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1110 《凍》---正封面(含書腰).jpg

一場面對生或死的霎那,意志力與人性掙扎的極限考驗!

 

翻臉無情的一場雪崩,瞬間將美麗的冰壁化為死亡高牆。

一邊是懸盪在半空中的妻子,一邊則是自身失明瀕臨雪埋的威脅,

面臨生死交戰之際,他該做出什麼選擇?


【內容簡介】

報導文學界頗富名聲的澤木耕太郎,其膾炙人口的作品《深夜特急》被譽為「自助旅行者的聖經」,曾經改編成日本電視劇。而根據真人真事所寫的《凍》,在2005年正式推出,即獲得講談社非小說類文學獎。此書詳實記錄在日本素有「離天國最近的男人」、「日本史上最強的攀爬者」,同時是世界級登山家山野井泰史和他太太也是登山同伴的山野井妙子與山搏鬥的精采故事。

 

書中主人翁山野井夫婦,因登山這共同興趣而認識、結婚,在兩人的生命中,清貧無物欲的生活,只有一個最純粹的目標,就是為攀登壯絕高山而活。

對於山野井夫婦來說,登山是一切,從日本境內的高山、岩壁,到前往世界各地攀登山峰,就是如此專注地尋找他們心目中一座又一座「生命的高度」。

從西藏方面攀登格仲康峰北壁,更是倆人向極限挑戰的里程碑。在《凍》一書中,澤木耕太郎以樸實而強勁的筆觸,翔實地記錄山野井泰史夫婦在攀爬格仲康峰的過程中,因為遭遇雪崩,在面對生或死的霎那,意志力與人性掙扎的考驗,以及如何與山搏鬥!

書中主角遭雪崩擊傷,經歷失明、倆人差點分散的恐慌、無食物可進食、低溫、分不清方向、產生幻覺,死亡的多次襲擊,在嚴峻的生存條件之下,如何靠著堅強意志力與臨危不亂,因而死裡脫險安然返家的故事。全書充滿緊張感的筆調,將登山危機的張力營造得劇力萬鈞。


【作者介紹】

澤木耕太郎

1947年生於東京,橫濱國立大學畢業,隨即展開採訪的記者生涯,1970年開始嘗試報導文體的寫作,以鮮明強烈的感性及嶄新的文體獲得矚目。目前已出版著作二十多種,作品類型涵括小說、散文,旅行文學。1978年以《恐怖行動的決算》獲得大宅壯一非小說賞,這本書描寫刺殺日本右翼政治家的事件;1985年以《波本大街》獲講談社散文獎;1995年以檀一雄遺孀第一人稱的形式發表《檀》。

其被譽為「自助旅行者聖經」的《深夜特急1-3》(中文版已由馬可孛羅出版),獲得第二屆JTB紀行文學大賞、日本冒險小說特別獎。1996改編為日劇《深夜特急》,由大澤隆夫、松島菜菜子主演。

58歲的澤木耕太郎在寫《凍》的同時,親自造訪喜馬拉雅山,以逾半百的年齡挑戰高峰。此書也一舉贏得講談社的非小說文學獎。《凍》不僅是呼應故事主人翁的凍傷,日文發音裡「凍」與「鬥」同音,也呼應主人翁對人生「健鬥」之意。

著作有:《深夜特急1-3》、《人の砂漠》、《一瞬の夏上、下》、《彼らの流儀》、《檀》、《血の味》……

 得獎記錄
  ‧1979年《恐怖行動的決算》贏得第十屆大宅壯一非小說類文學獎
  ‧1982年《一瞬的夏季》獲得第一屆新田次郎文學獎
  ‧1985年《波本大街》贏得第一屆講談社散文獎
  ‧1993年《深夜特急 第三班》贏得第2屆JTB紀行文學獎
  ‧2003年贏得第五十一屆「菊池寬獎」


