜誌之外,最能從中探得小型有機農場的幕後花絮的一本書。對一般農人來說,《上班族變成番茄農的意外人生》是本迷人驚奇又爆笑的良伴。

史塔克以毫不矯揉造作的口吻,回憶他如何在除了滿腔熱情之外,對種田簡直一竅不通的情況下,不恥下問虛心求教,在有機耕種〔供貨給紐約市頂尖大廚〕闖出名號。他碰上的倒楣事令人捧腹大笑。……本書是仲夏的絕佳讀物,也是熱愛園藝/美食成痴的人,入冬後等待回春消磨時間的好書。──Genene Murphy



作者簡介

提姆•史塔克(Tim Stark),賓州蓮哈茲維爾艾克頓山丘農場負責人,曾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台專訪。作品散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台》、《美食家雜誌》、《有機農作》等媒體。\



譯者簡介

廖婉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

 

目錄

1緣於布魯克林的一畝田

布魯克林的一畝田/帶番茄回老家/不幹了?


2艾克頓山岳的一頁農耕史

入主夏屋/我們的專屬園丁/初嘗農耕生活/我的父親/讓人渾身是勁的土地味/混亂的平衡/作家變農夫/註定屬於我的土地


3番茄人

不堪一擊的現代番茄/我不是門外漢/血液中有古老番茄基因的人/上市集囉/遲到出名的番茄人/爸爸媽媽一起來/無法回頭了/小女孩教我開拖拉機/加入新血/步上軌道/蟲害的番茄受歡迎/番茄中的聖杯


4從前從前,有顆豌豆

給大廚送豌豆/該拉小提琴的我


5豐收停戰區

接骨木花的童年時光/祖母的百變食譜


6哈巴內羅辣椒不可貌相

辣醬的靈魂/喇角聯合國/調味角凝聚人們/辣上癮的歡愉


7拒絕科技的信仰

教派之爭/使用上世紀的收割方式/沒有科技,家家富足/愛上祖傳番茄


8貨車風雲

好笑的番茄車/得點好處,別貪心


9逮到土撥鼠

料理鼠味/容忍是有限度的


 10向土撥鼠懺悔

番茄農的惡夢/全身是病,沒有癌症/阿基里斯也是有機農/原諒我吧?


11嚴冬嘗鮮

農人與廚師交心/原味的精采


12你真的想當農夫?

只買番茄的人/城裡鬧饑荒嗎?/當上農夫的前奏/布魯克林廚房雙雄/和番茄綁在一起的命運/不為人知的心酸/兼差種草莓/迷你蔬菜教人著迷/我要一塊田/我的名廚好友/兩百年前的有機農地/紐約城緣的田野風光/感謝你們來/不做上班族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慾望之石》《盧安達飯店》作者所著,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評選,是您不容錯過的精彩好書!

 

 《慾望之石》,作者的個人故事交織在全球敘事裡,剪裁得宜,結構完整節錄中時電子報2009.12.27    


ME2031慾望之石.jpg

本書介紹: 

電影《盧安達飯店》(The Ordinary Man)原著作者
誠品書店外文館推薦的報導文學作家
美國圖書館協會注目好書!(同年度有《長路》(麥田)、《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久周))

權力、謊言、愛情交織的鑽石夢!
你擁有幾克拉的夢?預備以多少代價得到它?
揭露權力爭奪、追求安穩生活,與幸福愛情的全球鑽石夢!

地球上一塊普通的礦石,足以讓三個家庭一輩子衣食無缺、占有一個國家百分之六十的出口總額,並使其陷入軍隊與戰爭的無窮浩劫,且同時讓所有的愛情因此得到保證。

若要獲得幸福之鑽,代價是牽扯至少七個國家,因饑餓、疾病與屠殺而死亡的兩百多萬人;販售鑽石的獅子山共和國革命聯合陣線事件裡,吸食大麻的士兵,為了阻止村民投票,揮著開山刀砍掉數千村民的手掌與手臂。