【譯者介紹】

KO譯工房

熱愛翻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創意新鮮事物。工房內翻譯的作品有《最強整理術》(商周),《好食物事典》、《A4一枚工作術》、《小店錢滾滾》、《先別急著吃三餐》(如何),《業務員要像算命師》、《0.5秒挑中你》(臉譜)等書。

歡迎來信指教批評 KainingO@gmail.com


【讀者迴響】

讀完山野井夫婦與山搏鬥的生命瞬間,震動我胸口久久不停。──陣直(筑波市)

 澤木 耕太郎以筆尖描寫壯大絕美的山世界,以及登山者山野井夫婦的與山共生共搏的歲月,讓人即便闔上書本,也無法停止想像。──傘子

讀完此書,深覺人類竟能如此頑強,如此有勇氣面對自己生命中的沸騰,明知其不可行仍為之。當我之後每遇到困難,置案的《凍》總能讓我鼓起勇氣,面對難境。 ──湘南丹迪

敢於向世人憧憬的未知挑戰,山野井夫婦的精神力之強,居然能超越死亡!以生命攀登山峰的山野井身影,在《凍》之中被清晰的記錄下來,堪稱人類奇蹟!讀後深感敬意,並讓人充滿勇氣。──yukorin(北海道)

 這不是一本僅僅記錄登山者的書,而是一個挑戰極限人生的紀錄!魄力十足,令人屏息!──naonao-703 (京都市)


【目錄】

第一章  格仲康峰

第二章  山谷深處 

第三章  屬於他們的山 

第四章  偉大的牆 

第五章  雙斧 

第六章  雪煙 

第七章  下降 

第八章  晨曦 

第九章  走過那橋 

第十章  失去與收穫 

尾聲    又見格仲康峰 

後記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C11/書摘館           2010/02/06 