從非洲的「血鑽石」地區、打磨鑽石的印度童工、北極圈礦場、巴西的非法採礦地,到戴比爾斯的倫敦總部,本書尋找鑽石真諦的大膽報導,揭露了一顆小石頭能凝聚的最大夢想──這是以鐵一般的權力現實,以及血汗淚水換取的真實故事。

 

好評推薦
「大膽報導的炫惑呈現」~《娛樂周刊》

「詳盡的研究、優美的寫作。」~《亞特蘭大憲法報》

「佐勒納有雙看得到細節的眼睛、感應得到問題的鼻子、快速重塑事發現場氣氛的能力,以及敏銳的地方感。不論他身在何處,總有辦法讓人感同身受……一趟優雅而記錄詳實的旅行,穿梭過數十載的鑽石傳說。」~Salon.com

「一個礦物與一種產業的啟發性揭露。」~《華爾街日報》

「還想要鑽石嗎?掏出現金前,佐勒納會建議你先了解那顆鑽石的來歷……一本饒富知識性的書,是歷史,也是遊記。」~《落磯山新聞》

「一讀便不忍釋卷……非常有趣的故事。」~《亞利桑納共和報》

 

作者簡介

湯姆.佐勒納(Tom Zoellner)

曾任《Men’s Health》特約編輯、《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記者,亦是盧安達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的自傳《我輩凡人》(An ordinary man)的共同作者,《我輩凡人》改編為電影《盧安達飯店》。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作包括《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暗星薩伐旅》等二十本書。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消息與大家分享~

《拉丁美洲真相之路》獲選亞洲週刊十大好書,以下節錄報導的部分內容,

全文可參亞洲週刊,相關聯結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tt&Path=3314901411/03tt2.cfm

 

 亞洲週刊2009年十大好書揭曉 .章海陵

二零零九年是神州易幟一甲子,也是六四的二十週年、中越之戰三十週年。由於歷史的發酵,這一年成為反思中華民族命運的主題週年。全球中文作家雖置身不同境遇,卻聲應氣求,打開一個個記憶的黑盒子,寫下大量嘔心瀝血、深具原創性的作品,涵蓋四九年國共內戰、新中國誕生﹑七九年中越之戰﹑八九「六四」等一系列全球華人難以忘懷的重大事件,也對很多敏感話題作出反思。因歷史經過沉澱,進而發現歷史的智慧,成為亞洲週刊這一年十大好書重要主題,也與當下和未來產生微妙互動。

亞洲週刊二零零九年中文十大非小說好書揭曉:(一)、《改革歷程》(趙紫陽、新世紀出版);(二)、《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龍應台、天下/天地出版);(三)、《金融的邏輯》(陳志武、國際文化出版);(四)、《十年中越戰爭》(倪創輝、天行健出版);(五)、 《中央樂團史》(周光蓁、三聯書店出版);(六)、《巨流河》(齊邦媛、天下出版);(七)、《歷史的大爆炸》(張萬舒、天地出版);(八)《文學江 湖》(王鼎鈞、爾雅出版);(九)、《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張翠容、馬可孛羅出版);(十)、《我們台灣這些年》(廖信忠、重慶出版)。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0011.JPG

《手繪人生Ⅰ》熱賣中  

再次跟隨他們的日記感動,  

拿起筆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手繪人生!

 

魚的旅行系列書 作者   趙于萱

誠品敦南店藝術設計書區 亮亮

博客來網路書店藝術設計負責人 宓兒   ~感動推薦~

 

 

畫畫的好處就是可以翻到下一頁,就像生活一樣,不斷地走下去,

 不管發生什麼事,繼續畫下去。

 

  • 若沒有手繪日記,我生命中成千上百個美好片刻,都將遺失在心底深處的黑暗檔案櫃中,永遠不見天日。──崔佛‧羅曼 Trevor Romain/童書畫家及作者、兒童娛樂公司老闆

 

◆內容簡介

若沒有手繪日記,我生命中成千上百個美好片刻,都將遺失在心底深處的黑暗檔案櫃中,永遠不見天日。

畫冊是照相機,是一座寶庫,能留住生活中敬畏、驚異和感激的時刻;它也許不完美,因為永遠不知道它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卻會是最強烈有力的生命記錄。本書集合二十多位藝術創作者的手繪日記,他們與自己的日記相依為伴,每日隨興塗鴉,畫下工作構想,進行創作實驗,坦露自己對手繪日記的愛與恐懼,全為了熱切真誠的對待人生。因為,當你一開始動筆,已經無法停止。