《生死一線間》山險雪深 見證生命挑戰極限

【時報】
  ■書名:
  ■作者:澤木耕太郎
  ■出版:馬可孛羅

  山野井攀爬著峭壁,心中突然感到莫名的悽涼。他真的很想讓妙子 登上這座好山,登上這個好頂峰。上次為了讓妙子爬好山而去挑戰馬 那蘇魯峰的西北壁,也碰上雪崩而沒能成功。這次挑戰格仲康峰北壁 ,還是以失敗收場。這真令他有些難過。
  氧氣越來越稀薄。而且每踢一次雪,腳尖就傳來一陣劇痛。山野井 心想,如果繼續往上爬,或許回去得切掉一兩隻腳趾吧?
  山野井帶了光脈式血氧濃度計(Pulse Oximeter),是可以檢查血 液中氧氣濃度的簡單裝置。平時的血氧濃度大概是100%或99%,但 現在山野井把裝置夾在手指上一測,竟然不到5成,只有40%而已。 他也感覺每往山頂踏出一步,血氧濃度就要更少掉1%。
  抬頭看看山頂,不只下著大雪,還伴隨著強烈西風的雲海流移,有 時還可以看見藍天。一切都是那樣美麗。
  山野井想要盡快登上頂峰。然而眼前的時光如此甜美,讓他流連忘 返。
  他想起知名車手艾爾頓.洗拿(Ayrton Senna)曾說過,在時速3 00公里的車速下,曾有一瞬間能看見1公分大小的東西。山野井覺得 自己現在就處在那個狀態。全身感官能力完全發揮,透明清澈,外界 的一切瞬間湧入腦中。即使雪花被強風撕裂為煙塵,在他眼中也是粒 粒清晰可見。他知道這樣很好,他的狀態真的很好。
  他可以看見山頂的峰石(pinnacle)了。往峰石走去,坡度慢慢減 緩,即將到達真正的山頂。站上山頂後,天氣已經完全放晴,可看見 下面雪白的格仲康冰河。來到8,000公尺的高海拔位置,大氣的顏色 明顯不同。以7,000公尺為界,可用肉眼看到大氣的層次分別,空氣 的品質也有所不同。
  往基地營的方向看去,雖然不能清楚看見帳棚,但他還能分辨周圍 地形。那也是一片雪白。似乎前天晚上降下了少見的大雪吧。山野井 覺得自己離那雪白的基地營有千里之遙。
  而當下,他感覺到強烈的疲勞。這次真的太勉強了。
  然後他又閃過一個念頭─我還能活著回去嗎……?
  山野井在山頂待了一段時間,靜靜地環顧四周。往卓奧友峰的方位 可以看見幾個相連的頂峰。但是他分不出來哪一座才是自己爬過的卓 奧友峰。
  我爬上一座好山啊,山野井對自己說。格仲康峰的難度,遠比他登 過的K2要難上許多。
  如果是以前的山野井,就會放下背包,開始拍照,但這次沒有相機 ,所以也不用拍了。
  西風越來越強,差不多該下山了。要從之前爬上來的路線下山,是 太陡了一些。山野井打算繞個遠路,從比較和緩的地方攀爬下山。
  頭朝上而往下爬,叫做Climb Down。可以使用手腳爬下岩壁,也可 利用雙斧爬下冰雪壁。山野井抓著冰鎬和冰鎚的頭,用握柄當手杖, 插著冰雪移動,以動物的姿態往下爬。
  登山有上就有下,爬上去了就一定要下來。但下山的樂趣其實比攀 登來得少。因為攀登的時候還可以應付接連而來的驚奇與挑戰,而下 山時只剩下緊張感而已。除了體力降低之外,下山基本上也比上山要 困難。攀登8,000公尺高峰遇難的案例,大多發生在登頂之後下山的 途中,就是這個原因。
  風雪相當強烈,視野幾乎為零,已經到了雪茫的狀態。
  山野井爬下陡峭的坡面,來到平緩的台地區。但是降雪太快,自己 攀登時的腳印已經消失了。這表示他無法輕易回到帳棚去。且他的體 力消耗程度也超乎預期。走沒兩步就彎腰駝背,是狀況真的太差了嗎 ?或是感冒還沒好呢?先不管這些,還是快點找到帳棚吧。
  「妙子!」山野井放聲大叫,聲音卻消失在風中,沒有回應。
  「妙子!妙子!」
  別說基地營,現在山野井連妙子身處的帳棚都覺得遙遠。護目鏡前 什麼都看不到。我真的是往帳棚走去嗎?山野井開始懷疑,他想找出 紮營時用來做地標的稜線。就算走過頭了,只要感覺自己稍稍在往上 走,至少就知道那裡是稜線了。
  山野井邊爬邊走,邊休息邊走,終於在風雪中看見黃色的帳棚,他 心想,總算得救了。

  (摘自本書第6章)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開卷嚴選 2010.1.31 全文

《上班族變成番茄農的意外人生》

 十四年前,提姆.史塔克住在布魯克林褐石公寓,白天當企業顧問,晚上寫沒發表的短篇故事。一晚,他無意間瞥見街角的垃圾筒裡堆滿廢棄木條,於是靈 機一動,把木條全數扛回公寓,搭造了一座苗圃架,種了數千株番茄苗。日夜抽長的苗芽,不久便充塞屋內,逼不得已,提姆只好把苗株搬回賓州老家,用手把一株 株芽苗移植到停耕的土地上。好天氣帶來了大豐收,提姆把他與眾不同的番茄運到紐約市聯合廣場農人市集販售,當時市面上賣的番茄,清一色是紅的。提姆的番茄 一砲而紅,締造歷史。而今,艾克頓山丘農場生產的老品種番茄,和讓人叫不出名號的辣椒,人氣居高不墜,不僅躍上了紐約市最挑剔大廚的菜單之中,也榮登美食 家雜誌(Gourmet)封面。