 [內文精選]畫冊是我存在的目的 |   克里斯多夫‧穆勒 Christoph Mueller

考慮在我死後,把我的作品印在皮膚上。這就叫做人皮書:人皮裝訂的書。也許我可以在死前,把書名刺青在身體上……

我的畫冊是我存在的目的。它們讓我活在地球上的時間──我的一生──有了本質。它們證明我活過,還有了創作。要不是這些畫冊,我不會覺得我的一生有價值。

 

◇幫助適應生活 

它們主要的目的不是激發構想或設計,而是讓我更適應生活,讓這個叫做生活的混亂獲得些許秩序,讓我平靜下來,讓我覺得我有所創作,不是無用之人。我還用畫冊來進一步探索自我。我翻閱它,觀察我的執迷和恐懼,就像在進行治療一樣。

很重要?很珍貴?那還用說!!它們是我最珍貴的東西,經常是我生命中唯一有意義的事物。我非常珍惜它們,把它們放在一起,隨時帶在身邊。

我多半在家畫畫冊。我畫圖時,如果有人在旁邊看,我會很不自在。我必須努力克服這一點。不過,我最常待在公寓裡畫圖,可以聽音樂、培養心情,進入與內在自我的真正交流。音樂是很重要的元素。音樂和獨處。哦!當然還有咖啡。我畫出內心深處的情感。我在「自我挖掘」時,最好不要被打擾。有時候,我畫圖時甚至不接電話,以免讓人該死地分心。

畫冊訴說著故事,你總是從一邊穿梭到另一邊不斷筆耕。就算多數圖畫沒有一頁頁地敘述故事,你依舊知道每一頁都代表這個人生命中的某一段時光。它讓時間有了實質存在。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走得如此快速,只留下容易褪色的記憶。只要看一眼畫冊,就能找回這些記憶。

我越快畫滿畫冊的第一頁越好。如此一來,它就不再是空白的冊子,而是我的一部分,而且不一定要畫得很好。我很少在畫冊裡留空白頁,其實從沒有過。我認為越早畫壞一頁越好,這樣它就不再可怕。寧願感到愧疚,然後開始修改。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畫的圖慘不忍睹,覺得沮喪難過。不過,這就是畫冊的好處:可以翻到下一頁,就像生活一樣,不斷地走下去,不管發生什麼事,繼續畫下去。

 

◇誠實面對自己 

十二歲左右的時候,我父親拿了R‧克朗布的畫冊給我看,這是非常特別的一刻。它讓我瞭解畫圖如何能幫助你面對生命、如何拿來當作生命裡的一項工具。我用畫圖來探索自我,讓我混亂的情緒、慾望、悲傷和渴望找到秩序。

那些看過我畫冊的人,我很想從他們口中獲得正面肯定。最近我發現,無論我是否得到正面肯定,都不會改變我畫圖的方式和我所畫的內容,所以,這已經不重要了。不管是否獲得肯定,我都不會改變自己;我會繼續畫我所畫。事實上,別人的意見透露了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我的創作品質。

最近我有了新發現:畫圖是你的救贖,穆勒!畫圖終究能讓你好過一點,雖然一開始會很不好受。畫圖能驅走哀傷。就像克朗布說的:「持續努力,終有代價!」這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須畫滿一頁又一頁,必須持續畫下去,找出你的靈感來源、畫圖動力,然後持之以恆。畫圖時,誠實面對自己。瞭解你是誰、什麼能讓你努力下去。就我個人來說,這就是藝術的精神,至少是件値得去做的事情。一如喬‧柯爾曼(Joe Coleman)對我說的:「克里斯多夫,搜尋內心的過程很痛苦,但也很値得。它應該痛苦,生命中有價值的事情,多半都是痛苦的。」

克里斯多夫‧穆勒簡介】成長於荷蘭,畢業於德國的阿亨大學平面設計系。目前於德國從事藝術創作,還當服務生,賣香腸和薯條。


作者介紹:

丹尼‧葛瑞格利Danny Gregory) 

丹尼從三十幾歲開始手繪日記,做為發展畫畫習慣、了解世界與人生的方式之一。

他出生於倫敦,成長於巴基斯坦、澳洲和以色列,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著作包括《把握每一天》(Everyday Matters)、《創意執照》(The Creative License)等,畫作散見於《紐約時報》、How雜誌等主要刊物。

他在Yahoo創立的插畫群組,已有二千多位會員,歡迎專業與非專業者分享自己的手繪作品,每周並設立一個主題,請讀者貼上自己的畫作。

丹尼的個人網站:DannyGregory.com

 

譯者介紹:

劉復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暨大眾傳播研究所取得碩士後,就投身公關與新聞界。之後隨夫調任國外,便一直擔任專職譯者。譯作以財經管理書籍為主。

這本《手繪人生》是特別獻給今年七歲的女兒Phoebe。她從兩歲開始畫圖,把聽到的故事、看到的景物、還有天馬行空的想像畫下來,至今已集結了好幾箱,這就是她的手繪日記。

我從Phoebe的圖畫看到她眼中的世界、讓我更珍惜生命的美好以及創造力的可貴。希望這本書能鼓勵Phoebe、以及最近開始拿筆塗鴨的四歲兒子Dash,用純真的心靈、敏銳的眼光和無羈的想像力來體會美好的人生。

劉復苓部落格:「Clare的文字譯站」 (http://tw.myblog.yahoo.com/clare-liu)

Phoebe部落格:「I’m Phoebe」 (http://tw.myblog.yahoo.com/phoebe_yu_wang)

 

目錄:

讓自己開心|蓋‧克瑞傑 Gay Kraeger

畫圖像呼吸新鮮空氣|珍‧拉法席歐 Jane LaFazio                      

不是藝術家也可以為自己創作|克莉絲堤娜‧洛普 Christina Lopp

創造力鍛鍊法|保羅‧麥當納 Paul Madonna

發展風格|豪爾‧梅佛斯 Hal Mayforth

畫冊就是照相機|亞當‧麥克考利 Adam McCauley

與神聯繫的方式|普瑞宣特‧米蘭達 Prashant Miranda

畫冊是我存在的目的|克里斯多夫‧穆勒 Christoph Mueller

為自己指定畫圖作業|克里斯多夫‧尼曼 Christoph Neimann

西方書法家的畫字日記|布洛迪‧紐恩斯汪德 Brody Neuenschwander

實驗的自由|瑪莉蓮‧派翠吉歐 Marilyn Patrizio

為了讓人發笑|艾佛瑞特‧佩克 Everett Peck

領悟備忘錄|凡南堤亞斯‧J‧屏托 Venantius J. Pinto

愛做什麼就做什麼|艾德爾‧羅瑞格茲 Edel Rodriguez

隨身治療師|崔佛‧羅曼 Trevor Romain

呈現工作構想|史蒂芬‧薩明斯特 Stefan Sagmeister

再忙也要當畫冊狂|克里斯泉‧史雷德 Christian Slade

表達夢境|艾爾伍‧史密斯 Elwood Smith

自我要求的修煉|保羅‧梭皮賽特 Paul Soupiset

以手繪日記為終身職志|蘿茲‧史坦達爾 Roz Stendahl

庇護所|克利斯‧維爾 Chris Ware

邊畫邊編故事|梅蘭妮‧福特‧威爾森 Melanie Ford Wilson

看護中心的手繪人生|辛蒂‧伍德 Cindy Woods

沒有商業污染的地方|布萊斯‧懷莫爾 Bryce Wymer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0010.JPG

這不是能輕易登入美術館或博物館殿堂的藝術形式,它們說的是一個故事、一次旅程、一段人生。

 

◆亞馬遜書店2008年12月年度選書

◆ppaper business2009年4月號推薦

◆Amazon讀者:如果你寫日記,你會想看這本書;如果你畫畫,你也會看這本書,如果你想知道二十五位天賦異稟的藝術家如何記錄他們的夢想與視野,本書將會感動你。

 