 本書集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露絲雷克爾(Ruth Reichl)、芭芭拉金索夫(Barbara Kingsolver)等人風格之大成,動人抒情,文辭優美,呈現舊式而依然可行的生活方式。

 

 

上班族變成番茄農的意外人生
Heirloom: Notes From an Accidental Tomato Farmer

作者:提姆•史塔克(Tim Stark)
譯者:廖婉如
出版社:馬可孛羅出版
定價:300元
出版日期:2009/12/03
類別:生活

作者簡介:提姆•史塔克(Tim Stark)

賓州蓮哈茲維爾艾克頓山丘農場負責人,曾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台專訪。作品散見於《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台》、《美食家雜誌》、《有機農作》等媒體。

全文請點這裡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設計創意》美好的生活 從經典尋寶未來設計力

工商時報/2010.1.23

推薦書:安‧博妮《經典設計150年》(馬可孛羅出版)

胡佑宗/文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人被炸得連搞清楚現在狀況的時間都沒有 ,哪還有時間發思古之幽情。事情一旦過去了,就註定遭人遺忘。
  不過例外還是有的。最近在東京看丹麥設計大師維納‧潘登(Ver ner Panton)的回顧展,就頗感驚艷。一進精心複製的場景,亮麗的 色彩與眩惑的燈光在第一瞬間就捉住我的意識。以往只能在書冊上見 到的絢麗場景,現在可以真正置身其間,雀躍的感覺,就像由舊箱子 中翻出自己童年時的玩具一般。Panton在受訪的黑白檔案影片中,意 氣風發地談著他的創意,其間所流露的對未來的亢奮與樂觀,是只能 屬於那整個時代的自信。
  如果時間真能試煉出作品的價值,Panton絕對是60年代的大師。一 件在50年、100年之後還能讓人記住的東西,必有其過人之處。但是 像Panton展一般精心重現的展覽,畢竟難得一見。所以如果期待一本 設計史可以變成時光隧道或是哆啦A夢的任意門,讓我們重臨現場, 再睹各個年代與其風雲人物之風采,是注定要失望的了。因為經過漫 長的時間,好作品的最精微之處,也總是最容易被歷史磨損和遺失。 余秋雨曾說,「每一部藝術史都是失去了最精微之處的抱憾之作」。 這話用在設計史也通。這情形就像是一位絕代佳人,單憑留下的精彩 故事與照片,是很難再現其風情與魅力的。


  看歷史尋找設計問題的答案
  所以對學生時代的我,設計史只是一些發生在遙遠地方的陳年往事 ,外加一堆陌生名字,很難讓整天還在煩惱如何把圖畫好的懵懂小子 ,單憑相片和有限的文字,就能發生興趣。課上完之後只留下一些模 糊的印象。其實自己開始真正認真讀設計史,還是當我進入職場,面 對接續而來的成堆困惑時才開始的。就像人生一樣,設計當中也有些 似乎永不消失的命題。例如學校不是教我們說,設計師的存在價值在 於為社會大眾謀福利?那誰能告訴我:在現實的商業利益與設計師的 「職責」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設計究竟有沒有能力處理人所面 臨的問題?又可以處理到什麼程度?面對這些讓人覺得無助的巨大的 問題,歷史是唯一的依靠。


  從設計史看到不同年代觀點
  就是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我發現了設計史的價值。對於那些永不過 時的命題,設計史裡保留了一代代人不同的應對態度與觀點,以及他 們在設計上採取的抉擇與作為。對於我們的處境,設計史裡不會有直 接的答案,只是在這些生動的故事裡,人可以比較輕鬆地神遊其間, 透過故事與自己對話;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自己認同的楷模,設定學 習的對象。即使沒有立即的觸動,至少發覺眼前讓自己極為困惑的問 題,早在例如20年前就有一大票人試著在處理了,就能讓人暫時安下 心來。現在回顧自己設計經歷中的幾個轉折點,發覺最後給我繼續走 下去的決心與勇氣的,都來自歷史。
  所以歷史所能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部份,可能不是那已模糊的場景或 人物,而是貫穿在背後的脈絡。過去的人物與場景再精彩,也只能像 是散落一地的珍珠。非得等到自己在現實當中遭遇了疑惑與困難,並 且開啟了與歷史的對話,才能找到自己眼下最安適的位置,這一顆顆 的珍珠才能再被串起。這被重新組織起來的歷史脈絡與評價,反映的 其實就是自己當下採取的姿態。