◆國內好評推薦

作家/漫畫家 水瓶鯨魚

名設計師/藝術家 李明道(AKIBO)

柏林影展特別獎得主 段亦倫

知名主持人 路嘉怡

人氣部落客 貓。果然如是

葛萊美提名設計師 蕭青陽

 

(按照筆劃排序)

聯合推薦

 

手繪的幸福感。

 

有了電腦之後,很多人生有趣的事都忘記了,也差點忘記我有過三十本手寫日記。

 

曾經,我很喜歡手寫字,以鋼筆、以針筆、以鉛筆,非常喜歡那種手感,寫的感覺,畫圖一樣,極度享受。

再度把封箱已久的日記打開,竟驚訝地發現日記裡有好多寶藏,像寫在楓葉上的詩、和朋友看過的劇展和電影票、為喜歡的男人畫的畫像、別人寫給我的情書,哎呀,有些人名,都早在腦中褪色了呢。

 

看完這本書之後,突然渴望去買一本畫冊,不再把圖隨手胡亂畫在電話帳單、影印紙、餐紙、報紙上,重新享受手繪的幸福感。

 

──作家/漫畫家 水瓶鯨魚

 

我喜歡畫畫,雖然從沒學過,但其實畫畫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領,無關美醜。總覺得只有在畫畫的時候,心才能完全平靜。

 

而在這本書裡,透過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完全不同背景的畫者的手繪,我們看遍了專屬於別人人生當中的精彩片段和美麗小角落,還有很多很多,我是說如果你有慧根的話,那些藏在畫裡面的小祕密。

 

很精彩,看完一定想馬上開始畫畫。

 

──知名主持人 路嘉怡

 

我自己沒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但是偶爾會用寫文畫圖的方式記錄我的小日子,我也特別喜歡Danny Gregory的手繪圖文書。很開心Danny Gregory這本有了中譯版,我不用再只是看著他們的筆記本去偷窺創作靈感來源了!

 

──人氣部落客 貓。果然如是

 

◆二十五位創意行業人士的日記與靈感草稿

 

  咫尺之遙,你就可以進入藝術家的腦中,去感受原始創造力的湧出:這是一本充滿塗鴉與註記的書,有實驗性質的草稿、也有細心觀察的創作。這些手稿因層層上色而發皺,空白處甚至還寫滿了購物清單和電話號碼。它們被隨身攜帶、塞入皮包或口袋、淋過雨、或被丟在草地上,封面因此破舊、損壞。

  這不是能輕易登入美術館或博物館殿堂的藝術形式,它們不會鑲著金框、接受成群觀眾的讚賞。不,這是藝術創作的必經形式,而你現在也像是在欣賞一幅一幅的畫作一樣,俯身凝視每一頁,研究每一幅草圖和註解,然後再翻到下一頁。每一次翻頁,就有新的驚喜、新的展覽。這些書頁揭露了一個故事、一次旅程、一段人生。

 

◆情感出口

  每一本手稿都是人生的一個片段,視藝術家的習慣、以及稿件的厚度,歷時幾週、幾月到幾年的都有。翻頁時,你感受到時間在指尖滑過。你看見依序記錄下來的時刻。你看見構想流露、紮根。你看見風險、錯誤、懊悔、思潮、訓示、夢想,全都以筆墨呈現在後世眼前,為作者一人綻放生命:「我常和病童、以及孤兒院和難民營裡的孩子們在一起。……如果我不設法抒發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感受,我可能無法在這裡待很久。我把畫冊當作舞台,來發洩我被壓抑的情緒。」(Trevor Romain)

 

◆藝術人士的創意工具:紙與筆的選擇

我對於紙張很講究。我喜歡用阿爾契斯(Arches)140磅的冷壓水彩紙來裝訂我的畫冊。……我通常使用鋼筆、墨水和水彩。我用的是洛特林Isographs 0.3和0.5號筆。至於水彩,我用過鵜鶘牌(Pelican)大師級水彩,現在用的則是利貝特魯斯牌(Liebetruth)的學生用透明水彩。 (Prashant Miranda)

 

丹尼‧葛瑞格利(Danny Gregory)

  丹尼從三十幾歲開始手繪日記,做為發展畫畫習慣、了解世界與人生的方式之一。

 

  他出生於倫敦,成長於巴基斯坦、澳洲和以色列,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著作包括《把握每一天》(Everyday Matters)、《創意執照》(The Creative License)等,畫作散見於《紐約時報》、How雜誌等主要刊物。

  他在Yahoo創立的插畫群組,已有二千多位會員,歡迎專業與非專業者分享自己的手繪作品,每周並設立一個主題,請讀者貼上自己的畫作。丹尼的個人網站:DannyGregory.com

劉復苓

  這本書獻給今年七歲的女兒,Phoebe。我熱愛陪伴一雙子女成長,但又放不下我喜歡的翻譯工作,兩者經常處於失衡狀態,趕稿時、看到姊弟兩人克制著不打擾我,常讓我心疼、愧疚。

  Phoebe從兩歲就開始畫圖,她使用的媒材是原子筆和A4影印紙,平均每三、四個月可以畫掉一包五百張的A4影印紙。題材包括看過的書、聽到、做過的事、家人朋友、還有更多是憑空想像,有些是單張圖畫、有些是故事系列。這一張張的塗鴉全都被我保留下來,如今已堆存了好幾箱,每當我們回頭翻閱這些圖畫,就能想起Phoebe成長中的每一階段,它們雖然沒有裝訂成冊,但也是Phoebe的手繪日記。

  這本書獻給Phoebe,鼓勵她繼續畫圖、繼續用敏銳的眼光、敏感的心靈來體會她美好的人生。畫圖讓她快樂,而欣賞她的圖畫,也讓我快樂。

前言

來自瑞典的異想世界|馬提亞斯‧阿多夫森 Mattias Adolfsson

塗鴉的真實人生切片|彼得‧阿爾柯 Peter Arkle

靜下來畫,於是聽見上帝|瑞克‧比爾霍斯特 Rick Beerhorst

送給自己的偷閒禮物|布區‧貝萊爾 Butch Belair

畫冊是皮包裡的書桌|法蘭絲‧貝爾維爾 France Belleville

電影導演的秘密畫冊|比爾‧布朗 Bill Brown

一名建築師的真正藝術形式|西蒙妮塔‧卡佩契 Simonetta Capecchi

地下漫畫先驅的日記藝術|羅伯特‧克朗布 Robert Crumb

用畫冊發洩創意的紐約客|彼得‧庫薩克 Peter Cusack

自由無羈的插畫家日記|潘妮洛普‧杜拉漢 Penelope Dullaghan

在日記遇見創作靈感|馬克‧費雪 Mark Fisher

西班牙插畫家的設計感日記|安瑞奎‧弗洛瑞 Enrique Flores

展售日記創作的流浪藝術家|拉‧蓋維瑞亞 Paola Gaviria

塗鴉純自娛|貝瑞‧果特 Barry Gott

最直覺的自我表達|西慕斯‧海佛南 Seamus Heffernan

就是要精美完整|特‧哈洛門 Kurt Hollomon

專屬的生命之書|克莉絲汀‧卡斯特洛‧修斯 Christine Castro Hughes

穿梭記憶的時空膠囊|拉瑪‧修斯 Rama Hughes

畫冊的四度空間|詹姆士‧吉恩 James Jean

自學有成的手繪日記作者|凱西‧強森 Cathy Johnson

隨手塗鴉的遊樂場|諾亞‧Z‧瓊斯 Noah Z. Jones

從油畫到手繪日記的發現之旅|湯姆‧坎恩 Tom Kane

傳給孩子的生命記錄|亞曼達‧卡維納 Amanda Kavanagh

用畫冊學習信任直覺|唐‧基爾派翠克 Don Kilpatrick

以出版為前提的連環漫畫日記|詹姆斯‧寇恰卡 James Kochalka

這不是能輕易登入美術館或博物館殿堂的藝術形式,它們說的是一個故事、一次旅程、一段人生。 

 