  歷史vs.現實 驅動未來想像力
  人說歷史是個巨人,我們站在他的肩頭上可以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可是在眺望完之後,還是得踩回實地,才能往前出發。歷史給我們 典範,現實給我們動機。現實激勵我們奮發,而歷史讓我們安定。歷 史讓我們不致迷失方向,現實驅使我們找到自己。只有歷史與現實一 起驅動,我們才能產生眺向未來的想像力。
  現在,當我正苦思如何讓自己的經驗與能力,能在母土裡扎根的時 候,給我最多力量的是顏水龍,是柳宗悅,甚至是100多年前的Will iam Morris。每當夜裡想起我們接下來的路,讀讀他們的書,想想他 們的事蹟,總能讓我沈澱,總能給我力量。沒錯,歷史可能無法百分 百重演,但是在歷史前面,沒有人是孤獨的。
  所以,與其正襟危坐地閱覽,還不如放輕鬆隨意翻讀,跟著書中一 個又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走上一程,看看自己在路上能撿起幾顆珍 珠。至於該怎麼串起來,時候到了你自然就會知道!


  (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工商時報推薦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消息與大家分享~

《偵探研究》,由詹朴設計,入圍本屆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封面設計獎」

相關報導請點這裡


《偵探研究》.jpg

 

這個封面真的很吸引人,而且讓人有緊張刺激的感覺,畫面設計也很切題!

當然,內容更是十分精彩!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封面+書腰.jpg

過去的傳奇 今日的經典 未來的設計力

7個設計時期的分析 超過20位大師與品牌詳解

 

當今一部最完整詳盡的設計美學、產業、品牌史

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台灣設計師週策展人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授課講師專文推薦

 

【內容簡介】

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是19世紀工藝技術史上的最大展覽;

包浩斯學派主張設計價格平民化的必需品,30年代,美國社會成功將藝術設計與工業商機結合;

二次大戰後,日本設計師積極在傳統文化之間,尋找有特色的產品,奠定了日本工業強國地位;

德國烏爾姆學院大力推廣品牌的重要性,主張塑造企業的整體形象;

安迪沃荷掀起普普風潮,在60年代如火如茶展開,順應大眾品味成為商品暢銷的保證;

80年代,義大利超越德國,成為家具設計出口的世界第一大國;義大利的新設計運動耕耘十五年,終於開花結果,成立聚集世界各國設計派別的Domus設計學院……

 

【作者介紹】

博妮Anne BONY

知名的設計文化寫作者,她攻讀造型藝術學位後,於19822000年間於法國Regard出版社擔任「年代系列」叢書主編;該叢書主題為設計領域及二十世紀之工業創作,她的作品《40年代的家具及家飾》(Meubles et décor des années 40)是家具與室內設計類書籍的重量級作品,另著有《60年代的家具及家飾》(Meubles et décor des années 60,2003年出版),亦於雜誌發表文章,對二十世紀的運動及趨勢發表評論。本書是法國知名的Larous出版社,該社以其著名百科全書的辭典式編纂聞名。

 

【譯者介紹】

李淑寧

比利時魯汶大學碩士,曾任民生報駐法國特約記者,並為聯合報及經濟日報撰稿,旅居歐洲十多年,現居美國。

 

【目錄】設計重要大師與品牌


德國.家具設計 / 索尼特Michael Thonet
英國.家具飾品設計 /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比利時.建築、工業設計 / 凡德維得Henry Van de Velde
德國.建築、工業設計 / 貝倫斯Peter Behrens
德國.建築 / 葛羅畢斯Walter Gropius
瑞士.建築 / 柯比意Le Corbusier
法國.鋼材運用機構Officedel’Utilisation de I’Acier
義大利.流線設計Le Streamline
美國.工業設計 / 羅維Raymond Loewy
芬蘭.建築、家具設計 / 阿瓦奧圖Alvar Aalto
美國.建築、工業設計 / 伊莫斯Charles Eames
美國.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
美國.IBM
瑞典.宜家家居IKEA
德國.百靈Braun
義大利.奧利維帝Olivetti
法國.家具設計 / 尚普維Jean Prouve
丹麥.家具設計、室內設計 / 維納.潘登Verner Panton
英國.雅居家居Habitat
義大利.家具設計 / 柯隆波Joe Cesare Colombo
義大利.懶骨頭Sacco
法國.工業設計 / 羅傑.塔龍Roger Tallon
義大利.室內設計 / 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
義大利.家具設計 / 貝歇Gaetano Pesce
法國.家具設計、工業設計 / 菲利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
德國.生物流線的設計風格Le Biodesign

 

【目錄】設計重要大事

 推薦文 串起歷史的珠鏈 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台灣設計師週策展人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授課講師)

導言 改變時代的設計

美學年代(1851-1914)
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
1862年英國美術工藝運動
展覽與沙龍:教育大眾的方法
工程藝術多元化
新藝術,新的態度
法國新藝術
線條風格美學:格拉斯哥學派
維也納分離派:實用是美麗的必要條件。
達姆斯達特藝術村:藝術家的團隊經驗(1899-1914)
德國分離派

設計的誕生(1914-1939)
藝術設計:追求造型空間的前衛運動
功能主義與包浩斯
巴黎:戰後今朝有酒今朝醉
美國工業設計:設計與商機緊密結合
北歐設計:有機自然的設計風格
生物型態主義
政權與設計環境

當代設計 (1939-1958)
美式生活的影響力
日本設計興起
英國孤島的決心與毅力
北歐木質風格
戰後重新開始的德國
義大利二十世紀的文藝復興
法國發現工業設計

普普風年代(1958-1972)
年輕人的時代震撼
新興科技:塑膠
普普藝術、漫畫及廣告

迷幻的年代(1968-1972)
充氣家具大行其道
用過即丟的反省 

另類設計(1973-1981)
負責任的設計
高科技風格
反設計派
後現代主義設計

綜合的年代(1980年代)
法國的個人主義
日本藝術品與「新設計」
回到原始風格的義大利
顛覆文化的英國
前衛設計

虛擬年代(1990-2000)
產品崇拜文化
設計與品牌策略
永續發展與環保設計
新世代設計
互動設計
觀念設計

結論 二十一世紀的設計師


【序】

推薦文
串起自己的歷史珠鏈
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台灣設計師週策展人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授課講師)

  就是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我發現了設計史的價值。對於那些永不過時的命題,設計史裡保留了一代代人不同的應對態度與觀點,以及他們在設計上採取的抉擇與作為。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人被炸得連搞清楚現在狀況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時間發思古之幽情。事情一旦過去了,就註定遭人遺忘。

   不過例外還是有的。 最近在東京看Verner Panton的回顧展,就頗感驚艷。一進精心複製的場景,亮麗的色彩與眩惑的燈光在第一瞬間就捉住我的意識。以往只能在書冊上見到的絢麗場景,現在可以真 正置身其間,雀躍的感覺,就像由舊箱子中翻出自己童年時的玩具一般。Panton在受訪的黑白檔案影片中,意氣風發地談著他的創意,其間所流露的對未來的 亢奮與樂觀,是只能屬於那整個時代的自信。