亞馬遜書店200812月年度選書 

ppaper business20094月號推薦 

Amazon讀者:如果你寫日記,你會想看這本書;如果你畫畫,你也會看這本書,如果你想知道二十五位天賦異稟的藝術家如何記錄他們的夢想與視野,本書將會感動你。  

 

國內好評推薦 

作家/漫畫家 水瓶鯨魚 

名設計師/藝術家 李明道(AKIBO 

柏林影展特別獎得主 段亦倫 

知名主持人 路嘉怡 

人氣部落客 貓。果然如是 

葛萊美提名設計師 蕭青陽 

 

(按照筆劃排序) 

聯合推薦 

 

手繪的幸福感。 

 

有了電腦之後,很多人生有趣的事都忘記了,也差點忘記我有過三十本手寫日記。 

 

曾經,我很喜歡手寫字,以鋼筆、以針筆、以鉛筆,非常喜歡那種手感,寫的感覺,畫圖一樣,極度享受。 

再度把封箱已久的日記打開,竟驚訝地發現日記裡有好多寶藏,像寫在楓葉上的詩、和朋友看過的劇展和電影票、為喜歡的男人畫的畫像、別人寫給我的情書,哎呀,有些人名,都早在腦中褪色了呢。 

 

看完這本書之後,突然渴望去買一本畫冊,不再把圖隨手胡亂畫在電話帳單、影印紙、餐紙、報紙上,重新享受手繪的幸福感。 

 

──作家/漫畫家 水瓶鯨魚 

 

我喜歡畫畫,雖然從沒學過,但其實畫畫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領,無關美醜。總覺得只有在畫畫的時候,心才能完全平靜。

 

而在這本書裡,透過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完全不同背景的畫者的手繪,我們看遍了專屬於別人人生當中的精彩片段和美麗小角落,還有很多很多,我是說如果你有慧根的話,那些藏在畫裡面的小祕密。 

 

很精彩,看完一定想馬上開始畫畫。

 

──知名主持人 路嘉怡

 

我自己沒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但是偶爾會用寫文畫圖的方式記錄我的小日子,我也特別喜歡Danny Gregory的手繪圖文書。很開心Danny Gregory這本有了中譯版,我不用再只是看著他們的筆記本去偷窺創作靈感來源了!

 

──人氣部落客 貓。果然如是

 

◆二十五位創意行業人士的日記與靈感草稿 

 

  咫尺之遙,你就可以進入藝術家的腦中,去感受原始創造力的湧出:這是一本充滿塗鴉與註記的書,有實驗性質的草稿、也有細心觀察的創作。這些手稿因層層上色而發皺,空白處甚至還寫滿了購物清單和電話號碼。它們被隨身攜帶、塞入皮包或口袋、淋過雨、或被丟在草地上,封面因此破舊、損壞。

  這不是能輕易登入美術館或博物館殿堂的藝術形式,它們不會鑲著金框、接受成群觀眾的讚賞。不,這是藝術創作的必經形式,而你現在也像是在欣賞一幅一幅的畫作一樣,俯身凝視每一頁,研究每一幅草圖和註解,然後再翻到下一頁。每一次翻頁,就有新的驚喜、新的展覽。這些書頁揭露了一個故事、一次旅程、一段人生。

 

情感出口

  每一本手稿都是人生的一個片段,視藝術家的習慣、以及稿件的厚度,歷時幾週、幾月到幾年的都有。翻頁時,你感受到時間在指尖滑過。你看見依序記錄下來的時刻。你看見構想流露、紮根。你看見風險、錯誤、懊悔、思潮、訓示、夢想,全都以筆墨呈現在後世眼前,為作者一人綻放生命:「我常和病童、以及孤兒院和難民營裡的孩子們在一起。……如果我不設法抒發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感受,我可能無法在這裡待很久。我把畫冊當作舞台,來發洩我被壓抑的情緒。」(Trevor Romain

 

◆藝術人士的創意工具:紙與筆的選擇

我對於紙張很講究。我喜歡用阿爾契斯(Arches)140的冷壓水彩紙來裝訂我的畫冊。……我通常使用鋼筆、墨水和水彩。我用的是洛特林Isographs 0.30.5號筆。至於水彩,我用過鵜鶘牌(Pelican)大師級水彩,現在用的則是利貝特魯斯牌(Liebetruth)的學生用透明水彩。 Prashant Miranda

 

丹尼‧葛瑞格利Danny Gregory

  丹尼從三十幾歲開始手繪日記,做為發展畫畫習慣、了解世界與人生的方式之一。

 

  他出生於倫敦,成長於巴基斯坦、澳洲和以色列,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著作包括《把握每一天》(Everyday Matters)、《創意執照》(The Creative License)等,畫作散見於《紐約時報》、How雜誌等主要刊物。

  他在Yahoo創立的插畫群組,已有二千多位會員,歡迎專業與非專業者分享自己的手繪作品,每周並設立一個主題,請讀者貼上自己的畫作。丹尼的個人網站:DannyGregory.com

劉復苓 

  這本書獻給今年七歲的女兒,Phoebe。我熱愛陪伴一雙子女成長,但又放不下我喜歡的翻譯工作,兩者經常處於失衡狀態,趕稿時、看到姊弟兩人克制著不打擾我,常讓我心疼、愧疚。

  Phoebe從兩歲就開始畫圖,她使用的媒材是原子筆和A4影印紙,平均每三、四個月可以畫掉一包五百張的A4影印紙。題材包括看過的書、聽到、做過的事、家人朋友、還有更多是憑空想像,有些是單張圖畫、有些是故事系列。這一張張的塗鴉全都被我保留下來,如今已堆存了好幾箱,每當我們回頭翻閱這些圖畫,就能想起Phoebe成長中的每一階段,它們雖然沒有裝訂成冊,但也是Phoebe的手繪日記。

  這本書獻給Phoebe,鼓勵她繼續畫圖、繼續用敏銳的眼光、敏感的心靈來體會她美好的人生。畫圖讓她快樂,而欣賞她的圖畫,也讓我快樂。

前言

來自瑞典的異想世界|馬提亞斯‧阿多夫森 Mattias Adolfsson

塗鴉的真實人生切片|彼得‧阿爾柯 Peter Arkle

靜下來畫,於是聽見上帝|瑞克‧比爾霍斯特 Rick Beerhorst

送給自己的偷閒禮物|布區‧貝萊爾 Butch Belair

畫冊是皮包裡的書桌|法蘭絲‧貝爾維爾 France Belleville

電影導演的秘密畫冊|比爾‧布朗 Bill Brown

一名建築師的真正藝術形式|西蒙妮塔‧卡佩契 Simonetta Capecchi

地下漫畫先驅的日記藝術|羅伯特‧克朗布 Robert Crumb

用畫冊發洩創意的紐約客|彼得‧庫薩克 Peter Cusack

自由無羈的插畫家日記|潘妮洛普‧杜拉漢 Penelope Dullaghan

在日記遇見創作靈感|馬克‧費雪 Mark Fisher

西班牙插畫家的設計感日記|安瑞奎‧弗洛瑞 Enrique Flores

展售日記創作的流浪藝術家|拉‧蓋維瑞亞 Paola Gaviria

塗鴉純自娛|貝瑞‧果特 Barry Gott

最直覺的自我表達|西慕斯‧海佛南 Seamus Heffernan      

就是要精美完整|特‧哈洛門 Kurt Hollomon

專屬的生命之書|克莉絲汀‧卡斯特洛‧修斯 Christine Castro Hughes

穿梭記憶的時空膠囊|拉瑪‧修斯 Rama Hughes

畫冊的四度空間|詹姆士‧吉恩 James Jean

自學有成的手繪日記作者|凱西‧強森 Cathy Johnson

隨手塗鴉的遊樂場|諾亞‧Z‧瓊斯 Noah Z. Jones

從油畫到手繪日記的發現之旅|湯姆‧坎恩 Tom Kane

傳給孩子的生命記錄|亞曼達‧卡維納 Amanda Kavanagh

用畫冊學習信任直覺|唐‧基爾派翠克 Don Kilpatrick

以出版為前提的連環漫畫日記|詹姆斯‧寇恰卡 James Kochalka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