  如果時間真能試煉出作品的價值, Panton絕對是六零年代的大師。一件在五十年、百年之後還能讓人記住的東西,必有其過人之處。 但是像Panton展一般精心重現的展覽,畢竟難得一見。所以如果期待一本設計史可以變成時光隧道或是哆啦A夢的任意門,讓我們重臨現場,再睹各個年代與 其風雲人物之風采,是注定要失望的了。因為經過漫長的時間,好作品的最精微之處,也總是最容易被歷史磨損和遺失。余秋雨曾說,「每一部藝術史都是失去了最 精微之處的抱憾之作」。這話用在設計史也通。這情形就像是一位絕代佳人,單憑留下的精彩故事與照片,是很難再現其風情與魅力的。

  所以對 學生時代的我,設計史只是一些發生在遙遠地方的陳年往事,外加一堆陌生名字,很難讓整天還在煩惱如何把圖畫好的懵懂小子,單憑相片和有限的文字,就能發生 興趣。 課上完之後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其實自己開始真正認真讀設計史,還是當我進入職場,面對接續而來的成堆困惑時才開始的。就像人生一樣,設計當中也有些似 乎永不消失的命題。例如學校不是教我們說,設計師的存在價值在於為社會大眾謀福利?那誰能告訴我:在現實的商業利益與設計師的「職責」之間的矛盾,該如何 化解?設計究竟有沒有能力處理人所面臨的問題?又可以處理到什麼程度?面對這些讓人覺得無助的巨大的問題,歷史是唯一的依靠。

  就是這一 連串的問題,讓我發現了設計史的價值。對於那些永不過時的命題,設計史裡保留了一代代人不同的應對態度與觀點,以及他們在設計上採取的抉擇與作為。對於我 們的處境,設計史裡不會有直接的答案,只是在這些生動的故事裡,人可以比較輕鬆地神遊其間,透過故事與自己對話。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自己認同的楷模,設定 學習的對象。即使沒有立即的觸動,至少發覺了眼前讓自己極為困惑的問題,早在例如二十年前就有一大票人試著在處理了,就能讓人暫時安下心來。現在回顧自己 設計經歷中的幾個轉折點,發覺最後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決心與勇氣的,都來自歷史。

  所以歷史所能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部份,可能不是那已模糊 的場景或人物,而是貫穿在背後的脈絡。過去的人物與場景再精彩,也只能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非得等到自己在現實當中遭遇了疑惑與困難,並且開啟了與歷史的 對話,人才能找到自己眼下最安適的位置,這一顆顆的珍珠才能再被串起。這被重新組織起來的歷史脈絡與評價,反映的其實就是自己當下採取的姿態。

   人說歷史是個巨人,我們站在他的肩頭上可以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可是在眺望完之後,還是得踩回實地,才能往前出發。歷史給我們典範,現實給我們動機。現 實激勵我們奮發,而歷史讓我們安定。歷史讓我們不致迷失方向,現實驅使我們找到自己。只有歷史與現實一起驅動,我們才能產生眺向未來的想像力。

   現在,當我正苦思如何讓自己的經驗與能力,能在母土裡扎根的時候,給我最多力量的是顏水龍,是柳宗悅,甚至是一百多年前的William Morris。每當夜裡想起我們接下來的路,讀讀他們的書,想想他們的事蹟,總能讓我沈澱,總能給我力量。沒錯,歷史可能無法百分百重演,但是在歷史前 面,沒有人是孤獨的。

  所以,與其正襟危坐地閱覽,還不如放輕鬆隨意翻讀。跟著書中一個又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走上一程,看看自己在路上能撿起幾顆珍珠。至於該怎麼串起來,時候到了你自然就會知道!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讀者們:感謝大家對於《不聽話的女兒》試讀活動的支持,由於報名踴躍,所以活動已提前截止囉!獲選的讀者會於本周收到正式信件通知,也請大家繼續支持《不聽話的女兒》!

試讀活動訊息看這裡

marcopo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